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96352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政经复习总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2)在经济运动中的稳定程度不同: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3)在阶级和制度属性上不同: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制度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P120)

生产资料所有制:

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P18)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P18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

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1、范畴不同:

前者是经济制度,后者是法律用语;

2、性质和地位不同:

前者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后者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的产生出来的及派生的权利。

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P120)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本质特征:

雇佣劳动制度(P120)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跟以往的制度一样都是以生产资产私有制为基础的,但与以前的剥削制度有着根本区别。

为什么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制度(圈地运动,资本积累)造成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雇佣劳动制度实现两者重新结合。

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因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成果的剥削制度。

三、两个“区分”

区分之一:

公有制的本质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

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P251)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是如何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

(P251) 

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例如,股份制,集团化等混合所有制,要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区分之二: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P253)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P253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一般性和特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1、一般性(第二版309页)(302)

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

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包括哪些最主要的机制?

如何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P265)

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管理法制化;

等等。

2、特殊性(P263-264)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1、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包括哪些呢?

);

 

2、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3、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6、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

六、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讲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基石

一、商品两因素的关系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是交换的属性,是价值的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P32)

(2)商品两要素的关系(P32)

什么是价值,什么使用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商品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

两者的矛盾:

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

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价值的存在是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

二、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

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

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不是生产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唯一源泉,它只有与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

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

抽象劳动:

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统一性: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

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P33)

为什么说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理论意义: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实实在在的货币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赊购,债权、债务相抵消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五个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四、价值规律

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P37)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计算题

去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为1元。

今年,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1、试计算:

今年一斤大米的单位价值应为多少?

2、这道题证明了马克思的哪一个原理?

根据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

劳动生产率=1/单位商品价值量

∵去年劳动生产率=1/1=1

∴今年劳动生产率=1·

(1+25%)=125%

∴今年大米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125%=0·

80元

XX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

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亿元。

试计算: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提示:

1、按货币流通公式计算所需要的货币量

2、按流通需要货币量与纸币发行量之比求纸币每元值多少。

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当年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1400+400-350-250=150亿元

8

货币贬值后每元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50=0·

75元

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200

答: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50亿元

2、货币贬值后每元值为0·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既是价值量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量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第一,调节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刺激作用。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竞争作用。

价值规律导致生产者优胜劣汰,出现两极分化。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去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为1元。

今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货币币值仍然没变,但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5,000件,而社会需要为1,0000件。

试计算:

(1)该商品单位理论价格(价值)应为多少?

(2)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是怎么背离的?

∵去年劳动生产率=1/1=1∴今年劳动生产率=1·

∴今年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125%=100/125=0·

80元

根据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原理:

∵社会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为5000件,社会需求商品使用价值量为10000件,商品供给量小于商品需求量,市场价格必然高于理论价格(价值)。

1、该商品的单位理想价格为0.80元;

2、价格高于价值.

五、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过程及其真正来源

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资本总公式:

G---W---G‘(G+Δ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即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

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领域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

也不会发生在W---G阶段的产品与货币上

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这个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123)

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P123)这种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形成的过程,是否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因此,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

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P124)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v)。

(P125)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124)

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m′)就是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它表明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P′)就是剩余价值(m)与预付资本(C+V)的比率,它表明了资本的增殖程度。

注意这里的计算

练习一参考答案:

某纺纱厂,机器设备价值23万元,每年机器设备损耗1万元,耗费原材料价值15万元,工人工资总额2万元,工人一年生产的产品总价值为22万元。

试问:

(1)该厂一年生产多少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2)该厂一年生产多少利润;

利润率是多少?

解:

依题意:

c=1+15=16万元;

v=2万元;

产品总价值V=22万元;

生产成本C=c+v=16+2=18万元;

(1)剩余价值m=V-(c+v)=22-18=4(万元)

m’=m/v=4/2=200%

(2)利润P=V-C=22-18=4(万元)

P’=P/C=4/18=22.22%

……

六、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P128)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单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P129)

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

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

(1)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2)假设不同。

前者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后者是工作日不变。

(3)方法不同。

前者是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强劳动时间,直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后者采用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七、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第四讲资本运动和经济运行

一、资本的特点

(1)资本的增殖性。

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2)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3)资本的返还(预先投入)性。

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垫支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

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4)资本的风险性。

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收益愈大,风险也可能愈大。

(5)资本的社会性。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具有两重属性:

从自然属性来看,资本是生产的一般要素,是商品生产的逻辑起点。

从社会属性来看,资本从属于哪个阶级,就是为哪个阶级服务。

资本的五个一般性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对于投资者来说,预先投入是基础,增殖是目的,风险是压力和动力,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而无论哪一种资本形态,都是某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二、货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

(1)公式:

货币:

W----G----W

资本:

G----W----G’(事实上这当中还包括物质生产过程;

这在第三节讲P71)

(2)具体不同:

流通的形式不同(如公式所见)

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买而卖,是为了交换和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

后者是为了卖而买,为了追求资本的增殖

流通的限度不同。

从个体看,消费者的货币流通止于消费;

资本流通是无止境的。

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1、资本积聚:

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笔记)

2、资本集中(P65最后一行)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3、资本集中的途径(P66):

并购(兼并、收购);

联合;

发行股票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P66)

第一,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不以积累为必要前提。

第二,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较少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限制

第三,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

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或联合的途径,则一般不能直接增大社会总资本,但可以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第四,通过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资本集中具有资本积聚无法比拟的高效。

四、资本循环的含义、基本条件

资本循环的含义:

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可见:

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经历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及回归到货币资本形态。

基本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第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关系:

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

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五、资本周转的含义、影响因素

在一定时间内,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影响因素: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

六、预付资本总周转的计算

某企业投资300万元建厂房,使用30年;

300万元购机器,使用10年;

100万元购工具,使用5年;

300万元购原材料和劳动力,每个生产周期为3个月。

求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次数。

依据公式,(这里时间关系公式略)

总资本的周转次数=(300/30+300/10+100/5+300x4)÷

(300+300+100+300)=1.26

七、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前提与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P77)

(1)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称为社会总产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社会总产品及相应的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A)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分类:

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B)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部类(I)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II)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这个过程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具体来说,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

这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

(价值补偿)

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使用价值替换:

总量补偿、结构性补偿)

六、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简单再生产,就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P80)(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

(P82)(规模扩大了的再生产)

理解

(1)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假定:

生产周期1年,在一个周期内生产资料一次性投入生产消耗掉,消费资料也全部消费了;

此外,也没有外贸和储蓄。

(2)实现条件的三个公式(P80)

(1)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是:

Ⅰ(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