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8125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文档格式.docx

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于1995年出版之后。

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

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

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

78—91;

陈福康,2000:

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

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之说(详见王秉钦:

2004:

1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

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

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

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

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

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

“甲,有很受了教育的;

乙,有略能识字的;

丙,有识字无几的。

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

∙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

∙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

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

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

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

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差延”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

解构主义认为,任何符号都有一种基本的不完备性,即其所指意义并不能被直接把握,而且,一个符号的意义总需要别的符号形式来解释,而解释本身依靠的也是符号形式,这便又引起另一重解释。

依次类推,就产生了德里达所谓的“差延”(differance),即“差异”和“延宕”现象。

也就是说,符号的意义总是在拖延之中,并不存在一个终极的或原始完满的解释时刻。

德里达把符号看作是“印记”(trace),符号的意义只能存在于自我差异之中,即永远的“差延”之中。

“差延”是符号意义的存在方式,是“自性”(identitie)与“他性”(alteritie)的结合。

例如,“僧敲月下门”,“敲”的含义只有在“推”、“开”、“撞”、“踢”等等可能符号的意义差异中被我们基本感知到。

也就是说,“敲”这个字不过是个“印记”而已,它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在这里.出现的和没有出现的意义,都表现在同一符号里。

∙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中发展的.最近,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鲁迅译论主要包括:

翻译应为本民族的事业服务,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

通顺的译文有可能导致"

知识"

的虚伪,迎合本土最易被接受的保守思维定式.鲁迅在那个时代就已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解构主义提出的问题.一些针对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批评,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未能理解鲁迅所提出观点的深刻含义.

3傅雷

神似(SpiritResemblance)

傅雷(1908-1966),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

罗兰的重要作品。

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1.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

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

“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进行中文写作。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

(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

“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八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

“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3)“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的betweenlines(弦外之音)。

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

4钱钟书

化境(sublimation)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化境”说,不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和译学理论的研究走出“沉寂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Besiegedcity

5许渊冲

竞赛论(rivalry)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可概括为"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许渊冲的观点与传统翻译观念有极大差异,引发了译界争论.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创新精神.

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翻译家——许渊冲

(1999年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南昌、桂林等地十位文学教授提名许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99年7月16日《中国信息报》发表了《许渊冲与诺贝尔文学奖》署名文章。

2000年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连续两天(8次)播放了采访许渊冲的专题片,这对国人了解他的治学、为人,了解他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所做的特殊贡献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001年10月15日由欧美同学会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通向未来语言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许渊冲学术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该会引起了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来自英、美、法等国及国内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100多人出席了会议。

共收到论文50余篇,已汇集为《文化丝路织思》一书,该书已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省南昌。

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8年赴欧洲留学,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凭。

自1951年起,历任军委总参外语院校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

许先生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地、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元明清诗选》、《西厢记》等);

又把英、法文世界文学十种名著译成中文(包括德莱顿诗剧《一切为爱情》(英)、《雨果戏剧选》(法)、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生的开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

罗兰《约翰·

克里斯托夫》等)。

江主席访美时曾会见过的宾州大学顾毓琇教授称许译是“有史以来第一”。

他所译的诗充分体现了他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三化”(深化、等化、浅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等翻译思想。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许著《追忆逝水年华》序言中充分肯定了许译的理论与实践,客观地分析了许译的艺术魅力所在。

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翻译界同行和舆论界的高度重视。

他对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直译、林语堂的美学、郭沫若的创作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译学的理论与实践均有独到的见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因此,有关学者将许渊冲与已提到的几位翻译权威并称为“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不无道理。

6林语堂

他所撰的对联:

"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正可以反映其抱负以及在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及贡献。

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

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论文主要包括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标准这两个方面。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

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

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

翻译"

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

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林语堂将翻译作一门艺术来做,以对艺术家的心态对待翻译作品,以艺术家的手笔雕凿出译品。

他提倡的“美”的翻译标准实际上是与自身的性格气质,生活态度高度统一。

其实,林氏译论体精用宏,英蕤窈窕,元气淋漓。

他不光讨论了翻译的实质,标准,还具体而微地论述了翻译的技巧,风格的移译以及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林语堂的这篇文章(《论翻译》)内容十分丰富,说理服人,可以说在翻译问题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将严复的‘译事三难’的理论继承下来,加以发展,不仅奠下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还启发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

50年代和60年代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严复和林语堂这两位大师所讨论过的范畴,所异者只是表达方式而已。

”(罗新璋,1984:

856)

五、译著作书目:

  英文著作

  1.LettersofChineseAmazonandWar-timeEssays《女兵自传和战时随笔》(又称《林语堂时事述译汇刊》)

  2.TheLittleCritic:

Essays,SatiresandSketchesonChina,FirstSeries:

1930-1932《英文小品甲集》

  3.TheLittleCritic:

1933-1935《英文小品乙集》

  4.MyCountryandMyPeople《吾国吾民》(又称《中国人》)

  5.ConfuciusSawNancy,andEssaysAboutNothing《子见南子及英文小品文集》

  6.AHistoryofthePressandPublicOpinioninChina《中国新闻舆论史》

  7.TheImportanceofLiving《生活的艺术》

  8.TheWisdomofConfucius《孔子的智慧》

  9.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

  10.WithLoveandIrony《讽颂集》

  11.TheBestEssaysofLinYutang《林语堂小品精华》

  12.ALeafintheStorm《风声鹤唳》

  13.TheWisdomofChinaandIndia《中国与印度之智慧》

  14.BetweenTearsandLaughter《啼笑皆非》

  15.TheVigilofaNation《枕戈待旦》

  16.TheGayGenius:

thelifeandTimesofSuTungpo《苏东坡评传》(又称《苏东坡传》或《苏东坡》)

  17.ChinatownFamily《唐人街》

  18.TheWisdomofLaotse,EditedandTranslatedwithIntroductionandNotesbyLinYutang《老子的智慧》

  19.MissDu《杜十娘》(又称《杜姑娘》)

  20.OntheWisdomofAmerica《美国的智慧》

  21.Widow,NunandCourtesan:

ThreeNovelettesfromtheChineseTranslatedandAdaptedbyLinYutang  《寡妇,尼姑与歌妓:

英译三篇小说集》(又称《寡妇、妾与歌妓》)

  22.FamousChineseShortStories,RetoldbyLinYutang  《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23.TheVermilionGate 《朱门》

  24.LookingBeyond 《远景》

  25.LadyWu 《武则天》(又称《武则天传》,《武则天正传》,《武后传》)

  26.TheSecretName 《匿名》

  27.TheChineseWayofLife 《中国的生活》

  28.FromPagantoChrostoanity  《由异教徒到基督教友》(又称《皈依耶教》或《信仰之旅》)

  29.ImperialPeking:

SevenCenturies ofChina  《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的景观》(又称《辉煌北京》)

  30.TheRedPeony  《红牡丹》

  31.ThePleasuresofaNonconformist  《不羁》

  32.JuniperLoa  《赖伯英》

  33.TheFlightoftheInnocents  《逃往自由城》

  34.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ModernUsage  《当代汉英字典》

  35.ReadingsinModernJournalisticProse  《现代新闻散文选》

  译作:

  英译汉:

  1.《国民革命外记》原著者待查

  2.《女子与知识》罗素夫人原著

  3.《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布兰地司原著

  4.《卖花女》(剧本)萧伯纳原著

  5.《励志文集》马尔腾博士原著

  6.《新俄学生日记》奥格约夫原著,林语堂、张友松合译

  7.《新的文评》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原著

  汉译英:

  1.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byShenFu,RenderedintoEnglishbyLinYutang《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

  2.Chuangtse,TranslatedbyLinYutang《英译庄子》

  3.TheImportanceof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fromtheChinese《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晋朝陶潜等原著

  4.NunofTaishanandotherTranslations《英译老残游记第二集及其他选译》

  5.TheChineseTheoryofArt:

TranslationfromtheMasterofChineseArt  《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

  6.冥寥子游明朝屠隆原著

7.郭沫若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

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桥梁”的道路。

  1921年,郭沫若翻译出版卡尔·

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

与钱君胥合译出版了德国小说《菌梦湖》;

1922年,他成功将德国著名学者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为中文;

1924年,他翻译了日本论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1926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由他翻译介绍到中国;

1928年,他翻译了歌德的另一部巨著《浮士德》第一部;

同年,创造社出版了他的《沫若译诗集》,美国小说《石炭王》也在这一年由他翻译出版;

1935年,俄国列·

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经郭沫若之手翻译到中国;

1947年,德国卡尔·

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实》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

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新时代》、《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术考古发现史》、《煤油》、《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集》等一大批国外优秀作品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国,为当时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

他将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过自己的手再现风采。

《〈屈原赋〉今译》、《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校勘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古籍整理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其中,以《管子集校》最有代表性。

在版本搜集、对勘下大功夫中,发现不同的版本系统,同时尽可能无遗漏地网罗了以往校释《管子》的诸家著述。

全书写有2000余条“沫若案”,总字数不下20万字。

以校为主,校注一体;

校释与辨伪、断代结合;

运用甲骨文、金文、隶、草等新旧文字,并注入现代经济学等学科思想,将《管子》一书的整理推向新的高度。

8.朱光潜

 朱光潜(1897.9—1986.3)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