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6279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辅导活动课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建立在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基础上的。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追求个人发展的;

人是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得到自我完善;

人有极大的潜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这些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只要学校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儿童就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

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观,试图通过创设一定的客观环境——适当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提高,心理潜能得到开发。

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是说教的过程,更不是代替学生成长的灌输过程。

只有把握自我教育这一心理辅导活动的本质特征,才能真正发挥心理辅导活动课对于学生成长的教育功能。

(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组织模式是他助—互助—自助

心理辅导活动课既然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教育对象,忽略甚至完全否定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观念则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具有自我教育的极大潜力。

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互助过程。

由于心理辅导活动具有人际关系的特殊性质,更需要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敞开心扉,坦城直言,真情沟通,倾心交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首创了“会心团体”这一心理辅导形式,在这种团体辅导活动中,学生作为团体的一员,既是助人者,又是受助者,他助——互助——自助浑然融为一体。

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论基础

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心理辅导的理论流派有密切关系;

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又与教学理论息息相关。

这里,我们仅选择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直接影响的几种理论加以探讨。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

他从早期的“来访者中心治疗”研究扩展到心理治疗领域之外,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罗杰斯强调,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形成自我——主动学习,即鼓励学生面向生活,正视问题;

教师对学生应当抱有真诚、真实的态度;

教师应像治疗师一样对学生产生共情式的理解。

他非常强调师生互动的心理气氛的作用。

罗杰斯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念和技术移植到教学过程,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安全感,同时教师自身也要获得受到学生信任的感受。

此外,他认为“非指导性教学”还必须遵循以下八项原则。

⒈ 

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订课程计划和管理方式。

⒉ 

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有关的学习资源。

⒊ 

让学生单独或一起形成学习计划,把探寻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⒋ 

提供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

⒌ 

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学习内容是次要的。

⒍ 

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确定,为达此目标需对学生进行“自我训练”,用自我训练代替外部训练。

⒎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由学生自己作出。

⒏ 

促使学习从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下去,并渗透到学生广泛的生活和行为中去。

罗杰斯反对把这种方法看成固定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无所作为,相反,教师要扮演一个更高明的角色。

比如教师要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学生希望做的东西;

帮助学生组织已认可的经验,并提供广泛的学习活动和材料;

教师作为一种灵活的资源为学生服务;

努力建立以接纳为特征的课堂气氛;

以团体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

主动与学生分享感情与思想。

(二)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勒温从整体论、动力论的原则出发,把团体看作是一个动力整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

这种部分与部分或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勒温团体动力学的核心。

勒温的研究证实,在一个确定的团体中,个体成员的动机通常强烈地连接在一起,以致很难把团体的目标和个体成员的意图截然分开。

所以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应先使具体的社会团体发生变化,这远比通过直接改变个人容易得多。

这就是整体比部分更为重要的“场论”的基本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勒温也发现从改变一个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远比一个个的来改变个体要更加容易。

只要团体的价值不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变化;

一旦团体标准本身发生变化,则个体依附于该团体所产生的那种抵抗也就随之消除了。

在研究团体动力的过程中,勒温还发明了敏感性训练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参加者学会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例如,如何倾听和了解他人的情感与感受,如何了解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自己的行为又如何影响别人,以及自己如何受别人影响,等等。

教师不需要课堂式的讲解,只是作为小组中的临时召集人,组织大家一起参与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则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亲身体验,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使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潜移默化地获得提高。

(三)米谢尔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米谢尔和班杜拉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专家,他们的理论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具有直接影响。

米谢尔的理论大致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情境的具体性。

第二,人类知觉——认知机能的识别力。

第三,人格机能适应的自我调节方面。

他的理论经过后人发展,还衍生出自我调节系统的概念。

该概念强调的是个体形成和执行长期计划的能力,确定标准并维护标准的能力,以及抵抗诱惑并在遇到挫折时仍坚持不懈的能力。

人们确立起自己的目标后便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选定自己的计划,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人们监测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成就,有所进步时便奖励自己,出现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时便责备自己。

班杜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

观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调节是他的重要概念。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交互决定的,其中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具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象获得信息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他认为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通过这种自我生成,既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

也就是说,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四)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发展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发展性教学关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人际关系和交往质量,积极构建合作学习的新型关系。

这种关系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为基础,以民主、平等、互助为主要特征。

如果真正为学生构建起民主、合作的课堂学习条件,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发展,而且将极大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生都能够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在合作教学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互动观。

由于合作教学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至更广阔的领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而这种教学理论较之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具有情感性。

合作教学在注重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教学目标,并将之作为一种教学要素加以考核。

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就变成了“指导——参与”关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具体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论架构 

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理论架构就是要理清以下一些问题: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及如何促使学生顺利发展 

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首先应了解辅导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其次还要思考促使学生顺利发展的有关对策。

具体说来,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正常个体在某一阶段正常发展的特征、期望、任务和行为是什么?

(2)某一学生或特殊团体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特征、期望、任务和行为是什么?

(3)这些个体或团体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

(4)如何促进这些个体或团体的发展过程?

上述问题已由哈维格斯特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配合相关理论所揭示的学生身心发展的成熟度与可能的困难,设计相关的专门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新的广泛的良性互动,便可使他们在先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人生成长的任务。

辅导活动目标的制定 

学校心理辅导有三个领域:

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和生涯辅导,每一领域都有其领域目标及具体目标。

之所以要重点考虑辅导目标,是因为辅导目标的制定不仅会影响到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辅导活动目标的实施,以及辅导效果的评估。

团体动力结构 

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以团体为单位展开,因此团体动力结构就成了设计与实施心理辅导活动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

按照我国学者的观点,团体动力结构包括4个系统:

(1)个人系统: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人格特质与行为模式。

(2)成员系统:

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特别是班级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小组成员特质与行为。

(3)团体系统:

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特别是班级团体环境中,彼此互动状况与人际行为。

(4)团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整体的学生行为表现所呈现出的团体气氛与特质,团体的表现可视为一个整体所得的观感。

上述四个系统是互相重叠的。

在课程设计时,要注意观察与了解所要实施班级的团体动力结构,即要考虑在四个系统层次上学生的互动状况与影响效果。

辅导主题的理论分析 

在进行有关辅导活动的设计时,分析研究特定主题的相关理论是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及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相关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问题的重要性及成因分析:

该问题的辅导在整个辅导工作中如何定位?

它会影响到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影响其他身心问题的发展?

该问题的成因是什么?

(2)问题的辅导策略:

针对该问题应采用何种特定的辅导策略?

因此,作为一个课程设计者,其相关的理论储备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性因素 

从环境因素的横向层面看,任何一个辅导对象都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或环境中,因而任何有效的辅导活动也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环境资源。

所以,辅导课程的设计一定要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兼顾文化、地域性等环境的特殊需要,以增加辅导课程设计在特定学校与班级推进的可能性与实效性。

从环境因素的纵向层面看,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学生赖以生存的家庭、学校、社区也在悄悄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多元、快速转变,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快速成长,再加上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都提示我们,这些因素是课程设计中急需面对的挑战性因素。

因此,面对快速的社会变化,越来越有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课程设计的考虑之内,以使活动设计保持迅速的响应能力和最佳的实效性。

(二)辅导课程的单元设计 

在考虑了以上课程设计的理论架构之后,就可以进入辅导课程的单元设计了。

单元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内容:

确立单元名称:

辅导活动的单元名称命名和主题选择。

每一名称具体标志着特定的活动内容。

理论分析:

单元名称与主题确立后要对与该主题有关的理论作一认真的研究与分析。

辅导目标的制定:

根据理论分析,结合辅导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辅导目标。

选择辅导策略与方法:

配合单元主题及辅导目标,结合活动内容的适合性及各种资源,选择有效的辅导策略与方法。

确定活动时间:

详细地制定出每一单元活动所需的课时及每一活动步骤所需的时间。

媒体与辅导材料的准备:

相关媒体与材料的收集、设计与运用技巧要在辅导前作一演练。

实施场所的规划:

活动前要布置好相应的场地。

各种资源的协调:

相关人力、物力与学校行政及社区资源的取得与协调。

⒐ 

明确活动的流程:

这是单元设计中的主要部分,它规定了辅导活动的过程及具体步骤,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每个流程都应有具体的说明。

⒑ 

辅导效果的评估:

结合不同的单元主题选择、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法,收集相关的评估资料。

(三)辅导活动实施的基本环节与流程 

辅导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实施环节与流程方面有无妥善的规划与细心的设计。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辅导课程流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暖身运动

暖身运动的选择、设计与应用,应考虑两个要素:

(1)该暖身活动能否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2)暖身活动能否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开放、接纳的气氛与情绪。

创设情境或设计活动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点是“活动”,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其核心所在。

依据辅导目标设计,创设有效、合适的活动或情境,是整个课程设计的重点。

创设的情境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符合辅导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2)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是否突出了活动的两个特点:

主动性和目的性。

也即心理辅导活动必须贯彻学生“主动参与”和“满足某种需要”这两条。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探索的动机与兴趣,才能使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与情境设计完成后,要注意妥善安排各活动或情境之间的次序,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突出整体效果的衔接。

催化互动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一般教学的核心因素,乃在于团体动力因素的应用与掌握;

催化学生彼此参与和互动,则是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精妙之处。

因此,辅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发挥集体的辅导资源,让学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辅导者之间的互动中,形成改变与成长的良性机制。

鼓励分享与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活动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因此课程设计就应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作深入的自我探索,而不是依靠教育者的说教或社会规范的灌输。

让学生在较深的自我开放与自我卷入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否体现心理辅导实质的关键所在。

引发领悟

学生在参与和分享中获得新的想法与感受之后,便会引发他们的领悟过程,从而开启改变与成长的有利契机。

整合经验

学生的参与以及彼此间的分享与回馈,能使学生把别人的经验、个人在活动中获取的新经验与自身已有的经验整合起来,起到深化辅导效果的作用。

因此,辅导过程中与辅导结束前的经验整合具有回顾与前瞻的重要功能。

促成行动

为巩固学生领悟与经验整合所取得的效果,辅导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即席采取行动和现场演练,来确保辅导活动效果在知、情、行三个维度上的统整。

彼此回馈

在活动结束前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回馈机会,不但能强化本单元的辅导效果,而且可为延续下一单元的辅导奠定良好的基础。

活动延伸

辅导效果的取得,单靠课堂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布置一定的行为作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课程中取得的领悟与演练成果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这一辅导网络的支持作用。

评估效果

课程设计本身应包含效果评估的规划与设计,以提供课程自我改进和不断修正的机制,此外还可引发新的设计构想,使课程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

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组织实施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团体成员融合于团体而不失掉自我,通过相互适应、相互探索、解决矛盾而发展自己的潜能,健全自己的人格。

活动的形式、方法可因辅导的目的、问题的类型、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比如,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涯辅导等不同的辅导内容,在不同阶段可供选择的活动形式包括:

讨论、讲座、写体会、记日记、自由讨论、行为训练、心理剧表演、故事演绎、情境性活动,等等。

只要适合团体成员的实际需要,任何活动形式都可以采用。

从这个角度看,心理辅导活动课似乎是没有规律甚至杂乱无章的。

但是人们也意识到,尽管心理辅导活动课依据的理论不同、活动的形式不同、实施的方法不同,但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

(一)组织程序 

暖身活动 

暖身活动是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起始技术,正如开展体育运动需要进行身体预备活动一样重要。

暖身活动是为了让团体成员之间相互沟通,逐渐形成信任、合作、互助的团体气氛。

只有在良好的气氛与情绪状态下,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辅导活动中来,开放心灵,并在活动中获取成长的经验。

这一阶段的活动一般比较简单、容易,但辅导教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应有所掌握,以便顺利地带领成员投入到正式活动中。

暖身活动一般可采用言语与非言语两种形式。

言语形式的暖身有自我介绍、相互介绍、名字串联等,非言语形式的暖身有轻松体操、放松练习、按摩、哑口无言等。

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的系列活动 

(1)彼此开放、接纳和支持 

辅导的本质是一种人际互动过程,而其中个人的“自我开放”则是人际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开放是指将纯粹个人的信息甚至秘密揭示出来与团体成员共享,也有人称之为自我揭示。

彼此开放是对人信任的结果,也是彼此信任的重要条件。

彼此开放可以分享过去的成功体验,正视过去曾否定过的经验。

只有彼此开放,才能做到彼此接纳并相互支持。

辅导教师适时、适地、适度的自我开放,不仅对学生能产生认同仿效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而且也有助于营造安全、自由的团体气氛。

(2)在互动中自我体验、探索和成长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辅导教师在团体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需要根据团体的性质,因时、因地、因环境以及团体活动的需要而作出选择。

在民主、平等、合作、融洽、建设性的气氛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学生团体以及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学生则通过“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机制实现自我成长。

辅导教师不能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要求团体成员,也不能依靠说教的方式来影响成员,他扮演的是一个立场中立的教育家、咨询员、好朋友和同伴的角色。

经验的整合、分享与迁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结束阶段要巩固团体活动的成效。

实际上,团体成员能否深入掌握在团体中取得的经验,以及能否把团体中的学习成果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真正的成长目标,一方面取决于团体活动的前期过程,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团体的结束期活动。

如果说前期活动过程是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话,那么结束阶段的活动更强调知、情、意、行的统合,强调从思想到行动的路径指引。

(二)活动示例 

认 

识 

自 

我 

活动 

简析 

个体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有偏差,容易出现不良的情绪与行为反应,从而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效率,继而又影响其情绪和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理偏差。

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自我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以及对自身的价值期望,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

具体而言,自我包括了物质的我:

姓名、年龄、身高、体重等;

社会的我:

在班级、家庭中的角色、地位、人际关系等;

精神的我:

理想、抱负、智力、情绪、性格、兴趣爱好等。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他们主要依赖某个长辈、教师或同学朋友的外部评价来认识自己,往往容易受到外部的暗示而缺乏认识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因此,本活动通过团体动力学等理论,运用自我小测验、小组互动、集体讨论等方式,来协助小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活动目标 

(一)提高小学生对认识自我重要性的意识;

(二)拓展小学生认识自我的方法;

(三)增强小学生自我悦纳的情感体验;

(四)引导小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探索。

活动准备 

(一)材料 

印泥5—8盒;

手纸1盒;

白纸每人2张;

笔每人1支。

小测验与答案纸每人1份。

(二) 

分组 

每组5—8人,围坐。

活动进程 

(一)暧身:

指印的差异 

每位同学用大拇指在一张白纸上按上红印,与邻近的两位同学进行比较:

自己的手印与别人的手印是否一样。

(都不一样)

手印的用处:

一个人的皮肤会变老,器官会衰老,但指纹不会变。

任何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

换言之,区别不同的人可以采用指纹鉴别的方法。

在侦破案件时,采用指纹鉴别法可以排除嫌疑犯,使你免得受到冤枉。

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人的其他方面其实也是不同的,所以一个人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认识自己。

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有什么意义(全班讨论)

(二)系列活动 

自我小测验(测验表见附录) 

(小组活动)

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测验表。

学生填写完毕后,自行计算分数,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类型的人。

照镜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