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345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

《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20课教案.doc

《弟子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内容: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领展示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

(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

[建议]

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

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2、答疑解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

(齐读“谨而信”部分)

(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

(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建议]

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

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

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

画面:

生1:

这一段的大部分意思我都懂,就是那个“晨必盥”的“盥”我不理解。

师:

你真是个善问的孩子,不过我要纠正你一下,“盥”这个字的读音是(guàn)。

生1:

噢,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师:

真有礼貌!

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生1:

带着大家齐读。

生2:

老师,“袜与履”中“袜”是指袜子,“履”是什么意思呢?

师:

这个词平常我们做动词用,其实它的本义是名词。

你看看袜子和什么呢?

哪个同学可以做他的小老师?

生3:

我知道了!

“履”的本义就是鞋子!

师:

真聪明!

学贵有疑!

但还要善读书。

还有什么不懂的,再读读书!

我们这本《弟子规》后还有“经典解说”,请你试着向它求解!

……(学生读书自学)

[建议]

在这个画面中,学生质疑提问,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质疑探新的精神。

(3)这章所写的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是这些细节往往影响到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大家了解吗?

(交流王安石的成就)

(4)我们手中的这本《弟子规》里有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默读故事)

[建议]

故事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和感染力,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在读故事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小节后配备王安石不讲卫生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样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3、链接

“经典故事”《不讲卫生的王安石》(见《弟子规》第51页)

4、“经典拓展”(见《弟子规》第51页)

(1)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机交流)

(2)这个故事后还有几个小问题,你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呢?

(完成习题,交流)

(3)如果我们能按这一章所说的去做,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让我们齐背这两句!

5、自由创编

(1)《弟子规》是清代的儿童蒙学教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是新时期的弟子,在理解这几句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改一改、编一编!

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弟子规》。

(配乐、独立创编)

(2)编好了吗?

在四人小组内好好交流交流,把你的大作读给伙伴们听,大家都要洗耳恭听!

(四人小组交流)

(3)你觉得谁创作得最好,推荐他代表你们小组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我们来评评看谁编得最好,谁是我们班的“大学士”。

(小组交流后推荐一名代表,全班展示)

(4)还有许多同学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现在你就可以去找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交流。

(全班交流)

[评析]

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是诵读、理解,那么这个环节就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联系个人经验,创编具有时代特点的《弟子规》,赋予经典以鲜活的生命,以真正继承中华经典中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

6、总结延伸

(1)到这里,这一章就全部读完了。

你能完整地背一背吗?

(自由背)

(2)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

(分男女生比赛)

[评析]

这节课只是一个“驿站”或“加油站”。

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受到熏陶,获得方法,所以课堂是以“还准备读什么经典书籍”而结束的。

给学生打开的是读经典的大门,读经典的广阔天空。

让学生一直走下去,读下去……

《论语》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学内容: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基本意思。

2、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句中多音字的读音和字义。

2、进行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1)出示《论语·学而篇第一》一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们还记得这段古文吗?

这是我国哪位历史名人说的?

(2)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部分,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读背交流,可以按顺序读背,也可以把内容有联系地放在一起读背;可以单人读背;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读背。

(3)学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后,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建议]

反复单一的读背会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厌倦。

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给他们创建平台展示自己。

同时,这个环节的目的既是复习巩固旧知,也是对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建议]

学习不仅是停留在知识本身,对于知识背后,尤其是这样的经典著作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教师也可以适当引领。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齐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2、答疑解惑

(1)《论语》中还有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两则。

(2)请看这一章的其中一句: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示相应内容和自学建议)

①默读文句,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②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③连起来自己说说句子的意思。

(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建议]

无论是何种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教学经典著作也不例外。

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自己才有探究、解决的兴趣。

但《论语》这部经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要想自己解决问题,势必要借助外力。

好的是,我们的这套丛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每一则都标有拼音,每一则后都有“经典注释”和“经典解说”环节,一定程度上已经帮助学生扫清了认读和理解的障碍,所以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消除了理解的顾虑,这样为放开教学、鼓励学生充分自学奠定了基础。

(3)交流汇报

①通过自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提醒“为”的读音)

②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

用“故”组词。

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温故知新”。

(相继出示“新——故”、“温故知新”)

[建议]

除了理解《论语》中的每一则的意思外,文字训练也可以适当地贯穿在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训练和积累,达到知识的迁移。

③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④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画面:

师:

通过借助书本以及大家的互相学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齐答):

没有了。

师:

真的没有了吗?

那么下面请大家做小老师了。

这里有个问题你们思考过吗:

“为什么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生1:

说明这个人聪明,有创造精神。

师:

这种解释是有些道理,但好像理由还不够充分。

生2:

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说明是获得了过去连老师也没有讲到的知识,如果把这新知识告诉别人不就是老师了?

师:

嗯,有道理。

虽然这则《论语》是我们刚刚学的,不过这个同学已经可以“为师矣”了,因为你已经把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句子做了更充分的诠释。

这就叫温故而知新。

[建议]

在教学中,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文字本身的理解,“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才能为学生所吸收,经典著作的教育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⑤了解了意思,再来读读原文。

(4)“温故而知新”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但凡知识渊博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

毛泽东主席就有这样的习惯,书中“经典链接”里就记载了他的故事。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默读故事)

[建议]

本书每篇后都有相应短小而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学生接受。

[链接]

“经典链接”:

《毛泽东读书》(见《论语》第26页)

“温故知新”:

请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用“温故而知新”写一句学习感受。

①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交流感受)

②故事后的习题,就是用我们这则《论语》中出现的成语命名的。

下面我们就是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和运用了。

(完成习题,交流)

[建议]

既然教材本身的语言文字就有和本则《论语》教学相关的内容,当然要把握好这一契机,随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强化学生的认知。

(5)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去对待知识,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让我们来背一背这则《论语》。

(集体背诵)

3、总结延伸

(1)我们已经学了十几则《论语》了,这其中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有些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事情的,还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

你们能自己总结一下学过的这十几则《论语》分别是属于哪一类的吗?

(总结归类)

(2)其中哪一则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对你的帮助最大,为什么呢?

(结合实际,交流总结)

(3)对于学习、对于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能试着像孔子这样用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自由创编)

[建议]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这一环节中,学生能联系实际,自我提炼,说明他们已不仅仅停留在学知识的层面,而是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到的知识能被学生自由运用,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这样经典才能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

教学随感:

我们为什么要读国学经典?

少儿读国学经典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在被人们所争论。

综观近年来网络及主流媒体对少儿读经典一事的评论,持批评意见者居多。

反对少儿读经典的代表性观点是,历史已经证明,四书五经救不了中国,让孩子们背诵经典完全是在开历史倒车,培养不出现代化人才,万一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百无一用的书生,于私不能养家糊口,于公不能报效国家,只怕悔之晚矣。

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而言,亲身经历让我深深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

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相反,他们的智力、他们的眼界在不断地发展,应该说他们的起点更高。

可是,他们却不爱学习,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事。

而在我们那一部部国学经典中积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