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69518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Word下载.docx

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

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

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

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

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

教师讲述:

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

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

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

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

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5,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

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

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

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

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

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

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

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

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

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

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

住的是天然山洞。

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

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

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三、山顶洞人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的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

投放“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教材,回答问题: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答案提示:

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已会人工取火。

从劳动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

从活动范围上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

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二、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

体质特点: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

打制——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

保存、使用天然火

生产活动:

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

原始群居

三、山顶洞人——(约3万年)

体质特征: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懂得人工取火

过集体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及其标志。

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

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特点。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原始农业的发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同学们还记得他们是怎样获得食物的吗?

(采集、狩猎、捕鱼)我们今天的食物来源于哪里呢?

(来自于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那么,我们的先民们是怎样开始种植庄稼和养殖牲畜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教师:

阅读教材第8页正文部分内容:

中国境内发现栽培稻的遗址在什么地方?

学生:

位于长江中下游。

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什么的国家?

粟和黍。

阅读教材第9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提问:

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遗址?

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

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遗址:

红山、半坡、良渚、河姆渡、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

都分布在江河附近。

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伴随着狩猎和原始农业的兴起,有时候人们将猎获到但一时吃不完的,就先养起来留待以后再吃,由此逐渐使动物驯化,原始饲养业出现了。

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生活位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

4.畜牧业:

饲养家畜。

5.工具:

骨耜,磨制石器。

6.手工业:

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7.建筑:

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有水井。

8.会运用雕刻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

文中第11页《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不但进入了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请大家看教材第10页《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第11页《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

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

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

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1~12页,讨论回答。

结合教材,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饲养猪狗等家畜,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6.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定居生活。

7.手工业:

彩陶,乐器。

纺织、制衣。

看看半坡居民和北京人有哪些不同?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

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1页《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半坡居民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

而半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食物来看:

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渔猎;

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粟,发展原始农业。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页《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

食物中有鱼等,食物种类丰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问题思考”,讨论回答:

原始居民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距今时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活动区域

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居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农业

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种植粟

饲养业

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饲养猪狗等家畜;

捕猎捕鱼、采集野果

手工业

制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骨哨,使用雕刻技术和天然漆

使用彩陶,多纹饰;

有装饰品和乐器;

有骨针、骨锥和纺轮,会纺织和制衣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

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1.农作物种植:

稻、粟、黍;

饲养业出现

2.标志

1.距今年代

2.生产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

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炎黄联盟;

禅让制。

(多媒体展示陕西黄帝陵图片)

教师介绍: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平日里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为什么黄帝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景仰,传说中四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事?

给后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熟悉内容。

教师讲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活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因为血缘关系而组成一个个的集团,我们称之为“部落”。

你知道都有哪些部落吗?

教师活动:

展示幻灯片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仔细找寻。

这些部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为了争夺适宜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战争不断,在战争中不断地合并,形成部落联盟。

炎帝和黄帝部落就因一次战争而结成部落联盟,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中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可是黄帝的地位还没有稳固,黄帝地位的确立也经历了一场战争,你知道是哪场战争吗?

(涿鹿之战)下面有请我们的评书大家为我们讲述涿鹿之战。

学生讲述:

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虐,神农氏、黄帝无力征讨。

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仍继续作乱,不肯听命。

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激战。

战争爆发后,正好赶上浓雾和暴雨天气,这给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提供了机会,便于他们展开军事行动。

所以在战争初期,适合于晴天作战的黄帝部落处境不利,曾经九战而九败。

然而,没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给黄帝部落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

黄帝部落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

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气——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害怕之际,用指南车辨明方向,率领部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擒杀首领蚩尤。

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部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涿鹿之战后,黄帝的势力和声望大增,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同时,这场战争也加速了各氏族部落的交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自然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此,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关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梁启超先生也做了很好的诠释,一起来看一下。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思考: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提炼答案。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

教师总结:

战争虽然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但是它却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加速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语言、风俗习惯等逐渐趋同,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便是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黄帝和炎帝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呢?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通过同学们刚才精彩的讲述,我们发现黄帝和炎帝有很多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发明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由游牧转向定居,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精神生活开始萌芽,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由此揭开了序幕。

设问:

你认为有关早期社会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

结合教材回答。

(传说炎帝会制作陶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

幻灯片出示图片

我们发现远古传说虽然有神话的成分,但其中还是蕴藏着一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它们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

上述考古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文明程度。

远古传说没被考古资料证明,而历史事实则是经过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同学们要注意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区别和联系。

同样作为时代引领者的孙中山和毛泽东对黄帝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出示材料: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黄帝

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

毛泽东《祭黄帝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炎帝和黄帝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华夏始祖,他们身上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鼓舞后人?

炎帝和黄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身上首要的是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些精神使得华夏儿女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

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几千年的历史中,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遭受民族危机时,华夏儿女的爱国之情总能瞬间被点燃,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共渡危难,这种爱国之情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诠释。

三、尧舜禹的禅让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是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

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禹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权力的过渡的?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禅让制的执行标准是什么?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情景设置:

如果你是负责推荐的人,请你为尧舜禹写出推荐词。

我负责推荐尧:

他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关注民生,急流勇退,为后来人打下坚实基础,也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我负责推荐舜:

他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兢兢业业,将民主推选的禅让制贯彻始终。

我负责推荐禹:

他率领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舍身忘我,为民谋福祉,以民为本,敢为天下先,不惧挑战,迎难而上,总结教训,疏导治洪,过家门不入,终消水患,在他身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们发现,尧舜禹之所以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皆因他们身上的人格品质,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优秀品质感染着后人,也激励着后人。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先人的追溯,知道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历史渊源,先人身上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感染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1.远古的历史传说

2.炎黄联盟、炎黄战蚩尤的传说——华夏民族的起源

1.传说中的炎帝

2.传说中的黄帝

3.考古发现的印证

1.尧舜和禅让制

2.大禹治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