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8825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文档格式.docx

自主发挥功能;

愉快体验尝新;

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

有社会兴趣;

人际关系深刻;

有民主性格结构;

有创造性;

抗拒遵从。

从6个方面来评价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正常健康的交往 

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许多研究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考察,结果虽然表明多数多数学生的心理的发展是健康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

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10%--15%上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大约10%--15%的学龄儿童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

二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情绪失调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10%--15%。

三是社会适应的问题,具有较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约在10%左右。

四是行为问题,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其中城市高于农村,男生多于女生,小学三年级时行为问题表现得最突出。

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大约1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约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

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

三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

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其表现有以下问题:

学校恐惧、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咬手指、偏食厌食、睡眠障碍、口吃、多动、违纪行为、性教育问题、独生子女问题以及家庭子女问题等。

这当中有些是小学生特有的,有些是中学生特有的,有些则是中小学生共有的。

了解这些问题,预防矫治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

(一)、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这方面的问题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但现在也出现了向低年龄、低年级发展的趋势,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

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反面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至于高中的学生,很多人最担心的就是一旦考不上大学如何向父母交待。

因此一些平时学习尚可的学生,一上考场就思前想后,导致发挥失常。

可以说与学习、升学相关的焦虑体验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持续不良影响。

中小学生中的厌学情绪、考试焦虑和逃学、出走等现象,以及自我意识中的自卑情绪,都与此有密切关系。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等不良倾向。

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而临很大的问题。

一方面,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知识和修养,另一方面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又特别渴望和依赖同龄人的友谊和交往,他们需要从友谊中去获得心理上的支持与归属,来填补青春期之后,与父母、长辈疏离而造成的情感真空。

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于是一些人更加封闭自己,变得越发孤僻,一些人无原则苦涩。

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都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中小学生中因为人际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怖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因此加强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指导也就十分必要。

(三)、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中小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之后,更加突出,使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燥。

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因为除了在物质生活、知识的获得等方面,他们离不开父母和老师之外,在意识深处,他们实际上对父母、老师也有着很强的依恋心理,父母、老师的态度和言行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信心。

他们太需要从父母、老师那里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了。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除了在物质上关心他们,从学习上要求他们之外,却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理解他们的苦衷,甚至简单地认为我供你吃、穿,你就应该学得如何如何,因而使他们感到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如同乞儿。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经常遇到因与父母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

(四)、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心理

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性征”出现,随着“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剧变,带来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与迷惘之中。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期学生要经历一些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重要事件。

比如男生的“遗精”和女生的“月经初潮”。

他们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

再比如这个时期开始从对异性的疏远到渴望接近,开始有了性的朦胧的冲动等等,这都可能使他们的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

另外,由于性意识的萌芽而出现的早恋现象,在中学生中也十分普遍,但由于其思想尚不成熟,早恋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

尤其是性知识的缺乏还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

(五)、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个性发展普遍存在问题,比如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情感淡薄等等。

这些问题使他们很难独立地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许多孩子学习中遇到难题就绕着走,考试没考好就只会哭或者茶饭不思,郁郁寡欢,不关心别人,不愿意为集体和他人做点事,一点小事就纠缠不休,不能容人,因为一点小的挫折就出走寻死等等。

可以说个性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

无论是学习和升学的压力,还是人际关系、与家长老师的沟通及至于青春期困惑,只有加上了他们个性中的缺陷,问题才能越发呈得严重和突出。

如果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好一些,情况也就不至于如此严重。

因此,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完善发展,就成为改善中小学学生心理状况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

正常人在面临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蛤,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的焦虑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合的。

焦虑症的表现是:

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

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虑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驰下来。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

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

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

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

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焦虑症案例分析

患者,女,16岁,中学生。

患焦虑症两年。

她父母说,孩子常常感到疲劳、焦虑,进入重点中学后,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孤僻,并伴有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学习成绩也退步了。

最怕考试,最怕将成绩给别人看。

大凡考前食欲不振,睡眠不足,坐卧不安,内心慌乱,不能集中注意,记忆效果不佳,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智力活动效果下降。

随着焦虑反应的持续往往引起生理的心悸,多汗,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昏,恶心,食欲不振,手脚发冷等症状。

而生理上的症状又可导致健忘,失去学习兴趣和生活情趣,进而更加焦虑起来。

 

诊断分析:

考试焦虑是一种固定性焦虑,在学生中极为常见,有调查表明,1/3多的学生在高考前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它是学生在考试前预料到威胁性刺激而又无能为力去应付的痛苦反应,是处于失助状态下或处于阻断威胁中而不能采取变式行为去对付的时候产生的情绪。

考试焦虑的表现

  绝大多数人在考期临近,或者在考试过程当中,心情都不会十分平静。

一次重大的考试成绩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因此很少有人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

因考试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因人而异。

在有的人身上表现得较为短暂,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却表现得持久、强烈。

有的考生只是在主考人走进教室,开始分发试卷的那一段时间心里发慌,不知道自己将面对什么样的题目,而一旦开始答题,就逐渐变得心平气和、全神贯注起来。

也有的人在整个考试期间都难以将注意力放在考试题目上,他们不由自主地想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

他们的脑子乱成了一团槽,平时学会、背会的东西全都跑到了爪洼国。

个别人在考场上紧张得要命,出冷汗,大小便失禁,甚至休克。

还有的人在大考之前好长时间就开始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脑子里光想一旦考试失败会如何如何,甚至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考试焦虑的消极作用

心理学家对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曾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总的说来,研究结果表明考试焦虑对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起着消极的作用。

上述结论还可以进行如下的补充。

(1)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与考生的年龄有关。

一般而言,年龄越小,学习成绩受考试焦虑的影响越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各种干扰的能力也在增强,考试焦虑的消极作用趋于减小。

(2)考试内容越复杂、越抽象,考试成绩越有可能受到考试焦虑的不良影响;

相反,在较为容易的考试中,考试焦虑的干扰作用大大减小。

(3)个人的智力水平、性别可影响到考试焦虑。

中等智力水平的男生易受到考试焦虑的干扰,而高智力和低智力的男生受到的影响不大。

女生的情况与男生不大一样。

高智力的女生易受考试焦虑的影响,而中、低智力的女生则不然。

(4)高度的考试焦虑对任何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的考生都有消极作用。

考试焦虑的作用机制

考试焦虑为什么会降低考试成绩?

心理学家们认为,过度的考试焦虑起码在以下三个方面降低了人们智力活动的效率:

1.过应的考试焦虑可使人注意涣散

全神贯注是高效的智力活动的前提。

在考场上,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答卷上。

一个魂不守舍的人很难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过度考试焦虑者恰恰不能集中注意力,他们面对试卷,脑子里想的却是与考试无关的东西。

2.过度的考试焦虑可干扰回忆过程

我们日常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对外界信息进行输入、编码、存储的过程,在需要的时候应当能够把以前存储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回忆。

过度的考试焦虑可干扰人们从大脑中把信息提取出来,使平时能够想起来的公式、外文单词、概念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这就造成了遗忘。

3.过度的考试焦虑可干扰思维过理

考试并不仅要考察人的记忆力,还要考察人的思维能力。

过度考试焦虑者的思维好象凝固了一样。

一个平时伶牙利齿的人在招聘面试时可能由于紧张而语无伦次、张口结舌。

在笔试时,可能由于紧张而不能解出自己平时能够解答的题目。

考试焦虑的消除

前已述及,对考试结果的担心及其引起的身体反应是考试焦虑的两种主要成分。

要消除考试焦虑就要从消除考试焦虑的这两种成分入手。

这两种成分都消除了,考试焦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有许多种,如自信训练、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疗法等等,其中有的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认知成分,有的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身体反应成分。

下面重点介绍通过自信训练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这是一种主要针对认知成分的疗法。

对考试结果的担心是考试焦虑的核心,因此解除这种担心是消除考试焦虑的关键。

自信训练就是通过一系列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解除担心、增强信心的目的。

为了消除对考试结果的担心,首先要做的是使个人对有关考试的种种担心、忧虑明确化。

具体作法是找一张白纸,仔细地将自己所有的与考试有关的担心、顾虑、恐惧,一条条地写下来。

然后自己逐条进行驳斥。

有人在经过仔细的考虑之后,写下了10条自己对考试的担心:

1.我担心我脑子大笨,恐怕考不过别人;

2.我担心题目太偏大难;

3.我平时学习还算可以,可就怕万一考砸了,以后可就全完了;

4.我若考不好,父母一定会责怪我;

5.如果我考不上大学,在同学面前我会抬不起头;

克服焦虑的心理调适

克服考试焦虑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自我训练、自我心理调适,以下是一些简便有效的办法:

1、端正考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每位学生对考试的意义都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应试动机。

2、做好充分准备,形成良好的考试状态充分而良好的准备状态,是预防产生过度焦虑的最有效方法。

3、冷静处理“怯场”。

怯场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在考试情境与考试本身的强烈刺激下,引起情绪高度紧张和焦虑,难以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心理活动暂时中断或失调的现象。

这种情况轻者称为怯场,重者叫做晕场,怯场是考试焦虑最典型的一种。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惩的焦虑感。

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抑郁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有各种不同理论的解释。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能治疗或不经治疗而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人有复发的倾向。

在对有抑郁症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

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动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三)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门是否上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对强迫症的产生有各种解释。

有人认为,强迫观念与强迫动作是我们无意识地防止具有威胁性的冲动进入意识的一种替代方式,一个忙碌于强迫性仪式动作的人,一个脑中充满了琐碎强迫观念的人,必然无机会思考那些具有威胁性的事件与观念。

强迫症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有关,有些强迫症患者人格上有这样一些特征:

主观任性,过分爱干净,过分谨慎,注重琐事,拘泥于细节,生活习惯刻板,往往有强烈的道德观念。

另外,成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的情感,是子女产生强迫症状的十分有代表性的背景特征。

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

因此,为了矫治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作无用控制的意图,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疾病,其共同特点为:

1.患者意识到这种强迫观念、意向和动作是不必要的,但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控制。

2.患者为这些强迫症状所苦恼和不安。

3.患者可仅有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或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强迫动作可认为是为了减轻焦虑不安而做出来的准仪式性活动。

4.患者自知力保持完好,求治心切。

据12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在居民中其患病率为0.30‰,在精神科门诊中约占有0.15%~2%,国外报道其终身患病率为2%~3%,与我国相近。

发病年龄多见为16~30岁之间,性别间无差异,脑力劳动者居多。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社交恐怖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怖。

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精神分析源观点认为恐怖是焦虑的移置。

即个人将焦虑转移到不太危险的事物之上,从而避免了对焦虑来源的忧虑。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恐怖是学习得来的,或者由直接经验中学习得来(在受到狗的一次攻击后,发展起对狗的恐怖);

或者由观察学习得来(例如,观察父母对某种场景的恐怖,而使子女形成同样性质的恐怖);

或者由信号学习得来(如一个学生在采黄花时被蜜蜂蜇了,就形成了对黄花的恐怖)。

认知派心理学家则认为恐怖症源于个人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作了不现实的评估。

系统脱敏法骒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想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怖症,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

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

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克服学校恐怖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恐怖症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8岁,中学生。

患病三年 

三年来目光不敢与人相对,否则就惊恐万状而来咨询。

原患者在三年前发现有近视,因而去配了付眼镜,但配后迟迟不敢戴,怕别人见了笑话。

某日上课时,因感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模糊看不清,而试着第一次戴上了眼镜,谁知这时老师正好回转身,无意中看了病人一眼,患者在与老师目光相对的一瞬间,突感内心一阵莫明莫妙的恐惧,因而赶快低头,但仍心跳不已。

此后再也不敢与这老师对视。

为了回避老师的目光,他由前排座位调到后排,但仍不敢抬头看黑板,总觉得一抬头会与老师目光相对。

其后一进教室,内心即感忐忑不安,自己形容"

简直象在法庭受审判一样"

不久,他扩大到怕见其他、老师、同学、以致所有人的目光,继而又发展到怕与电视、电影荧幕上的人相视,最后竟连回想起与别人目光相视时的情景,都会感到心惊肉跳。

他想控制自己不看别人,如走路、吃饭都低着头,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但在他思想中却愈是想要与别人对视。

偶尔真的与别人目光对视了,他就紧张害怕到浑身发抖,面部肌肉抽搐,为此他痛苦不已,曾想弄瞎自己的双眼,也曾想轻生,但却下不了决心。

很明显,该生患有严重的对视恐怖症,这是社交恐怖症中的一种,一般起因于患者自身的人格特点、敏感、多疑、胆小,担心别人能从其目光、眼睛里看出其内心的秘密,故不敢和人对视,咨询的关键是打破患者的这种猜测和疑虑。

恐惧是想出来的

训练目标:

通过写出来、说出来、喊出来等多种方式克服恐惧心理,从而建立战胜恐惧的信心。

事前准备:

纸、笔、布娃娃、布玩具。

训练时间:

35分钟。

具体方式:

教练先跟学生讲自己小时候的恐惧遭遇及解决办法,然后让学生画出自己勇斗恐惧事物的画,再演一个独角戏,讲自己对各种恐惧事物的恐惧心理及准备解决的办法。

理论引导: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令他恐惧的事物,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就要告别人世的老人,只不过每个人所惧怕的对象与程度不同而已;

对一些事物有恐惧心理,这是很正常的,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所以,我们特意安排这样一个训练给大家。

示范演练: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住在一个山村里,那时候没有电灯,只有油灯。

我到晚上就特别怕,总觉得黑漆漆的地方有很多可怕的、不能想象的东西。

天一黑,我就坐在灯前,哪儿也不敢去,连上厕所,都要父母陪着……后来,父母为了解决我这个问题,就晚上带我到田野里去散步,在院子里谈天……这样的机会多了,慢慢我也对黑暗没有那么恐惧了,因为我发现,本来就没什么可怕、特别吓人的东西。

同学们,当你看清楚了一样东西,当你发现它一点儿也伤害不了你,当你甚至找到了对付它的办法的时候,你还会怕它吗?

(同学们:

不!

) 

我们现在就拿出纸和笔来,每人画一幅画,想象一下自己是个非常勇敢的人,用你最解恨、最能惩罚敌人的方式去对付你恐惧的事物。

(一定画出它的样子,并写出它的名字或名称)你一定能把它打垮的!

好,现在开始画!

同学们,都画好了吗?

大家把它拿起来,放在自己眼睛的正前方,睁大自己的眼睛,恶狠狠地瞪它10钞钟……好,再瞪10秒……好!

把它放好,心里怕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新的,大家可能更感兴趣的环节:

每个同学轮流上台来,讲讲自己恐惧的事物和自己的心理状态,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或者以其他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消除恐惧,就像教练刚才讲的那样,明白了吗?

可以把你们那几个布玩具当做你恐惧的对象,打它,骂它都可以…… 

效果讨论:

教练:

同学们,做完这个训练,对"

恐惧"

有没有新的看法?

A学生(慢慢走上台,眼睛看着桌子):

我最怕……最怕孤独,我父母总是很忙,经常很晚才回家,我经常一个人吃晚饭,写作业,晚上总是很怕,不敢睡!

我现在想了一个办法,我要爸爸妈妈或者早点回来,或者把爷爷接来陪我……此外,刚才,我把孤独描绘了一下,当我仔细看时,我觉得好像没那么可怕了。

B学生:

恐惧其实是自己吓自己!

恐惧像弹簧,你压它就倒。

C学生:

原来恐惧也是可以化解的,之所以恐惧是因为它比较隐约、模糊,描述清楚就发现很简单,没那么可怕!

有时当在描述恐惧时,有点紧张,假如不能独自面对,最好有教练或家长陪同的时候再描述。

专家感悟:

恐惧是想出来的,写出来,说出来,喊出来,恐惧就会渐渐消退。

(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