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1871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

《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幼儿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Word文档格式.docx

也就是说,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所以,要培养幼儿基本阅读技能和方法,鼓动幼儿在阅读中发挥主体性的操作,使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早期阅读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一)早期阅读的内涵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兴趣入手,在看、听、说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必须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

(二)早期阅读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早期阅读过程中,首先我们得明确早期阅读的重要作用。

早期阅读不仅要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所以,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早期阅读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我认为早期阅读有以下四个方面作用:

1、促进幼儿良好的听、说、读习惯的养成

幼儿阅读不仅仅是能否认识几个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的问题,而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对幼儿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幼儿文学中,像《小兔乖乖》、《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故事,都非常形象生动,能很好的吸引小朋友,牵动着他们的心。

因此,他们不管是自己在看书,还是在听老师或父母讲,都能全神贯注,养成一个听、说、读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逐渐了解到阅读的基本程序,逐步形成观察、想像、思考、听读一整套方法。

如:

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逐渐无意识地将听到的语句、词、与书上的印刷符号对上号,并在此过程,学会了正确的翻阅书本的方法等,锻炼了幼儿初步的独立阅读技能,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2、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原型不断向外扩充发展的过程,学前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1—3岁是幼儿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2—3岁是掌握基本语法和语句的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大脑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建立和稳定脑结构,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早期阅读是他们语言发展关键期的有效刺激物,有益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因此借助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促进幼儿学习形象化语言。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语句“春风吹绿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等等。

这些语言清楚、准确,具体形象地表达人对各种事物、人物情境的思想、观点和印象。

对于处在早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这种形象化的语言符合他们的认知思维特点,对他们有极大的魅力。

很多幼儿在倾听故事时,会获得一种满足的愉悦感,并逐步了解用这样形象化的语言所产生的效果。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们的谈话,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经常会很形象地描述那些故事、童话中的人物和语言,这说明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学到了许多东西.通过阅读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过渡,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早期阅读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与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成人不仅丰富和扩展婴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也能够让婴幼儿在书中再认出他已经熟悉的事物,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的东西。

同时可以丰富幼儿掌握的词汇,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现实思维的能力,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还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想像力。

比如,在指导阅读时,幼儿将阅读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哑剧、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培养幼儿在集体中大胆表现,勇于创新,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同时,这些活动可以密切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发展的意义

(一)幼儿主体性的内涵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主体性主要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是21世纪人才最根本的特征,《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

“儿童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

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

将主体性引入幼儿早期阅读,就是指:

通过早期阅读目标和策略的研究,支持、帮助幼儿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阅读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愉快而有创意的阅读学习中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享受阅读乐趣,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技能,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只有具有高度主体性品质的人,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只有那些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是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幼儿教育更是其基础中的基础,只有从幼儿阶段就注重其主体性的发展,才能为我国21世纪经济起飞和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由此可见,通过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来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并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他们乐于探知、敢于尝试、富于想象、思维活跃,能够对外部刺激做出分辨与取舍,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主动的探索者。

只要能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儿童的探索和创造活动,主体性品质就可以保持并稳定下来,成为个体的人格特征。

正是由于这种主体性品质的存在,幼儿对一定的教育影响既可能顺应、接纳,也可以抵制、拒绝,所以从外部强硬灌输的教育是无效的。

正如一句谚语所比喻的那样,你可以把牛拉到河边,却不能强迫牛喝水。

要促进幼儿内在素质的提高,必须有赖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幼儿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主动的发展,这是幼儿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2.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1)《纲要》的指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的‘主导’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过程;

而发展又是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并通过各种积极主动的自主行为进行活动的结果”。

(2)社会进步的需要

弘扬人的主体性素质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传统的以传输、接受、模仿为特征的旧的教育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它最终将被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多面型人才取代。

因此现代幼儿教育就必须根据这一必然要求,从幼儿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着眼,重视幼儿主体性素质的建构,并以此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满足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三.形成早期阅读中幼儿主体性培养的策略

(一)丰富阅读环境,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创设外部条件

环境是指幼儿本身以外的、影响幼儿发展或受幼儿发展所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件。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而需要向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引发幼儿主动读写的动机和目的。

我们从物质和心理环境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1.物质环境方面:

(1)开设全园性的阅览室。

提供装祯精美的、配套的或大型图册,每周保证一定时间轮流供全园幼儿自由选择阅览,每月进行读物的补充和更换,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

(2)创设班级早期阅读活动区域。

各班教室设有小图书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每天开放活动区和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读物。

早期阅读活动区域还提供各种类型的笔、纸和颜料,鼓励幼儿进行各种书写的尝试。

教室里的桌椅门窗、活动区的物品、自然角的植物、动物,我们都用电脑打印成文字卡片悬挂或张贴于材料物品上,使幼儿一一对应,墙面上及阅读区把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及在生活中常见汉字,也制成卡片图文对照,幼儿可在空余时间随意翻玩、辨认,以此帮助幼儿获得这些文字的信息,激发幼儿认识汉字的主动性,敏感性。

幼儿获得的这些阅读能力不是通过刻意学习而获得的立竿见影的认知结果,而是逐步在自然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

有实际意义的文字环境应当与儿童的经验或当时的活动相关,如在娃娃家放置信件、报纸、车票、家电使用说明书、食品包装袋、帐单等,在美工区域放置工具分类目录、手工或拼图玩具的参考图等,使幼儿在各区的活动和游戏过程中,充满情趣,同时也使幼儿随时随地有机会看到书、摸到书,有机会画画或者写字甚至“制作”自己的图书,有机会与图书、文字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3),保证集体早期阅读活动的时间。

每周二次集体早期阅读教学活动。

每两周进行一次“小舞台”交流活动,幼儿将阅读内容通过情景表演、讲故事、小品、哑剧、续编创编故事等形式表现。

二周一次的全园“交朋友”——大带小活动,大班与中班,中班与小班共同阅读活动。

此外,每日教师还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段,例:

区域活动、午饭前后、家长接送幼儿等环节过渡时的早期阅读活动。

2.心理环境方面:

营造宽松和谐、互动分享的阅读氛围。

良好的心理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

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及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鼓励、等待和尊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对幼儿阅读行为表示关注和赞赏,与幼儿共同阅读过程中分享阅读的经验与快乐,注重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为幼儿的自主学习留下空间,使幼儿在宽松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中体验交流的乐趣。

(二)激发阅读兴趣,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增强内部动力

兴趣是推动幼儿主动积极去探究的内部动因。

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是通过自身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力求让幼儿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活动。

教师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活动,引发幼儿兴趣,幼儿为了真实的任务而积极参与读写活动。

阅读活动中围绕某一个主题或问题来开展,这些问题不仅仅涉及阅读和书写,还涉及科学的、社会的或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幼儿相互间共同参与主题的选定、具体计划的制定和相关活动的选择,幼儿和教师一起计划将要干什么、什么时候干、需要什么材料,把早期阅读活动与其他活动融为一体,体现整合的理念。

教师每天公布幼儿提出的有趣的问题,以及每周幼儿所学的内容,并和幼儿一起阅读和讨论,在教室设置一个独立的空间或放置留言板、留言本,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说出来或写出来。

师生共同给周围物体做标记,制定活动规则等,使阅读与主题活动相融渗透。

此外,我们还注重在阅读活动中五方面的激趣:

1.图书选择上的激趣。

教师为幼儿提供内容丰富,数量充足,适合幼儿年龄特点阅读的图书。

小班读物选择画面形象清晰,色彩鲜艳,单页单幅,页码一般在20页以内,便于幼儿自己翻阅的图书。

例《婴儿画报》《好儿童》杂志,以及各类生动有趣的玩具图书。

中班可选择画面稍丰富,情节稍复杂的童话、科常故事。

大班幼儿即将入学,读物虽仍以画面为主,但考虑到有相应的、适当的文字,以帮助幼儿逐步适应从画面到文字符号的过度,可选择一些世界优秀童话书籍和漫画作品,以及介绍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为适应社会做准备的图书。

2.阅读材料上的激趣。

多元化的早期阅读材料能给幼儿带来多元的视觉信息刺激我们把不同的阅读材料轮流出现,(故事、儿歌、诗歌、符号、标志、电视、动画片等)使幼儿学习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不同的语言经验,了解作者异与他人的语言表达风格。

3.阅读指导上的激趣。

阅读前提出问题,引起认知冲突,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需要,有意识地阅读图书,阅读后鼓励幼儿大胆提出尚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质疑,打破了以往被动听的现象,小班幼儿注重画面间的变化,学习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了解内容,重点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加以引导,中班幼儿着重帮助他们理解画面与故事构成的关系,有表达个人认识的机会,大班幼儿则指导他们从人物的动作神态来理解心理的发展变化,学习归纳主题及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

这样,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幼儿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地进行适度的指导,体验阅读的快乐。

4.阅读提问上的激趣。

阅读中提问恰当与否,是阅读指导的关键,首先,设计提问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使不同能力的幼儿经过努力“摘到果子”。

其次,问题兼顾的“面”尽可能大些,使幼儿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回答。

再次,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启发幼儿积极思维,例如,在《马戏团的狮子》阅读活动中,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狮子要一遍遍地演节目给小动物看”?

“狮子除了用广告吸引小动物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现成的答案,要求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达,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幼儿获益非浅。

尤其是在阅读中我们鼓励幼儿质疑,摒弃了以往教师幼儿一问一答机械刻板的教学方式,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和多向传递,看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书,幼儿提出“为什么国王看到小朋友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却皱着眉头?

为什么诚实捧着空花盆来,国王却笑嘻嘻地对他说话”?

通过质疑留给幼儿更多思考的余地,引发同伴间的互动,幼儿的思维不断被激活。

5.表达方式上的激趣。

阅读活动中,教师认识到:

幼儿在阅读中表达自我以及和同伴间彼此沟通的手段,除语言符号外,还应包括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绘画等一切表达方式,教师启发和鼓励幼儿用“百种语言”来表达表现。

(三)引导阅读中的探索,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扩大空间

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要引导幼儿阅读中的探究,教师则不宜急于将答案和盘托出,也不宜急于肯定或否定幼儿的见解。

在大班“有趣的幽默画”“动物的伪装”等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主题,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自己收集材料信息,有的幼儿从报刊杂志上裁剪下有关内容,有的幼儿自己创编绘画,还有的幼儿在父母帮助下到书店买回书籍或从网上查找,幼儿通过收集材料获得检索、查寻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探索学习的过程。

当幽默画出现小羊时,有的幼儿说是小羊帮助扛米累得满头大汗,有的说是小羊因为把米全漏了,惭愧得哭了。

听完故事《三只蝴蝶》,幼儿提出它们完全可以先各顾各地躲到配对的花朵下,等雨停了,再一起出来玩。

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想法,教师都予以鼓励和肯定,通过探索幼儿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鼓励阅读中的操作,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可能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认知构建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同化、顺应的过程,是通过幼儿自身与周围环境操作活动得到发展的。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的基础,活动中的操作是主体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我们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

1.排图活动:

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一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内按序排列,小班“小兔找太阳”阅读活动,教师制作人手一份几幅图片,让幼儿用夹子尝试排序,培养幼儿有序思维的能力。

2.图书制作活动:

通过让幼儿了解书的结构,知道图书上所说的故事是作家用文字写出来,画家又用图画表现出来,最后印刷装订成书的制作过程。

让幼儿尝试做小画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页的故事,或从废弃的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书,幼儿口述后请教师或父母帮助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和封底,然后订成一本图书,同伴间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

3.编报活动:

编报过程需要幼儿听、说、读、写几方面协调发展。

在了解报纸特点的基础上,全班幼儿共同创编一份报,然后每小组自由商量,从报纸名称、内容、编排、装饰、绘画等都让幼儿自主商量决定。

当确定自己小组所编报纸的名称后,幼儿便分别各自寻找收集资料,获得此方面的广泛信息,最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编报工作,有“动物报”“花卉报”“时装报”“故事报”“谜语报”等,把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所要获得的经验,设计成幼儿亲身从事的操作活动,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五)强调阅读中的思维训练,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挖掘潜力

幼儿的思维潜力很大,6岁幼儿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

在阅读活动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培养幼儿主体性的。

1.假设能力:

在阅读中教师提出一些假设条件,让幼儿不按照故事原有的线索,从其它角度去假设故事发展线索,只要合乎情理,都予以肯定。

《马戏团的狮子》图书,“狮子想了那么多的办法,最后的结果怎样”?

图书最后一页用白纸袋套上,幼儿经过思考画上结果。

2.比较能力:

利用图书故事中环境、场景、人物神态、性格等方面引导幼儿观察,开拓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思维,《好朋友》故事中通过水壶与茶杯、锁与钥匙、桌与椅子配对时拟人化微笑的神情和小鸟看见鸟笼惊恐逃离的比较,突出了环保的主题,提高幼儿比较的能力。

3.归类能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经验的积累,我们注重培养幼儿阅读中将同类物体或有内在联系的事物归纳在一起的能力。

图书《树婆婆和鸟娃娃》、《红帽子》都是激发幼儿爱的情感、《野猫的城市》、VCD《蚂蚁旅行记》都是以幽默为题材的作品。

4.推理能力:

图书中故事表现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凭借自己的认识续编创编故事,提高推理能力。

5.概括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尝试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或主题,给故事取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6.想象能力:

在阅读指导中让幼儿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帮助故事人物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体验故事人物的心理状态,《买手套》,当天冷时,寄居蟹一大一小的钳买不到手套时,请幼儿想办法,有的幼儿说叫它妈妈给织一副,有的幼儿提议到商店买二副手套,也是一大一小,可交替使用。

通过丰富、有趣的阅读形式,使幼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关注阅读中家长的配合,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形成合力。

早期阅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园同步进行阅读培养,能大大地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准备着手进行此项专题研究前,开展了家庭幼儿阅读问卷调查和召开了幼儿早期阅读专题的家长会,让家长们进一步了解阅读的指导思想、方法,尤其强调要提供支持幼儿阅读的家庭环境,通过有效途径开展优质的家庭阅读活动,开辟亲子阅读新天地,积极听取家长观摩阅读活动后的建议。

此外,每班“家园之窗”经常定期刊登有关早期阅读文章,家长还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饶有兴趣认真地制作各种生动有趣、形象丰富的图书,家园配合,使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形成了进一步的合力。

四、进行早期阅读的注意点

近几年来,随着早期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有关知识的广泛普及,人们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人一生发展的巨大影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早期教育热。

但由于对什么是科学的早期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因望子成“才”心切而置科学的早期教育于不顾,出现了一些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盲目进行所谓早期教育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

一是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比较严重;

二是“揠苗助长”,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

三是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游戏的价值,忽视了“寓教于游戏活动中”的幼儿教育原则;

四是重视智力开发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体质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我觉得,无论你要教孩子学什么,做什么,正确的做法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具体而言,在早期阅读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早期阅读应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很显然,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幼儿,阅读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

“家里买了好多书,孩子就是不爱看,只知道看电视,快成‘电视迷’了”。

这种报怨在日常生活中不绝于耳。

如何让孩子爱看书呢?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给孩子多买些书,就可以缴发孩子爱看书的兴趣,其实不然,如何培养孩子爱看书,关键在于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

开始时,可以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让他们听懂;

同孩子一起看书,并讲评其中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利用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去书店转转,让孩子欣赏琳琅满目的图书,并告诉孩子,读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

有研究发现,成人阅读活动的模式对儿童的影响很大,空闭时间常读书和常浏览报刊杂志的父母,更有可能使孩子对书籍感兴趣。

有些父母,自己没有看书习惯,甚至沉溺于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中,却要孩子去看书,这对培养孩子爱看书的习惯和兴趣显然是不利的。

(二).早期阅读应培养孩子的乐趣

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使孩子切身体会到看书的乐趣,对培养孩子喜爱看书的良好习惯很有好处。

通过看书孩子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无形中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丰富了想象力,促进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日有所获,周有所得,年有所进,每一次学习,每一次阅读,都能使其产生:

“这是我从书上学来的”、“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越来越聪明”诸如此类的愉快情绪体验,他(她)就不会视学习为一件“苦差事”,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不仅不会厌学,反而会在“苦中作乐”,“苦中求乐”。

(三).早期阅读应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读书能使人明智,但这种阅读必须符合“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就是说阅读的内容必须高于儿童已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但经过儿童一定的努力,又必须能够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许多父母,都想帮助孩子,都朝着正确的方向鼓励孩子,但是划不清关心孩子和施加压力两者之间的界限,片面地给孩子层层加码,甚至有的父母为了夸耀自己的孩子有天赋,在盲目的攀比心理驱使下,一味地给孩子大量的刺激,硬性规定孩子每天要读多少页书,识多少字,做多少算术题目……,殊不知,适宜适量的刺激对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利,而过量,极端的刺激,只能取起到相反的作用。

它剥夺了孩子游戏、幻想和构思的时间。

玩是孩子的天性,最好不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应该鼓励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阅读,要解放儿童,唯一的办法是还孩子以童年,这也是最明智的决择。

(四).早期阅读要遵循“相似性原理”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对文字的把握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持,即声音、图像、语义和符号,只有将这四者紧密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真正认识字。

当孩子把事物的图像、声音、语义与文字符号整合到一起时,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建构起一个具有“自相似”、“自复制”、“相似块”,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旦接收到相似的信息刺激,那些已经内化了的“相似块”就会在大脑中自动地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重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