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0026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1Word格式.docx

Xuzhouarea;

Ruralenvironmentalpollution;

Demonstrationproject.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目的是让农民拥有更好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农村经济建设和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不断加剧。

过去,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了工业和城市,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设施几乎为零。

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直接威胁着农村居民的健康。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深入研究徐州市地方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沛县龙固镇为例),提出应对对策与措施,对徐州市地方保护农村生态,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州市龙固镇是苏北鲁南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徐济省际公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铁路直达徐州,与陇海、京沪线交汇,被称为“江苏的北大门”。

全镇总面积66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余人,辖13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

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已搭明储量3亿吨,龙东煤矿、三河尖煤矿、龙固煤矿等三座国家大型煤矿座落境内,年产优质原燃450万吨,镇内电力充足,2×

5.5万千瓦的龙固坑口矸石发电有限公司和2×

I.5万千瓦的氯碱化工自备电厂座落在镇北工业区。

龙固镇北靠昭阳湖,是苏北著名的鱼米之乡。

盛产无公害稻米和水产品,微山湖四个鼻孔鲤鱼为明清贡品。

龙固镇是“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徐州市经济工作十佳镇”。

因此,龙固镇在徐州境内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

1徐州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现状及突出问题

1.1农村生活污染严重,“脏、乱、差”现象普遍

1.1.1生活垃圾问题

长期以来,徐州市龙固镇的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自然洼地成为天然垃圾箱,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在一些农村呈现出“围村、塞河、堵门”之势。

“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农村居民环境的真实写照。

垃圾的随意堆放容易滋生蚊蝇,占用大量农村土地,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及农田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和污染。

1.1.2排水设施问题

目前,我国对农村雨水、污水的收集和排放也缺乏系统规划,农村大多没有排水系统。

一些靠近城市、经济发达的农村建设有合流制的排水管网,但雨污不分离,部分村庄利用自然沟或撇洪渠铺设了简易的排水管渠,污水就近排入各沟渠,不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雨水则任意排放。

以及近年来徐州市乡镇工矿企业异军突起,排污总量加大,排放的污水流人河流及渗人地下,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这些都直接威胁着广大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1.2水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严重

1.2.1水量问题

徐州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地下水资源一直是徐州重要的水源。

在市区供水中,地下水和地表水比例高达1.57:

1[11]。

徐州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降为1/3000~1/10000,蓄水能力较差,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丰水时大量排泄,干旱时又引水困难,地形地貌的特点决定了水资源利用不能充分地以丰补枯。

农村生活用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

徐州是江苏省开采地下水量最大的地区,徐州的地下水资源以岩溶地下水为主,年开采量1.83亿立方米。

由于大规模开采岩溶地下水,使主要水源地都处于超采状态,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地面沉降等环境工程问题,已无更多开采潜力。

目前在龙固镇农业的灌溉方式还集中在漫灌上,严重的大水漫灌现象,极大的浪费了水资源[8]。

表1灌溉水利用率的比较

龙固

中国

发达国家

耗水量/kg(kg)

1400

1300

≤1000

水利用率

36%

43%

70%—80%

由表1可知,龙固镇在灌溉模式上,没有定额的数量控制,农村水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1.2.2水质问题

随着工业和城乡废水排放量和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农村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超标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感观学指标,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化学指标。

由于农村饮用水多数没有经过净化和消毒,水污染问题给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带来了双重威胁,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

近年来,龙固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工矿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接近50%。

另外乡镇工业布局比较分散,污染点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易引发高密度的农业环境污染。

如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所导致的化工、造纸、酿造、皮革、农药等结构性污染日益突出,其直接后果是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同时,龙固镇本身水质就不是很理想。

地下水氟含量高达5—10mg/L,含量超出饮用水标准值的5—10倍。

该区有2.1万群众引用高氟水,70%的人口患有氟斑牙病,5%以上人口患有氟骨病。

2%—3%的人口因此丧失劳动能力。

且饮用水的硬度也超过了标准值。

此外农村简易自来水厂,多数水处理工艺流程落后,设施简陋,输水配套网系统老化,二次污染的隐患也比较突出,生活给水水质难以得到保障,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3土壤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农村土壤面临着来自城市污染和农村自身污染的双重压力,污染日益严重,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退化、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

徐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高强度资源开采造成周边农村生态破坏。

首先矿产资源的开采占用了大量耕地。

其次,矿产资源开采掏空地层造成了地表塌陷直接破坏了耕地和地面建筑物。

同时,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很多废弃物(如煤矸石山),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自然景观。

2009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08.8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仍以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为主。

此外,地下水超采还造成了地面塌陷。

截至2000年沛县采煤塌陷地总面积已达23834亩。

塌陷地涉及6个乡镇、32个行政村以及人口6.11万人,造成2970人失业。

迁移村庄21个,迁移人口26682人。

依万吨塌陷率3.9亩和积水率1.50亩与每年890万吨的生产能力计算,每年新增塌陷地约3470亩,其中新增积水为1380亩。

大面积的土地塌陷造成耕地减少、地表建筑破坏、地面积水、塌陷区土壤盐碱化、地基稳定性降低、影响地下水的质量和均衡、土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以及严重影响矿区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2]。

2导致徐州市农村出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致因很多,最突出的是人口压力过大、滥垦、滥牧、滥伐、滥采、滥用水资源、粗放式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乱排、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环保建设资金不足,农村环境保护监管不力、农民环境意识低下等因素。

2.1人口压力过大,诱发并加剧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加剧了对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变,加重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维持人口增长、收入提高所造成的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人们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强度、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从而导致乱垦、滥伐、过牧等现象,使环境因不断超载而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在人口增加、需求不断上升和当地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出现了“需求上升—→土地超载(如过垦、过牧)—→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土地生产力下降—→资源投入量增加(扩大垦殖、放牧范围等)—→需求上升—→土地超载”的恶性循环。

2.2粗放式农业生产导致农村面源污染

农田化肥投入逐年增加,化肥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龙固镇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大部分农村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部分地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增加,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通过地表径流或淋溶等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是河流等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

表2农业化肥平均每亩使用量比较

徐州地区

化肥施用量/亩(公斤)

26.7

24

15

据统计,徐州地区现有耕地面积915.59万亩,农业化肥年使用量达24.45万t,平均每亩26.7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所规定的每亩15公斤的标准上线,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大部分化肥通过渗透进入河流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农药污染也相当严重,徐州市农药年使用量达到10余吨,除30%—40%被农作物吸收外,大部分都进人河流、土壤,从而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2.3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

表3徐州市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的流失量

主要污染物

COD

BOD

NH4-N

TP

TN

流失量/万吨

728.26

498.83

132.20

41.95

340.50

由表3可知,徐州市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1954.76万吨。

据统计,徐州地区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

这些污染物大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仅少数作为农业生产有机肥源利用,且大多数沿袭传统堆肥方式,畜禽粪便往往堆放于居所四周、村口等处,不仅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容村貌[6]。

2.4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城市工业生产的“三废”和市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未经妥善处理排入大自然,污水通过河流广泛渗流到农村。

同时,许多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在城镇中难以立足,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以联营、设分厂、扶助、技术转让等名义,纷纷下乡进村。

因此,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

这些企业往往技术落后、装备陈旧。

此外,我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缺乏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目前,乡村企业呈现“多、小、散”的格局,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

另外,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

2.5公众环保意识较差,环境法规不健全

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低,缺乏自主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参与意愿不强,有的甚至认为环境治理是党委、政府的事情,自己忙于生计,顾不上环境维护,导致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行为屡禁不止,乱倒、乱丢、乱扔、乱吐等现象也较为普遍。

某些政府干部只重视抓经济,对农村环境保护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目标制定较软,治理措施不得力;

个别干部还认为农村环境要彻底治好不可能,干劲不足,单单等待上级政府资金补助。

一是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持久作战思想准备。

在持之以恒、创新管理方面思想准备还不充分。

二是认识存在误区,工作开展不平衡。

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干道要道、轻背街小巷,重硬件建设、轻文明素质培养等倾向。

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还存在薄弱环节,个别村(居)方还存在卫生“死角”。

三是缺乏自觉意识,主动治理不够。

徐州的环境法规存在立法转型滞后、司法功能偏差、守法观念淡漠、法律监督力度不够、环境道德较弱、过分依赖政府、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徐州市农村环境没有太大改变的原因[1]。

2.6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金投入不足,垃圾、污水有效处理难。

近几年我镇虽然加大投入增加了环卫设施及配套设施,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建设仍然滞后。

一是城市配套设施不足。

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

二是环保设施落后。

城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处理能力不足;

已有设施不配套,垃圾、污水收集率低;

有的运行成本太高,不能完全发挥产能。

三是集镇、村社环保设施缺乏。

集镇和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建设滞后,一些行政村垃圾收集清运路程远、运费高,实现农村垃圾“户集、村运、镇收集”的工作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四是环保技术研发创新不足。

环保产业发展不够,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较弱,垃圾处理的成熟工艺和设备亟待开发利用。

2.7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整治成果巩固难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难,管护更难”,耗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了突出的“脏、乱、差”问题,但因为长效管理机制不完善,容易出现整治后回潮现象,“治理-回潮-再治理-再回潮”怪圈有待突破。

3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要切实编制好新农村建设环境规划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改善和稳定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结合各地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在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源现状调查和环境容量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好各地新农村建设环境规划,用以指导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各级政府制定环境决策提供依据,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推进。

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当的超前性,要把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与农民致富相结合,与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同时,在环境规划上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确保地方政府对本地环境质量负责。

使各级地方政府都能清醒地认识和认真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紧迫感,真正把环境保护提上工作日程,纳入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从方向上、制度上确保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同频共振。

3.2要统筹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环保工作关系。

要注重城乡发展的系统性、互补性和协同性,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编制《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要积极引导农民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农村防治污染的能力。

要采取严厉措施,有效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污染向郊县转移。

二是要正确好处理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关系。

我国具有地形复杂、生态类型多样、各地发展差异大的特点。

因此,在处理不同区域环境问题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

国家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区域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是实行分类指导的基础。

要依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设置不同区域的产业淘汰和污染治理政策。

要在不同区域之间建立协调机制,既鼓励和支持优势产业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组合,又要共同采取措施,防止落后生产技术、设备或关闭企业特别是重污染企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由城市向乡村转移,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

3.3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

当前,随着人口的迅猛增加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农业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业结构与农业增值、农产品质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加快农业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主基调。

要准确把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阶段性特征,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强化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

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要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区、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强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培育和发展力度,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防治耕地土质恶化,农业资源污染,使农业步入标准化、质量化、效益化、清洁化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3.4开展好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一要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复合肥。

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种类,采取氮肥分次施用和控制合理施用量,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提倡使用有机肥和复合肥,这样既能满足各种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又能达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效果。

试验表明:

复合肥造粒后可增强养分缓释性,减少养分流失,在增产5%—10%的情况下,氮素利用率可提高21.9%。

也可在氮肥中添加硝化阻滞剂,减缓有机氮的矿化速率,使无机氮逐渐释放,提高作物对氮的利用率。

大力实施节水灌溉,由漫灌、畦灌逐步改为喷灌或滴灌,减少氮、磷组成成分的流失。

大力推广生态增肥和杀虫技术,如采取一般作物与大豆等固氮作物混合种植方法,利用作物自身的固氮性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并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科学选择施肥时机,避免肥力流失。

二要加强生物防治,推广无公害农药,利用自然生物因素,限制害虫突发危害,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要大力推广利用害虫天敌以虫治虫技术,加大对生物农药的研发力度。

实践证明,微生物农药是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通常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产物制成的农药,杀虫效率高,可达80%以上,不产生公害,对人畜无毒,能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和刺激植物生长。

3.5要切实加强农村基础环境保护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关闭“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

发展乡村工业,要正确处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新建项目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工艺设备先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安全有保障。

外排污染物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和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

建设项目的布局,对经济发达而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不足的地区要实行优化开发;

对发展潜力大、环境容量充裕、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实行重点开发;

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要实行限制开发;

对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要实行禁止开发;

在大江大河沿岸和环境敏感地区,要鼓励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要加大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居民饮用水安全。

要按照《国家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例》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引用水源保护区,并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加强日常监管。

坚决取缔和搬迁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源,制定饮用水源污染应急预案,积极开辟备用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

三要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

根据目前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生活污水的处理:

对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应大力推广以小集中式的“一元化污水处理装置”工艺为主;

对较为分散的广大农户应以推广“沼气技术”工艺为主。

生活垃圾的处理:

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采取分类收集,可利用部分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与氮、磷、钾混配复合肥。

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