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名词解释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政治学原理 名词解释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原理 名词解释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民权利】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强制性权利】是政治权力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政治权力的本质反映。
是政治权力主体依靠政治强制迫使权力客体服从的一种力量。
其中的关键是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威胁和威胁的可信性。
【人格型权利】是指具有超凡品质、个人魅力的人享有的政治影响力或控制他人的力量。
【监督权】指由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或专门机关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检查、评定,督促其改进工作的权利,主要表现在批准对官吏的任命和监督政府的执法行为方面。
【正义】是指公正分配奖励和惩罚的道德观念。
简单地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应得的本分。
【社会正义】指的是社会价值如财富、收入、社会地位等实现公平分配。
【平等】在政治学中,平等概念有多种用法。
它既是一种哲学信念,强调本质上的平等,即人是平等的动物,也被认为是一种分配原则,指人与人之间应在收入、社会机会和政治权利等分配上平等。
【自由】广义而言,自由就是一个人按照其意志去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一般被划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种。
【政策】是指政治决策的最终结果和表现形式。
【政策实施方式】是指政策实施机关及实施这为完成政策执行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如行政、法律、经济和教育说服法等。
【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在特定利益基础上,为实现和获得政治权力、权利和利益的政治活动。
【政治冲突】指政治体系中的不同个人或群体,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对同一利益均具有要求而产生的矛盾。
政治冲突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表现。
【政治斗争】政治冲突的一种形式,指各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政治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暴力斗争】指伤害个人和社会的暴力性政治压迫与政治反抗的行为,它在政治革命和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最为普遍,是和平合法手段失效以后采取的斗争手段,最主要表现形式有武装起义和战争等。
【议会斗争】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
指社会各个阶级、政党、集团及其代表在议会里所进行的斗争。
这种斗争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斗争各方都进行理论宣传、施加政治压力,甚至采取金钱交易的方式,以实现自己的集团利益。
【政治示威】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
指在停止工作或学习基础上形成的表达意愿的方式,“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
【政治不合作】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
指对国家活动的抵制,如拒绝在国家机关或军事机关担任工作,不参加执政党,放弃荣誉称号和名誉职务,不买政府公债等。
【政治不服从】非暴力政治斗争的一种。
指集体的有目的的脱离政治权力轨道的行为,如公开地故意地拒绝执行官方机构命令、停止工作或学习、逃避法律责任等等。
【政治战略】指政党或国家等政治主体规定的一定时期内的目的、方针和任务。
【政治策略】政治主体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确定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等,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办法。
【政治妥协】在
(1)斗争双方力量悬殊或势均力敌
(2)面对共同强大敌人(3)具有某种合作可能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伤或两败俱伤,以不损害双方根本利益为前提,通过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从而暂时实现矛盾缓和以便双方共同发展的某些局面的行为。
【政治变迁】总体而言,政治变迁主要指政治体系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改变,即政治系统内构成权力分配、权力结构或政治体制重大变化或更替的政治现象。
【政治统治】是一定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对特定政治共同体的全体成员进行的支配和控制行为。
【权威】指社会生活中由人们所公认的威望和影响而形成的支配力量,被看作是已经制度化了的合法权力。
【政治权威】权威的一种。
通常指居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机构、职务或个人,由于其具有的传统基础或魅力基础或法理基础,而获得政治体系中的被统治者的服从和认可,被看作是已经制度化了的合法权力。
【政治合法性】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
【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即统治阶级使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理论规范转变为社会共识,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从而证明这种政治统治正当性、合法性使政治共同体中的人们自愿服从权威统治的过程。
政治统治合法化过程,也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过程。
【统治、专政与镇压】镇压是以暴力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的方式,专政不仅包括暴力镇压,而且包括限制和排斥、怀柔利用和安抚等多种方式,统治则除了专政的内容,还包括民主的内容。
【政治管理】国家权力围绕某种特定的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通过这种约束,政治生活得以按照某种既定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
这些目标,既可能包括维持政治体系稳定运行有序发展,也可能包括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扩大等等。
【行政管理】指对政府(广义)机关内部事务和人员的管理。
【差序格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使用的术语。
指“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在这种权力格局中,礼与德是权力运行的主要规则。
【政治领导】是指政府、政党、政治集团以及政治领袖等政治管理主体运用权力和权威,通过对政治管理客体施加政治影响力,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性质和目的,实现与政治统治相关的原则和方向的过程。
【政治决策】是指国家政权机构为实现或服务一定的社会政治目标,指导国家政治生活、调节社会各种政治关系所采取的、旨在实现统治阶级意志的途径、步骤、方式和手段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总称。
【政治组织】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组织是指,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即组合成为行为系统,建立配合关系的过程。
【政治协调】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和调解,使之趋于平衡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
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
政治协调的方式主要有:
政治干预、权威仲裁、协商妥协、搁置回避和协同合作。
【政治干预】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冲突各方都作出让步的过程。
【政治沟通】广义的政治沟通是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
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作为政治管理方式的政治沟通是狭义的,按照沟通路径,可以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
【监督】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通过这种规范和制约,使权力不被滥用。
【政治监督】在政治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社会公共权力机关在所担负的职权的正当范围内和轨道上运行,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和纠偏的各种活动。
【社会监督】即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监督。
【公民监督】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舆论监督】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性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的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政治稳定】是指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政治体制过渡过程中,政治系统的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和规则以及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
【政治投票】是公民在多个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问题上表示其偏好或要求的一种政治行为。
【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政治过程。
【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相对稳定的集团组织的行为。
【压力集团】是一种政治组织。
这种组织代表和维护某种社会特殊利益或特殊利益的某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但没有政权目的,而只是希望通过影响公共政策的指定、执行和调整来实现其利益要求。
【政治表达】指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行为过程。
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制度性表达和非制度性表达。
【政治集会】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
指众多人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的行为。
【政治请愿】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
指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治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政治言论】政治表达方式的一种,指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的行为。
现代社会中,政治言论参与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而形成政治舆论去影响政府决策。
【政治接触】指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请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的行为。
在中国,制度化的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或来访的形式同政府进行接触。
【院外活动】指个人或团体通过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进行接触,在涉及许多人的问题上试图影响政府官员或政治领导人决定的活动,比如为支持或反对某项立法提案或行政决定而进行的接触活动。
【政治冷漠】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政治冷漠,是指参与的缺乏,表现为不参与政治活动或参与政治活动的不情愿,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不关心。
【政治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两方面的内容。
【社会政治组织】指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一般具有特定性质和内容的共同利益、权力和权利要求,具有特定的实体存在方式,具有特定的构成成员,具有特定的运行规则和活动方式。
【制度】是组织人类共同生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政治制度】是指关于国家和社会政治活动的体制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国家的性质、政体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关的组织形式及其活动原则、社会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等。
【政治制度化】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组织。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形式(政府类型)】指国家政权在横、纵两个方面的配置、组合的形式。
包括
(一)国家横向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配和相互关系;
(二)国家纵向形式,即国家结构形式;
(三)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即所谓“政治体制”。
【国家的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两种。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一个国家的政体,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主要涉及中央权力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国家形态】也称国家历史类型,是按照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不同时期国家的分类。
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相同的国家,不论其组织形式如何,都属于同一类型的国家。
历史上有过四种类型的国家: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前三种类型国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由少数剥削者对绝大多数被剥削者实行专政,是具有剥削性质的国家。
后一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剥削者类型国家有本质区别,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它是历史上最后一种类型的国家。
【权威主义国家】权威主义国家是指那些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
在权威主义国家,政治权威较弱,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少数精英集团手中,而不是政党手中;
政党常常是统治者个人的工具。
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
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有的国家和地区因此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以民族主义来动员社会支持;
当民族主义号召力下降时,有时会假借西方民主或社会主义进行政治动员。
【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出现是资产阶级民主失败的结果。
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和“生存空间论”。
在统治形式上,法西斯国家由国家以军事或准军事的方式全面控制社会,整个社会被囚禁在国家机器之中,政治统治对人的非政治生活无孔不入,社会彻底政治化了。
【国体】指国家性质,即在国家中,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政体通常是指国家政权机关,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的结构、产生方式、组织程序、职权范围等。
【政体类型】是按照政权组织形式的具体样式的一般特征对政体作出的分类。
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是:
一、最高国家权力的抵掌者人数的多少;
二、最高国家权力抵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
按照此标准,通常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类。
【君主制】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君主制】是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的权力,君主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没有任期限制,更无法律约束,君主的旨意就是国家的意志。
【立宪君主制】是君主政体的一种具体形式。
立宪君主制下,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规定设置,其权力受到国家宪法的限制。
按照立宪君主制国家权力中心的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是指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
一方面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的限制,另一方面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和钦定宪法权等权力。
议会君主制是指只有议会一个权力中心的政体形式:
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只有国家象征意义。
【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
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
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特别是主要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
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议会共和制下的总统实际上不掌握实权,但仍由选举产生。
【总统共和制】是指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共和国制度。
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委员会制政体】一种由联邦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并由后者集体行使行政权的政体形式。
联邦委员会无权否定联邦议会决案或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使委员会成员辞职。
【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组建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用的一种制度形式,通常既是一种组织原则,也指组织赖以存续的活动原则。
【单一制国家】指的是在国家内部划分各级地方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地方单位受中央政权统一领导的体制。
具体的权力和责任可授权给地方政府和部门,但被授予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并且可以撤销这些授权。
单一制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秩序,有统一政令,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国家】结构是一种国家联盟形式。
通常由几个国家、几个邦或州根据协定或法律文件,结合成为一个国家。
按照联盟的紧密程度,复合制国家又可分为联邦制国家和邦联制国家。
【联邦制国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成,其特点在于:
(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国籍;
(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邦联制国家】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又称国家联盟,由若干主权独立的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其特点主要是:
(一)各成员国主权独立、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和制约关系;
(二)邦联本身不是主权国家,它的权力是邦联成员根据协议让予的,邦联没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
(三)邦联设有成员国协商机关,其成员由各成员国政府首脑担任,其职能主要是协商成员国之间的共同事宜;
(四)邦联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君合国】两个国家以某种条约同意由一个君主进行统治,从而实现国家联合,但两国均有自己的宪法和权力机关,在国际关系中都有主权地位。
【政合国】两个以上的共和制国家通过某种条约而形成的国家联合,国家有统一元首、宪法和权力机关,在国际关系中作为统一主权国家,而各成员国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权力机关,政治上有一定独立性。
【国家机构(政治机构)】就是广义的中央政府,就是掌握和行使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政治机关。
国家机构作为国家最高权威的表现形式,对外代表国家,对内拥有国家主权,是唯一能够表达、执行和保障国家意志的政治设施。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指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
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三类。
【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包括两层含义:
一、按照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
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通常体现为按不同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这些权力机关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
【议行合一原则】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过的斗争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
(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力;
(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权。
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和执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
【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是整个国家机构实际上或形式上的首脑。
【立法机关】是指拥有国家立法权,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院制】只设立单一的民选立法机关,其权限规定、立法程序、成员产生和任期规定相对比较简要统一。
【两院制】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行政机关】指贯彻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
国家行政机关主要由国家行政首脑、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行政公务人员三部分组成。
【司法机关】是指专职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行使国家司法审判权的政治机关。
其职能主要包括侦察、诉讼和审判三个部分。
【权力制约原则】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法制原则】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政党】政党是一定社会中的阶级或阶层,为控制或影响国家权力而组织起来的,有明确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各政党参与政治活动或执掌政权的程序、方式和方法等的制度性规定,或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形式的总称。
【两党制】指由两个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相互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
【一党制】是政党制度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主要特征和表现是一个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独掌政权,不允许其他政党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
【一党居优制】在多党竞争局面下一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主体,基于自身的特定利益而对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等的认识、感受以及价值评价和取向等的总和,主要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构成。
【亚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与主导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不同,因而经常发生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的冲突。
【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人识。
【政治情感】是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
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