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历史高三历史总复习讲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东省历史高三历史总复习讲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历史高三历史总复习讲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C356、350年
秦孝公、商鞅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85
孝文帝
(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起义不断。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4)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
(1)、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
(4)、迁都洛阳
(5)、移风易俗:
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6)、实行汉制:
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
(2)、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
4.王安石变法
1069
宋神宗、王安石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三冗两积局面;
2、民众赋税沉重,生活艰难,社会矛盾尖锐,起义不断,严重的统治危机
3、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失败,没能解决危机
1、青苗法
2、市易法
3、募役法
4、方田均税法
5、农田水利法
6、均输法
7、保甲法
8、保马法
9、将兵法
10、改革科举制度,改变科考内容,废除死记硬背华而不实的明经和诗赋,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11、改变人才选拔机制,唯才用人,克服恩荫泛滥弊病
1、改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3、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壮大
4、改革本应减轻民众负担,但在实行过程中,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加重农民负担
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新法变质,徽宗时蔡京以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
5.欧洲宗教改革
1517
6.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19世纪初
穆罕默德·
阿里
1、政局动荡2、经济落后3、外部危机: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已进行工业革命的法、英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
4、主观:
面对内忧外患,阿里志在推行改革,维护统治、抵御侵略、富国强兵的
政治:
确立高度中央集权
经济:
改革土地和赋税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开办技校,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技术;
保护民族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军事:
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创办步兵学校,聘请外国教官,培养军官;
实行征兵制;
扩建军营;
大力发展海军。
教育:
学习西方,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派遣留学生出国;
组织翻译欧美国家著作.
积极作用:
(1)政治上,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2)经济上,兴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先进的科技,发展了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
(3)军事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入侵。
(4)文化教育上,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培养人才,发展文化。
局限性:
(1)改革给人民带来灾难。
对外战争,征收重税,强制参军,
(2)经济改革的困难。
一是资金匮乏,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多少利润;
二是管理不善,现役军官担任厂长,他们营私舞弊,克扣工人工资。
三是外商挟技居奇。
外国技师故意不向埃及人传授技术,有意破坏生产。
(3)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和欧洲列强的破坏。
7.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
亚历山大二世
1、经济上:
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
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3、思想上: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直接原因
5、改革者: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1、废除农奴制二一九解放法令
1)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但要受村社管理2)可通过获得一份土地,但要高价赎买
2、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1)废除旧的等级法院2)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
3、地方自治选举产生
1)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2)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进步性:
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近代化道路)。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8.明治维新
1868
明治天皇、武士
(1)政治:
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2)经济:
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充分发展
(3)外因:
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4)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
1、废藩置县,
2、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3、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特权
4、派遣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的使节团访问欧美,了解学习西方。
5、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先后扶植国营私人企业发展。
6、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
7、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
8、制定宪法,确立天皇制君主立宪政体。
1、基本完成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社会思想和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3、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4、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近代国家。
5为亚洲其他国家提供激励和启迪。
6、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仍浓厚,军国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埋下祸根。
9.戊戌变法
1898
光绪帝、康梁等
1民族危机: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
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
开学会办报刊宣扬维新变法
5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政治、经济、文教和军事方面。
见课本P128页
1.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运动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3、促进近代文化教育事业和书局报刊等大众媒体的发展以及社会风俗的进步
.
第二部分:
基本理论
(一)为什么要改革
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2、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需要做出相应变革(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4、外部工业文明(先进文明)的冲击,对外战争的失败激发统治者改革奋发图强
爆发革命的一般原因(类比):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新的生产力发展;
旧的社会制度阻碍经济发展,激化社会矛盾
2.贫富两级悬殊,赋税沉重,激起某阶级(阶层)反抗
3.某思想传播(古代:
宗教;
近代:
民主思想)
4.导火线(古代:
天灾)
Ps:
改革一般是上层发动,所以一般从统治者角度分析原因;
而革命一般是下层发起,所以一般从民众角度分析
(二)改革的性质和类别
(1)奴隶主维护统治的改革:
如梭伦改革;
(2)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改革:
如商鞅变法;
(3)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改革: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4)封建社会内部调整、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如王安石变法;
(5)资本主义性质:
1)思想文化领域:
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
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受工业文明冲击,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三)如何正确评价改革:
1.标准:
是否推动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是否达到目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
不以道德标准,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作为衡量改革成败标志;
2.方法:
辨证、客观、全面、抓主流。
(四)改革成败的一般原因
1、
根本原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的发展需要;
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客观原因:
反对派力量和改革派力量的对比;
外部环境是否有利;
3、主观原因:
改革者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政治魄力;
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改革策略是否正确;
用人是否得当。
(五)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方式之一;
③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④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魄力
⑤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
第二篇:
最有可能考到的话题
一、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民生
理由:
1、天灾本已很多的中国07-08年似乎天灾特别多,尤其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高考题应该对此有特别的体现。
2、去年各地重点考妇女,今年很可能会考救灾。
考点切入:
1、中国古代灾难发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救灾的方式特点与中央集权制度在其中的作用(积极、不足);
2、孔子、孟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民生主张
3、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举措
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举措、原因、评价
5、新中国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努力、成果
例题:
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
是冬大雪。
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
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
冻)尺余,连日不解。
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齐民要术》栽树
【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
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
(3分)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
试简要说明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
受害情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材料二:
治灾措施、防灾措施(手段)、放火升温免霜(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材料三:
致灾原因、围湖垦田。
(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2)第一层次:
破坏生态环境;
破坏森林植被;
围垦河湖,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
第二层次:
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过度的封建剥削导致过度垦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2分,只要在第一层次上有所拓展,有所分析,即可得3分)
(3)不能(1分)。
因为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与脆弱性,它无法抵御天灾人祸;
吏治腐败;
农耕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毕竟有限。
(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有组织化的语言,再加1分,共3分,围绕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皆可得分。
)
能(1分)。
因为自然灾害毕竟是外因,关键要采取措施减灾防灾;
中央集权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
古代中央政府很重视仓储,以丰年之有余补灾年之不足。
(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有组织化的语言,再加1分,共3分,,围绕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作答,皆可得分。
(本问为开放性问题,不管答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同样赋分,此问共3分。
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
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
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
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
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
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
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
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1)主要观点:
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2分)
分析评价:
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
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特点:
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根源:
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3)发展:
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
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该问得分不超过4分。
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
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
一曰备祲(注:
不祥之气);
二曰除孽;
三曰救荒;
四曰发赈(注:
发仓救济);
五曰减;
六曰出贷;
七曰蠲赋(注:
免除赋税);
八曰缓征;
九曰通商;
十曰劝输;
十有一曰兴土筑;
十有二曰集流亡。
”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
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
(不得摘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2分)
(3)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4)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1)组织百姓竞渡,提供饮食;
鼓励佛寺大兴土木。
(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措施多样;
迷信色彩浓厚。
(3)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
(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破除迷信,科学救灾。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中国灾害发生频繁,影响灾荒程度的主要因素是高剥削率和国家的救荒济民措施,如果封建国家在灾荒期间大幅度减免灾民的负担,井切实贯彻完整措施的话,灾荒是会得到有效抑制的,因为中国灾荒史上存在大量救荒成功的范例。
中国古代重大灾荒之所以发生,或因为政治腐败,地方官员匿灾不报、克扣赈银赈粮、赈济不力等原因而使灾情加剧,或因为国家政治混乱,战争连年,国家无力赈灾而使灾荒蔓延,因此可称之为弹性灾荒。
古代欧洲与此正好相反,剥削率较低,国家的救荒济民措施也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影响饥荒发生的因素主要是灾害的强度,大灾大荒,小灾小荒,因此属于刚性灾荒。
——卜风贤《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
【材料二】10年前,一场特大洪水,使中华民族经受了严峻考验;
10年后,罕见的雪灾,又使我们民族经受了同样的考验。
…98抗洪之所以取得全面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20年积累了打赢这场“战争”的雄厚实力。
时隔lO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97年7.4万亿元增加到20XX年24万多亿元,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起了抗灾救灾的坚强后盾。
到2月13日,仅是中央财政拨付的各项救灾补助资金已近27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救灾资金54.83亿元,民政部为重灾省份城乡低保对象临时补助资金达71亿元……春节期间,灾区商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贾永《从1998抗洪到抗击雪灾》
(1)大灾之后多有饥荒,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影响中、歇饥荒程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概括灾荒发生后,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我们能够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是有我们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坚强的后盾。
改革开放30年来,为发展我国的经济,党和国家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面对灾荒,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和人民政府不同的应对措施说明了什么?
荒是会得到有盘抑制的,因为中国灾荒史上存在大量救荒成功的范例。
(1)中国:
高剥削率和国家的教荒济民措施。
欧洲:
自然灾害的强度.
(2)减免灾民负担;
政府赈济灾民;
地方官隐瞒灾情,救灾不力.(言之成理即可)
(3)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对外开放;
加入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4)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真正关注民生,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
(言之成理即可)
5、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
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现代卷》
【材料三】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4)你从上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西方社会的民生政策和邓小平的富民措施中得出的共同结论有哪些?
(1)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发展变化:
①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③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答出现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福利国家制度也可)(3分)
原因:
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使农民得到实惠和甜头(3分)
(4)结论:
①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必须关注民生②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3分)
二、辛亥革命前后20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可能切入的考点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前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风俗思想观念衣食住行的变化(注意今年特别假日休假的变化,即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的重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分)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