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1516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提升练三科普文章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的水果,例如香蕉、橘子、柚子、菠萝、猕猴桃、草莓等,不容易导致果糖不耐;

而果糖含量高于葡萄糖的水果,例如苹果、梨、西瓜、哈密瓜、枣、杨桃、芒果、樱桃、荔枝、木瓜、葡萄等,就容易导致果糖不耐。

与葡萄糖相反,糖醇能够降低果糖载体的活性,不利于果糖的吸收。

所以那些含有糖醇的水果,例如桃、李、杏,虽然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也还有可能引起果糖不耐。

果糖不耐症无药可医,防止果糖不耐的最好办法是避免果糖含量高和含糖醇的食品。

在吃果糖含量高的食品时同时吃葡萄糖含量高的食品,有时能防止果糖不耐,但不是对每个人都管用。

(选自2011年07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专门用来运载果糖的载体是小肠上皮细胞上的一种被称为GLU2的蛋白质,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B.正常人一次能够吸收25~50克果糖,要摄入25克果糖需要吃下大约430克苹果。

C.一种水果能否导致果糖不耐,主要跟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有关。

D.水果被认为“寒凉”会导致拉肚子的原因应该是果糖不耐。

E.吃果糖含量高的食品时只要吃葡萄糖含量高的食品,也就能防止果糖不耐。

答案 BD

解析 A项应该是“GLU5”。

C项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还“与果糖的含量有关”。

E项把或然说成必然了,文章最后一段说“有时能防止果糖不耐,但不是对每个人都管用”。

2.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果糖导致“腹泻”的过程。

不超过65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留在肠道内的果糖使得肠道里的水分比平时多。

到了结肠的果糖变成了细菌的食物,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和大量的气体,刺激肠道蠕动,进而出现腹泻。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三段,果糖导致腹泻有两个过程,即在肠道内有较多水分,在结肠内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和大量的

气体。

3.喝不同量的果糖,就可以知道一个人一次最多能够吸收多少果糖。

这一实验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因为果糖被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中有氢气,氢气被血液吸收,循环到肺部,释放出来,所以,如果我们能从呼吸中检测到氢气,就表明有果糖没有被小肠吸收。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应找准答题区间,即文章第四段。

从中找出相关信息点,加以提炼即可。

4.结合文本,联系实际,你对果糖不耐患者有哪些建议?

答案 首先,要查明原因,看自己属于哪一种,是膳食果糖不耐,还是遗传性果糖不耐;

其次,防止果糖不耐的最好办法是避免食用果糖含量高和含糖醇的食品,膳食果糖不耐症的患者可以吃些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的水果,少吃果糖含量高于葡萄糖的水果;

再次,尝试在吃果糖含量高的食品的同时吃葡萄糖含量高的食品。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作答时可以结合文章最后三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倒数第三段介绍了果糖不耐的两种情况,最后两段介绍了膳食果糖不耐症的患者在吃水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建议

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

朱钦士

①《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要把一件事做好,必要的工具是不可少的。

在现代火器出现之前,人们要狩猎或搏斗,自然可以拳打足踢牙咬,也就是使用人体“自带”的工具。

但是如果有武器相助,威力就大得多。

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武器。

在《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教授九纹龙史进的,就有“十八般武艺”,也就是使用“十八般兵器”:

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杈。

②我们身体里面的蛋白质,负担的任务远比古代的武士进行搏斗时多。

为了完成所有这些任务,蛋白质不但也有“十八般兵器”,而且比古代武士所用的还多一种,所以有“十九般兵器”。

这些武器的名字中最后的两个字(氨酸)相同。

为了看起来简洁,并且和上面的“十八般兵器”对应,我们在这里把这最后两个字略去,只写出它们前面的字,那就是丙、缬、亮、异亮、苯丙、脯、色、丝、酪、半胱、蛋、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天冬、谷、赖、精、组。

③在这里先说说蛋白质的重要性和任务。

任务清楚了,蛋白质为什么要这么多种“武器”就清楚了。

④蛋白质不仅是构成皮肤(如胶原蛋白)、毛发和指甲的材料,更与所有的生命活动有关。

肌肉收缩需要几种蛋白纤维,物质转运需要各种蛋白转运器,识别敌友需要抗原识别蛋白,标记外来的异物需要抗体,凝血需要纤维蛋白,调节血糖需要胰岛素,感知外界信号需要各种蛋白质受体,把DNA(脱氧核糖核酸)缠绕成染色体需要组蛋白,控制基因的表达需要各种转录因子等等。

⑤除了以上功能以外,蛋白质最复杂、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催化各种化学反应。

生命活动是通过几千种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包括利用外来物质建造自己的身体,氧化食物中的分子以获取能量,生产前面提到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分子,如转运蛋白、抗体、激素、凝血因子等等。

化工厂里面要实现各种化学反应,常常使用高温高压的条件。

但是在人体中,一切化学反应却必须在体温和常压下进行。

这就给我们出了个难题。

⑥比如在火力发电厂中,煤和石油是在高温下燃烧的。

但是在常温下,放在空气中的煤和石油却很稳定。

把葡萄糖放在空气中,哪怕在大热天,它也不能为氧气所氧化。

这是因为,分子要进行化学反应,必须首先要得到足够的能量,把其中的化学键打开。

燃烧时上千度的高温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

但是在室温下,分子却得不到所需的能量,化学反应也就难以进行。

而在我们的身体中,葡萄糖却可以容易地被“燃烧”,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

这就是因为,在体内,化学反应有蛋白质的帮助。

蛋白质能把化学反应分成几步,每一步需要的能量都比较少,这就使得原来在体温下不能完成的化学反应也能顺利完成。

反应完成以后,蛋白质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本身并不消耗。

这个过程就叫做“催化”。

这些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就叫做“酶”。

我们身体里面的几千种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具体执行者。

⑦这“十九般兵器”并不是由谁“设计”的,而是在生物的进化过程在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分子结构中,最后“选”定了它们。

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些“兵器”正在你的细胞里繁忙地工作,精确地完成我们的身体赋予它们的任务。

我们虽然不能用眼睛“看见”它们,也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正是由于它们神通广大,才使得生命成为可能。

想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生命的美妙和神奇而感动。

(节选自《中国科普博览·

知识采蜜·

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

5.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蛋白质之所以拥有“十九般兵器”,主要是因为它们为进化过程所选择,来担负防止有害细菌入侵、保卫人体健康的使命。

B.蛋白质既是构成生命体的材料,更参与了所有生命活动;

它们消耗了自己,成就了人的各种活动。

可以说,离开了蛋白质,人将不“人”。

C.作者列举火力发电厂中煤和石油的燃烧、常温常态下葡萄糖不被氧化,是为了凸显蛋白质对人体内化学反应所起的重要作用。

D.选文围绕蛋白质的重要性和任务展开说明,列举了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文字生动而准确,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

E.即便在“读文章”这样安静的活动时,蛋白质也在我们的细胞里繁忙地工作着,它们神通广大,才使得生命成为可能,这令人感叹生命的美妙和神奇。

答案 AB

解析 A项蛋白质之所以拥有“十九般兵器”,主要是因为它们为进化过程所选择,但并非单纯为了“担负防止有害细菌入侵、保卫人体健康的使命”。

B项“它们消耗了自己,成就了人的各种活动”错,原文中“反应完成以后,蛋白质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本身并不消耗”,可为反例。

6.文章第①段引用《论语》《水浒》中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文章第①段引用《论语》中的话,是为后文说明蛋白质作为人的生存与活动的“工具”的重要性作铺垫;

引用《水浒》中的“十八般兵器”,以此类比十九种蛋白质的神奇功效(或“为下文凸显蛋白质的神奇功效作铺垫”);

两处引用,使文章既典雅(富有文化底蕴)又生动(引人入胜)。

7.请结合文章探究“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案 

(1)我们身体里面的蛋白质,负担着远比古代的武士更多的任务。

(2)为此,它拥有“十九般兵器”,即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等十九种氨酸。

(3)它们为实现各种生命活动出力,尤其是为催化人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立下汗马功劳。

(4)它们神通广大,成就了生命的美妙和神奇,令人感动。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提升练

(二)新闻访谈新人教版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

[美]大卫·

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

库克的获奖资格。

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

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

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

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

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

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

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金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

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

艾里奥特说:

“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

“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

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

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

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

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

马里昂·

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

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

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

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

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

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

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

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

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

《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

格拉汉姆昨天说:

“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

”在谈到库克时,他说:

“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注】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

普利策奖:

以美国著名报人J·

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

②1981年4月15日。

③1981年4月14日。

1.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金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E.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上加错,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上加错的深恶痛绝。

解析 A项,“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解读错误。

C项,对“几位编辑”看法的表述属曲解原意。

E项,“深恶痛绝”的说法与文意不完全吻合。

作用方面还应有:

从另一侧面表现了新闻真实、生活真实的重要性和一致性,从反面突出了记者拥有诚实品格的意义。

2.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这篇报道的导语。

答案 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果”五个要素。

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

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

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

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

体现了新闻媒介教育大众的

功能。

4.《纽约时报》说:

“当一份报纸说谎的时候,它就毒化了我们生存的社会。

”请就你对

“媒体形象”和“记者品格”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

答案 提示:

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品格,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

“5·

12”文化追问:

余秋雨重解中华文明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余老师,我觉得“5·

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

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余秋雨:

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

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

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

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

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

“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

”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

12”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

“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

”我曾与台湾的著名社会评论家南方朔先生进行了一次对话。

他说:

“汶川地震当然让我们非常悲伤,但从文化的意义上,却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马东:

我们热衷于诗词歌赋,我们有读经热、读史热,我们有传统文化热,连古典家具、古董收藏,也一波一波在热。

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是隔靴搔痒。

每次“热”的对象,都是文化标本,而不是文化活体。

这就像是无水之鱼,而那水,就是这种文化的子民能从自己心底自然释放的情感能量。

这次汶川大地震.把中华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一条“反求诸己”的出路。

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的大爱展示上,让别人在排斥之外,多一点佩服。

说到底,这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文化灵魂——精神价值,而进行自信展示的问题。

我说,这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街头,人们知道他走过很长的路,也看到了他庞大的身躯,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品德。

如果中国是这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

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

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

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

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您在一首叫《自语》的诗里写道:

瞬间地壳的开裂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

您是指中国文化的真相吗?

对。

我接着还写了一句,“那几天,一批中国地名擦亮了世界的眼睛”。

中国文化的真相确实已蒙尘很久。

中国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

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上善若水”。

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我们怎么来发扬它、巩固它,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模糊?

被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道”为“术”所掩盖。

“道”和“术”是一个对立的范畴,人们为了在兵荒马乱中求得生存,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术”,而“术”确实比较有用,因此人们人为传扬,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道却很少论及。

结果,真的成了“大道无形”。

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误读。

其实,如果中华文化真是以“术”为核心,就不可能延续至今。

这次大家终于明白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并不是术,而是道,天下大道。

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我一直在想,比之于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武警、医生,文化人有一种无力感。

这次文化人中的先锋,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

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

我认为,文化人要做的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

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5·

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

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

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

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

5.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因为它们追逐的不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我们文化话语错位了,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宣传文化的精神内涵。

C.余秋雨认为“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和价值核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D.余秋雨认为,面对“5·

12”,文化人的任务就是让这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永驻心间。

E.余秋雨在接受访谈时,采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很见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答案 DE

解析 A项“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不正确。

余秋雨没有表达对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的看法,只是在解释、引申主持人的观点。

B项“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我们文化话语错位了”有误,还有外国固有的偏见这一原因。

C项“‘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说“善”“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6.联系全文看,“5·

12”的文化意义到底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