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6424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Word文件下载.docx

2003年11月

TCL

法国汤姆逊公司

彩电业务

亿美元资产。

TCL国际控股占合资企业67%的股份;

汤姆逊持33%股份

完成

2004年7月,合资公司TTE成立

2004年4月

法国阿尔卡特公司

手机业务

TCL通讯向合资企业投入5500万欧元,拥有55%的股权;

阿尔卡特投入4500万欧元,占余下45%的股份

2005年5月,TCL回购阿尔卡特T&

A公司45%的股份,使T&

A公司变成TCL通讯的全资子公司

2004年9月

五矿集团

加拿大矿业公司

诺兰达

五矿报价为

40亿—59亿美元左右

退出

2004年10月

上汽集团

韩国双龙汽车

%股份

亿美元

蓝星集团曾于2003年12月底获得了优先谈判权,后因未获得发改委批准而退出

2004年12月

联想

IBMPC业务

(现金加股票)

2005年1月

中国网通

电讯盈科(香港)

20%股份

亿美元现金

2005年4月

中海油

加拿大MEG能源公司%权益

2005年6月

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

优尼科

出价185亿美元

(全现金)

海尔

美国家电巨头美泰(Maytag)

出价亿美元现金

2005年8月,惠而浦以27亿美购下美泰

中国移动

巴基斯坦电讯

26%股份

出价为亿美元

阿联酋电信最终报价约为亿美元,入股巴基斯坦电信

2005年7月

南京汽车集团

英国罗孚汽车

约5078万英镑

(约合8700万美元)

收购对手上汽仍持有此前购得的罗孚25、75系列轿车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

2005年8月

中石油全资公司中油国际

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接近

资料来源:

《财经》2005年第19期

二、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实基础

新世纪以来,专门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浪潮的兴起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而是由我国宏观经济的进展;

企业微观经营能力的提高;

跨国并购国际政策环境的松动和国际投资银行的踊跃推动等一系列因素所一路推动的。

(一)、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进展已为企业的跨国并购打下了基础条件

跨国并购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高级形式,是由一国宏观经济进展水平决定的。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专家英国邓宁教授的投资与进展周期的U型理论告知咱们:

当一国的人均GDP达到400至1500美元时,就会产生海外投资,而当一国人均GDP达到2000至4000美元时,资本的输出就会加速,所以说跨国并购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达到必然阶段的表现。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不断增加,2004年我国的人均GDP已冲破1000美元,全国有8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部份省份人均GDP更是高达5000亿美元以上,按国际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中国将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快速进展的新时期。

在持续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进展中国家后,我国已开始了以跨国并购为形式的海外直接投资。

(二)、随着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企业已具有了对走出去战略的深化的能力,即开展跨国并购的能力。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部份中国企业必然要不断调整其国际化经营战略,以期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组合,低本钱的生产与高价钱的销售并尽可能地提高在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

进行跨国并购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经济全世界化条件下全世界资源的有效供给为中国企业的全世界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

邓宁教授的动态所有权优势理论也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仅仅开发企业的现存所有权优势,而是要取得世界范围内其他企业的优势并以此来补充并购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

既有的、静态的所有权优势虽然仍具有必然意义,但通过联合或收购其他企业以获取动态的所有权优势才是跨国并购投资的目的。

跨国并购能使投资者更快地取得所有权优势或促使投资者取得新的所有权优势,这部份地说明了在目前国际竞争环境中跨国并购投资方式被愈来愈多利用的原因。

(三)、跨国并购国际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此刻世界各国政府已普遍采取了放松管制的经济政策,试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据统计,1991~2000年,各国对外国直接投资制度进行了1185项修改,其中1121项是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的。

尤其是2000年,全世界69个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制度做出的150项修改中有147项是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

在跨国并购投资方面,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包括:

取消必需成立合伙企业的规定;

取消对外资不能占多数股权的要求;

取消对外商不能享有所有权的规定等。

同时,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诸如电信、运输、电力、金融服务等服务行业也放松了管制。

各国政府逐渐放松对跨国并购管制的理论基础在于:

20世纪80年代德姆塞茨等人提出经济效率理论以来,经济学界对垄断有了新的熟悉,人们再也不以为垄断是绝对有损于经济效率的。

(四)、国际投资银行机构对我国的不断渗透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了业务便利

此刻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如美国高盛公司(GoldmanSachsGroupInc.)、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美林( 

Merrill 

Lynch 

&

 

Co.)、花旗环球金融公司(Citigroup 

Global 

Markets)、德意志银行( 

Deutsche 

Bank 

AG)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瑞银集团(UBS 

AG)、法国巴黎百富勤(BNP 

Paribas 

Peregrine)均已在中国开展了投资银行业务。

这些投资银行在推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后,也不断进行业务深化,频繁地向我国海外上市公司提出国际并购建议。

最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几乎都由这些国际投资银行策划推动的。

例如高盛在价值亿美元的汇丰银行购买交通银行近20%股分和联想集团(0992,HK)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的重大交易中担任中方的财务顾问。

另外,该公司还在TCL与法国汤姆逊成立中国合伙业务及克莱斯勒投资北京汽车的项目上担任了外方的财务顾问。

在2004年末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交易中,美林则出任IBM的财务顾问。

2004年9月,中石油聘请花旗作为该公司同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进行包括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和秘鲁油田的50亿美元海外资产收购交易的顾问。

国际投资银行机构对我国的不断渗透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了业务便利。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实目的及预期绩效

从经济理论上讲,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无非在于追赶规模报酬递增;

降低交易费用;

规避商业周期风险,争夺创新技术与人材,取得财务协同效应,取得最佳资产组合等。

但这些一般化的理论还无法真实反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实目的及预期绩效。

除企业跨国并购一般动因的理论泛式之外,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实目的及预期绩效还在于:

(一)、增进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转化,慢慢实现从劳动力本钱优势向技术、资本优势的转化。

此刻我国纺织、服装、玩具等传统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慢慢丧失,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新的动态比较优势的构建则远未完成,以致于出口贸易走上了量的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而且这一模式充满着固执与惰性。

从理论上讲,在出口贸易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展,虽能在一些进展中国家取得阶段性的出口贸易绩效。

但从更长的时刻角度看,若是这些国家始终围绕低级要素生产出口而不用积累的“经济剩余”来提高出口产业结构的话,那么他们将长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在后WTO时期,我国企业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国际竞争优势的转化及深化,实现从传统的劳动力本钱优势向资本、技术优势的飞跃。

在科学技术迅速进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跨国并购能为我国企业提供取得不同国家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最佳途径,并使企业能够在一国范围内或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现有经营业务实施重组,也可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大量的核心技术,从而最终加速自身的技术进步进程。

(二)、跨国并购有助于解除我国企业未来进展的能源、资源瓶颈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入口国,而且对各类能源的需求愈来愈大。

以石油为例,目前中国天天的石油消耗量是490万桶,而自身仅能供给330万桶,缺口约为160万桶,约三分之一的石油消费需要靠入口来知足。

中国对原油的需求10年来几乎翻了一倍。

美国能源部的一项评估以为到2025年我国天天入口的原油将达到1090万桶。

不仅如此,高度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式的经济增加方式已使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2002年的一下跳跃到,即我国GDP每增加1%,对能源需求则会增加%。

但最近几年来世界能源的平均消费弹性系数仅为,一些欧洲国家乃至是负增加,如英国为-。

在此背景下一些本身就肩负着为国民经济进展提供能源的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自然就希望通过跨国并购来拓宽取得石油等资源的途径,中石油、中石化对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联合收购就是此种战略用意的表现。

另外,对原油及相关产品高度依赖的石化等行业为了取得稳固的上游供给,也在尝试通过跨国并购来控制供给源。

(三)、跨国并购是我国企业转变出口增加方式,创建本国品牌的内在需要

在过去的20连年当中,由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源禀赋优势的充分释放和外贸微观经营主体的不懈尽力下,我国的出口贸易在量上已实现了逐年快速增加的态势,在质上也完成了由低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变成制成品出口为主。

但我国企业的对外拓展仍以量的扩张为基础,缺乏成立在品牌基础上的质的飞跃。

从理论上讲,厂商制造的是有物理属性的产品,消费者购买的则是有情感寄托的品牌。

产品会过时落伍、被竞争者仿照,而品牌是唯一无二的。

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往往来自于强势品牌。

但国际著名品牌的自主创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乃至需要上百年时刻的积累,而海外品牌并购则可能是在限按时刻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这是一种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本地及其他海外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买壳上市”,即先收购国外本地知名品牌那个“壳”,然后借助那个“壳”对产品进行包装,取得或恢复本地消费者的认同,快速进入本地市场。

其二,该模式能省去海外品牌塑造和品牌推行的时刻与费用。

此刻海外并购品牌模式已成为TCL集团的标志性海外投资模式。

至今该集团已在海外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德(SCHNEIDER)、杜阿尔(DUAL),美国的戈维迪奥(GOVEDIO)等国际品牌。

中国企业目前在国际竞争中的最主要优势是本钱优势和产品优势,最差的是品牌优势,通过海外投资并购一些国外知名品牌将有利于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实障碍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深化与质变,标志着企业在慢慢实现从渐进式的海外投资扩张向跳跃式的跨国并购的飞跃。

但在实践中,这一模式正遭遇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类障碍。

(一)、发达国家政治上的敌意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最大外部障碍

“冷战”结束以来的全世界私有化浪潮增强了私有企业国际化趋向,活着界经济舞台上国际并购的主体一直为私营企业而国有企业则极为鲜见。

但是在中国,由于制度转型尚未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跨国并购仍以国有企业为主。

但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大举并购超级容易令人联想到并购背后的国家政治用意从而受到东道国的政治干与,最后致使跨国并购的夭折。

从五矿、中海油到海尔、联想,几乎每一路中国国有企业参加的跨国并购都会在东道国遭碰到政治方面的责难,常常会处于“政治火力”的交叉点。

2004年10月,在五矿收购诺兰达的关键时刻,加拿大舆论排山倒海般地指责中国公司,称其在政府的导向之下,以国有银行的金融支持为后盾,在全世界疯狂收购,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也毁于一样的原因。

乃至连华为在印度的“扩张计划”,也因为印度政府怀疑其有“军方背景”而暂时被搁置。

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跨国并购与全世界私有化浪潮的背道而驰也限制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空间。

所以,中国部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业绩要远远好于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意义不能与大型国企的跨国并购等量齐观,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整体经济绩效受到了专门大的抑制。

(二)、繁琐的审批程序及多头管理的审批程序形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内部制度障碍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是我国金融、汇率维持稳固的一个重要基础,但繁琐的审批程序及多头管理的外汇审批程序却形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内部制度障碍,具体表此刻:

第一,此刻我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并购的申报审批程序复杂,所需材料冗杂。

我国现行外汇管理制度规定: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必需第一报本地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和外汇风险审查,通过层层审批后才能予以立项。

申请时不仅要提交投资回收计划、企业经营报表、外汇资金来源证明,还需要提供投资所在国(地域)的信用、投资风险品级、投资与外汇管制状况等文件,乃至要求本地中国使馆出具项目审查意见。

若是实施并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还需再到国资委进行资产评估及产权记录,直至资金汇出之前,企业还需要提交利润汇回保证金。

企业海外投资申请材料之冗杂,程序之繁琐,耗时之长,足以让企业望而却步。

第二,海外投资并购多头管理审批的格局延缓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决策,降低了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虽然,2004年10月商务部及国家发改委前后发布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及《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这标志着企业对外投资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过渡,商务部与发改委在核准进程中也各有分工。

但事实上,很多企业为保险起见仍然需要跑两个部门。

海外投资的多头审批不仅延长了企业的决策时刻,更为甚者作为商业行为的跨国并购由政府部门来判断、选择,这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大体原则。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微观操作方式的失当增加了跨国并购的国际阻力

2005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不到半个月的时刻,海尔对美泰、中海油对联合石油两起跨国并购案前后失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微观操作方式的失当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剖析这些失败的个案,咱们能够发觉:

第一,以豪赌式国际竞购的方式参与跨国并购容易损坏并购者的市场形象,增加跨国并购的阻力。

2005年海尔与中海油两家公司均是在国外出售方已与其他买家签署了初步协议以后半途介入参与竞争的,海尔的竞购对手是惠尔普(Whirlpool)而中海油的竞购对手是雪佛龙(Chevron)。

半途突然杀出的国际并购者本来就不会给人以好的印象,加上豪赌式的竞购天价更易引发东道国的反感。

一份资料显示,联想、海尔、中海油三个并购项目加在一路涉及资金215亿美元,需要卖出一亿台运算机、一亿台电冰箱或空调,一亿件衣服和一亿双鞋子,才能达到盈亏平衡。

天价式的收购容易使东道国观察问题的角度从经济转向政治,从而平增跨国并购的难度。

第二,以纯现金收购海外目标企业的方式易使被收购的目标企业员工对未来在新企业的地位产生焦虑感,从而不自觉地抵制收购。

海外目标企业的员工会以为:

不仅全数资产被买走了,而且此后自身在新企业里也将失去发言权,再也不会有任何地位。

从心理和经济利益而言,纯现金收购对目标企业的冲击也是最大的。

反之,国际通行的现金加股票的收购方式会给原目标企业必然的股分,仍让其在新的企业里有一席之地。

这种操作方式既温和又照顾体面,便于交易行为的接纳和操作进程的商谈。

能够说豪赌式的纯现金方式收购是造成海尔及中海油跨国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轻忽跨国并购进程的攻关工作或与本地媒体交恶易使跨国并购功亏一篑。

我国企业对跨国并购的对外联络和宣传重视不够,频繁使东道国企业或政府产生误解,扭曲企业跨国并购的真实用意,或干脆与东道国媒体交恶造,成媒体发布无益于我国企业的各类传言最终致使跨国并购受挫。

例如,曾受海尔冷落的美国美泰公司所在地的一家媒体曾传言海尔在并购完成后,将把产品制造转移到中国国内进行,结果受到美泰员工的反对。

(四)中国企业在国际并购市场上的不合作竞购所造成的内耗是降低跨国并购绩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对英国老牌汽车公司罗孚公司的跨国并购案中,上汽、南汽之间的彼此竞购已有恶性竞争之虞。

通过本起并购,南汽不仅拿到了罗孚的整车及发动机生产设备,亦包括生产公司除罗孚2五、75车型外的其他车型的权利。

但此前上汽早就花费了6700万英镑取得了罗孚2五、75车型生产平台和从升升和柴油等罗孚全系列的发动机的知识产权。

此刻罗孚并购案的尘埃已经落定,但若是不与南汽展开合作,上汽将不能不花费数亿元为罗孚2五、75车型从头定制生产设备。

国内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彼此制约及倾扎时有发生,但从资金及规模上看,在国际并购市场上我国企业即即是大型的国有企业仍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本应抱团出击、协同作战,却以竞购草草收场。

这种跨国竞购内耗或是降低跨国并购的绩效或是最终迫使跨国并购趋于流产。

国内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竞购内耗在宏观层面上暴露了国家对企业“走出去”战略计划协调不力的问题。

五、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宏、微观对策

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是“走出去”战略的必然深化,也是未来我国企业取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为此必需从企业及国家两个层面作出宏、微观对策。

(一)、改良国家对企业走出去金融支持的方式及效果。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的确需要金融支持而且此刻国家发改委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已开始对境外的资源开发项目;

能带动国内技术、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境外研发项目;

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速开拓国际市场的境外企业收购和兼并等项目给予力度较大的信贷支持。

但此后银行的金融支持应更为审慎,因为一味地放宽信贷标准不仅会给国际社会留下政府干与、政府撑腰的印象从而招致东道国的政治干与。

另外,跨国并购毕竟比本土经营的风险更大,银行过份优惠的贷款而产生的风险最终还将由财政来承担,反而会变成隐性的补助,会对企业行为产生扭曲。

此后国内银行对跨国并购的支持要更多地着重于项目评估、风险调研、财务顾问等服务性事项,改变其单打一的资金支持者形象。

(二)、重视对跨国并购中的国际法律环境的研究及国内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第一,由于跨国并购的国际法律环境较为复杂,尤其当我国企业进入法制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进行跨国并购运作时,若是对所在国的相关法律环境缺乏足够了解往往会形成跨国并购的额外风险。

中国企业境外收购碰到最多的问题多数围绕着监管和竞争展开。

在监管方面,国内企业要注意目标公司所在国重点监管和限制的行业,如电信、银行、证券、国防、广播等行业,应考虑这些领域里东道国对外商持股量和外汇管制的各项规定。

如美国1988年公布的《贸易与竞争综合法案》的第721节授权美国总统有权终止或禁止那些要挟美国国家安全的外国对美国企业的收购、归并或接管。

在竞争问题上,要特别注意最近几年来各国对反托拉斯法最新规定,这些法律规定虽有必然的不同,但大体的政策起点多是保护公平竞争,保护东道国消费者的利益和反垄断。

只有充分了解并购东道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我国企业的跨国兼并才不会受到东道国法律的羁绊。

第二,在国内应尽快出台一套能反映今世国际投资特点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境外投资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境外直接投资增进、保护及监管的大体原则,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公布《境外合伙经营企业法》、《境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及《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法》等,慢慢形成、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的系列法律体系。

(三)、尽力提高企业跨国并购微观手腕的运用绩效。

2004年TCL、联想集团跨国并购的成功和2005年海尔、中海油跨国并购的失败已经说明:

在国际并购业务中尽力挖掘新的目标企业要远远好于以竞购的方式半途介入,此后我国企业要在挖掘国际市场“原始”并购企业方面多下功夫,因为“夺人之爱”的并购方式毕竟容易让东道国产生反感。

为了便于跨国并购后的整合,减少并购带给目标企业员工的震荡,还要在跨国并购中减少纯现金的收购方式,更多地利用现金加股票的国际通用方式,让被并购企业及员工继续持有新企业必然比例的股分。

另外,还要与东道国本地媒体维持较好的关系,避免没必要要的对立,使之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多作正面报导

(四)、增强中国企业间在跨国并购中的协调与合作。

国内企业间内耗式的跨国竞购必然会使跨国并购偏离本钱效益的正确轨道,降低跨国并购的效率,尚处国际并购市场弱势地位的中国企业需要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取得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

这方面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跨国联合收购,集合国内公司的力量完成对国际较大目标企业的收购。

中海油、中石油对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联合收购已为国内其他企业树立了良好的表率。

[参考文献]

1.俞毅,(1995)“论今世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

2.胡峰,(2003)“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及其相关模式”,《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第3期

3.李蕊,(2003)“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解释”,《世界经济》第2期

4.廉鹏飞、曲峰,(2001)“跨国并购的进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第6期

5.梁爱云,(2001)“企业并购与发达国家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演进”,《社会科学战线》第6期

6.梁国勇,(1997)“企业并购动机和并购行为研究”,《经济研究》第8期

7.唐任伍、董杰(2003)“西方并购动因与并购效应理论的进展”,《经济学动态》第2期

8.王林生,(2000)“跨国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世界经济》第7期

9.叶勤,(2003)“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与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期

10.谢霄亭,(2004)“中美企业并购动因的比较分析”,《财贸经济》第6期

11.冯赫,(2005)“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缘何遭遇为难”,《国际商报》李玉举,(2005)“海外并购需规避政治风险”,《国际商报》thestrategicconstructionofChineseenterprises’crossbord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