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8490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讲药食同源疾病与饮食的直接关系docWord文档格式.docx

如果要想使用西药,一定要严格地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去使用。

  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

我们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

 中医讲药食同源,因为“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

  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

所以,中医无论采取泻法还是补法,都应该弄明白中医在怎么治病,如果一味地跟着西医的思维走,中药在你手中就是毒药。

比如说,人参好不好?

好!

但是看给谁用。

人参之所以叫药,不叫食,就是因为它的药是偏性的,总的来讲,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如果给年轻人吃,他本来身体里面火力就很旺,吃了人参肯定就流鼻血,你说它是药,还是毒?

用在需要人的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人的身上就是毒。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慎重。

 

25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调养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有了,“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就可以长寿。

(这里的五是多的意思)

历代医学家都强调“药食同源”。

如绿豆(解毒)、芹菜(降血压)、葱、姜、蒜、冬瓜都可以入药。

东汉名医张仲景,人称“医圣”,他最擅长用“药食同源”给病人治病。

“药食同源”实际上是最早的中医药。

“药食同源”发展到现在,成了一门学科:

“营养学”,它又细分为“营养免疫学”和“临床营养学”。

“营养免疫学”确立了“预防第一”的健康观念;

“临床营养学”侧重治疗疾病。

老百姓也注意到,现在关于营养的广告越来越多,补维生素,补钙,补锌的广告满天飞,但就是不明白营养与健康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与现代疾病的种类发生变化密切相关。

以前是“风寒湿热”、急性病和传染病多,需要西药或者中药紧急处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空调、暖气都有,这些病很少了,大家面临的主要是亚健康(慢性病)的危险,也就是营养失衡(不该多的多了,不该少的少了)造成的。

打个比方说,人体的营养库存就像一桶水,容量只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如果长期缺某种营养,人就很容易得病。

营养失衡就像“温水煮青蛙”,无声无息的蚕食人的健康基础,最典型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2004年10月12日,卫生部副部长王珑德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强调:

“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不可能彻底治愈(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而通过健康干预,反而有可能使这些疾病的病理变化逆转”。

王部长说的其实是“临床营养学”。

通过“营养调节”,结合适量的运动,很多慢性病人恢复了健康

举个例子:

在湖南娄底,心脑血管专家胡卫民给病人开两张方子:

一张是每个月仅仅10块钱的药方;

另一张是健康知识处方,上面写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防治知识,他告诉病人,每个月在营养上花不到200元就能治好病。

有11万人次得到了他的帮助,但他捅破了一个事实:

心脑血管用药很简单,主要是靠营养来恢复。

但是其它同事只开药方,每个月最少在200元以上。

他因此得罪了同事和医院,被人踢伤了命根子,老婆没有学“秋菊打官司”,而是很现实的选择了离婚。

全国主要媒体大都报道了这件有关医疗体制的事。

佛教法眼禅师问:

“虎项金铃,何人解得?

”众皆无语,法灯大师答曰“系者解得”。

实际上,“解铃还需系铃人”,“营养学”与中医相结合,是现代中医发展的希望,也是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发扬光大。

膳食营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90年代美国心脏健康会议提出了预防心脏病的4项原则——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并将合理膳食列于首位。

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赵霖认为,关注食疗,就可以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卫生费用由1980年的143.2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亿元,增长了68倍。

20年来职工工资提高了10倍至20倍,但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却达到了100至200倍,未富先病,昂贵的医疗费用使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不堪重负。

”赵霖列出的一串数字触目惊心。

  

科学配餐是不用资金投入,就能提高和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

多年致力于传播“民以食为天”理念的赵霖说,坚持中医食疗和现代营养学的平衡膳食,能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目标。

  中华民族“寓医于食”的理论同当今世界营养界的科学结论为,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赵霖举例说,中医学认为,大豆性味甘平,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健脾,利水消积、通便定痛,是治疗虚劳内伤,消渴水肿,温热伤寒等病的佳药。

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在大豆上体现的最为集中。

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将大豆列为“已确认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温故而知新,历代先贤对传统食物的认识和升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最典型的莫过于阿胶。

  万病皆由气血生

  将相不和非敌攻

  一盏阿胶常左右

  扶元固本享太平

  这是明朝何良俊的《思生》。

阿胶是在齐鲁文化影响下,古代先人智慧的发明创造。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阿胶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药。

阿胶从4000年前至今,一直就是老百姓日用的具有补益作用的物品。

  阿胶食先于药,它是在特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来的。

柳长华解释说,我们知道,熬制阿胶的传统工艺要有几十道工序,讲究用东阿的济水、乌驴皮,桑木柴,金锅银铲制作。

先人选择能入肾经的黑色驴皮,以及至阴的东阿县地下伏流,配以桑柴之火,用金锅银铲熬制出的水火至剂,是思想的产物,更是伟大的创作,是与鲁西南自古有至中和的理念分不开的。

  赵霖的观点是,中医传统科学理念坚信药食同源,药品食品密不可分,天然药物或食物的治疗或食疗机制是其整体功能的全面体现。

任何一种食物的食疗作用就是有关营养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正是中华民族食疗方法精华所在。

  赵霖讲了一个故事,他认识一位大龄产妇,怀孕后出现了贫血的症状,一位西方传销公司的销售员知道以后来到她家,动员她补充各种营养保健品,在这位推销员的指导下,这位孕妇每天将28种不同的保健品药片磨成粉吃下去,吃了两个月以后,感觉已经没有食欲了,身体也很不舒服,才不得不停止。

  他说,怀孕的前三个月是胎儿形成的重要阶段,不正常的饮食不仅没有纠正她的贫血症状,反而给婴儿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现在孩子已经两岁了,但仍存在神经系统不正常的表现。

因此怀孕以后,如果发现有贫血的症状,一定要从食物入手进行调理,千万不要乱吃药和其他化学合成营养素。

因为食物是“神”造的,药片是人造的!

药片永远代替不了完整的食物。

  他介绍了几个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传统的大枣不仅富含各种营养素,而且含铁丰富,每天煮粥时多放几个枣,坚持服用,就可以预防和治疗贫血。

孕妇还可吃醪糟(即酒酿)、红糖炖大枣以及枸杞小米粥等,在民间流行的“四红”也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即将红小豆、带红衣的花生仁、红枣按1∶1∶1的比例混合,然后加适量枸杞子,用红糖调味后,在砂锅中一起炖烂,每天早上空腹趁热吃一小碗。

  此外市场上出售的、用东阿阿胶与核桃、黑芝麻做成的食品,以及用东阿阿胶做的阿胶枣也是对贫血的孕妇很适用的保健食品。

  阿胶可补阴血,益冲任,故可养胎、安胎,调治妊娠病。

对常见胎元不固,胎动不安,甚至流产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中国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肖承悰教授说,阿胶是女人一生滋阴养血的最好选择,女人在不同年龄都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服用阿胶,那么就不仅可以因血滋养顺利地度过不同的生理阶段,而且对保持容颜、身心健康都有一定裨益。

  全唐诗《宫词补遗》有诗写道,“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

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说的就是杨贵妃“暗服阿胶”“为君容”的故事。

  柳长华更愿意用“养”来形容阿胶,他说,《神农本草经》中列出的上品,不是生了病才吃的,而是具有补养和治未病作用的一些滋补品。

阿胶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久服轻身益气。

这就说明,阿胶是养生的物品,不但可以日常服用,而且“久服”可防病、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

  “我夫人的姨妈今年90多岁了,从年轻时就有冬至开始食阿胶的习惯,身体一直很好。

”赵霖说,进补推崇冬季,是因为此时人体食欲旺盛,进食量较多,更能吸收营养精华,贮藏于体内,有助于体质的增强。

我国历代医药经典都贯穿着药食同源的原则,我们不能有宝不识宝,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清朝汪棣《特雅堂集》云:

清森阁上阿胶盅,亦书亦琴思养生;

孔目职小难恋栈,夕阳携涛近帘听。

  一首流传至今的元曲“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

”更是说明了阿胶在那个时代的风行。

  阿胶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被历代医经典籍推崇,对大补类药评价惜字如金的李时珍甚至称其为圣药,是与东阿县的地下水密不可分的。

  东阿县地下水“性趋下,清而重”,所以炼制过程中杂质上浮,保证了成品东阿阿胶的质地纯粹。

我们知道中药最讲究道地性,在这一点上,阿胶的地域性表现极为突出。

柳长华呼吁,保护东阿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加强保护东阿县地下水的这一独有资源,才能使东阿阿胶这一传承了几千年中华养生智慧的国宝得以世代相传,福祉千秋万代。

以下先介绍几个常用食物,使用食疗的时候可以参考以后介绍的综合食谱,也可以自行配比,达到适合的效果;

大米:

大米性平,味甘。

可补脾、养胃、滋养、强壮。

大米为五谷之首,煮粥为引,常用。

薏米:

又称“薏仁”、“苡仁”。

性凉,味甘淡。

具有利水渗湿、清肺热、止泄泻等作用。

我常推荐用于

湿热引起的腹泻、湿疹等情况。

小米:

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

小麦:

小麦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肾、养心安神功效。

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与大米、大枣一起煮粥服

食。

玉米:

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

高粱:

高粱味甘性温,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但高粱性温,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

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黄豆:

黄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

用黄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

,也具有药性:

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

绿豆:

性寒,味甘。

具有消暑利湿、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润喉止渴、明目降压、清胆养胃等作用。

黑豆:

性平,味甘。

具有调中下气、滋阴补肾、补血明目、利水消肿、活血美肤等作用。

红豆:

性平,味甘、酸。

具有利尿除温、和血排浓、消肿解毒等作用。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

具有消积、散淤、解毒、化痰、清胃、活血、醒脑、提神、增进食欲、降脂降压

、防暑、驱除绦虫等作用。

乌梅:

通称“酸梅”,又称“青梅”。

乌梅是用未成熟的梅子,经过熏制而成。

乌梅性平,味酸。

具有生

津止渴、清热镇咳、驱虫抑菌的作用。

推荐用于夏日防痢防暑,久病咳嗽。

冰糖:

味甘、性平,能补中益气,润肺和胃。

太子参:

性平、味甘,补气生津,推荐用于气虚所致自汗气喘,不思饮食。

甘草根:

性平、味甘,具补脾、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功能。

主治脾虚食少,胃、肠溃疡、咳嗽、支气

管炎等。

松子:

性平,味甘。

具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等作用。

陈皮:

理气、除燥、利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

莲子:

性平、味甘,可以健脾、养神、补肾。

豆腐:

性凉,味甘、咸。

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等作用。

鲫鱼:

性温,味甘。

具有温中下气、补虚开胃、利水消肿、下乳止渴等作用。

但忌食猪肝、麦冬、芥菜;

反厚朴。

姜:

性温,味辛。

具有和胃止呕、解表发汗、杀菌解毒、消肿活血等作用。

蒲公英:

性凉,味苦。

具有清肺利痰、养阴凉血、散结消痈、通乳益精、舒筋固齿等作用。

海带:

性寒、滑,味咸。

海带具有消痰、消肿、软坚、散结、利尿、清热等作用。

还有补碘作用,食用时

,不要把上面的白粉全洗掉。

胡萝卜:

性凉,味甘、辛。

具有顺气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等作用。

常推荐用于腹泻、体虚咳嗽等。

山药:

性平、味甘。

具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滋养强壮等作用。

我常推荐用于脾虚身弱,免

疫力低下,春天吃最好。

百合:

性微寒,味甘淡。

具有补中益气、温肺止咳、清心安神等作用。

苦瓜:

气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

可以适当吃,病后不可吃。

新增夏季食疗(2006,6,6):

夏季是身体机能旺盛时期,体内过度的旺盛和环境湿热会导致疾病,如中

暑、发烧、腹泻等。

主要的问题是暑热。

夏季食疗的目的是保持体内清爽,避免湿热侵犯,同时滋阴清热

,防止功能亢进造成的虚热。

健脾消积的方法同春季,下面主要是滋阴清热的食品。

未说明用量的自己斟

酌,以好吃为主。

此外,各类粥水夏季用都很好。

薏米绿豆汤:

薏米50g绿豆50g百合、莲子、山楂适量。

消积利尿、清湿热、养肺阴、补虚。

可保持身

体内清爽,不易被暑湿侵犯,但身体虚弱胃寒者慎用。

小宝宝可以适当加陈皮和姜,起到清热不伤脾胃的

作用。

百合瘦肉粥:

百合、瘦肉、麦冬、大米煮粥,放姜和盐喝。

此粥滋阴养脾,作为病后调养的首选饮食,同

时夏天体能消耗大,也可以用此粥滋补,因有姜,如果非体虚小儿,不要在晚上喝。

山楂粥:

山楂、麦冬、金银花、冰糖、大米粥。

消积生津、适用于内火旺盛、口干舌燥,不思饮食。

身体

虚弱胃寒者慎用。

山楂饮:

山楂、薄荷、冰糖水。

四神汤:

山药、芡实、莲子、茯苓煮粥。

健脾养肾,适合夏天补益用。

新增春季生长食疗(2006,2,20):

春季是生长的季节,同时季节交替也会造成咳嗽、腹泻等情况发生

调理原则还是健脾。

奶酪山药泥:

山药煮汤或蒸熟后,加奶酪拌匀食用,可以生肌健脾,长肉的好办法,肥胖儿不可用。

山楂、菊花水:

山楂5-10颗,杭白菊3-5朵,泡水喝。

春天肝旺克脾,小儿容易气急积食,本方可以明目

生津,消积平肝,促进食欲,多吃多长。

黄芪红枣水:

黄芪1-3片,红枣10颗,煮水喝。

经过一冬,血气削弱,本方升血补气,如用肉汤,效果更

好。

适用于病后体虚,贫血易感,气壮体热小儿不用。

新增秋冬提高抵抗力的食疗(2005,10,17):

这些食疗主要是提高免疫力,以补气健脾为主。

特别适合

身体虚弱的宝宝,身体健壮的宝宝慎用。

黄芪山药粥:

黄芪、大米、山药、瘦肉(或肝脏)煮粥放少量盐食用。

感冒者还可以放姜葱。

健脾,补气

,补血,适合气脾两虚易感宝宝。

玉屏风散:

黄芪、防风、白术按3:

1:

1煮水喝。

用药量尽量小,每天一次,连续几天就可以。

用于表虚

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脾虚易感。

姜汁奶:

用姜丝煮奶喝,或用淡姜水冲奶粉,早上喝,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其他时候不喝,上火、体热

的宝宝不能喝。

红枣糖水:

红枣、姜丝、陈皮、红糖煮水。

暖胃健脾,补气,止咳、防感冒。

(以往的食疗)

薏米山药汤:

大米、薏米、胡萝卜、山药煮粥,饮水或喝粥。

这是以前用的最多的止泻汤,用于湿热腹泻

,可以固肠养胃。

通常我以大米粥为基础,养胃润肺,再根据情况增减其他相应食物。

冬瓜薏米汤:

冬瓜、薏米、山药、陈皮,煮烂放盐食用。

健脾安神、利尿生津。

用于脾虚火燥引起的烦躁不安,睡眠不实。

香蕉陈皮绿豆沙:

绿豆、陈皮煮烂,关火放入香蕉,凉后饮用。

可以生津和气,清热解毒,滑肠通便。

太子参百合汤:

太子参、百合、银耳、白糖煮水。

养气滋阴润肺,适合久病体虚、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佳。

鲜百合、大米、瘦肉、葱、姜。

瘦肉剁馅后用花生油腌一下,粥煮好后放瘦肉、鲜百合、佐

料。

生津养气和脾,是病后体虚的绝佳食疗方。

绿豆海带糖水:

绿豆、海带、陈皮、冰糖煮水。

清热解毒,减少夏日皮肤病毒,补碘。

绿豆性寒,体虚胃寒者不能用。

红豆冬瓜汤:

红豆、冬瓜,煮烂放白糖后关火。

补肺治咳,生津去暑,健脾。

夏天用好。

菊花山楂水:

白菊花、金银花、山楂煮水,(注意先煮山楂,关火前放菊花和金银花)常温后放蜜糖饮用

清热解毒,消食明目。

一岁以内宝宝不要用蜂蜜,此汤凉,身体虚寒勿用。

白萝卜梨水:

白萝卜、雪梨、冰糖煮水。

养胃润肺,治疗咳嗽初起,非常有效。

如果寒咳,可放少量姜。

莲子鸡蛋牛奶:

莲子、姜、鸡蛋、冰糖、牛奶。

先将莲子泡软,莲子和姜用清水煮软,捞出姜,放入冰糖

,水开后放入牛奶煮开,打入鸡蛋,关火即可。

可以补气益脾,促进大脑发育,夏天汗多体虚,适当喝此奶,可以保持气力。

注意水中姜不可多,也不可

在晚上睡觉前喝。

黑豆黄芪水:

黑豆、黄芪、红糖。

补肾止汗,养颜乌发。

其中黄芪红糖偏热,夏季少用,可以早上吃。

胡萝卜鲫鱼汤:

胡萝卜、鲫鱼、姜。

炒锅放油,放入姜爆,然后放入鲫鱼煎香,放少量料酒,之后倒入开

水,放入胡萝卜,微火煮一小时。

健脾温胃,健身补血。

营养丰富,注意鲫鱼刺多。

夏枯草煮鸡蛋:

夏枯草10g鸡蛋一个,两碗水,打入鸡蛋(荷包蛋),煮成一碗,后吃鸡蛋,喝水。

这是一个预防扁桃体发炎的特效偏方,本人没有验证。

但从夏枯草和鸡蛋的配合看,有益无害,唯一要注

意的是,夏枯草性寒,脾虚寒的宝宝不可用,需先健脾,后用此方,更能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观点连载----小儿脾胃

中医认为脾为小儿之本,很多疾病源于脾胃,如腹泻、便秘、咳嗽、湿疹、感冒、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

良等等,因此养胃健脾成为父母们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资料供参考(尽量不断添加):

腹泻:

原因: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

进食不洁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可能会腹泻,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情绪起

伏不定,亦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产生腹痛和腹泻症状。

另一方面,若受了凉,特别是小腹受凉,亦会导

致腹泻。

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身体对某类食物过敏,以致影响消化吸收,例如许多宝宝因缺乏乳糖酵素

,无法消化乳类制品的乳糖,便会腹泻。

一、细菌感染性腹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还伴有发热、腹胀和呕

吐。

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较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

重症腹泻的患儿,还可出现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

1、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多在夏季发病,起病比较缓慢,开始轻,逐渐加重。

出现呕吐、低热及脱水症状

,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况。

2、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泻多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所致。

主要特点为不同程度的

发烧、腹泻和呕吐,大便开始呈黄绿色,3-4天后变成有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

次数极多,每天可达10

-20次,小儿脱水情况严重。

3、霉菌引起的腹泻多并发于其他感染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儿。

大便每天3-4次,为黄色稀水便,

有的像豆腐渣状,有的呈绿色,泡沫多,带有粘液。

治疗方法:

不要将两种或三种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频繁地更换用药。

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痢特灵、

氨基苄青霉素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

霉菌感染应选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二、病毒感染性腹泻:

轻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腹泻,一天内大便3—6次,不超过10次,大便黄绿色,水分较多,或

呈蛋花汤样,没有失水表现,精神尚好,偶尔有恶心、呕吐,粪便显微镜检查仅有少许白细胞和脂肪滴。

一般5天左右可以痊愈。

较重的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大便呈水样,量多,故不久可以引起失水症状

,如皮肤弹性减低、口干、眼眶及前囟凹陷、哭时无泪或少泪、精神委糜、面色苍白等,同时有酸中毒的

表现,如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嗜睡等。

如得到及时治疗,一般在1周左右可以痊愈。

目前尚无特效的西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丰富的经验。

若大便清稀,色淡不臭,常用霍香

10克,苏叶10克,半夏10克,陈皮5克,茯苓10克;

若为发热,舌质红,咽红,小便短赤者可用葛根10克

,黄岑10克,黄连3克,泽泻10克,广木香3克。

中草药铁苋菜、地锦草、律草也有较好效果。

三、非感染性腹泻:

多由喂养不当致使胃肠功能紊乱,如过早、过多地添加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

这类

患儿往往有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

大便气味酸臭,同时伴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

果是由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大便则呈豆腐渣样。

有时患儿患感冒、肺炎、中耳炎后,也常

会伴有腹泻。

1、寒泻 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症状:

症见腹泻清稀,含有泡沫,臭气不大,肠鸣腹疼,或兼见

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主要是由于肚腹受寒,寒凝气滞,气机不畅所发。

治疗上当以疏风散寒,理气止泻

为法。

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一日2次。

外用“小儿敷脐止泻散”贴脐,一日换一次。

2、热泻 病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腹泻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酸臭,小便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