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0090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

《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291人际关系学复习笔记含历年考点标注Word文档格式.docx

85%是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他的处世能力。

三、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四、人际关系的实质:

利益。

体现在: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五、为什么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1、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

3、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

4、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

六、人际关系的两个维度:

情感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尊卑有序,在中国农村,更是人际交往的突出特点。

七、人际关系的特点(7个):

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

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八、人的社会性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九、人际交往的社会性体现在:

首先:

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

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往的。

再次: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在现代社会体现的更明显、更强化。

十、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原则要求、性质等也不同。

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十一、人际关系的客观性体现在:

1、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

3、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十二、人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结合性情感和分离性情感。

结合性情感越强烈,分离性情感越薄弱,交往程度越高;

反之,越低。

十三、网际关系有许多新特点。

如:

多维性,全球性,虚伪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

第二节人际关系学的学科体系

一、定义: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其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

二、研究人际关系的目的:

理论方面:

1、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

2、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线。

实践方面:

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

2、预防、消除人际障碍;

3、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4、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统一性原则。

四、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7个):

文献法;

观察法;

实验法;

社会调查法;

社会测量法;

统计法;

人际关系评估法。

五、人际关系评估法有(5个):

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

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一、内容:

1、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

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2、人际交往与生产力:

马克思不仅强调社会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制约性,而且指出了交往对生产力的作用;

人际交往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一起决定着社会结构;

3、交往的发展趋势是:

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很多交往都是被迫的、有限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普遍交往。

第二节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

一、人群关系理论的内容

1、人群关系理论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创始人是美国学者梅奥。

2、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观点是:

1)以“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代替,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2)否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从人的心理和社会方面来激励工人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

3)正确处理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4)改变对管理人员只强调技术方面素质训练的片面做法,强调加强对管理人员了解、诊断、调适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3、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

标志是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

4、人群关系理论集中研究的4个主要领域:

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

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

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

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二、人际需要理论

1、马斯洛被人们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

物。

2、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识与理解的需要;

追求完美的需要。

3、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的内容:

人际沟通需要;

人际支配需要(儿童时代的经验可能形成3种个体行为的控制类型:

拒绝型、独裁型、民主型);

相爱的需要。

第三节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

一、角色理论

1、由美国学者乔治•赫伯特•米德奠定基础,后经罗伯特•帕克、雅各布•莫雷诺、拉尔夫•林顿等多位学者不断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互动理论。

2、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3、角色理论包括:

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和角色实现等内容。

4、角色扮演:

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角色期望:

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角色冲突:

是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

角色实现:

是指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二、戏剧交往理论

1、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有时也叫印象管理理论。

2、戏剧交往理论的术语:

剧班、前台和后台、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

3、不协调角色分类:

1)雇员或仆人;

2)中介人或调解人;

3)告密者;

4)职业侦探;

5)表演者的同谋。

三、人际交换理论(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

1、人际交换理论的概念:

主要采用了经济交易理论和强化心理学理论,把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用以解释人际吸引行为的产生和持续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

2、人际交换理论的基本原则(6个):

成功原则;

刺激原则;

价值原则;

剥夺・满足原则;

攻击■赞同原则;

理性原则。

第四节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

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1、相互作用理论由加拿大的精神病医生伯恩内博士提出,相互作用理论又称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

2、三种不同的心态:

父母、成人和儿童。

3、如何保持“成人”心态:

1)建立一个合乎道德的价值观体系,以此作为选择交往行为的准则;

2)学会分辨与控制自己的(儿童),避免脆弱性、恐惧感以及表达这些情感的主要方式。

3)学会分辨与控制自己的,父母”,不要受那种排他性、固执性等态度的影响。

4)保持对他人“儿童”的敏感性,减轻他人“儿童”的负担。

二、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

1、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的情境系统包括:

主体、交往对象、交往双方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2、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恶。

否则,就会出现不平衡。

2、不平衡结构会向着平衡结构转化,而且人们会尽可能少的改变情感关系去获得一个平衡结构。

3、单元关系:

即“同属一类”的关系,是指主体和交往对象的现实依存和接近关系。

4、如果一个人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这时的单元关系和情感关系是平衡的;

如果同自己不喜欢的人交往,就需要增加情感关系来实现情感关系和单元关系的平衡。

第三章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

2、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

3、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

4、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

5、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关系

二、奴隶社会中依附关系的表现:

1、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

2、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三、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2、以等级差别为准则;

3、以土地占有为标准

四、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关系的表现:

经济上的平等;

政治上的平等;

生活上的

寸O

第二节形成人际关系的条件

一、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1、人的生产;

2、物质生产;

3、精神生产

二、物质生产对于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

3、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

4、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

二、精神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体现在:

1、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相同的思想观念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

2)思想意识是否正确,决定着人际交往是否恰当;

3)思想意识的深浅程度,影响结交人际关系的速度。

2、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形成人际关系的具体条件:

相互接触、相互近似、相互补充、相互悦纳。

四、建立人际关系的时间条件:

注意阶段——吸引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依附阶段

五、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漠视阶段一f淡阶段——疏远阶段——分离阶

段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体现为:

1、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

2、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

3、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

4、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

5、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6、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

7、网络时代产生了新型的网际关系。

二、自主性的具体表现:

自主建立人际关系;

主动处理人际关系;

独立意识普遍增强

三、平等性的发展趋势的体现:

由纵向控制到横向联系,由单向交往到双向交往

四、网际关系的特征:

多维性;

虚拟性;

不确定性;

非中心化

第四章人际关系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结构一、构成人际关系的显性要素

1、交往主体和交往对象;

2、交往手段;

3、交往环境;

4、交往目的;

5、交往过程;

6、交往内容

二、交往主体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交往者;

交往对象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交往活动的指向者或接受者。

交往主体和交往对象的角色是相对的。

三、交往手段分为语言手段和物质手段两类。

语言手段有:

有声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物质手段就是用以进行人际交往的各种具有价值的物质,如金钱、烟酒、特产、器具、文物等。

交往手段决定交往结果;

交往手段决定交往性质。

四、交往环境包括:

交往条件和交往情境。

交往条件主要包括交往的空间,时间,频率和距离;

交往的情境通常表现为交往双方的内在心情。

五、交往过程:

分为单线式交往和多线式交往,多线式交往分为:

放射式交往和凝聚式交往。

六、交往内容:

大致分为信息交流和影响作用两种。

信息交流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向对方传递信息,并接受对方的信息反馈的行为;

影响作用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在强化或改变对方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取得的结果。

七、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

利益因素、情感因素和尊严因素。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功能

一、人际关系的正向功能有:

1、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

2、交流情感,有助于身心健康;

3、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

4、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

5、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应。

二、人际交往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在:

1、人际交往是传递社会化信息的重要渠道;

2、人际交往是学习社会规范的重要途径。

三、人际交往可以交流情感,增进健康的表现:

1、消除孤独,交流情感;

2、减轻痛苦,增加快乐;

3、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四、人际交往,通过相互影响如何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

1、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个性;

2、有利于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

五、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人际沟通,体现在?

1、自我认识需要在交往中进行;

2、自我体验来自于人际交往;

3、自我调节受人际关系影响

六、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构能够优化并增强群体的整体效应,因为:

1、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形成互补;

2、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产生合力;

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激发潜能。

七、互补行为主要体现在知识互补和性格互补两方面。

八、人际交往中相互激励的因素有:

群体压力、人际比较、参与竞争。

第五章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内容划分)

一、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内容划分为: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和宗教关系。

二、经济关系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关系。

经济关系又包含多种关系:

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三、政治关系是指:

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为:

原始社会政治上是平等的关系;

阶级社会的

政治关系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平等的同志式关系。

四、道德关系,是指人们在属于道德规范调整的范围内所发生和结成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2、道德关系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3、新出现的道德关系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4、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

五、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的区别:

1、规定方式不同:

有文字/无文字;

2、产生的时间不同:

法律是阶级产生时/道德早,道德是人类产生时;

3、作用不同:

惩罚/教育;

4、执行机构不同:

国家机关/社会舆论;

5、强制程度不同:

法律关系带有硬性和强制性/道德关系为软性和非强制性。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纽带划分)

一、按人际关系联结的内在纽带来划分,可将人际关系的类型划分为: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趣缘关系。

二、血缘关系:

包括-■血缘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

1>血缘关系的特点:

第一、血缘关系是先赋的,无法选择;

第二、血缘关系在人的一生中是交往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关系;

第三、血缘关系的基础是血缘和情感;

第四、血缘关系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甚大。

2、夫妻关系的原则(7个):

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制;

男女平等;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计划生育;

夫妻之间互相忠实、互相尊重;

家庭成员之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3、代际关系有两种类型:

民主型和专制型。

三、地缘关系:

地缘关系是依据人们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住地域而结成的关

系。

地缘人际交往的原则:

1、克服自傲、偏见或封闭、自卑心理,坚持主动交往,平等待人;

2、谦恭自重,严于律己,热情开朗,助人为乐,避免矛盾,深化关系;

3、若有了矛盾,更应宽容大度,得理让人,互相谅解,消除前嫌。

四、业缘关系:

是以人们的职业生活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其特点:

1、获取性,

2、直接性,

3、调节的两重性,即强制性和非强制性;

4、角色行为的差异性。

五、趣缘关系:

是以人们的专业技术特长或兴趣爱好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

活动方式多以聚会为主。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其他形式划分)

一、人际关系的类型按性质划分为:

对抗关系和非对抗关系。

二、按不同的特征分为:

平等型,不平等型和对立型。

1、平等型关系包括:

1)政治地位平等;

2)法律平等;

3)公民有履行同等义务的责任;

4)人格平等。

2、不平等型关系包括: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平等;

2)政治权利的不平等;

3)经济生活的不平等;

4)文化水平的不平等。

3、对立关系包括:

当事人双方的对立;

上下关系的对立;

平行关系的对立。

三、不同倾向的关系:

有两种划分方法

第一种划分为4个类型:

合作型关系;

竞争型关系;

应酬型关系;

混合型关系。

第二种(雷维奇)划分为8个类型:

主从型;

合作型;

竞争型;

主从.竞争型;

主从-合作型;

竞争■合作型;

主从-合作•竞争型;

无规则型。

1、建立合作型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6个):

1)双方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思;

3)双方都富有诚意;

双方能相互配合;

4)双方能互相理解,共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

5)合作结果最终能达到互惠互利。

四、不同程度的关系

1、按交往时间长短划分为:

长期型和短期型;

2、按好坏程度划分:

亲密型、团结型、维持型、冲突型、疏离型、决裂型。

3、亲密型关系的特点(5个):

交往频繁;

相互依存;

追求共享;

互相接纳;

心理相容。

4、维持型人际关系的特点:

双方互不认同;

双方互不谅解;

双方关系没有激化;

双方关系的不稳定性。

第六章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

一、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指关系主体本身所具有的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

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内在因素是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人际交往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我们人际交往是否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和仪表风度,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随着年龄的变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会发生变化:

即本能型交往■-规范型交往■■原则型交往的顺序。

规范型交往是指:

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掌握的那些行为规范,这种以遵从规范为指导的交往形式就是规范型交往;

原则型交往是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交往形式,是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

2、因仪表而产生的人际吸引,往往是在人们初次见面或相互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出现的。

随着人们之间交往的深入,人际吸引将逐渐由仪表转向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等。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

心理动力、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现象和心理障碍因素。

1、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2、关于人际需要的理论:

舒兹的三维人际关系理论,魏斯的社会关系律。

1)舒兹的三维人际关系理论一人际关系方面有三种基本的需要:

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2)魏斯提出的人际关系的六种需要,即社会关系律:

依附需要;

社会整合需要;

价值保证的需要;

可靠同盟的需要;

需求指导的需要;

关心他人的需要。

3、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包含:

气质、能力与性格。

4、自我概念:

是指自己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

自我概念来源于与他人的交往,来源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和感觉,而这种评价和感觉反过来又约束着我们的体验、行为和对自己的判断。

5、自我概念的构成:

反映评价,社会比较,自我感觉。

6、自我概念的特征:

1)自我概念的基础是其所处环境的文化和团体的价值观;

2)自我概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3)自我概念具有自行增强的能力;

4)自我概念具有缓慢的变化性。

7、优化自我概念的途径:

1)具有改变自我概念的需求;

2)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3)制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

4)改变自我概念的方法。

 

第二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

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8个):

自然环境因素、空间距离因素、习俗礼仪因素、道德规范因素、价值观念因素、法律法规因素、社会制度因素和社会群体因素。

二、自然环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表现在:

1、共同的自然环境威胁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2、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强化交往情感,增进人际吸引;

3、自然环境影响人际行为模式。

三、空间距离因素:

1、不同的空间距离代表不同的人际关系;

2、居住距离远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距离越小,越容易相互吸引;

3、空间距离对交往频率的影响,越近交往频率越高。

四、价值观念因素:

史布兰格把价值观分为六类:

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

五、社会制度因素:

社会制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社会形态、具体的社会制度、各种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

1、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影响

1)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系统中生产和生活,他必须参与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受其深深地影响。

2)纵观历史发展过程,每个社会形态经济关系的确立,都使人际关系带上鲜明的特色。

2、不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共性:

1)影响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类型;

2)影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3)影响人际交往的范围;

4)影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六、群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群体内成员最容易具有相似性;

2、群体内成员最容易接近;

3、群体不仅有利于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有利于内部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关系的建立。

七、群体的规模、结构、规范和压力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群体规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般而言,群体规模越大,人际关系越不容易以群体中的领导者为中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是规模较小的群体,领导者对其内部成员影响力越大,成员间越容易形成凝聚力。

2、群体结构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群体结构就是关于群体人员搭配的问题,人员搭配得当,群体就紧密团结,协调一致,人际关系融洽;

人员搭配不当,群体会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