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0021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文档格式.docx

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

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对金钱的追逐,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令人动容。

王生出门做买卖多次遭到强盗打劫,仍然不放弃,而且婶娘在劝诫王生要出门多做买卖之时,王生也肯定婶娘的建议,并且认为经商是他们本等。

由此可看出坚持不懈地“从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以此为荣。

看重商业,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也纷纷从商,“弃文从商”、“弃农从商”等现象已不少见。

那时代的人们很想通过从事商业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讲述了一名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让读者看到商人追求财富较强的渴望。

世人十分追名逐利,对有钱者十分追捧,对贫穷者则十分鄙夷,文若虚本是一介文人,却因生活的困窘,下海做起了买卖成为“儒商”,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十分普遍的。

更有甚者有些人还把经商当做自己的家传事业,十分看重,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经商的能力和意识。

一些篇章甚至强调,商业是一种传承性的家业,上一辈十分注重培养下一辈的经商意识,并以商业为荣,家族因此而有光。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里写道贩卖线香的黄公的女儿跟着父亲出走家门来开始做生意,直到后来她仍以这个经商方式赖以生存。

随着人们对商业的重视、对商人态度的转变,以前认为只有读书人地位最为崇高,现在反而变化了,这种以读书自高的排序下降了,商人走上了时代的前头。

这样造就了像文若虚那样从事商业活动发家致富,不再是依赖儒业发展自身的儒商。

这样当时的社会便以读书为高变成以商为主,商人地位提升,部分名商重视商业活动。

2.有情有义,义利兼得

从事商业活动、以营利为目的是商人的主要特征,然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及其传统道德却告诉我们要淡泊明志、要重视大义,在义的面前甚至是舍去利,不要过分重视名利。

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在义和利的取舍中难道没有同时获取的可能吗?

我们在“三言二拍”的文章中看到很多故事,商人用他们真诚的行为感动着每个人,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义和利是可以同时获取的。

他们用行动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新的时代商人生活相互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很多品质优秀的商人形象。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描述了一个出海经商的人物叫张乘运,他性格直爽,对别人乐于帮忙,文若虚发展成大富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张的大力支持。

“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还有一个特征比较明显,那就是商人往往在义和利的取舍中,面临选择和挣扎。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道某日吕玉在不经意的时候看到了近三百两的白银,他没有把这些占为己有,相反他想到的是失主丢失钱财会内心很不好受,虽然对自己而言摆在眼前的这些钱特别多,但是自己也无子嗣,一身清白,要这不义之财也是无用,生动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当时商人并不全是重利益的,在他们身上也是存在着传统美德的身影,社会传统美德并没有在他们身上消失,而是有一丝契合,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吕大郎也因为自己美好的品行,受到上天的眷顾。

《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徽州商人程元玉,为人厚道志诚,一次与一伙做客的人,同落一个饭店买酒饭吃。

韦十一娘也来店中吃饭,不少客商都用不怀好意的目光盯住她不放,还颠头耸脑,胡猜乱道。

只有程元玉端庄地坐在那里,并不去瞧。

韦十一娘吃过饭后,口称暂时没钱付款,店家扯住不放行,众客人在一旁起哄,硬说她是“骗饭钱吃的”。

程元玉一声不吭走来,慷慨解囊,代她偿还饭钱,并且不愿意说出自己姓名。

程元玉的“义”气,感动了这位女侠,后来他在经商途中,女侠多次使他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义”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又有着征得外界帮助和支持的重要作用。

《施润泽滩阙遇友》一文中生动写出有一批具有勤劳经商,发家致富、诚实守信、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人形象。

嘉靖间吴江盛泽镇小商业者施润泽把拾到的六两多银子归还失主,以蚕桑为业的小业户朱恩;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施润泽到滩阙家中买桑,朱恩也救人之危,把多余的桑叶无偿送给施润泽,并使之免除覆舟之险,于是二人结为兄弟,并成亲家,财源滚滚,生意兴旺。

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发家致富过程的描写,反映出仗义发财,越重义越发财的思想观念,对当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奸商行为和其他靠不义之财致富者是一个深刻的批判。

尽管古人往往重义轻利,但在商言商,只要“取之有道”,都是允许的。

而且诚实守信、义以生利也是作品最被集中体现和弘扬的一种商德观念。

上述章节,指明了以义生利,义利兼得的商德观念。

3.知情重情,尊重女性

在明朝的初期人们提倡重视“理”,到后来明朝后期,人们开始重视“情”,例如,李贽提倡的“童心说”,主张要敢于表达情感,汤显祖反对以理压情,“理有者,情必无”[1]。

受到这些对“情”的文学思想的影响,冯梦龙也支持“情”一句“我欲立情教,教诲汝众生”最能体现他的内心真实情感。

所以在“三言二拍”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于情感的描写,也有很多文章体现了重视情感的心理,作者们开始认识到理对情的迫害,对人性的摧残,试图通过作品来告诫当时时代的人们不要被理迷惑,要走出来,尊重情感,故而在描写女性方面他们大胆抒发女性对情的渴望。

《卖油郎独占花魁》作品通过细致逼真的情节描写,表明这样的婚姻态度:

重要的不是金钱、门第、等级,而是彼此相知,彼此尊重,彼此有真正的爱情。

小说中的卖油郎秦重钦慕花魁娘子王美娘的美貌,一心用辛苦积攒的血汗钱去接近她,并在美娘酒醉之时目不交睫地守了一夜。

王美娘开始从新打量这个年轻人发现他不是那种风流成性、欺骗女性的男子,相反她发现这个男子是很不错的好人,由于受到传统的等级观念束缚,可是她仍然没有接受这个小伙子,直到她受到吴公子的欺辱才知道酒色之徒不肯信任,不肯托付终身,他们只是为一时之乐,根本没有怜香惜玉的真心从而越发感觉到秦重志诚忠厚的可贵,于是大胆地向他提出“我爱你”的要求,并表示愿意追随秦重粗茶淡饭的生活,也不后悔。

文章生动地写出秦重用他的真心实意感到美娘,他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无微不至,他没有趁人之危,没有在美娘落难的时候采取恶意行为,相反他在等待美娘,尊重美娘,中心是环绕一个“情”字。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风气下,仍有这么一些男性对女性如此尊重,值得我们肯定,让我们看到与以往封建思想不一样的特征。

“三言二拍”这部小说描写了很多人性美的方面,比如卖油翁重视信用、有仁义、诚实守信,一改以往封建社会人们固有对商人的偏见,以为商人就是奸诈,油滑,在利益面前不顾亲情,不顾人性。

这部小说对人性美的描述,体现出当时的社会人们已经开始对商人形象的重新审美,这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有力回击,也是对商人义利兼得的宣扬。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蒋兴哥外出经商,其妻王三巧与陈大郎私通,蒋兴哥知道后,休弃三巧后,对三巧再嫁未加阻拦,反促成其事—他希望三巧能因此脱离舆论压力,在别处开始新生活。

兴哥的善良温存,亦不同于传统伦理道德。

兴哥是普通的商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所追求的也只是一己的幸福,然而,当他为维护夫妻之间的性爱情分而宽恕对方道德上的过失时,我们能从中看出他们身上一些近代文明的精神萌芽。

从文章中,我们看到虽然蒋兴哥的妻子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但是蒋兴哥还是能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用自己的真心包容妻子的一切,这在当时奉行贞洁的旧社会观念是格格不入的,要那样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蒋兴哥以他的宽容体现了当时商人对女性的尊重,对迂腐道德的摒弃。

在“二拍”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姚滴珠因与婆婆不和,与公婆吵闹后负气出走,虽然是已经嫁给潘甲,但是由于受不了这种境遇离家出走,可惜在途中被骗去做妾,潘甲经商回来后发现妻子不在,一直寻找仍旧找不到,于是就上报官府,郑月娥因为自己和姚滴珠相像想要嫁给潘甲,但是被潘甲认出,潘甲执意不肯娶她为妻子,后来找到姚滴珠,虽然她已是他人的小妾,但是潘甲还是选择接受她,最终两个人相聚在一起。

像这样的一些商人,他们尊重女性、重视情感,尊重人性,是那个时代所难能可贵的,商人的这种人文主义是新时代民主的影子。

4.自强自立,有勇有谋

中国人向来注重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注重低调行事,反对个性张扬,对人们的欲望的表达常常是比较隐晦的。

这种特征主义是小农经济的观念所致,人们脱离不了固定的牢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越来越迅猛,人们开始追逐属于自己的利益,属于自己的个性天地,他们有为个人目标奋斗的坚定理想,他们认识到自我价值。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汪革从小和哥哥住在一起,某日因为和哥哥发生口角,赌气远走他乡,发誓一定要混出个样子、才肯衣锦还乡。

最终他辛勤劳作建立起相当富裕的家业。

在《徐老仆义愤成家》写一个忠诚的老奴阿寄,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勉,以主人凑出的十几两银子为本钱,殚精竭虑,四处奔波,先是贩漆,后是贩米,再后来是只要赚钱的生意便可做,十年之间,遂成巨富,牛马成群,门庭热闹,奴仆雇工,不下数百。

阿寄虽然给主人挣了一个大大的家业,但一丝不取,临时死时家无余财,只有几件破旧的衣物、几两主人赏给他的散碎银子而已。

想到这种狼狈的情形,他觉得没有受到主人的重视,可能是因为一无所有也被轻视,他开始想方设法用行动表明自己是有用的人,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人。

他出去做一些商业买卖,例如卖米、卖油漆,帮助他的主人成了富翁,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这种观念有点愚蠢,他大可不必只为主人奋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然而他不想过着那种寄人篱下、被人忽视的生活,他要自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三言二拍”中所体现的商人自强有谋略的地方。

(二)反面特征

“三言二拍”里面也塑造了不少反面商人的形象,反面商人在性格这一方面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人性的探讨。

1.好色无耻

封建时代女性被轻视,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很多时候男性过分追逐色欲却被看做是理所当然。

但在“三言二拍”中作者却对好色的商人进行批判。

《徐茶酒乘闹劫新人》中赵申和钱已看到女子掉落井中,赵申为了钱财两得,趁机杀死了钱已,夺了那女子,一并回家。

其人之险恶,阴险,实在叫人感慨。

如《苏知县罗衫再合》一文中写了私商徐能贪求钱财伤害别人性命,许多年后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被判死刑。

又如《许察院感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写道陕西有一个盐商叫做王禄,已有个几个老婆,还要再娶好几个小妾,同时也给自己的身边亲人娶了很多个老婆,每日过于沉溺在情爱中,过度纵欲,沉迷声色,最终因身体不支而死亡。

与此相类似的故事,山西省份有个卖马匹的商人姓沈,他因为外遇见到一名妓女,贪恋美色,想尽方法将这女子娶回去,最终不料被一碗毒面害死自己,这个描写隐藏着作者对好色之徒的批判,恶人有恶报。

2.贪婪吝啬

商人不但吝啬而且也很贪婪,这个特点表现很多。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讲述了一个接受救济被暴打的男人,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张员外的主管见到一个男人贫困,就给他一些银两,没想到被张看到,不但把钱拿走,还揍了这个主管。

其贪婪、吝啬可想而知。

《钱多处白丁横带》所写的是一个野心勃勃、专行不义的奸商典型。

江陵有一个很富有的商人叫郭七郎,家有好几座金山银山,可是他本性特别贪婪。

他和别人做生意总是缺斤短两,留大的好处给自己,把小利益给别人,占尽别人的好处。

一些借他本钱做买卖的商贾,没有一个不受他剥削的。

3.奸诈狠毒

文中所举的几个例子,体现了商人反面形象,商人品质之丑恶,道德败坏,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里的张公谋害了沈秀,就因为那么一丁点银两。

《徐茶酒闹劫新人》钱己看到一个姓郑的美女,就起色意,强行霸占,同时也杀害生意合作者,其心之歹毒,这都体现了商人被金钱和美色冲昏了头脑。

《韩秀才乘乱聘用娇妻》程朝奉怕自己女儿被选为秀女,赶紧找还没结亲的韩秀才定亲,选秀谣言过去后,程朝奉事后反悔,嫌弃韩秀才身家困顿,想法设法退亲。

这些商人的最大特点要么是恶棍或下流无耻,要么是贪婪的,邪恶的或危险的,他们相信金钱的力量,为自己的欲望的满足不择手段,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利益无顾忌。

他们在作者笔下以道德训诫的反面教材出现,作者没有深入到商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单从作品我们不知道这些商人较多的性格特点。

二、“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矛盾性之成因

仔细研究“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特征,我们可以发现有“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特点是繁琐复杂、多重矛盾的。

对商人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放弃从事儒家所认为的“本业”而选择经商的杨复,也一直想通过金钱换取官位,有捡到拾金不昧的施复,有小气贪婪的张员外。

在每部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有重视感情尊重感情、爱护女性的蒋兴哥,有被美色所迷惑、而欺瞒女子的陈大郎。

这都体现了商人形象具有明显的矛盾冲突的地方,也有相互融合的地方。

例如,有奸诈狡猾的商人也有老实善良、守本分的商人。

有以下三个主要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导致“三言二拍”中商人矛盾的形象特征的关键因素:

(一)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

1.传统的贱商观念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缓慢走向衰落的时期,但它仍然依赖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及维护这一制度的道德伦理和宗法观念而运行整个社会体系。

在此期间士、农、工、商四民中商居其末的传统观念,重农抑商的思想根深蒂固。

2.新的重商思想

城市经济的繁荣,明显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经济瓦解的前兆。

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发展起来,特别是明代的经济改革更加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

明代社会人们的商业意识提高,商人的地位当然也随之提高,商人凭借财富雄踞于社会上层。

3.两种观点碰撞在作品中的表现

明朝中后期,商人的社会活动状况都可以在“三言二拍”找到行踪。

当时封建社会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制度,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人与其相关的事物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当初社会盛行的观念是“当官第一,经商第二”。

这些在很多文人墨客皆有体现。

比如李贽对商人追求经济利益表示认可,原本认为读书重要的,以读书求官职的本位思想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人们把经商作为第一考虑要素,而不再执着于功名。

三言二拍将重农抑商隐约地与重商经商的观念进行对比,有冲突也有融合。

既有经商发达后用金钱换取功名,也有经商发财后仍然将金钱投入到田地经营的矛盾。

所以在作品中这两种思想观点的碰撞很明显。

(二)集体创作,价值取向多样化

“三言”是冯梦龙编纂和收集的短篇小说,取材于宋、元、明时期的话本,不断加工、筛选,提炼而成。

在这几本书中,体现着不同时代阶段不同的商业活动特征。

人们对商业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所以作者对不同时期商人描写的不同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因素。

“二拍”是凌濛初编纂的作品。

他的写作素材有很多来源于以前的前辈写得笔记资料,难免夹杂着有不同作家的个人态度,他对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在作品中表现为塑造的商人形象呈现出正反两面的特征。

宋、元、明清的小说很多,比如“三言”,也有很多类似的商人写作,与“三言”的差不多,有可能是重复的描述,所以没办法求证到底是不是冯梦龙所创。

不过,笔者赞赏冯梦龙对这些作品进行精选、归纳,使读者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不同时期的商人特征。

有对爱情可贵的赞赏,有对正直官场的肯定,有对人性丑陋的批判,有对真挚友谊的表扬等等,都体现了作品价值理念多元化。

(三)冯梦龙、凌潆初思想的复杂性

一直以来,封建统治者对商业采取压制政策,以农业为根本,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商业活动,政策也多打压商人。

商人是社会的最底层。

因此很多文人多被社会风气影响,对商人也是歧视、粗鄙的态度,在作品中体现的商人形象也常常是批判,鄙夷。

当时的政策和社会观念让当时的人们对官员、文人、才子等群体特别重视,经常在作品中用了很多笔墨。

传统的文人对商业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更坏的风气,对商人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商人缺乏正确的思想理念指引,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失去方向,当然以商为耻的观念也不利于商人文化的形成。

凌濛初在对待商人和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与以前的作者不同,他觉得经商是一种正确的道路,以先进的思想观念推崇重视商人的态度,是他作为商业时代先驱的表现。

他不仅肯定商人,也对商人积极追求情感生活的态度给予肯定,他和冯梦龙用真实来书写社会现状,把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商人理念通过作品充分体现出来。

这是其现实主义精神最可贵之处。

在创作三言二拍的同时,教育功能在冯梦龙、凌濛初他们两位作者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体现。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他们通过正反两面的商人描述,在作品中教化人们,经商要有商业道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赞扬道德品质良好的商人,同时劝诫世人要慎言慎行,勿做坏事,否则没有好下场。

当然冯梦龙他们只是对那些经商特别有成就者所进行的教化,对普通商人却未必,所以这也就成了他们不关注全体商人兼具封建旧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一言以蔽之,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形成了商人形象的矛盾性特征。

这里面也夹杂着当时文人的思想和作品观念的束缚,缺乏正确观念的指导,商人形象呈现出矛盾的特点。

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在影响世人对商人的态度。

冯梦龙他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儒家思想,当然他们试着从商人的正面形象描写改变人们对固有的“奸商”形象的认知,从某种层面论述传统道德思想对商人形象形成的紧密联系。

作品描绘了商人的社会心理特征,有好有坏。

例如,一部分商人由于道德素质的提高,灵魂得到升华,以不一样的角色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

当今我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断地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商人自主创业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政策,如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的成分,国家和政府对商人的态度是支持和肯定的,商人的形象也是常以一种积极向上,正面形象出现,虽然市场经济泥沙俱下,难免有部分商人利欲熏心、做出一些违法勾当,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行为,但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严格要求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商人和商业行为都得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整顿。

总体上来讲,“三言二拍”对商人形象的研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人物认知体系,对当时的社会形态呈现出清晰的感知,也对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准确的定位。

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作品虽然对商人形象通过正反两面详细描述,具有真实性,但不能说这部作品已经全面概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对主流群体研究仍然是比较稀缺的。

注释:

[1]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王昕.漫说“三言”“二拍”[M].北京:

[2]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M].北京:

中华书局,2002.

[3]邱少雄.中国商贾小说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赵兴华.“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文学特色[D].青岛大学,2005.

[6]邬全俊.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两难境遇及创作矛盾[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何佳.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说[D].湘潭大学,2007.

[8]王瑞雪.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D].延边大学,2008.

[9]宋东映.明代商业文化与通俗小说[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杨辉.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