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8312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

《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斜坡稳定性文档格式.docx

4、滑塌斜坡:

自然斜坡被破坏,产生滑动、崩塌而成的斜坡。

5、人工斜坡:

自然斜坡受到人为的作用或人工开挖、堆积等而成的斜坡。

二、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一)斜坡自然破坏形式分类

斜坡在自然条件下破坏变形的形式如表1。

斜坡破坏形式分类表1

类型

特征

滑坡

斜坡在一定自然条件下,部分岩(士)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缓慢地、整体地向下移动。

滑坡一般只有蠕动变形、滑动破坏和渐趋稳定三个阶段。

有时也具高速急剧移动现象。

因下伏岩层压缩,斜坡沿岩(土)体内较陡的结构面发生整体下坐(错)位移,称为坐(错)落。

组成斜坡的岩(土),常不发展连续的滑动面,而顺斜坡方向发生塑性变形称为倾倒

崩塌

整体岩(土)块脱离母体,突然从较陡的斜坡上崩落下来,并顺斜坡猛烈翻转,跳跃、最后堆落在坡脚,规模巨大时,称为山崩,规模小时称为塌方

悬崖陡坡上的个别岩块突然下落,称为坠落或落石,有可能坠落的岩块,称为危石

剥落

斜坡表层岩(土),长期遭受风化,在冲刷和重力作用下,岩(土)屑(块)不断沿斜坡滚落,堆积在坡脚

(二)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1、岩土的性质:

包括岩土的坚硬(密实)程度、抗风化和抗软化能力,抗剪强度,颗粒大小、形状以及透水性能等。

2、岩层结构及构造:

包括节理、劈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结构面胶结情况以及软弱面、破碎带的分布与斜坡的相互关系,下伏岩土面的形态和坡向、坡度等。

3、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埋藏条件,流动、潜蚀情况以及动态变化等。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对斜坡的影响为:

(1)风化作用使岩土的强度减弱,裂隙增加,影响斜坡的形状和坡度,使地面水易了侵入,改变地下水的动态等。

(2)沿裂隙风化时,可使岩土体脱落或沿斜坡崩塌、堆积、滑移等。

5、气候作用:

岩土风化速度、风化层厚度以及岩石风化后的机械变化和化学变化(矿物成分的改变),均与气候有关。

6、地震作用:

地震作用除了岩土体受到地震加速度的作用而增加下滑力外,在地震作

用下,岩土中的孔隙水压力增加和岩土体强度降低都对斜坡的稳定不利。

7、地貌因素:

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形态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8、其他因素:

如水文以及人为活动等。

(三)斜坡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1、粘性土类斜坡:

均一的粘性土类斜坡的稳定性,主要决定干粘性土的性质(密度、湿化性、抗剪强度)、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活动。

当为双层或多层结构时,还决定于层面的性质和软弱夹层的分布情况。

当有裂隙存在时,裂隙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程度,对斜坡稳定也有影响。

2、碎石类斜坡:

其稳定性取决于碎石粒径大小和形状,胶结情况和密实程度。

在山区

碎石类土一般均含有粘性土或粘性土夹层,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粘性土性质与地下水活动情况。

当粘性土或碎石类土与基岩接触构成斜坡时,其稳定性决定于接触面的形状、坡度的大小、地下水在接触面的活动以及基岩面的风化情况。

3、黄土类斜坡:

其稳定性取决于土层的密实程度和地层年代、成因,不同时期黄土的接触情况,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黄土本身陷穴.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力学指标的变化幅度,气候条件,地震影响以及河流冲刷等因素。

4、岩石类斜坡:

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

结构面的性质及其空间的组合;

结构体的性质及其立体形式。

用结构面分析岩石类斜坡的稳定性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软弱结构面:

有些结构面上的物质软弱破碎,含泥物质及水理性质不良的粘土矿物,在水的作用下,抗剪强度低,对岩体稳定性影响最大,应予充分注意,对其矿物物质组成应进行分析。

(2)有些结构面延展性较强,在一定工程范围内切割整个岩体,对稳定性影响较大。

而另一些结构面比较短小,互相不连贯,岩体强度有一部分仍受岩石强度控制,稳定性较好。

(3)结构面的密集程度、平直程度及光滑度或起伏差,都应予以研究和注意,以便区别各类结构面的力学特性,为确定强度参数提供依据。

三、稳定性评价及坡形选择

(一)、边坡形式的选择

1、直线形(即一坡到顶):

适用于垂直高度小于10m的一般均质土坡及小于15m的黄土边坡;

岩石边坡一般亦采用直线形。

2、折线形:

适用于边坡较高,且上、下土层稳定性有差别的土质边坡。

(1)当上部土质较好,下部较差时,采用上陡下缓形。

此种形式对黄土边坡不适宜。

(2)当上部土层较差,下部较好时,采用上缓下陡形。

3、台阶形:

当边坡较高或地层不均,应根据降雨量大小或土石分界处,分段设置平台,作为台阶形。

平台上一般设置排水明沟。

平台宽度为1.50~3.00m。

(二)、边坡安全系数K的取值

1、对于新设计的边坡

(1)边坡破坏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大型工程,K值宜采用1.50~2.0;

(2)一般性永久工程,K值宜采用1.30~1.50

(3)临时性工程,K值宜采用1.10~1.30。

2、对已有的边坡验算其稳定性时,当边坡存在的时间较长,且不对边坡的坡度加陡时,K值可采用1.10~1.20。

当需对边坡加荷或增大坡角时,K应按新设计的边坡取值。

3、对于天然斜坡当验算其稳定性时,如需对其加荷或开挖坡脚时,K应按新设计的边

坡取值。

四、边坡的加固

(一)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需对边坡进行加固:

1、边坡不稳定或即将发生破坏;

2、边坡破坏将导致道路阻塞、建筑物毁坏、矿石与采场被掩埋或造成其他重大损失;

3、减缓坡角或排水等其他稳定边坡的方法不可行。

(二)边坡加固方案的选取原则:

1、对岩质边坡应充分利用岩体自身的强度,以提高其抗滑能力,加强其整体性为原则;

2、用非爆破法消除表面松动块体,对软弱岩体或高度破碎的裂隙岩体进行表面支护。

如块石材料铺面、喷射混凝土等。

3、清除易风化的软弱层,岩腔填筑渗滤材料,外部填筑混凝土或砌石。

4、可能失稳部分可用扶垛、挡墙加固;

局部可能不稳岩块可用销钉固定;

存在较深(10~100m)潜在滑面的不稳定的岩(土)体,可用岩石锚杆或钢索加固。

5、采取防止地面水浸入坡体、冲刷坡面以及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往往对边坡的稳固能

起良好的作用。

可采用排水沟、截水沟、盲沟、植被、坡面铺砌、坡面夯实等措施。

 

一、滑坡及其产生条件

(一)滑坡的分类

滑坡根据其滑体的物质组成、形成原因及滑动形式等,可分为各种类型,其详细分类

见表2。

滑坡的分类表2

划分依据

名称类别

特征说明

按滑坡物质组成成分分

堆积层滑坡

各种不同性质的堆积层(包括坡积、洪积和残积),体内滑动,或沿基岩面的滑动。

其中坡积层的滑动可能性较大

黄土滑坡

不同时期的黄土层中的滑坡,并多群集出现,常见于高阶地前缘斜坡上,或黄土层沿下伏第三纪岩层滑动

粘性土滑坡

粘性土本身变形滑动,或与其他土层的接触面或沿基岩接触面而滑动

岩层滑坡

软弱岩层组合物的滑坡,或沿同类基岩面,或沿不同岩层接触面以及较完整的基岩面滑动

按滑动而通过各岩层情况分

同类土滑坡

发生在层理不明显的均质粘性土或黄土中,滑动面均匀光滑

顺层滑坡

沿岩层面或裂隙面滑动,或沿坡积体与基岩交界面及基岩间不整面等滑动,大都分布在顺倾向的山坡上

切层滑坡

滑动面与岩层面相切,常沿倾向山外的一组断裂面发生,滑坡床多呈折线状,多分布在逆倾向岩层的山坡上

按滑动体

厚度分

浅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在6m以内

中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在6m至20m左右

深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超过20m

按引起滑动的

力学性质分

推移式滑坡

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多具楔形环谷外貌,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

牵引式滑坡

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

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常形成沼泽地

按形成

原因分

工程滑坡

由于施工开挖山体引起的滑坡。

此类滑坡还可细分为;

1、工程新滑坡。

由于开挖山体所形成的滑坡;

2、工程复活古滑坡,久已存在的滑坡,由于开挖山体引起重新活动的滑坡

自然滑坡

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

按其发生相对时代早晚又可分为:

1、老滑坡:

坡体上有高大树木,残留部分环谷、断壁擦痕;

2、新滑坡:

外貌清晰,断壁新鲜

按发生后的

话动性分

活滑坡

发生后仍在继续活动的滑坡。

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其上偶有旧房遗址,幼小树木歪斜生长等

死滑披

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居民点

按滑体

体积分

小型滑坡

<

5000m3

中型滑坡

5000~50000m3

大型滑坡

50000~100000m3

巨型滑坡

>100000m3

(二)滑坡形成的条件

1、地质条件

(1)岩性:

在岩土层中,必需具有受水构造、聚水条件和软弱面(该软弱面也足有隔水作用)等,可能形成滑坡。

1)在硬质岩地层中,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小,但岩体内夹有软弱破碎带或薄风化层,倾角较陡且有地下水活动时,岩层可能沿软弱面(带)而滑动。

2)在软质易风化岩层中,干燥时,岩层风化成散粒碎屑(碎片),当受水潮湿后,容易形成表面溜滑。

3)在粘性土层中,一般上部地层较松散(如膨胀土在干旱时表层收缩裂缝),易渗水,下部比较致密起隔水作用。

当水下渗后,在其分界处构成软弱滑腻面,常使上层土体沿此软弱面而滑动。

坡积粘性土,当其含水量较大时,抗剪强度显著降低,易沿下伏基岩顶面滑动。

(2)地质构造:

岩体构造和产状对山坡的稳定、滑动面的形成、发展影响很大,一般堆积层和下伏岩层接触面越陡,则其下滑力越大,滑坡发生的可能性也愈大。

由于地质构造形成滑坡现象有:

1)上层土体或岩体沿着两个不同地质的分界面或沿已有的构造面滑动,如坡积、残积层沿基岩面滑动。

其形成条件往往是下卧层面受水软化,具隔水作用,形成滑动面。

滑动层易受水,同时在层间又具供水条件,如下卧层顶面为地下洼槽,易受水、聚水。

2)在断层破碎带或节理裂隙密集带处,由于抗剪强度显著降低,构成软弱面,呈与坡向一致而又位于斜坡底部时,易沿此面发生滑坡。

2、气候、径流条件

(1)气候条件

1)夏季炎热干燥,使粘土层龟裂,如遇暴雨时,水沿裂缝渗入土体(滑坡体)内部,促使滑动。

2)雨季开挖边坡,山坡土湿化,粘聚力降低,重度增大,对山坡稳定不利。

3)气候变化促使岩土风化,减少粘聚力和结合力,尤以亚粘土或夹有粘土质岩的地层,当雨水渗入较多时,易发生浅滑或表土溜滑。

(2)地表水作用

1)地表水下渗,增加山坡土体的含水量,使土达塑性状态,降低土体的稳定性。

当水渗入不透水层上时,使接触面润湿,减少摩擦力和粘聚力,使山坡失去稳定而下滑。

2)水库、河道水体冲刷及潜蚀坡脚,削弱山坡的支撑部分,引起山坡下滑。

3)河水涨落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降,以至造成滑坡。

(3)地下水作用

1)地下水量的增加,使土体含水量增大,滑动面上的抗滑力减少而下滑。

由实验可知,粘性土的抗剪强度随土的含水量增加而显著减小。

2)地下水位的增高,使土体的重度增大,浸湿范围加大,浸湿程度加剧,降低了山坡土体的粘聚力。

在粘性土层中最易沿此层发生滑动。

3)地下水流速的加大,促使土的潜蚀作用,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性而滑动。

4)地下水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都是助长滑动的因素。

3、地形及地貌

从局部地形可以看出,下陡中缓上陡的山坡和山坡上部成马蹄形的环状地形,且汇水

面积较大时,在坡积层中或沿基岩面易发生滑动。

4、其它因素

(1)地震、爆破及机械振动等可能增加下滑力。

振松土体结构,易于渗水;

同时也减小土体内抗剪强度。

(2)由于切坡不当,破坏山体的支撑部分,失去平衡而下滑。

如坡脚处开挖路堑挖去坡脚等,须应特别注意。

(3)人为地破坏山坡表层覆盖,引起渗水作用加强,因而促进了山坡活动。

(4)人为地破坏了自然排水系统,如设计的排水设备布置不当,或泄水断面太小,引起排水不畅或漫溢乱流,使坡体被浸湿等。

(5)人为地浸水,如将滑坡外的地表水引入滑坡区内作为灌溉之用,或高位水池排水管道、渠道漏水,都可加速滑坡的活动。

(6)堆载,如在山坡上修造建筑物,施工中的弃土堆放在坡顶附近,都可能破坏山坡的平衡,造成滑坡。

二、滑坡稳定性分析

(一)根据地貌特征分析

根据地貌特征可参照表3判别滑坡的稳定性。

根据地貌特征判别滑坡稳定性表3

滑坡要素

相对稳定

不稳定

滑坡体

坡度较缓,坡面较平整,草木丛生,土体密实,无松塌现象,两侧沟谷已下切深达基岩

坡度较陡,平均坡度30。

左右,坡面高低不平,有陷落桧塌现象,无高大直立树木。

地表水泉湿地发育

滑坡壁

滑坡壁较高,长满了草木,无擦痕

滑坡壁不高,草木少,有坍塌现象,有擦痕

滑坡平台

平台宽大,且已夷平

平台面积不大,有向下缓倾或后倾现象

滑坡前缘及滑坡舌

前缘斜坡较缓,坡上有河水冲刷过的痕迹,并堆积了漫滩阶地,河水已远离舌部,舌部坡脚有清晰泉水

前缘斜坡较陡,常处于河水冲刷之下,无漫滩阶地,有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

另外,也可利用滑坡工程地质图,根据各阶地标高联结关系,滑坡位移量和与周围稳定地段在地物、地貌上的差异,以及滑坡变形历史等分析地貌发育历史过程和变形情况来推断发展趋势,判定滑坡整体和各局部的稳定程度。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比

将滑坡地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附近相似条件的稳定山坡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性,从而判定其稳定性。

1、下伏基岩呈凸形的,不易积水,较稳定;

相反,呈勺形,且地表有反坡向地形时,易积水,不稳定。

2、滑坡两侧及滑坡范围内同一沟谷的两侧,在滑动体与相邻稳定地段的地质断面中,详尽的对比描述各层的物质组成、组织结构、不同矿物含量和性质、风化程度和液性指数在不同位置上的分布等,借以判断山坡处于滑动的某一阶段及其稳定程度。

3、分析滑动面的坡度、形状、与地下水的关系、软弱结构面的分布及其性质,以判定

其稳定性及估计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滑动前的迹象及滑动因素的变化

分析滑动前的迹象,如裂缝、水泉复活、舌部鼓胀、隆起等,以及引起滑动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如切方、填土、冲刷等,研究下滑力与抗滑力的对比及其变化,从而判定滑坡的稳定性。

三、滑坡防治原则和方法

防治滑坡应当贯彻早期发现,预防为主;

查明情况,对症下药;

综合整治,有主有从;

治早治小,贵在及时;

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安全经济,正确施工的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防治滑坡的措施和方法有:

(一)避开

选择场址时,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和现场踏勘,查明是否有滑坡存在,并对场址的整体稳定性作出判断,对场址有直接危害的大、中型滑坡应避开为宜。

(二)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危害

“水”是促使滑坡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尽早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危害,其方法有:

1、截:

在滑坡体可能发展的边界5m以外的稳定地段设置环形截水沟(或盲沟),以拦截和旁引滑坡范围外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使之不进入滑坡区。

2、排:

在滑坡区内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或修筑盲洞、支撑盲沟和布置垂直孔群及水平孔群等排除滑坡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3、护:

在滑坡体上种植草皮或在滑坡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丁”坝,改变水流流向和在滑坡前缘抛石、铺石笼等以防地表水对滑坡坡面的冲刷或河水对滑坡坡脚的冲刷。

4、填:

用粘土填塞滑坡体上的裂缝,防止地表水渗入滑坡体内。

(三)改善滑坡体力学条件,增大抗滑力

1、减与压:

对于滑床上陡下缓,滑体头重脚轻的戎推移式滑坡,可在滑坡上部(sinα-cosαtanφ)为正值的主滑地段减重或在前部(sinα-cosαtanφ)为负值的抗滑地段加填压脚,以达到滑体的力学平衡。

对于小型滑坡可采取全部清除。

减重后应验算滑面从残存滑体薄弱部分剪出的可能性。

2、挡:

设置支挡结构(如抗滑片石垛、抗滑挡墙、抗滑桩等)以支挡滑体或把滑体锚固在稳定地层上。

由于能比较少的破坏山体,有效地改善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故“挡”是目前用来稳定滑坡的有效措施之一。

(四)改善滑带土的性质

采用焙烧法、灌浆法、孔底爆破灌注混凝土砂井、砂桩、电渗排水及电化学加固等措施,改变滑带土的性质,使其强度指标提高,以增强滑坡的稳定性。

一、崩塌产生的条件

1、地貌条件:

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55°

、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

2、岩性条件:

坚硬岩层多组成高陡山坡,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产生

崩塌。

3、构造条件:

当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组合位置处于下列最不利的情况时易发生崩塌:

(1)当岩层倾向山坡、倾角大子45°

而小于自然坡度时;

(2)当岩层发育有多组节理,且一组节理倾向山坡、倾角为25~65°

时;

(3)当二组与山坡走向斜交的节理(X形节理),组成倾向坡脚的楔形体时;

(4)当节理面呈弧形弯曲的光滑面或山坡上方不远有断层破碎带存在时;

(5)在岩浆岩侵入接触带附近的破碎带或变质岩中片理片麻构造发育的地段,风化后形成软弱结构面,容易导致崩塌的产生。

4、此外昼夜的温差、季节的温度变化,促使岩石风化;

地表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形成软弱面,或水的渗透增加静水压力;

强烈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中的爆破、边坡开挖过高过陡,破坏了山体平衡,都会促使崩塌的发生。

二、崩塌勘察要点

崩塌勘察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

500~l:

1000,在顺可能崩塌方向的纵断面上,比例尺宜采用1:

200。

其内容主要为:

1、调查崩塌的特征、类型、分布范围及崩塌体的大小及其发展过程。

2、查明崩塌区的斜坡外形、坡度,山体危石分布情况及坡脚堆石情况。

3、查明斜坡的地层构造,岩体的结构类型,.结构面的发育程度、产状、组合关系、延展及贯穿情况、闭合及填充情况。

4、搜集当地气象、水文及地震资料。

5、调查崩塌前的迹象,分析崩塌的内、外原因。

6、调查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三、崩塌的工程分类

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根据崩塌的特征、规模及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1、工类:

山高坡陡;

岩层软硬相间,风化严重;

岩体结构面发育、松弛且组合关系复杂,形成大量破碎带和分离体;

山体不稳定,可能崩塌的落石方量大于5000m3,破坏力强,难以处理。

2、Ⅱ类:

介于I、Ⅲ类之间。

3、Ⅲ类:

山体较平缓;

岩层单一,风化程度轻微;

岩体结构面密闭且不甚发育或组合关系简单,无破碎带和危险切割面;

山体稳定,斜坡仅有个别危石,可能崩塌的落石方量小于500m3,破坏力小,易于处理。

四、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

崩塌区岩土工程评价应根据山体地质构造格局、变形特征进行崩塌的工程分类,圈出可能崩塌的范围和危险区,对各类建筑物和线路工程的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方案。

(一)评价方法:

1、工程地质类比法:

对已有的崩塌或附近崩塌区以及稳定区的山体形态、斜坡坡度、岩体构造、结构面分布、产状、闭合及填充情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山体的稳定性、危石的分布,判断产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及其破坏力。

2、力学分析法:

在分析可能崩塌体及落石受力的条件的基础上,用“块体平衡理论”

计算其稳定性。

计算时应考虑当地地震力、风力、爆破力、地面地下水冲刷力以及冰冻力等的影响。

(二)评价

1、I类崩塌区不应作为各类建筑物的建筑场地,各类线路工程应绕避,确无绕避可能时,必须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

2、Ⅱ类崩塌区,如坡脚与拟建建筑物之间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时,必须对可能崩塌的岩体加固处理;

必须通过的线路工程,应采取防护措施。

3、Ⅲ类崩塌区作为建筑场地时,应以全部清除不稳定岩块为原则,对稳定性稍差的岩块应采取加固措施。

五、崩塌的防治

崩塌的治理应以根治为原则,当不能清除或根治时,对Ⅱ、Ⅲ类崩塌区可采取下列综

合措施:

1、遮挡:

对于Ⅲ类崩塌,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挡建筑物使线路通过。

2、对Ⅱ、Ⅲ类崩塌区,当线路工程或建筑物与坡脚有足够距离时,可在坡脚或半坡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拦石网。

3、支撑加固:

对Ⅲ类崩塌区,在危石的下部修筑支柱、支墙。

亦可将易崩塌体用锚索、锚杆与斜坡稳定部分联固。

4、镶补勾缝:

对Ⅲ类崩塌区,对岩体中的空洞、裂缝用片石填补、混凝土灌注。

5、护面:

对易风化的软弱岩层,可用沥青、砂浆或浆砌片石护面。

6、排水:

设排水工程以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

7、刷坡:

在危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岩层表面风化破碎不稳定的山坡地段,可刷缓山坡。

六、崩塌的观测和预报

为判定剥离体或危石的稳定性,必要时应对张裂隙进行观测。

对有巨大危害的大型崩塌,应对崩塌发生的时间、规模、滚落方向及途径、影响范围等作出预报。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它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为三个区:

即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地质条件:

(1)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

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是与短时问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性大量流水有:

1)强度较大的暴雨;

2)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

3)冰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