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文档格式.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文档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情绪:
有机体在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所产生体验。
(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
人类所产生的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3.意志过程:
1)意志:
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
2)特征:
(1)有目的的行动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对行动起激励或控制作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3)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4.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个体的情绪和意志又对人的认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情绪过程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而意志可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
(二)心理状态:
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是注意的品质。
(三)心理特征:
1.气质及其类型:
1)气质:
指一个人典型地表现为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2)气质类型及特征:
(1)体液说: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具有强度、灵活性、平衡性三种特征。
三种基本特征的不同匹配组成多种高级神经类型。
典型的有四种:
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弱型。
2.性格:
1)定义:
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的特征分析:
(1)态度特征:
表现为对社会、集体、他人;
对劳动;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2)意志特征:
(3)情绪特征:
(4)理智特征:
人在认识过程方面的个别差异。
3.能力
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
各种能力的完备组合称为才能。
天才:
一个人在某方面有杰出的才能被称为天才。
2)能力的差异性
*能力的质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特殊能力上。
*能力的量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一般能力上。
*能力的年龄差异:
*能力的性别差异:
整体而言一般能力没有差异,但就某一方面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智力上的差异;
在特殊能力和职业选则上有明显差异。
(四)心理动力
*需要:
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体验
*动机:
驱使人进行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
第二章几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
*一、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唯理论:
*1.笛卡尔只有理性才是真理唯一的来源。
相信观念的天赋来源。
*2.经验论
*洛克的白板说
*贝克莱和休谟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穆勒人的全部的心理活动由简单的观念借助于联想形成的。
二、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
冯特代表人物:
铁钦纳
*特点:
1.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2.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由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构成的。
*3.研究方法主张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代表人物:
杜威
*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而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2.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代表人物:
斯金纳。
1.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
2.主张采用客观实验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代表人物:
苛勒、考夫卡。
反对把心理分解为元素,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五)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是无意识现象。
*人类的一切行为和思想来源于内心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驱使。
*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分别按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至善原则(完美原则)行事。
(六)认知心理学:
*以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为标志。
*认为人是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的信息加工者,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的作用。
*主要研究方法除了一般研究方法外,主要有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代表人物:
罗杰斯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正常人,揭示人的本性,以人为本。
*主张采用整体分析法和经验描述的方法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
几种不同的观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心理学规律。
盖奇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奥苏伯尔强调以学为主。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教的心理学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揭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心理规律。
*揭示学生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使教育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的发展。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教育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一)基本理论
(二)学习心理
包括:
“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三)品德心理与心理健康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
(四)教学与教师心理
包括:
“教学设计”;
“课堂管理”;
“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师心理”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桑代克从1896年开始,对动物的心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西方心理学界公认这一年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时间。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从20年代起,对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个学派,这些理论以及学派之争,对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起了促进作用。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到40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集中表现为:
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
尽管不同的教科书对如何教或如何学的问题各有侧重,但有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人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同时,各理论流派之间的分歧日趋缩小,相互之间吸收着对方的合理内容,学派界限趋于模糊。
*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尤其是60年代初,由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把这种热情推向了高潮。
人本主义思潮、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也日益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东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
(二)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指自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译介国外的教育心理学。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旁宗岳翻译的日本小泉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嵘(1940年)等编著了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
*第二阶段:
1949——1956教育心理学的改造时期。
*第三阶段:
1956-1966教育心理学向纵深发展的繁荣时期。
*第四阶段:
1966——1976破坏时期。
*第五阶段:
1976年后,新生时期。
1992年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育心理学作为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专著《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对象和任务
*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
*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反应了高等专业教育的特色。
“高”和“专”
*3.研究对象是二十多岁的大学生。
*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的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育、科研、直接服务社会。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二)具体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
第四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及其类型
一、学习及其特征:
(一)定义:
1.广义的学习:
由经验和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行为或倾向上所发生的相对持久地变化及其变化的过程。
特征
(1)个体必须发生某种变化
(2)变化是相对持久地保持。
(3)变化是后天习得。
2.狭义的学习:
专指学生的学习。
*特征
(1)由教师的指导
*
(2)有组织、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进行。
*3.更狭义的学习:
学习某一具体的知识技能。
二、学习类型
*
(一)根据学习的内容分:
*1.认知的学习:
*
(1)知识的学习
*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问题解决的学习
*2.动作技能的学习
*3.情感的学习
(二)根据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划分
*1.机械学习:
*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没有逻辑意义
*
(2)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可以用来同化新概念的相应的知识。
*(3)学习者没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有意义学习:
*条件:
同上相反
(三)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划分:
*1.试误学习(桑代克饿猫求鱼试验)
*2.顿悟学习(苛勒大猩猩够香蕉)
*3.模仿学习(班杜拉橡皮娃娃)
(四)加涅的学习分类
*1.学习层级分类: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连锁化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
解决问题
(2)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
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的学习
(五)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的分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学会做事
*行为规范的学习学会做人
三、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
(一)学习内容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较强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
(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
*自学方式为主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增强
*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行为派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说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顿悟说
*2托尔曼的认知说
*3布鲁纳的发现说
*4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
*三、中间派的学习理论
*1维、列、鲁学派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
*
(一)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学习的实质: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和巩固。
*2)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是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条件刺激必须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出现或同时出现。
*2、学习的几条定律:
*获得律与消退律
*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桑代克的联结说
*1.学习即联结,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学习的实质是尝试与错误。
*3.发现了两条学习的定律:
(1)准备律;
(2)效果率。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
强化可以提高反应出现的概率。
或者是个体通过自身的活动,在强化作用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行为的两种方式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学习的几条定律:
*条件强化律。
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正强化是为了奖赏而操作,负强化是为了避免不愉快的结果而操作,惩罚是当出现不合要求的操作后,使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痛苦。
正强化和负强化可以教会个体做什么和怎样做,而惩罚则只能教会个体不该做什么和不该怎样做。
*逃避作用与回避作用律
*获得与消退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都强调学习的实质是联结的形成,具有类似的规律。
*区别:
1前者个体是被动的,后者个体是主动的;
*2前者主要是消化道的反应,后者主要是骨骼肌的反应。
*3前者认为学习是在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后者认为学习是在操作和强化之间建立联结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1 观察学习也就是模仿学习,认为人类无需强化(奖励或惩罚)就可以形成新的行为。
观察学习主要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观察者将榜样的行为结构和环境事件的信息转化成信息表征,作为以后表现这种行为的内部指导。
*2 模仿分为正模仿和反模仿,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机械模仿和创造性模仿。
*3 观察学习的过程
*
(1)注意过程:
观察者注意示范事件;
(2)保持过程:
观察者将示范行为转换成表象或语义符号并储存在记忆中;
(3)生成过程:
观察者生成示范行为;
(4)动机过程:
观察者在诱因的驱动下表现前三个过程。
*4 替代性强化和替代性惩罚
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就是经验变化的过程。
*2 人心具有组织的功能,能填补缺口,产生完形。
*3 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尝试与错误。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几个重要的概念
*认知结构(图式):
学习者的知识内容和组织。
*认知表征:
人们知觉世界的一套规则。
或者是心理学家把思想事件事物等在头脑中获得,储存、转化形成图式并付之应用的过程。
对内调控自己认识方式的特殊的认知技能。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学习观: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 提倡发现学习和发现法教学。
* 结构教学观
*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
(2)提出了结构教学的原则:
①动机原则;
②结构原则;
③程序原则;
④强化原则
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理论
*1提出意义学习的概念,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2强调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的实质是同化的过程。
*3提出了三种学习:
⑴下位学习;
⑵上位学习;
⑶并列结合学习。
*4意义学习的条件:
⑴材料本身应有意义;
(2)学习者必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
⑷学习者必须将符号代表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5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应用:
⑴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三级信息加工系统:
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控制结构:
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
2.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
*①动机阶段。
②领会阶段。
③习得阶段。
④保持阶段。
⑤回忆阶段。
⑥概括阶段。
⑦作业阶段。
⑧反馈阶段。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1必须尊重学习者。
2必须将学习者视为学习的主体。
3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
4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自我实现。
必须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2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假设做出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3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4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
*5重视活动性学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第五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
(一)动机及其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
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
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个体是否维持这种活动,同样受动机的支配和调节。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
*
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力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为了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自尊而力求把工作和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
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而表现的把工作和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从动机的性质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动机;
从层次上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
(二)根据动机作用的久暂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三)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四)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中介的。
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
其间的关系表现在: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
*但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动机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来影响学习效果的。
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表)。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行为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
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
二、需要层次理论
*
(一)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含义
*1、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
*3、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
*4、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
*5、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三、成就动机理论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