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鲁教版化学文档格式.docx
《走进化学世界鲁教版化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化学世界鲁教版化学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
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
2、锌与稀盐酸反应
产生气泡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生成蓝色沉淀
4、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
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二、实验基本操作
1、原则:
“三不”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用量:
(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
(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3、剩余药品的处理:
三不一要
(1)不能放回原瓶
(2)不要随意丢弃
(3)不要拿出实验室
(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
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操作为“一横二放三慢立”
(2)粉末状固体:
用药匙或纸槽取,操作为“一横二送三慢立”
5、液体药品的取用:
(1)较多量:
倾倒法(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瓶口挨着管口)
(2)较少量:
用胶头滴管吸取(一捏二吸三悬空,不能倒置或平放)
(3)极少量:
用玻璃棒蘸取
9、物质的加热
A、酒精灯
(1)构造:
灯座、灯芯管、灯帽、灯芯
(2)火焰:
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二查:
①检查灯芯顶端是否平整或烧焦
②检查灯座内酒精量不超过灯座容积的2/3
(4)二禁:
①禁止酒精灯对点
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5)二要用:
①点燃时,要用火柴
②熄灭时,不可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
B、仪器
(1)固体:
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
(2)液体:
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等
C、注意事项
(1)用外焰加热,不要与灯芯接触
(2)均匀受热(可移动试管或酒精灯)
(3)加热盛药品部位,液体加热试管的中下部
(4)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
给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º
角,试管不能对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
(5)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6)试管外壁不能有水
(7)加热完毕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洗
(8)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的1/3
(9)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须垫上石棉网),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
集气瓶、量筒、漏斗等。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的生成的变化。
考点2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毒性,可燃性,助燃性。
物理性质:
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度。
考点3
实验仪器的名称和常考的注意事项。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填序号,下同)。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A.冰雪融化;
B.粮食酿酒;
C.铁锅生锈;
D.点燃爆竹;
E.冰块制成冰雕;
F.汽油挥发;
G.鸡蛋变臭;
H.气球爆炸;
I.火药爆炸;
J.蜡受热熔化;
K.矿石粉碎;
L.红纸剪成窗花;
M.泥土烧成瓷器;
N.木板制成模型飞机;
O.牛奶变酸;
P.剩饭变馊;
Q.电灯发光;
R.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
S.用空气为原料制取氧气;
T.用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生石灰;
U.用石墨为原料制取金刚石;
V.冰箱中放入木炭后异味消失;
W.榨取果汁。
【答案】物理变化:
A.E.F.H.J.K.L.N.S.V.W
化学变化:
B.C.D.G.I.M.O.P.Q.R.T.U
【解析】注意:
H.气球的爆炸是因为压强,属于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I而火药的爆炸是因为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A.E.F.G.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M.因为烧制陶瓷是用高温加热,在烧制过程中有一氧化过程,在氧化过程中,泥土中的矿物质就会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是化学变化。
B.G.O.P.食品的腐败变质都是化学变化。
S.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使用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U.用石墨为原料制取金刚石,虽然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是属于不同的物质;
V.冰箱中放入木炭后异味消失,木炭吸附色素和异味属于物理变化。
【例题2】
【题干】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A.水无味;
B.铜在空气中加热变成黑色;
C.泥沙不溶于水;
D.钢铁较硬铝较软;
E.铁易生锈;
F.树叶呈绿色;
G.冰熔点低;
H.蔗糖易溶于水;
I.纸张能燃烧;
J.高锰酸钾受热时会分解;
K.树叶会腐烂;
L.食物会变质;
M.水能制氢气。
N.CO气体具有毒性。
【答案】物理性质:
A.C.D.F.H.
化学性质:
B.E.I.J.K.L.M.N
【解析】
解决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关键点
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才是化学性质。
【例题3】
【题干】古诗文中的化学: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答案】B
当然首先要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然后把化学的知识和与语文中的经典情景相联系。
然后就可以非常轻易地得出答案。
【例题4】
【题干】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对的打“√”,错的打“×
”)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水是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④水是由氢气和氧气两种单质组成的()⑤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⑥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两种原子构成的()⑦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⑧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构成的()
【答案】√。
×
。
×
√。
注意:
元素只能论个数,不能论种类。
②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
应该正确的为⑦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H表示,。
2H表示。
H2O表示,,,。
2H2O表示。
2.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放出大量的热B、看到耀眼的白光
B、有白色固体生成D、镁带消失
3.请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入适当括号内。
①用铜为主要原料铸造静海寺的警世钟()
②食物腐败()
③纸张能燃烧()
④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⑤点燃蜡烛时,蜡烛油滴下,蜡烛越来越短()
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了()
4、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A、量筒 B、试管 C、烧瓶 D、烧杯
5、用50mL的量筒量取45mL水时,采用俯视的读法,则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是(
)
A、45mL
B、大于45mL
C、小于45mL
D、无法确定
【巩固】
1.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中常伴有、、、、-等现象发生,这些现象(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它们在化学实验中重要作用是。
3.试举例分析是否所有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4、在用酒精灯加热时,不能将玻璃仪器与灯芯接触,其原因是()
A、灯芯温度太高会使玻璃熔化破裂B、灯芯温度低,会使玻璃受热不均而破裂
C、酒精灯会熄灭D、造成酒精大量挥发浪费
5..以下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成冰B.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呼吸作用增强
C.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被消化了D.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结合成各种蛋白质
【拔高】
1.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和食盐溶液区分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B.交流评价C.设计实验D.作出结论
2.“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
A.两者均为物理变化B.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C.两者均为化学变化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
4.氧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物质.关于氧气的叙述有: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b.通常情况下,氧气无色无味;
c.氧气能支持燃烧;
d.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e.氧气能供人呼吸;
f.氧气可使钢铁制品生锈;
回答下列问题(填写序号):
(1)描写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2)描写氧气用途的是。
5、某同学用天平称量5.1克食盐时(1克以下用游码),称完后发现砝码放在左盘,食盐放在右盘,则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A5.3克B5.1克C5.0克D4.9克
6、在用酒精灯加热时,不能将玻璃仪器与灯芯接触,其原因是()
7.以下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8.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倾倒液体B.装入固体粉末C.加热液体D.读取液体体积
9.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均匀地被烧黑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内馅部分被烧黑最重D.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10.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
A.用水冲灭B.用嘴吹灭C.用泡沫灭火器扑灭D.用湿抹布扑灭
11.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
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
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12.下列图示的实验中,正确的是
ABCD
13.给3ml液体加热,需使用的仪器有()
(1)试管
(2)烧杯(3)试管夹(4)酒精灯(5)蒸发皿(6)石棉网(7)铁架台(带铁圈)
A.
(1)(3)(4)(5) B.
(2)(4)(6)C.
(1)(3)(4) D.
(2)(4)(6)(7)
实验探究
14.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
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
(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2)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3)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
同时可排除假设
,
因为
28.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结论:
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
是、 、 。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 处(填字母)的火柴梗的最先碳化。
结论:
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