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届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二Word文档格式.docx
《宁夏银川市届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市届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二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
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
在这一时期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离愁别恨等委婉细腻的情感。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丰富的内心情感。
D.因为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所以宋词中女性的“愁绪”,都会通过对眉黛的描写来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
“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宋代词人就将其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2)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
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
“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
行概括。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放牧生涯。
可当他看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
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
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法。
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
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
“马顾问!
马顾问!
你快回来吧!
出大事了!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
他定了定神,说:
“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里出事了?
”“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
”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
吓死人了!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
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老马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只有自己跑一趟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
“那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
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
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前除了萝卜土豆,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说:
“你尝尝。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
“好甜!
这是糖菜呀!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
“扎西!
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以后,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扎西惊讶地说:
“卖?
怎么卖?
卖东西多丢人!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
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老马就耐心地对扎西说:
“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有大棚、种子等成本,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稞一样。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
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
“你不带秤吗?
”扎西一愣,问:
“秤?
秤是什么东西?
”老马笑道:
“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
”扎西摇摇头说:
“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
离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
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
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
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
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
“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
老马迟疑地问:
“这都是今天卖的钱?
这么多?
”扎西拍拍胸脯说:
“是的,都是今天卖的!
”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
“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扎西说:
“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
“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
”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并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B.文章第二段在描写老马为扎西建造菜园子时使用了“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等动词,一方面描写建菜园子需要的各种步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马对种菜的熟练。
C.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D.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马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能吃到新鲜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马和扎西的菜园子。
E.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8.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
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
天启初,以养母乞归。
久之,进左中允,不赴。
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①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
明年以詹事召。
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
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
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
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明年春
入朝。
请停事例,罢鼓铸②,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
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
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时病。
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
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
首实籍没之法。
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
士升曰:
“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
”乃疏言:
“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
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
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圣明之世乎?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
帝报曰:
“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
”前疏谓《四箴》也。
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
节选自《明史
•钱士升传》,有删改
【注】①珰:
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
②鼓铸:
鼓风扇火,冶炼金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B.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C.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D.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
B.“授”“进”“起”“署”“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C.同年生,科举时代
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
D.首
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
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士升急人所难。
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崇。
B.钱士升关注时弊。
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
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
C.钱士升直言进谏。
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
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
D.钱士升上疏有成。
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
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请停事例,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
(2)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归王官①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②。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③久,不必门多长者车④。
[注释]:
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③逃名,《汉书·
逸民传》载:
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
“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
“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
“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因此很高兴。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
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15.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的事例加以论证。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来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早晚阴晴的变化。
第Ⅱ卷表达题
3、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A.从那以后,施特劳斯圆舞曲才登堂入室,从普通舞会的通俗伴奏舞曲成为正统的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旋律。
B.由于购房者对楼市政策有多种揣测,观望心态较重,2012年初,新房、二手房交易量大幅下跌,全国楼市哀鸿遍野。
C.有些革命意志衰退的人,只一味地求田问舍,为自己打算,这是最没有出息的。
D.为了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新落成的“小平故居”于2003年“十.一”向游人开放,前往参观的人不绝如缕。
E.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上海世博会博物馆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世博会博物馆展陈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有8个常设展厅和3个临展厅组成。
B.纳税人在办理登记备案、申报缴税、发票管理等130项业务时,可选择计算机、手机、自助终端和办税服务厅四种途径轻松办税。
C.云南出台《全省审计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全省审计机关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本单位使用、占有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
D.食药监总局2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