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管理的建议44.docx
《教学与管理的建议4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与管理的建议4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与管理的建议44
教学与管理的44个小创意 (源自《中国教师报》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教学与管理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对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格外重视,对预定俗称、习以为常的“备、讲、辅、批、考、评、纠”等常规管理持理性反思的态度。
因此管理者要改变思维模式,要细化、优化管理工作流程;管理者要学会系统思考、学会创造性、研究性的工作。
鉴于此,笔者收集、整理、归纳、提升、研究、探索出了44个与中小学教学与管理有关的小点子、小窍门,现借助于媒体呈现出来,愿与同行分享与交流。
1、动态黑板报。
各班教室后面的学习板报,若除去报头、栏目设置、相关插图,文字内容只剩下区区的几百个字,学生最多花十几分钟就可阅读完毕。
然而黑板报多采用的是单周或双周更换一次,因更换速度缓慢,黑板报的作用就大打折扣。
但如果更换速度过于频繁,又会增加教师、学生的负担。
如何解决这一两难问题?
我的思路是采取“周大变、日小变,天天更新”的模式。
“周大变”指的是每隔一周,无论插图、版式设计、栏目设置、主题、内容都要全面更新;“日小变”指的是在一期板报全面设计完毕后,本周内其他几天,插图、版式设计、栏目设置、主题基本保持不动,只更换相关的文字内容。
这样既扩大了有效信息量、让学生对黑板报天天有新鲜感,又没有加重师生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2、黑板右下角固定设置供学生使用的田字格、拼音格。
观察低年级教室前面的黑板,无效率、服务意识的学校,教师在上课时,随机在黑板上用直尺或三角板画田字格、拼音格,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有效率、服务意识的学校在黑板左上角,提前就为教师设置了固定的田字格、拼音格,教师使用起来很方便。
但是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教汉字、拼音书写时,教师示范结束后,抽查学生掌握情况时,因黑板上设置的固定的田字格、拼音格太高,低年级学生根本无法使用。
建议在黑板右下角固定设置田字格、拼音格,便于小学生课堂练习使用。
需要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只考虑了利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方便学生“学”呢?
心中还是没有学生!
3、作业绳套。
现在许多学校多是大班额,五六十人的习以为常,六七十人的也不足为奇。
批改作业成了教师的负担。
教师拿到一本学生作业,仅翻到本次需要批改的地方,就需要很长时间。
若教师让学生把已批改过的作业用绳套套起来,教师一下子就可以翻到当天需要批改的地方,这样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
4、三步作业订正法。
关于订正作业,建议采取三步作业订正法:
找出错题的原因,如题目抄错、式子列错、中间数字算错、运算顺序错误、题意不清、混淆概念等;规范订正;要求学生在做一至两道同一类型的习题进行巩固。
这样学生对错题,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再加上学生对同一类型题的巩固、强化,学生在今后考试中就可以少犯或不犯重复的类似错误。
5、理科作业保留思维痕迹。
理科作业不妨让学生把作业一分为二,正式内容占三分之二,演草部分占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对于需要考察学生思维过程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把正式作业与演草合二为一。
这样,教师就可以凭借演草部分提供的信息,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了解,针对出现的思维障碍,采取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
6、套餐式作业卡: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业成绩、思维类型和学习潜力为学生提供与之能力匹配的三类“套餐”——基础餐、提高餐、营养餐,让学生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就餐”,同时作业最大量(包括学生答题占用的页面)不准超过16开纸一页。
这样逼迫教师不得不“下题海”对习题反复筛选、优化,实现了布置作业从以往追求数量到现在追求质量的转轨,达到了让教师从布置作业到进行作业设计的“质变’。
另外“作业卡”的推出,节省了学生大量抄题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做作业的有效时间,避免了许多无效劳动。
7、三维作业批改法:
第一维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
在中高年级尝试用画“正”字的方法,变等级符号为统计符号,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统计评价。
也就是说,全对的作业记“正”;有错的作业根据情况少记笔画,当学生把错题订正完毕后,可以把“正”字中缺少笔画补充完整。
第二维度——对学生作业的思考过程、解题策略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习题解答的过程,对学生的解题策略、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在“正”字的右下角,用“★”、“△”来反映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表示思维有创意,但没有完全做对,或方法正确但不简便;“★”表示思维方法独特,有创意。
第三维度——对学生作业态度的评价。
小学数学中常见较差作业态度有:
字迹潦草,作业不规范;贪玩,作业拖拉;偷懒,应付了事,少写作业步骤等等。
因此,在作业评价时,还要从书写情况、所用时间以及专心的程度等方面衡量学生作业态度的认真与否。
在“正”字的左上角用“↑”、“↓”表示作业书写工整,格式符合要求,作业认真。
8、累积式作业评价。
翻阅小学生的作业本,可以发现多数刚开始书写很规范,后来越写越差,到最后几页简直不成样。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采取累积式作业评价。
累积式作业评价是依据小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采取在小学生作业首页加盖小红花、五角星、小红旗、小奖杯印章,使之组成日、周、月、期连环评价。
具体操作方法是:
对学生作业,每天优秀的可以加盖一朵小红花印章,称之为日评价,如教师可以依据班级实际,规定每周获得若干次小红花可以加盖一颗小五角星,称之为周评价,每周获得几颗小星可以加盖一面小红旗印章,称之为月评价,每月获得几面小红旗可以加盖一枚小奖杯印章称之为期评价。
更为可喜的是,有的教师还对学生周、月作业进行比较,加盖保持奖、进步奖,有的还对日、周、月作业有创新的,分别加盖创新奖。
另外,笔者发现教师在学生作业首页粘贴小学生十分喜爱的系列卡通人物画,来代替上述办法也深受学生欢迎。
9、班级作业协调员:
因学科教师之间缺少必要沟通,难免不会出现各科布置的作业累积总量某天过多过少、“旱涝不均”的现象。
为了保持作业量基本平衡,应设立班级作业协调员岗位,其职责是:
与学科教师通报作业信息,反馈学生呼声,协调班级日作业量,避免学生做作业忙闲不均的现象。
10、交换作业书写日。
每月设立交换作业书写日,让小学生用同伴作业本做作业,笔者发现,学生对待做作业的态度、书写的认真程度以及作业正确率都有明显提高。
11、课外作业检查体系——免检、抽检、必检。
学生课外作业教师若不检查,学生要么偷懒不做,要么敷衍应付;教师若全面检查,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
解决教师检查作业的烦心事,可以采取免检、抽检、必检的方法。
具体讲,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做作业的一贯表现,结合学生的申报,把学生分成免检、抽检、必检组。
对优秀、诚实的学生的作业,可以免检,但若发现有违规行为,惩罚特别严厉,并且立即把该生降为重点抽检对象;对中等学生可以采取抽检的方法,若发现有抱着侥幸心里、蒙混过关的行为,加倍惩罚,同时立即把该生降为必检对象;对潜能生采取必检方法,及时帮助、催促他们按时完成作业。
反过来,若表现好的中等生、潜能生也可依次升级为抽检、免检对象。
也就是说,分组是动态的,不固定的。
这种检查链条的建立,既避免了学生偷懒、耍滑的行为,有对潜能生实施了重点的监控、辅导,同时有减轻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12、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角。
在进行理化生实验操作指导时,针对当前学生动手能力差异悬殊的现状,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后,可以将实验室划分为“完全独立操作”、“几人相同完成”、“需要老师手把手指导”等多个学习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不同区域进行实验操作。
这一做法,适应了学生差异,大家各得其所,效果很好。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思维模式、操作方法,对我们管理学生、上练习课有那些启迪呢?
13、画学科知识树。
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把书从薄读到厚,往往忽视让学生把书从厚读到薄。
学生学的知识,多是孤零零的知识点,缺少融会贯通,不能连成知识线、知识面,够不成知识体。
让学生尝试画单元、整本书、整个年级、整个学科的知识树,对学生同化、顺应建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4、设立抽奖作业。
小学生因年龄的原因,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能主动性学习的人数屈指可数。
教师布置了一些基本作业后,优等生完成后没事可干,为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若教师再为他们布置一些较难的作业,学生大多不太情愿完成。
我的建议是是:
在教室醒目的地方放置二个神秘的箱子,教师当着学生面有选择性地在箱子里面分别投入一些提高题、奥赛题,同时对学生说道:
只有作业全部完成的学生或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才有资格在我的第一只箱子里面抽一道题,并且要保证不能让其他学生看到。
若自己独立钻研出来后,可以再来抽题,否则,资格自动取消,若连续攻破三关后,才有资格在第二个箱子里面抽题……教师越不让学生做题,学生越感到神秘,学生越跃跃欲试,学生探究兴趣就越浓。
通过这种形式的包装,教师把学生做题变成了一种乐趣,学生的内驱力在发挥作用,这时,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逼着学,而是发自内心的我要学。
15、带有研究性质的教案设计。
笔者的思路是:
教案可分三大部分:
一是学情分析及三维目标确立;二是教学流程,包括知识点、教法设计(包括情景链的创设、主问题的设计、学生活动可能出现情况的预设、作业的优化设计)、学法设计(学生活动链条的构建、学生参与的状态等),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师可以从教育学、心里学、新课改相关理念、课标要求等角度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三是课后自我反思。
这种研究性教案,附加有自我说课的成分,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高水平备课。
关键环节的核心提示:
教法设计。
依据自身素质、知识内容、教学环节等对教学方案的预设,也就是教师自身对学生指导、引导的方案。
教师首先要确定三维目标和教学方法。
教师可选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也可选用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还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确定教学方法后,再把环节、步骤流程梳理出来。
教法设计中情景链的创设、主问题的设计、学生活动可能出现情况的预设、作业的优化设计、课堂小结必不可少。
学法设计:
对学生课堂活动的预设,也就是学生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的具体安排。
如语文课中让学生读的环节处理,就要写清楚是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是默读、领读、随录音读,是略读、粗读、详读,是品读、感情读。
如数学中的练习题是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合作完成、师生合作完成。
如理化中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观察什么、记录什么等要考虑周详。
教法与学法是配套的、是同步的,也就是在处理知识点时要明确教师干什么、学生干什么。
课后反思(课后札记):
有感而发,可长可短,贵在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
建议从下列选取角度:
本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课后找到的与本课有关的补充资料;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备课时未考虑,在课堂上临时使用的小点子;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节课哪个环节成功、哪个环节失败,理由是什么;假若让我再上这节课,我准备怎样上;征求学生、听课教师对这节课的意见记录;实验、教具、课件、多媒体等使用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自己对一个、一组、群体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某些方面细节的观察记录;对教材编排的看法、对教参某些观点的看法、对某些例题、习题的看法;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兴趣调动的小技巧;对同一类型课教学流程的概括总结。
如果把上面内容进行梳理,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反思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与把握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区;反思课堂中教学情景的创设、问题情景的设计是否有趣味性、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反思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表现)或解题方法、结果的生成与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是否合理有效,特别是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是否机智;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反思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否有效,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反思教师情感交流方式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的精神。
总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备课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如何将“三维”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要对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进行具体而周密的设计;三要对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以促成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和设计。
16、描红式的课后备课。
备课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备课。
如何进行课后备课,教师感到茫然。
描红式的课后备课指的是教师在课后,根据自己课前预设及课堂临时生成的情况,结合自己课后反思,在原教案的各部分空白处用比较突出的红笔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
实践证明描红式的课后备课对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业务素质是一条有效途径。
17、购买教师教案的知识产权。
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教师要付出大量的心血。
年轻教师参照优秀教师的教案,对全面把握教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具有事倍功半的作用。
学校要购买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案的知识产权,根据同行借阅的人数、次数,付给一定的报酬。
这样优秀教师感觉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尊重,同时也有一份成就感。
18、活页教案。
传统“教案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传统教案不等于取消教案,“零教案”主张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写教案是在备课基础上对备课活动和成果的重新审视、反思和提高的过程,是总体上对教学程序、方法、策略等进行整理和再提高的过程。
教案不仅为施教者活动提供正式的依据和纲领,而且使以后的备课活动有所借鉴,可见写教案是备课的升华。
但是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觉察到:
“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促进教学的载体”。
为了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备课效率,可采取“我为别人,别人为我”的合作加反思式撰写活页教案的方式。
该教案模式共分三部分:
前面是学情分析,中间是活动流程,后面是课后追记。
其中中间主体部分的活动流程又可分为两部分:
信息台(资料显示屏+教学设计ABC,我们称之为菜单栏)、导航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称之为方案栏)。
菜单栏也就是信息台部分由教研组合作完成。
教研组将教材内容按备课任务大小合理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教师可集中精力,搜集整理所承担专题内容,打印交换,完成备课的素材库建设。
其余部分由教师本人独立完成。
每一位教师都要从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效果的监测等方面重构活动方案,完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预设方案。
素材库提供的素材,教师可圈、点、画、批、注,教师可选择取舍、调整、补充、修改等。
同样素材,因取舍不同,可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活动过程。
课后追记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整堂回顾,佳处回味,败笔探究,作业反馈,教案修改,补救措施,资料补充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完成。
这种教案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与新课改提出的教案设计要考虑教学个性化和动态生成性要求相吻合。
19、让教师参与到备课管理中来。
备课管理是课改管理的“瓶颈”之一,许多课改学校在备课方式、形式、检查重点上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然而笔者在基层学校调研时发现,教案检查还未突破禁区,检查教案还只是领导的特权。
多数教师认为“开明”的检查是领导的恩赐!
笔者认为学校的备课管理也要实施相应的改革,各学校要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参与到备课管理中来。
教师互查备课,找同事教学中的特点、优点、改革点,每人写“观备课一得”,像这种“交互式、激励式、开放式”的备课评价法就值得提倡!
笔者认为,这种教案的检查过程,相当于为同行教师在备得方面经验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使教案的检查过程,变成了教师学习同行先进经验,分享同行创造成果、激发自己创造潜能的过程。
因此,它是一个学习先进找差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奋进的过程。
20、变固定时间检查教案为随即抽查教案。
针对教师课前抄教案,课堂上用不上;课后补教案,应付检查的现实,笔者建议变固定时间检查教案为随即抽查教案。
具体方法如下:
当天值日教师、值日领导,分别随即抽查两个教师的教案,并在教案上签字,并注明该教案与所教的内容是否相符及相应的等级。
为了避免领导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果当天学校领导成员有课,应主动让值日教师检查(注:
教师不好意思主动检查领导的教案),否则按无教案论处。
21、举手的变革。
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举手方式是一种固定的姿势——举起右手,教师仅从学生举手情况获得的信息实在单调。
若把学生举手方式分别赋于一定信息,并且规定统一的姿势,就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样教师单从学生举手情况,就可获得丰富的反馈信息。
比如教师出示一道选择题,该题有A、B、C、D四个选项,教师不妨规定学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分别代表选择A、B、C、D四个选项。
教师就可以仅从学生的一次举手情况,同时判断出分别选A、B、C、D选项的学生及人数,使教师提问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避免了原来随意提问时有回答类同的情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一小小改进,从某种角度讲,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判断突破了以往仅凭教学经验估计的历史,实现了定性向定量转变。
对于判断题,若认为正确的,让学生同时伸出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并成“对号”状;若认为错误的,让学生同时伸出左、右手的食指,并成交叉状。
同样,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发时,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
教师可以规定,若对答案胸有成竹时,可以把手举得高一些,还有疑惑正在思考时,可以把手举得低一些;急于发言时,手可以上下快速移动,但不能发出声音,并且不能离开座位。
这样就可避免不必要的互相争吵,避免乱哄哄的课堂失控状态。
教师还可以规定,若提问的问题与本节课内容有关,可以举右手,若与本节课无关(比如需要上厕所、轻微的头疼、肚疼、同桌发生矛盾等),可以举左手。
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讲课正在兴头上时,学生提出一个与本课情景不相称的问题(如我要上厕所),是自己创设的课堂情调消失殆尽。
若发现学生举起了右手,教师可以悄悄地走到学生面前,轻声询问妥善处理。
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的一些尴尬场面。
当然为了不伤潜能生的自尊心,教师也可以与潜能生约定特殊的手势,是潜能生在同伴面前有一定的面子。
22、课堂信息反馈牌。
让学生纸制一个课堂信息反馈牌——小四面体。
除底面外,剩余的三个面分别涂上红、黄、绿颜色。
红色代表没有搞懂,急需教师辅导;黄色代表半懂不懂,似是而非;绿色代表已全部明白,根本不需要教师做任何提示。
当学生自学或教师答疑暂告一段落时,观察学生出示的信息反馈牌,对学生的情况就可以了如指掌,同时又保护了潜能生的自尊。
23、“3+1”评课法。
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在实验校调研时,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
多数教师缺少活动的参与意识,缺少质疑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活动的旁听者、看客。
表现在事先不知道听课的内容、执教的方案、研究的专题等,听课时,不会运用分析、观察、访谈、调查等手段,不知道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效度的达成情况,学生思维的变化,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选择一至二个角度进行观察、记录,以备研讨使用。
更为可笑的是,听课结束进入座谈阶段时同行对执教教师课堂表现评价出现许多怪现象:
一是讲优点的多,讲缺点的少,浅层次谈的多,深层次谈的少,不利于课后教师的自我反思;二是重复别人观点多,讲出新意少,浪费时间,效率低下;三是从开始到结束,当“哑巴”多,发言的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笔者建议各校教研组可采取“1+3’的评课法。
即讲同行一个优点必须同时说出他的三个缺点、不足、建议,或自己的三个困惑,并且同时要求与会教师人人必须发言,且不能与别人重复。
实行后,我相信座谈时,原来被动的、无准备的、尽是赞美之词的发言,必将被争先恐后、有的放矢的高质量发言所代替。
这种”1+3”评课法,逼迫教师全身心投入案例研究的全过程中,使所有听课教师不能再当听众,从而加强了教师参与案例研究的程度、效度,还可以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明确案例研究的方向,有利于他们产生自己的疑问,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弥补自己的教学不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4、同题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针对同一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角度,进行个性反思。
而同题反思则是要求教师针对学校规定的同一问题,进行全校性的共同反思、集体反思。
交流时,教师就可以判断出自己反思在同行所出的层次,就可以判断出自己反思的是问题的表象,还是问题的实质;同时还可以是教师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该问题进行把握。
同题反思值得提倡!
25、二次反思。
教师上课或听课结束,在没有与同行交流,在没有专家引领的情况下,所做的反思,我们称谓初步反思、浅层次反思。
我们看到的情况是:
有的教师反思方向不明确、内容不具体,他的反思只是有一个简单的思考点;有的教师反思点找到了,却不知道如何结合相应理论深入反思,即不会反思;有的教师用错误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导致错误反思;有的教师分析来分析去,始终没有质的突破,是一种浅层次的重复反思。
议课结束后,因为有了同伴互助,有了专家的专业引领,教师对某一现象、问题会产生新的看法,会对自己以前的认识会加以修订,还会对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方法感兴趣,这时趁热打铁让教师重新进行反思,我们称之为二次反思、实质反思。
教师若坚持写这样的反思,三年以后,必能成为“学生欢迎、自我幸福”的教师。
26、个性化、适用化的观课、议课记录本。
我设计的听课记录本有三部分组成:
一是预设的听课目标:
自己有什么困惑(单项的也可是综合的),想验证、学习、发现、比较什么,想得到什么数据。
二是课堂观课日日志——
(1)观课角度的选择(是观察学生、观察教师、还是同时观察;是单项观察还是综合观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
(2)、课堂记要:
教学流程、教学典型环节、片段、细节的记录、关键环节的点评等。
(3)观课心得:
上课教师是怎样处理的,自己的看法、建议或者对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启发。
三是对执教人所观察角度方面的评价:
用事实说话、用理论概况。
对执教教师上课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优缺点并重。
我设计的议课记录本也有三部分组成:
一是议课的交流提纲(自己的第一次反思);二是发言摘要——执教教师谈体会、观课人员3加1议课的发言摘要、专业引领内容;三是个人议课后的感受和体会(二次反思)。
27、"听课--说课--评课"校本教研模式操作要领。
该模式有三个环节构成:
1、听课前:
(1)各年级组调查该学课现在急需解决什么问题,教研组汇总出共性问题,
(2)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每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3)确定主讲人。
(4)将主讲人的教案及设计理念提前印发给每一位参加研讨的教师,(5)、参加听课活动的所有教师也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提前备课,(6)每位教师要确定自己听课时观察的对象、要点、目的甚至要列出听课提纲,(7)教研组要提前做好活动的所有准备工作。
2、听课中:
首先要解决听什么的问题,我们确定的重点是:
(1)听课教师按规范完成听课记录,
(2)对自己确立的听课目的有关项目进行详细观察、记录,(3)确定自己评课时的发言提纲,如有必要撰写书面发言材料。
3、听课后:
有负责人组织评课。
(1)主讲教师进行课后说课,
(2)、听课教师进行"3+1"评课,即举一个优点同时要说出三个缺点、不足或改进的地方,(3)要做好评课发言记录,(4)听课教师修改完善各自的教案,(5)抽签进行二次上课,(6)活动结束后,每位教师要写出本次活动的专题反思。
28、教学问题招投标制度
教育、教学问题从教师中来,从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来,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普遍认同并且急需解决的“真”问题。
把问题变为课题,通过招投标制度解决。
具体讲,学校一方面把这些问题上升为挂牌征解课题,一方面把学校所提供的配套措施、优惠条件等如实向全体教师公布;教师可以以个人或研究小组的名义参加课题招投标;中标的个人或研究小组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个人或研究小组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的结题不仅仅看撰写的结题报告,更重要的是看解决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