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是如何看待生命的?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面对生命,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描不完的图画、发不完的议论、抒不完的情感。
有人说,生命是一则故事,我们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演绎着各自的情感;
有人说,生命是一幅画,时间是底色,奋斗是画笔,汗水是颜料;
有人说,生命是一首诗,平平仄仄,或平淡,或深厚,或朴实,让人琢磨不透……
善待生命,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善待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让我们在恬静的生活中以善良的纯情感知生命。
论证方法
所谓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的手法和阐述论点内容的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
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下面细谈四种在议论文写作时常用也比较好用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之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一个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可供利用的器官,并及时移植给了患者。
这位青年捐赠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
两个人重见光明。
当记者采访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的器官的人,他们使他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一样。
巴斯德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对细菌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一次,一艘轮船到波尔多,巴斯德听说这艘船上乘客患了黄热病,立即赶往那里,希望能发现一种细菌。
别人劝阻他:
“你这样去是有危险的。
”巴斯德毫不迟疑的答道:
“为了能使其他人活的更好,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实验。
”并说:
“生命处在危险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生命。
”说完这些,他义无反顾的奔向了细菌流行的船只。
如何用好例证法:
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
论证方法之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
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证法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
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卢梭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石。
——诺贝尔
※你热爱生命吗?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奥斯特洛夫斯基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张闻天
※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如何用好引证法: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
2.要简洁,不宜过多。
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
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
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论证方法之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如何用好喻证法: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
2.喻体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
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
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论证方法之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运用对比法要注意:
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
立的关系。
秦始皇在位时,曾经把大臣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自己要建一个大园林,东起函谷关,西到陈仓。
许多大臣心里都不赞成,但不敢说出来。
大臣优旃见大家都不吭声,就走上前去,一本正经的说:
“这个计划太好了,在这个大园林里,我们可以多养些禽兽,等敌人来侵犯时,就让麋鹿用角去抵他,这样足以把敌人吓跑!
”秦始皇笑了起来,终于放弃了建大园林的计划。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优旃的正义感和出色口才。
那么,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讽谏的呢?
归谬法:
扩大园林只会增加反对朝廷的人,一旦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只好请麋鹿来帮忙,这显然是荒谬的。
生活中,提建议需要技巧,写议论文阐明观点同样要讲究方法。
第二课时
例文剖析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广东考生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
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
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
60年前的那幕惨剧:
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
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
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
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
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
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
“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
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
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
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
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
围绕“纪念”这一话题阐述纪念要有节制地进行,需要理性作引导,针对现实,立意较高。
本文采用议论文的写法,审题准确,入题快捷。
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立意较高,观点鲜明,能针对现实,颇有时代气息。
论据鲜活,材料典型,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正反对比,论证充分;
引用灵活多样,恰到好处;
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圆合。
这些均是本文的亮点。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能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进行摆事实、讲道理。
本文材料新颖而引述恰当,过渡自然而论证严密,内容充实而主题深刻,是一篇政治色彩浓厚、时代气息强烈的难得一见的考场佳作。
尤其是出色的理性思辨令人折服,摘取满分桂冠当在情理之中。
写作练习
在一幢办公大楼的电梯门口,有个人很耐心地等待电梯。
电梯门打开时,他看到电梯内的人都是面朝内,于是他踏进电梯,也是面朝内。
在一个交叉路口,人行道正亮着“禁止通行”的红色信号灯,但路上并无车辆行驶。
此时,有人不顾红灯快速横穿马路,接着另外一个人紧跟其后,于是其他人鱼贯而过──所有的人都违反了交通规则。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常见,这就是典型的“从众效应”。
对于“从众效应”,你认为好还是不好?
可以直接阐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小事诠释你的观点。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
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总会引起你的冲动,使你欲罢不能。
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
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
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
●过程指导·
方法建议
——从例文中认识记叙角度的妙处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
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那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
其关键是什么?
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
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
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
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一、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
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如: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
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
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
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
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
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丛维熙《裸雪》
我自愧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倾吐胸中的柔情,我时而痴情焦虑,时而热烈希望,时而又心中悚然,若有所畏惧。
让这张素笺来证明你的美貌在我心中燃起的爱火是多纯洁、多炽热吧!
话虽如此,但是我的爱情是无法传达的,我的胸臆是语言所不能表述的。
你的美貌使我心中充满了惊奇之感,你的通达事理使我倾倒,你的善良使我膜拜。
情欲使我颠倒,疑虑使我迷惘,急躁的心情使我受尽折磨。
——【英】斯末莱特《蓝登传》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
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烙印除掉之后,海丝特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从这一声叹息中,耻辱和苦闷的重荷,从她的精神上离开了。
啊!
多么怡然轻松!
在她没有感觉到自由以前,她是不晓得它有多么重!
由于另一种冲动,她取掉那束着头发的一般规格的帽子,于是浓密乌黑的发落在她的双肩上,在丰茂中即刻现出光与影,而且使她的容貌增添了柔和的美。
仿佛从女性内心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灿烂温柔的微笑,戏舞在她学嘴边,并从她的双眼里发射着光芒。
在她那久已苍白的颊上,烧起一片红潮。
少女的希望和前所未有的幸福,就都一起聚集在此刻的幻术圈里。
——【美】霍桑《红字》
他的精力很充沛,态度和悦诚恳而又善于体贴,声音洪亮自然。
他说话时像一个老练的演说家一样的明晰有力,而且能极自如地运用丰富的词藻。
他是个第一流的牧师,能够对他所喜欢的人毫无顾忌地畅谈一切,更能够在教训别人时不至引起对方的反感,在强迫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思时不使别人感到屈辱,有时甚至能够在干涉别人的私事时不显得鲁莽无礼。
他的热忱和同情心的源泉,一刻也不会干枯……
——【英】萧伯纳《康蒂妲》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三人称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三、第二人称的记叙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点;
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
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
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
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
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
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记叙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
当然,提倡记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片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记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
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必须交待清楚。
●素材资源·
资讯分享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触许许多多的老师,头脑中留下许多难忘的情景,有些老师我们至今难以忘怀。
作家也一样,作家们通过记叙来赞美他们的老师的崇高品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难忘的老师。
搜集一些颂赞老师的文章或片断,在作文课上交流。
1.陈老师个子很高。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
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
一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李祥森《小学老师》
2.孙先生是我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国文女教师。
在我记忆的画廊里,她永远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身材修长,风姿绰约,雍容大方。
有一次她穿一套垂地的天蓝西式衣衫,又罩上一件深蓝色的披肩,远远看去像外国童话里的天使。
然而在现实生活里,这却成为几个淘气的同学借以嬉笑的话题。
她毫不在乎,一笑置之。
其实她那时才二十五六岁,没有结婚,大学毕业后就在这个中学里当教员。
——何为《老师对我说》
3.初二教我们物理的,是刚从师专毕业的一位男教师,姓何。
他个儿不高,身材瘦削单薄,叫人想起郑板桥的竹子;
他的头发黑而柔,呈三七分匍匐于最高海拔上,很顺服很有条理;
黑发下是一帧白净清香的脸,很年轻很有书卷气;
何老师没戴眼镜,一对眼珠,很黑,不动时似乎在亲切微笑,偶尔蝌蚪般地倏忽游动时,便将蕴藏的一股灵气泻了出来。
——乐晓薇《红脸儿》
4.袁老师大眼睛,短头发,中等个,端庄,穿着永远得体,不戴项链,不戴戒指,黻没有让你感觉到她没有钱,而是让你感觉到她比很多戴项链戴戒指的有钱,只化淡妆,轻描淡写,恰到好处,不哇啦哇啦跟学生说话。
——梅子涵《女儿的故事》
5.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画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6.这位新老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面目的丑陋和身材的矮瘦。
他的眼睛出奇地细小,里面滚转着一颗黄豆大的瞳仁,连颜色也是黄黄的。
鼻子显得分外尖削,嘴角边还生有一撮稀疏的黄须。
因为年纪大了,腰背也就十分伛偻,仿佛永远俯屈着身子。
看到他,很容易使你联想到一只胆小的鼬鼠。
不过,外表虽然引不起人家的尊敬,据说他的文理倒是很亨通的……
——王西彦《私塾师》
●表达实践·
写作指导
题目设计和思维分析
——我的老师
请以“我的老师”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标题自拟;
④文体自选;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老师”是这个文题要写的中心人物。
“我”限定作者与老师的关系,因此写作本文,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也可选取第三人称的记叙角度。
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是所有民族传统、道德的规范,如果都按这一共性来写老师,恐怕天下的老师都是一个样子了。
要写好这一题目,必须重点写出老师的个性。
“个性”是独有的,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东西。
你的老师的个性,在外人看来可能“很怪”,但你却能透过外在表层,发现其中美好的东西。
你只有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充分地挖掘出来,才能给读者树立一个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形象,而且只有这样的形象才是完整、真实、感人的形象。
在语言表达上,用亲切、幽默、直率的语言会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佳作展台】
教我采花酿蜜的人
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
同学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
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季老师。
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
开学后第一个清凉的早晨,我正翻着油墨芳香的语文课本,门口进来一个人——年近六旬,中等个子,穿一身半新的灰色中山装。
他步履稳健地走上了讲台,戴着老花镜,那眼镜似乎爬在鼻梁上显得很吃力。
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了,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颇大的“季”字,说:
“我姓季。
”接着就讲课,季老师声音洪亮,朗读富有感情,课讲得很细,讲完课就提问。
他上课没半句废话,也不开玩笑,有一股“夫子”味。
碰上这样的老师,我真有点怕。
倒霉的事来了。
第二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业薄上面的“自由体”说,“这样潦草的字,是给谁看的呀?
”说完叫我重做。
我边做边想:
这老“夫子”真厉害。
等我做完了,他说:
“你的语文基础不够好,一开学就要抓紧。
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花粉,才能酿得出甘醇的蜜来呀。
有问题多来问问,啥时候都行。
一次,我从书上读到一句话,有“他们俩个”的说法。
我想起电影片名《她俩和他俩》,就去问季老师,季老师正在吃午饭,见了我,已搁下碗,兴致勃勃地讲起来:
“‘俩’字,就是两个,后面不用‘个’字或其他量词,所以‘他俩’是对的,‘他们俩个’是错的。
还有‘仨’字,也同样。
”季老师说我看书细致,善于思考,鼓励我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
”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对语文发生了兴趣。
在《童年趣事》的作文中,我写了孩提是要当解放军,缠着妈买军装,盯着爸做手枪,生了病都瞒着大人,怕人家说我生病不能当解放军……季老师说为写得生动,有感情,但又说我错别字太多,要我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
他又特地送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封面上题了“采花酿蜜集”五个大字,要我博览群书,积累生活,勤摘录,常练笔,还建议我开设“病字医院”呢!
。
在学习语文经验交流会上,季老师举着我的《采花酿蜜集》,对大家说:
“人日积月累辛勤采撷,终于酿出了知识的琼浆。
大家都应这样,争做知识的富户啊!
”老师有点激动,低低地爬在鼻梁上的眼镜突然滑了下来,正好落在那集子上。
大家笑了,季老师也笑了。
就这样,我的写作有了进步,好几篇作文登上了班级《学作园地》。
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深深地爱上了季老师。
高中升学考前那个星期天的夜晚,季老师旧病复发,累倒了。
半夜,老师们把他送进了公社卫生院。
第二天,同学们都悄悄去卫生院看望。
我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