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阶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阶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阶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整个国家处于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而国家的经济比重70%在沿海,30%在内地;
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充实,内地广大地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如何进一步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作用,如何加快内地工业基地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捍卫国家安全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毛泽东高度重视新中国经济基础的建设,高度重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高度重视新中国的经济布局。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论述,其一,提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这个战略思想;
其二,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其三,使工业布局趋于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
其四,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其五,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
其六,沿海工业的发展,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根据毛泽东“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央把战略目标定位在建立分布均匀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上。
就全国来讲,要平衡发展;
就内地来讲,要重点发展。
平衡是大局,平衡中又有重点。
中央在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内地为投资重点,以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工业基地为重点。
1956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战略部署:
决定在全国建立七个新的大型工业经济中心,使之成为七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内陆地区。
我国“一五”期间将有694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中的472个分布在内地。
“二五”期间,内地基建投资占全国的53.9%,交通投资占60%,资源投资占75.5%。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全面恶化、美国介入越南战争,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开始重大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毛泽东决定加快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步伐。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出了重点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
“三线建设时期,内地基建投资占全国的53.5%,达2000亿元,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军工、机械、电子、化工、交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部门,建成国营企业29万个。
到1975年,全国1500个大型企业中,西部占40%,三线地区基本上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地区。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了近代工业的基本框架和生产体系,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史无前例的成就。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个战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基本特征是:
国际战略环境,前期是苏联援助,国际形势温和,开放型发展;
后期是外部封锁,国际形势险恶,全封闭型发展。
战略目标—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平衡工业发展布局。
战略思路是以工业化为主导,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相结合;
战略特点全国一盘棋,重点在内地;
战略成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工业发展格局,有力的保障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独立自主。
二第二个战略阶段:
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经济战略思想主张对外开放,建设和发展开放型的经济体系。
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地开放。
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贯彻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因此,开放发展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讲话中指出,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因此,特区要“成为开放的基地。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又实行了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战略。
邓小平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创新就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结合部就是东部沿海地区。
在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国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同时,在4个经济特区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国家又先后逐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放开发海南岛和浦东,开放开发沿边沿江地区,开放开发内地中心城市,由此,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梯度推移、渐进发展、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然而,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沿海开放战略在实践中也有深刻的经验教训。
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差距急剧扩大,区域经济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继续扩大,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对此,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思路。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二个战略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基本特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开始第三次产业转移;
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战略目标—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步伐。
战略思路是以改革开放为主导,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
战略特点—渐进性开放,阶梯式发展;
战略成果—建立外向型的经济体系,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中国经济面向世界的发展步伐,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三第三个战略阶段:
协调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上升态势,然而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也迅速地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断裂现象和二元结构现象,严重影响了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稳定。
为此,中共十四大会议做出新的战略部署。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995年9月,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其一,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
其二,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其三,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其四,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
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区域经济又进一步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其一,要加强东、中、西部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其二,要实现错位发展和共同发展;
其三,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在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了协调发展的力度,加快了合作发展的步伐。
一方面,东部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快了改革开放和开发的步伐。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了支持进度,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和合作进一步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合作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进一步拓展。
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作发展的战略以来,区域经济得到了更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然而,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在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区域之间人均公共服务的差距仍然较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三个战略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基本特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促进和平为时代背景。
战略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战略思路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实行协调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特点是市场化运行,区域性合作。
战略成果—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促进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协调与合作,我国经济的规模与速度持续提升。
四第四个战略阶段:
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资源、市场、技术竞争加剧,全球气候、生态、环境风险丛生,政治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此伏彼起。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开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就业、分配等领域的矛盾突出;
社会在转型,经济在转型,国家治理也在转型。
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特点,新局面,新挑战,新机遇。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提出了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思想。
中央在“十五”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
一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二是实施国土开发主体功能规划;
三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四是统筹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七大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中央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第二,统筹国土开发主体功能规划:
胡锦涛指出:
“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
中央强调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城镇的发展趋势,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三,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胡锦涛强调,要根据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的不同情况,加强统筹规划、细化政策。
2009年以来,国家正式审核批准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把它们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来统筹实施。
这些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
第四,统筹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胡锦涛强调,要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
要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步伐,引导发达地区通过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区域经济战略的统筹和协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地位看,我国安全渡过多次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冲击,安全渡过多次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
我国的经济规模上升到全球第二位,我国的综合国力上升到世界前列。
从我国区域增长的格局看,以前地区差别是越来越大,八五时期到了一个顶点,“九五”、“十五”时期有所缩小,但仍然是东快中西慢。
到了“十一五”时期,这种状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2007年开始,西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东部,从2008年开始,中西部全面超过东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四个战略阶段为21世纪初至“十二五”规划前期。
基本特征—战略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经济、政治、生态危机不断出现;
我国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黄金阶段和稳定的关键阶段;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
战略课题—如何减少经济风险,增强国内需求,统筹区域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战略思路—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实现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战略特点—国家规划统筹,主体功能统筹,区域板块统筹。
战略成果我国平稳渡过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总量上升到全球第二位,中西部地区获得很大的发展机遇,国家综合国力空前提高。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创新过程中,一方面,遵循“均衡——非均衡——新的均衡”的全球性的客观经济规律;
另一方面,把握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探索出“平衡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中国式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我国区域经济在这四个战略阶段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
四个战略阶段,在总的战略目标和方针上一脉相承,在具体战略理念和路径上又各具风采。
四个战略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展示了中国经验。
四个战略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区域经济战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战略;
区域经济战略必须立足于区域资源、区域功能、区域环境;
区域经济战略必须把握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
区域经济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均衡与非均衡,平衡与不平衡,重点与非重点的辩证关系;
区域经济战略必须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协作发展、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战略必须统筹发展规划,统筹主体功能,统筹空间布局,统筹对外开放。
当前,在全球经济风险不断、徘徊不前、摩擦不停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更加需要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
中国经济将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下,进入大力“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开发中国国内的市场,提高中国国民的收入,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的新时期。
因此,区域经济战略必须着眼于稳定增长,着眼于扩大内需,着眼于优化结构,着眼于改善民生,着眼于社会转型。
区域经济将在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下,进入“内需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新的战略阶段。
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推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符宇忠、赵明.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2003(3)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10.15
[3]范恒山.区域经济发展:
‘十一五’的成就与‘十二五’的思路[eb/ol].新浪网(新浪财经),20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