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381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doc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

1.材料一: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经过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①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的景象?

他们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史称什么?

材料一:

唐太宗,材料二:

唐玄宗;史称:

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

②材料一所说的这位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社会状况从“茫茫千里,人烟断绝……”转变为“天下大稔(丰收),……取给于道路焉”?

(1)吸取隋亡教训,重视民众力量。

(2)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合并州县。

(3)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4)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度。

(5)开明的民族政策。

(6)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材料二所描述的经济繁荣程度比材料一还要高,你能在农业、手工业、城市三方面各举一例吗?

农业:

新型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城市:

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封建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4分)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前代的基础。

(3)人民的努力。

(4)统治者的努力:

注意吸取前代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2.材料一:

孙中山说: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材料二: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认为考试制度源于中国。

②上述材料说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在中国开始于什么朝代?

完善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唐朝得到完善(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③在此之前,官员选拔主要依据什么?

这种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

依据门第高低;作用:

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便于统治者笼络人才。

④如何评价这种考试制度?

(1)使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基础。

(3)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4)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5)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6)随着时间的推移,束缚了思想。

⑤唐太宗、顾炎武二人对这一制度态度有何不同?

为什么?

唐太宗持肯定态度,顾炎武持否定态度;肯定的原因:

科举制笼络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否定的原因:

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

⑥明朝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

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目的:

实行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清朝措施:

大兴文字狱

3.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中后期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①上述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唐朝时,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②从材料上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

这一变化始于唐朝中后期,到南宋最后完成。

③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南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重视。

4.读图:

七下第4页《隋朝运河图》和七下第68页《元朝运河图》,能分辨不同时期的运河并请回答:

①从图中能看出元朝的运河路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截弯取直,航程变短。

②从图中能看出元朝的运输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5.阅读材料:

“成宗大德年间,全国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直属中书省外,共划分为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凡银粮、兵甲、屯种……军事重事,无不领之”。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②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影响?

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创了省级行政区的设立。

③明朝时这一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中央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6.明朝官员宋濂请客喝酒,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做了哪些菜,宋濂一一做答。

朱元璋笑着说:

“全对,你没有骗我。

”另一个官员宋讷退朝后独坐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那大吃一惊,照实说了。

请回答:

①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②明朝还采取其他什么措施加强君权?

(1)改革行政机构: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实行八股取士。

(3)实行削藩政策。

(4)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③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君权?

(1)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7.阅读郑和与哥伦布远航对比表:

郑和船队

哥伦布船队

1405—1433年,航海七次

1492—1502年,航海四次

每次出海约2.7万人

首航87人

每次出海船只有200多艘

首航3艘

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有航海图、罗盘针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

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中美南美沿岸等

①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取得成功的因素。

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成功因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2)航海、造船技术先进(3)君主支持、郑和的个人素质,全体船员的努力。

②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远航有什么特点?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地区多、设备先进。

③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8.材料一: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及同书《考工典·织工部》载:

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醒世恒言》里有一个故事,苏州盛泽镇上,有一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俩口。

他们有一张织机。

他们织的绸缎,光彩润泽,人们争相加价购买。

施复夫妇赚许多的银子。

十几年后,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为机户。

那时的机工大多来自破产的机户和农村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一天没活干就得挨饿。

①材料中所说的“匠”和“主”(或者说“机工”、“机户”)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生产关系?

“匠”(机工)是早期雇佣工人,“主”(机户)是早期资本家。

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出现这种生产关系的前提是什么?

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③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苏州、松江等地。

④清朝这种生产关系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9、唐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王朝,他们采取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回答:

①、唐朝和清朝各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分析其原因

唐:

对外开放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经济文化繁荣,居世界领先地位;③对外交通发达;④统治者重视

清:

闭关锁国原因: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②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③西方殖民者的扩张,使清朝统治者既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②清朝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影响:

①对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③从唐朝、清朝不同的对外政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启示:

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10.《爱我中华》的歌词写到: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雏形的是哪一封建王朝?

秦朝

②“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结合民族关系方面的史实说明发展的表现。

(1)和亲:

唐与吐蕃和亲。

(2)设机构管理: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新疆地区设机构管理。

(3)战争:

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

(4)册封:

唐玄宗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

(5)经济文化交流: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唐与吐蕃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③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得到最终巩固是在哪一时期?

举例说明当时统治者巩固这一局面所采取的对内、对外措施都有哪些?

明清时期。

措施:

对内:

①通过册封达赖(顺治帝)、班禅(康熙帝),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②通过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帝),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新疆)的管理。

③热情欢迎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乾隆帝)。

对外:

④明朝戚继光抗倭。

⑤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设台湾府

⑥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④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几种?

给我们什么启示?

和亲、战争、设机构、册封。

启示:

言之有理即可,突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等要点。

⑤结合你所了解的史实说明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西藏:

唐朝:

唐与吐蕃和亲,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关系。

元朝:

设机构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清朝:

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台湾:

三国:

吴国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1、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材料二: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