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1586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春七年级语文下册16单元及期中期末复习测评卷8份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愈来愈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②他为这个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③这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④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D.③⑤②①④

二、语言表达(8分)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敬的名人,比如“‘两弹’元勋”邓稼先、获“马哈蒂尔科学奖”的袁隆平、获“中国奥林匹克金质奖章”的姚明等。

七年级

(1)班正在举行以“学习名人精神,引领人生航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8分)

6.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2分)

 

7.从本单元的名人“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吕蒙”中任选一位,以“我想对_______说”的句式,抒写出你对他的崇敬之情。

(3分)

8.假如邓稼先爷爷现在还健在,树人学校小广播站要介绍核武器,而你是广播站的小记者,你要去采访邓爷爷,向他提一个有关核武器的问题,你会如何对他说?

三、古代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4分)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10.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什么?

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1—15题。

(15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中年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②行③乎?

“善哉!

【注释】①炳烛:

点亮蜡烛。

②昧:

暗。

③行:

一样,相同。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蒙乃始就学(  )(4)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1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2分)

13.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一个共同点:

__都是劝人努力学习__。

吕蒙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填空)____。

晋平公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填空)____。

14.孙权和师旷分别是怎样劝说他人学习的?

15.从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什么时期?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说和做》选段,完成16—19题。

(10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

“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6.分别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说”字的含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17.开头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18.理解画线的句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

19.结合全文,说说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

(13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 晔

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

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

“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④“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⑤“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⑥“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⑦“那怎么——”

⑧“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⑨“碰壁?

”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⑩“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1“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12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3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14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15“怎么了?

”爸爸问他。

○16“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

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17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8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

“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

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19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

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

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20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

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

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

她说:

“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1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0.本文叙述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请做简要概括。

21.结合原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22.第○19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此刻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

23.第○20段写阿三的述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五、作文(4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回望过去,我们身边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他们也曾以各种特有的方式陪伴过我们成长,给予过我们温暖,给予过我们力量,让我们感动。

请以“别样的________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注意选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来写,要写出人物的精神;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解析】A.选聘(pì

n);

B.殷红(yān);

C.秩序(zhì

)。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C )

A.昼夜 家喻户晓 至死不懈 气冲斗牛B.云霄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马革裹尸

C.草率 目不窥园 锋芒必露 不以为然D.卓越 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解析】C.“锋芒必露”应为“锋芒毕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解析】C.“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与句子的语境不合。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解析】A.搭配不当,应改为:

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B.搭配不当,应改为: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成分残缺,应改为:

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

【解析】先说“群体”③,第⑤句中“其中的一员”承接上文的“群体”;

第②句中的“他”承接上句中的邓稼先;

接着才是一个转折句。

【答案】示例:

①名人成长故事会;

②名人名言手抄报;

③名人作品交流会。

(2分,任答出两个即可,符合要求即可)

我想对__邓稼先__说:

__邓爷爷,我敬佩您的爱国热情,敬佩你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敬佩你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我要以你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您那样的栋梁之才。

(3分,意思相同即可)

【答案】示例一:

邓爷爷,您好,我是树人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核武器研究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示例二:

邓爷爷,您好,我是树人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您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核武器吗?

【答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答出两个,得1分;

答出四个,得2分。

)_

【答案】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

深秋枫林红叶要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使秋天更富有生机。

这体现了诗人一种豪爽向上的精神。

(每问2分,共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粗略地阅读 )

(3)蒙乃始就学( 于是,就 )(4)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迟 )

【答案】我难道要你研究经典,做博士吗?

【答案】师旷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呢?

吕蒙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填空)__蒙辞以军中多务__。

晋平公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填空)__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__。

【答案】孙权是以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说服吕蒙。

师旷则用形象的比喻讲明老年学习的重要,从而说服晋平公。

(3分)______

【答案】青少年时期。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珍惜青少年时期,这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应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

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

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讲得)好啊!

【答案】①做学问要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②学问是做出来的,应多做少说,静得下心,耐得往寂寞;

③做学问还要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

【答案】从内容上看是将闻一多先生和他人形成鲜明对比,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也是对下文闻一多事迹及其做学问精神的概括;

从结构来看这两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起悬念,起统摄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答案】“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句话是说闻一多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生动形象。

(2分)_

【答案】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伟大的爱国斗士。

伯父问我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