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5473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

《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卫生学重点Word格式.docx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相应的诊疗科目及相关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3.具有与开展执业病诊断相适应的场所、仪器和设备;

4.具有健全的职业病诊断质量管理制度。

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2.具有中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熟悉职业病防治法律、规范和职业病诊断标准;

4.从事职业病诊疗相关工作5年以上;

5.熟悉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及其管理;

6.经培训、考核合格;

2.职业病处理:

1.职业病治疗:

1.病因治疗:

A。

脱离致病因素的接触;

B.使用解毒剂;

C.抗微生物药物;

D.特殊治疗措施:

减压病--加压;

高原病----吸氧;

2.对症治疗

2.职业病管理、报告

法定职业病范围:

2013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我国目前法定职业病共有10大类132种。

(1)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尘肺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两类。

尘肺病:

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等;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肺炎、棉尘病、哮喘等;

(2)职业性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光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

(3)职业性眼病:

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

(4)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

(5)职业性化学中毒:

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中毒、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等。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中暑、减压病、高原病等。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8)职业性传染病:

炭疽、森林脑炎、布氏菌病等;

(9)职业肿瘤:

包括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的膀胱癌等;

(10)其他职业病:

包括金属烟热、滑囊炎、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

(四)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实践

1.三级预防原则:

一级预防:

消除和控制不良工作条件;

---根本措施

二级预防:

早期发现病损,采取相应措施;

三级预防:

治疗已患病者,防止恶化。

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防治工作:

职业卫生调查:

基本情况调查、专题调查和事故调查三种。

健康监护:

就业前体检、定期体检、劳动能力鉴定、建立健康监护档案等;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职业卫生监督;

人员培训;

职业病患者诊治;

应急救援;

第二节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与工效

(一)职业生理(劳动生理):

它是研究一定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功能的一门学科。

1、劳动时所需氧量主要取决于劳动强度。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途径:

ATO-CP系列、需氧系列、乳酸系列。

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动用蛋白质,中等强度肌肉活动,ATP已中速分解,糖和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来合成ATP提供能量;

在开始阶段利用的糖类多,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利用的脂肪比例增大,脂肪即成为主要的能源。

2、劳动时的氧消耗:

氧需:

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氧上限:

1分钟内血液能供应的最大氧量叫氧上限(也称最大摄氧量)氧债:

氧需和实际供氧量只差叫氧债。

用能量消耗量来划分劳动强度的大小,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一般分为三级①中等强度作业(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工农业劳动、②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氧上限)、③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的作业,不超过2分钟)短跑和游泳。

3.脑力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脑力工作:

一般认为凡以脑里活动为主的作业--。

记忆:

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脑的氧代谢特点:

脑氧代谢较其他器官高,安静时为等量肌肉需氧量的15--20倍,脑细胞活动的能量90%靠葡萄糖氧化磷酸化来提供,因此脑对缺氧、缺血非常敏感。

4.劳动负荷评价

作业类型:

能量性劳动和信息性劳动。

静力作业:

主要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氧需不高(1L/min),易疲劳。

动态作业:

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性收缩的情况,经肌肉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作业。

反复性作业。

评价方法与指标:

劳动能量代谢率(全身性动态体力劳动);

心率;

肌电图(静态、动态反应局部肌肉的疲劳);

心率变异性;

脑诱发电位;

Borg量表;

观察方法;

5.作业能力:

劳动者在从事某项劳动的过程中,完成该项工作的能力称为作业能力。

动态变动:

工作入门期(1-2小时)---稳定期(1小时)---疲劳期。

工作日快结束时(终末激发期)。

疲劳:

局部疲劳、全身疲劳、智力疲劳、技术性疲劳等。

人体工效学主要预防措施:

①改善劳动操作②工具设备设计③合理运用体力④改进操作。

第三节人类工效学

1、人类工效学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人类工效学以人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生产劳动及其他活动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2、当肌肉负荷为最大收缩力的50%左右时,收缩速度为最大速度得20%,肌肉做功效率较高。

人体运动系统主要由肌肉、骨骼和关节组成,肌肉是主动部分,骨骼是被动部分。

骨主要功能:

支持、运动和保护。

3.作业姿势:

①尽可能使操作者的身体保持自然的状态②避免头部、躯干、四肢长时间处于倾斜状态或强迫体位③使操作者不必改变姿势即可观察到需要观察的区域④操作者的手和前臂避免长时间位于调出肘部的地方⑤提供合适支撑物。

6.改变作业姿势。

电子计算机视屏终端(VDT)作业有害因素:

不良照明、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微小气候及其他。

4.与工作效率有关的作业环境:

气温、噪声、照明、颜色。

5.工作过程有关疾病及其预防:

A.强制体位所致疾患:

下背痛多见:

①腰背功能不全②腰痛③坐骨神经痛。

颈、肩、腕损伤:

主要见于坐姿作业,疼痛、肌张力减弱、感觉过敏或麻木、活动受限等。

肢静脉曲张:

多见于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作业,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常见部位在小腿内上侧。

扁平足:

脚部长期承受较大负荷,可以使胫部肌肉过劳,韧带拉长、松弛,导致脚弓变平,成为扁平足。

早期表现为脚跟及跖骨头疼痛,随着病情继续发展,可有步态改变、下肢肌肉疲劳、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严重时,站立及步行即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胫部水肿。

腹疝:

多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其中脐疝和腹股沟疝比较常见,其次是股疝。

一般无疼痛,对身体影响不大。

劳动中突然发生的称为创伤性疝,疼痛剧烈,但很快可缓解或转为钝痛。

B.个别器官紧张:

视觉器官紧张所致疾患(眼干、眼痛、视物模糊、复视等);

发音器官紧张所致疾患(功能性发音障碍、器质性损害)。

C.压迫及摩擦所致疾患:

①胼胝(最常见部位是手部,其次是脚。

)②滑囊炎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局部长期受到强烈的压迫和摩擦。

D。

劳动过程有关疾病的预防措施①采取正确的作业姿势②改善人机界面③减少负重作业④减少压迫和摩擦⑤作业人员的选择与培训⑥工间休息⑦加强劳动组织⑧改善作业环境。

第四节毒物与职业中毒

(一)概述

1、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投予较小剂量即可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中毒:

生物体因毒物作用而受到损害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职业中毒:

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发生的中毒。

2.毒物在生产环境中存在形态:

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烟、雾、尘)的形态。

3.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条件下毒物主要经过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实际意义很小。

4.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毒物进入人体内,经过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过程,在体内逐渐积累形成毒物的蓄积。

5.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①毒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②毒物的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③毒物的联合作用④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⑤个体感受性。

6.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及诊断:

1.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

急性(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吸收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如苯、氯气中毒)、慢性(少量毒物长期吸收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如慢性铅、锰中毒等);

亚急性(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剂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成为亚急性中毒);

此外,在一些情况下,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出现的中毒的临床病变,称为迟发性中毒,如锰中毒。

2.主要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

常见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和农药等;

铅、正己烷、有机磷-----周围神经病变;

一氧化碳、锰等中毒--损伤椎体外系--肌张力高、帕金森;

呼吸系统:

气态毒物;

刺激性气体及致敏物(氯气、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酸二甲酯等)---咽炎、喉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病变,严重的化学性肺炎、化学性肺水肿及ARDS;

二异氰酸甲苯酯(TDI)---过敏性哮喘,有机溶剂--吸入性肺炎;

砷、氯甲醚、铬等--呼吸道肿瘤。

血液系统:

造成造血功能抑制、血细胞损害、血红蛋白变性、出凝血机制障碍等;

铅--干扰普林代谢-血红蛋白合成--低色素性贫血;

砷化氢--急性溶血反应;

苯及其化合物---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骨髓造血功能损伤;

一氧化碳---细胞窒息。

消化系统:

常见口腔炎、急性胃肠炎、急性或慢性中毒性肝炎、腹绞痛、牙齿酸蚀症、牙龈色素沉着等。

泌尿系统:

急性中毒性肾炎、慢性中毒性肾病、泌尿系统肿瘤、及其他中毒性泌尿系统疾病。

生殖系统: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皮肤:

治病因素包括机械性、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占90%)。

生产性毒物对皮肤的损害主要表现为:

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职业性痤疮、职业性皮肤溃疡、职业性疣赘、职业性角化过度、皲裂和角化过度。

其他:

眼睛:

刺激性化学物--角膜、结膜炎;

腐蚀性化合物---角膜坏死;

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白内障;

甲醇--视神经炎、视网膜水肿、视神经萎缩、失明等;

氟--氟骨症;

黄磷--下颌骨坏死。

3.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

①职业史②职业卫生条件调查③临床症状与体征④实验室检查(接触指标、效应指标)。

4.急救与治疗原则:

解毒和排毒:

1:

金属络合物:

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丁二酸钠等:

用于治疗铅汞砷锰;

2.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

亚甲蓝(美蓝)用于治疗急性苯胺、硝基苯类中毒;

3.氰化物中毒解毒剂:

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用于救治氰化物、丙烯晴急性中毒;

4.有机磷农药中毒解毒剂:

解磷定、氯磷定、阿托品等;

5.氟中毒解毒剂:

乙酰胺(解氟灵)

预防措施:

职业中毒的预防遵循"

三级预防"

原则。

①根除毒物②降低毒物浓度③个体防护④工艺、建筑布局⑤安全卫生管理⑥职业卫生服务。

(二)金属与类金属毒物:

金属与类金属

理化特性

蓝灰色金属。

比重11.3,熔点327C,沸点1525C。

银白色液态金属。

比重13.5熔点–38.90C,沸点356.60C在常温下即能蒸发。

浅灰色金属,反应活泼,溶于稀酸。

比重7.2,熔点12440C,沸点19620C质脆。

银灰色,比重5.73,熔点8170C,不溶于水,溶于硝酸和王水,潮湿空气易氧化

接触机会

铅矿开采,金属冶炼

汞矿开采、仪器仪表制造生产含汞药物

锰矿开采、制造干电池、焊料、氧化剂等

制作毒鼠剂杀虫剂,含砷颜料

吸收途径

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

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呼吸道

毒作用表现

1.对血红蛋白作用(累及神经、血液、造血、消化、心血管及肾脏);

红细胞毒性--溶血;

血管痉挛,红细胞脆性增加;

神经鞘细胞毒性作用--脱髓鞘--腕下垂;

2.慢性铅中毒临表:

类神经征、外周神经炎-肌无力或麻痹--腕下垂/足下垂-铅中毒性脑病。

腹绞痛;

造血系统:

贫血(低色素);

泌尿:

肾小管损伤;

其他:

铅线,男子少精;

女子月经影响。

 

急性中毒(少见):

起病急、头晕乏力、发热等,口腔炎、流涎、牙龈肿痛、出血松动和食欲缺乏等,咳嗽、胸痛--化学性肺炎;

早期多尿-蛋白尿、少尿、尿汞增高-肾衰;

颜面、四肢红色斑丘疹。

慢性汞中毒较常见,早期表现为神经综合征,易兴奋、激动、情绪不稳定。

随病情发展三大典型症状:

易兴奋、口腔炎、震颤。

少数肾脏损害。

慢性锰中毒早期表现为神经综合征,继而出现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并有神经情绪改变;

严重患者锥体外系神经障碍恒定而突出,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

急性中毒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呼吸困难,甚至昏迷而死亡;

指、趾甲白色横纹,皮肤癌、肺癌等,溶血、黄疸,可因急性心力衰竭和尿毒症而死亡。

诊断

轻度:

血铅≥2.9umol;

中度:

轻度+腹绞痛、贫血、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重度:

有一项,铅麻痹、铅脑病;

急性:

职业史,尿汞高伴1.口腔牙龈炎/胃肠炎2.急性支气管炎。

轻度伴之一1.间质性肺炎;

2.明显尿蛋白;

中度伴之一1.急性肾衰2.急性中度或重度中毒性脑病。

处理原则

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钠、二巯基丁二酸。

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丁二酸钠。

早期:

依地酸二钠钙;

肌张力增强者用安坦或左旋多巴。

二巯基丙磺酸钠、换血疗法,透析疗法。

预防原则

无毒替代、降低浓度、加强个人防护,定期检查、加强设备检修等。

接触锰作业应采取防尘措施和佩带防毒口罩,禁止在工作场所吸烟和进食。

防止含砷矿渣受潮。

(三)刺激性气体

1.概念和种类:

刺激性气体:

对机体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害气体。

此类气体多具有腐蚀性。

刺激性气体种类:

常见的有氯、氮氧化物、氨、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

2.刺激性气体毒作用表现:

1.急性刺激:

眼结膜、上呼吸道刺激征;

喉头水肿、化学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以及皮肤损害;

2.慢性影响:

慢性眼、呼吸道炎症。

3.化学性肺水肿(刺潜肿恢):

脱离现场、尽早足量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毛细血管渗出、限制补液,脱水利尿;

维持呼吸畅通,尽早给氧,改善通气;

兴奋呼吸中枢,解痉、抗感、镇静等对症治疗!

刺激性气体

氮氧化物

黄绿色、强刺激气味、微溶于水,比重2.49,遇水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生成新生态氯。

主要是二氧化氮,系红棕色气体,较难溶于水,具有刺激性气味。

有恶臭,极易溶于水、呈强碱性,能碱化脂肪。

常温下可压缩为液氯。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气体。

电解食盐;

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

制造硝酸、制造硝基化合物、苯氨染料,焊接、气割等

制造冷冻剂、石油精炼、氮肥工业等。

毒理

低浓度仅侵犯眼和上呼吸道,高浓度引起深呼吸道损害,出现肺水肿,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出现电击样死亡。

进入呼吸道,形成硝酸和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刺激,导致肺水肿。

入血后形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引起组织缺氧。

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作用,可产生神经毒作用,高浓度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

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导致昏迷。

呼吸道刺激、咳嗽,(迟发性)典型的肺水肿表现,严重亚硝酸盐中毒表现。

皮肤、黏膜刺激症状,严重时肺水肿、中毒性肝损害。

保持呼吸道通畅与给氧。

肿水肿的抢救。

皮肤灼伤速用清水彻底清洗

遵守损伤规程。

定期维修,加强通风排毒;

加强防毒教育,定期检查等

(四)窒息性气体:

毒作用特点:

引起机体缺氧、关键是脑缺氧和脑水肿的预防与处理;

不同机制,不同解毒剂。

1.窒息性气体:

是指以气态吸人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物质。

窒息性气体依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两大类:

单纯窒息性气体、化学窒息性气体。

2.常见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等。

窒息性气体

一氧化碳

硫化氢

氰化氢

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

比重0.967。

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氨水。

不易为活性炭吸附。

无色气体,腐败臭蛋味,蒸气比重1.19,易溶于水、乙醇、汽油和原油,呈酸性反应。

能与大部分金属反应形成黑色硫酸盐。

无色,有苦杏仁气味。

蒸气比重0.94,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其水溶液为氢氰酸。

易在空气中均匀扩散。

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炉窑等

有机磷农药生产时、含硫化合物生产等

电镀、金属表面渗碳以及摄影等

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主要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使之失去携氧功能。

抑制脑细胞的三磷酸腺苷酶、碱性磷酸酶,强烈刺激神经末稍、化学感受器,导致中枢NS由兴奋到抑制。

CN-能迅速与细胞色素酶的Fe3+结合,使其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组织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头痛、眩晕、恶心;

多汗、意识模糊;

不同程度的昏迷

昏迷、呼吸麻痹,直至死亡。

轻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唇麻木,恶心、呕吐;

重度呼吸困难,皮肤樱桃红色。

脱离中毒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吸氧。

移至新鲜空气处,人工呼吸、吸氧。

(禁口对口呼吸)

脱去污染的衣服,到新鲜空气处。

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

设立CO报警器;

防止管道漏气;

生产场所加强通风;

加强个体防护,普及自救、互救知识;

进入危险区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

注意设备密闭通风,设置报警器。

工业废水排放前必须采取净化措施。

进人高浓度场所,应戴供氧式防毒面具,并应有专人在外监护。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普及防毒和急救知识。

加强个人防护。

含氰废气、废水应经处理后方能排放。

(五)有机溶剂

1.有机溶剂:

通常为液体,大多用作清洗、去油污、稀释和提取剂。

许多溶剂也用作中间体以制备其它化学产品。

有机溶剂特性:

挥发性、可溶性和易燃性

2.常用有机溶剂:

苯、甲苯与二甲苯、汽油。

有机溶剂

甲苯与二甲苯

汽油

带特殊芳香味的无色液体,沸点80.1C,极易挥发易着火。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乙醚、汽油、丙酮、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均为无色透明,带芳香气味、易挥发的液体。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丙酮和氯仿等。

甲苯沸点110.40C,蒸气比重3.90。

二甲苯沸点8.4一144.40C,蒸气比重3.66。

无色至淡黄色的易流动液体,主要成分是四碳至十二碳烃类,容易燃烧,不溶于水,易溶于苯等。

有机化学合成中的常用原料,溶剂、萃取剂和稀释剂

煤焦油分馏或石油裂解,化工原料

交通运输、加工制造、机械动力等

苯代谢产物被转运到骨髓或其它器官,可能表现为骨髓毒性和致白血病作用

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对皮肤及黏膜有刺激作用。

低毒类麻醉性毒物。

主要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脂肪代谢有特殊作用。

急性可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慢性接触可造血系统抑制。

中枢NS麻醉作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黏膜刺激症状,慢性神经衰弱综合征,脑病有肝肾损害,月经异常

急性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长期月经紊乱,皮肤干燥、皲裂、毛囊炎、指甲黄染、变厚、下凹等。

移至空气新鲜处。

对症处理,葡萄糖醛酸。

改革工艺,通风排毒,接触高浓度戴防毒面具。

降低空气中的浓度、加强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

无毒代替、密闭通风等。

(六)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1.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最基本的物质是氨基和硝基苯,以此为基础,可在苯环的不同位置上代入不同数量的氨基或硝基、卤素或烷基而形成很多种类的衍生物。

2.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大多属于沸点高、挥发性低的液体或固体,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

三硝基甲苯(TNT)

苯胺(阿尼林)

无色或淡黄色单斜形结晶。

熔点820C,比重1.65,沸点2400C。

极难溶于水,易溶于丙酮、苯、醋酸甲酯、甲苯、氯仿、乙醚。

突然受热容易爆炸。

无色油状液体,易挥发,具有特殊臭味,久置颜色可变为棕色。

熔点-6.2C,沸点184.30C,蒸气密度3.22g∕L,中等度溶于水,能溶于苯、乙醇、乙醚、氯仿等。

作为炸药广泛应用

制造氯乙烯、苯胺合成。

主要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

三硝基甲苯可在体内多种器官和组织内接受来自还原辅酶II的一个电子,使体内重要还原性物质明显降低,进一步可影响蛋白质琉基含量。

经皮吸收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中间代谢物为苯基羟胺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

主要是对眼睛晶体损害(以中毒性白内障为主要表现),肝脏是TNT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接触TNT工人早期体征为肝大(或)脾大,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脏器的一系列损害。

一旦诊断,即应调离TNT作业,给予及时处理,如适当休息,增加营养,对症处理等

迅速将患者移出现场,除去苯胺污染的衣服,用75%酒精或温肥皂水(勿用热水)反复擦洗污染皮肤,防止继续吸收人体内。

美蓝

密闭、加强防护,用含有10%亚硫酸钾肥皂洗浴洗手。

无毒替代、密闭通风,定时体检和就业前体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