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93236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向孔子学教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比如,人的奔跑没有马快,人的力气没有牛大,人还不如一只小泥鳅能睡在泥土里,等等。

但人类终于成为万物之灵,地球的主宰。

为什么呢?

就是人类社会的文明化进程,使得人类逐渐脱离自然属性而走向了社会文明属性,而这一进程是通过人类的自觉劳动与自我教化来实现的。

在这一过程中,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是人类文明化进程的四个起点(孟子称为人之四端)。

如果教育的功能使人生此四端,人则走向“成人”;

如果还能在此四端上行,“尧舜犹然”,尧舜又有什么高不可攀的呢,“六亿神州皆舜尧。

”相反,如果一个人失此四端,则谓之“小人”;

如果还要在此四端下行,“禽兽亦然也”,也就是与禽兽无异(所以,孟子经常痛骂那些不仁不义寡廉鲜耻之人为禽兽)。

从这里我们清晰的看到,在儒家的人伦结构体系中,人的层次是按圣人、成人、小人、禽兽的次序排列的,教育是提升人走向“成人”、“圣人”的过程。

孔子非常担心人的堕落而成为小人、禽兽,因此,孔子警醒人们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儒家关于“成人”的思想不仅是教育史上不朽的丰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组成成分,直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历代知识分子和封建士大夫备受推崇。

宋代司马光更是将其上升为立国之本,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写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任何具有传承价值、历久不竭的思想理念必然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内在的逻辑结构。

孔子关于“成人”的教育立足人性的基础,是对人性潜能的开发,是对人性本质的弘扬。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如何发展,对人伦的关注、对人性的呼唤,始终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命题之一。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在1989年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中说: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2500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不管我们取得了进步也好,还是缺乏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照鉴今天和未来。

在今天这样一个利欲熏心、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里,对学生进行深刻全面的人性论、成人论教育,不是尤显珍贵吗?

孔子关于成人论的教育,是思想境界的教育,是人格的养成,是价值观的塑造,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对孔子在这方面的教育实践作了很好的诠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就是学大,就是使人生成一种宏大的人格气象,形成高尚的价值判断力,从而提升一个人的德形与品位,充实和完善自我,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直至投身社会,天下担当。

诚如宋人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样的一种人伦光芒,就是鲁迅先生所称道的“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种高远辽阔的境界,完全不同于现代世俗意义上为追求个人或家人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去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去争紫袍玉带、高楼大厦,去争高官厚禄、钟鸣鼎食,去争声色犬马、甘脆肥脓的所谓“成功学”的教育。

二、成人与成功——教育达尔文主义的悲怆

我们今天的学校,太多的老师在孜孜不倦的教导自己的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通过种种手段和伎俩,踩在别人架起的人梯上,打败一个一个的对手,不惜一切攫取功名利禄,从而走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巅峰。

我们的学生,张目所见,充耳所闻,竞相颂扬的是大量的宫廷权谋、帝王将相、成功秘笈、三十六计、厚黑学、制胜宝典等等所谓的经典故事、人生传奇,这实在是残酷而悲怆的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教育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主义可是动物界纯自然野性的生存法则,如果我们的教育导向人类也走上这条血腥的道路,实乃人类文明的倒退,距离孟子的四端论也就太远了。

在这种畸形教育思想指导下走出的学生,将来在社会工作岗位上能不自私狭隘、投机钻营、损人利已才怪。

这样的人,就自然而然沦为孔子所说的小人之列了。

在孔子看来,成人者一定是成功者,但成功者未必一定成人。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者”被人们诟骂为衣冠禽兽的不绝于耳。

今天常有人嘲笑孔子时代,说孔子成功了吗?

的确,孔子周游列国没有成功,孟子墨子的理想没有成功,老子庄子的理想没有成功,但他们都成人了,成贤了,成圣了。

司马迁、苏武、陶渊明,杜甫、苏轼、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袁崇焕,林则徐、丁汝昌,秋瑾、杨开慧、刘胡兰,雷锋、焦福禄,他们这些人,都不是权倾一时或腰缠万贯的成功者;

然而,他们都成了自己时代永久的符号,成为世世代代国人永恒的记忆。

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慈禧老佛爷、袁世凯等是成功的典范,但他们成功的锦袍上洒满了人民的辛酸与泪水,是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他们成功者的足下之路。

对于这样的成功,不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吗?

生活在现代公民社会下的国民,我们还要去讴歌专制独裁统治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成功吗?

其实,现代国际上通行的对成功者概念的理解是,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人类普遍价值的传承与实践,从而推动全人类共同进步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诸如我国的先秦诸子思想家,医圣华佗、医仙孙思邈、药圣李时珍、发明浑天地动仪的张衡、发明造纸术的蔡伦;

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犹太教的先知;

近现代欧洲民主法制思想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旭、培根;

大艺术家贝多芬、达芬奇;

大文学家歌德、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

大科学家哥白尼、珈利略、牛顿、爱因斯坦、法拉第;

美国的精神领袖华盛顿、亚当斯;

他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与推动者,这些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永为世人景仰膜拜。

而那些为了个人无穷的贪欲,为了对人民的奴役统治,像恺撒大帝、亚历山大、俄国沙皇、拿破伦、希特勒、东条英机之流,哪怕是曾经显赫一时的旷世枭雄,永遭世人唾弃。

这样的理念,实乃当代我国教育界罕有稀缺的元素。

三、道德与成才

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只重视对学生专业和技能的教育。

我们用太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学好知识,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将来在社会上谋得一份怎样的工作和待遇,实现人生所谓的“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价值追求。

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其实,推史书记载,孔子本有很多专业技能。

孔子自己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比如他精通“六艺”,琴弦音律,琵琶歌舞,他都会;

据说他赶马车的技术也很好。

按说,他本可开设很多类似今天的音乐研修班、歌舞培训中心、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等营利性专业教学机构,而且肯定会有不菲的经济收入,足以致富。

如果那样,孔子顶多只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或者出色的专职教授而已。

但孔子始终没有这样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的教育不只是为了谋生——“君子谋道不谋食,谋心不谋生”。

更重要的是为了弘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因此才得以成就孔子旷古迄今伟大卓绝的教育家的地位。

今天,我们常说,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其实,德与才的关系应该是,有德有才大用,有德无才可用,无德无才没用,有才无德大害。

对于一个缺乏道德正义感和社会良知的小人而言,他的才能越大,对社会和他人危害越大。

希特勒、东条英机可都是绝顶聪明之人,却成了人类的元凶首恶。

赵高、李斯、魏忠贤、和绅、汪精卫等皆非等闲之辈,但他们的才智都用在了个人的穷奢极欲上,以致祸国殃民、遗臭万年。

尤其当今,一些高智商、高科技、破坏力强的犯罪都是缺德的“才子”干出来的。

孔子德育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最值得今天的教改工作深刻探讨与继承发扬的宝贵思想,象一瓶陈年的老酒,愈久弥甘。

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教育共识。

四、有教无类,开明教育

由于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推行社会大道,提升国民素质。

因此,孔子教学的大门面对广大社会大众是敞开的。

只要一个人有向学的愿望,无论其高低、贵贱、贫富、身份、地位,孔子都可招收为自己的学生——“自行束修之礼,吾未尝无诲也”。

彻底打破了历来由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极大地扩充了教育的对象和覆盖面,使古老的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意义极其深远。

柳诒征在其《中国文化史》一书中这样评价孔子,“孔子之前数千年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

”这种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推史书记载,孔子一生“盖弟子三千焉,其中贤者七十二人”。

在当时物质和技术条件极其贫瘠落后的时代,孔子凭借一人之力,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活动,相当于一个人既办北大又办清华,孔子既当校长又当老师,即使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也不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由于孔子招授学生广纳博收,没有分数和条件限制,“君子正身以待”,来者不拒,各种身份背景和家庭出身的人都有;

因此,在孔子的课堂里,激辩成风,异彩纷呈,出现了各种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这些弟子及其后学中有很多人分化成不同的学术和思想流派,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直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条件。

从孔门走出的每一位弟子,是信念的种子,撒向神州大地,生根开花;

是理想的火炬,照亮华夏的天空,光耀千秋。

当我们看到今天的老师动不动就疾言厉色地训斥学生“愚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时,当我们看到日益盛行的择校风、培优风、重点班、奥赛班时,我们由衷想像起孔子那种温柔敦厚、如沐春风、润物细无声的翩翩尊者形象,我们由衷想起孔子的那句名言——“有教无类”!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还有多少成分是为了学生的立身之本考虑,还有多少成分是在为了社会的职责和道义?

我们很多学校喊出的那句优美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我们盲目追求分数线、升学率的背后,我们其实淡忘了对学生的担当,迷茫了职业的宗旨,更多的是为了学校的形像,老师的荣誉,甚至奖金的分配和职称的晋升,实者挟学生以自利。

难道真的是我们的学生愚不可及吗?

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本身格局的狭小、思想的局限,总在以一己之长量人之短,所以才会对学生挑三拣四、求全责备。

“良医之门多病人”,一个真正高明的医生,他不只是专治一种病人,而是能治大病小病、疑难杂症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如果大海接受的全是矿泉水,便不能成其大;

正因为江河奔涌,泥沙俱下,鱼龙混目,才成就海之大、水之深。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一个君子不是作为固定的容器和规定的用途而存在的。

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是能够为每一位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憧憬美好的未来的。

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已知书达理,成人成功,还需要我们老师的作用吗?

正因为他们青春成长的幼稚、青涩和唐突,他们才投师门下,接受教育。

医生医人病,老师开人愚,这才是教育者的价值。

五、走出课堂,善于从实践中学习

在孔子的日常教学中,他非常注重教育学生不只是从书本中学习知识,从文献资料中学习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在感受外部信息刺激的接受能力方面,以对静态的文字文本信息的接受能力最差,远不及对语言声音、图形图象、肢体运动等动态形象信息的接受程度。

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已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而有文字的历史不过四、五千年。

文字所能承载的知识经验实在难能表达人类千古沧桑之万一。

更多的应从社会实践,从人际交往中获得学习的途径。

法无定法,学无常师。

社会是人生最好的学校和老师。

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

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

曾有人请问孔子的学生,你老师怎么那样有学问,他是从哪儿学到的呢。

他的学生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其实,人生的道理,生产生活的所有学问,不只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的才是知识,都在人的举手投足之间,在人的道统传承上。

你走在街上,待人接物中,与人交往中,所见、所听、所闻,无处不是知识,山水风物、四季流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是一本活生生的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

如果孔子走进我们今天的学校和课堂,看到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从早到晚毕恭毕敬地坐在教室里听讲、背诵、啃书本、做练习、题海战术,他老人家一定会发出无奈的唏嘘。

六、经院教学与经世致用——知识、经验、智慧

孔子倡导从社会人生学习的同时,他还强调对于知识要活学活用,要将所学知识链接到社会应用中,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孔子说,“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授之以政,不达;

虽多,亦奚以为。

”《诗经》在古代是被当作学生的教科书使用的,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

”人们从《诗经》中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行政的能力,社交的规则,以及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可是即使是这样的知识,如果不能被有效激活,投入实际应用,给你做一件事情,你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你去跟他人交流合作,你却显的很生硬呆板,那么对于这样的人,他即使把一部《诗经》读得倒背如流,烂熟于心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常常用于教育学生的一句口头禅是,“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这句话是很值得商榷的。

在网络、资讯、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从电视广播中,从报刊杂志中,从新华书店的各种出版物中,从打开电脑的搜索引擎中,到处可见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道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学习的全部内容吗。

其实,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智慧。

知识可以传授,经验需要实践,智慧只能靠个人的综合感悟。

我们今天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不停地要求学生背诵多少格言警句、名家名篇、数理公式、历史人物、地理名称等等。

但如果这些知识没有和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没有真正融入自己生命机体的有机成分,那只是成为一副应付考试的道具而已,到底有多少是对人生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呢。

难怪很多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无感慨,辛辛苦苦读十多年书,学到的那么多知识能在实际中用上20%就不错了,大量的时间其实是浪费在无效的被动灌输之中。

人们常说,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自杀。

如此看来,我们今天的学生该有多少时间是用到慢性自杀上了。

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张复制数据的电脑内存,不如将有限的时间真正用于对人生有效的学习中,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在今天更具现实价值。

七、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孔子非常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对象的不同个体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上的差异性,无法一碗水端平。

他把学习的境界分成四个层次。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

”大家在一起学习这几乎是一个零门槛,但不一定都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或者懂得的道理有深有浅。

就算都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但是否能够有自己内心的坚持与建立,能够取得成就,这是更进一步的层次了。

而最高境界则是学习之后的应时处事的通达权变能力,这也是对一个人学习效能的最终检验。

因此,孔子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育思想。

孔子权变的思想既是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

儒家经典之一的《中庸》,通篇都是阐述对为人处事分寸尺度的把握,其根本思想就是不走极端,有经有权,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正如冯友兰先生说,“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孔子自己也曾感叹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哉,民鲜久矣。

其实,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恒常之道,同时又处于运动变化、动态调整之中,一切因时、因事、因人而异。

所以,哪怕是做到再炉火纯青的学问,也要在实际环境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接受检验。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求向老师请教同样的问题,“问斯行诸乎?

”就是听到一件事情就应该马上去做吗?

老师却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

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你还有父兄在,你不跟他们商量商量,就敢贸然行动吗?

对冉求的回答是,“闻斯行之”。

你听到了就去做吧。

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意思是说冉求性格胆小怯懦,做事总是畏畏缩缩没有勇气,因此鼓励他前进的力量。

而子路却是一个做事从来勇敢冒失的人,因此提醒他多思考掂量,约束于他。

其实,世界上的事情哪会只有唯一的答案呢。

我们今天的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试卷就将全班同学同一化、格式化了。

我们长期在教育学生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一元论思维,殊不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被孔子抛弃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多哈姆莱特。

认识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因才施教,是实现优质教育,高效教育的根本。

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提倡“乐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习,把学习当成是内心本能求知欲的动力行为。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认知的欲望,而且这种认知过程本身是充满愉悦和快乐的。

带着这种心境投入学习,你喜欢峰峦红日,天地就给你带来快乐;

你喜欢春花秋月,大自然就给你带来快乐;

你喜欢家人和朋友,家人和朋友就给你带来快乐。

人生于天地之间,满眼都是山水,满耳都是音乐;

我们睁开双眼世界就给你山水,张开双耳人间就给你音乐;

万物皆备于我,“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与自然浑然天成,圆融一体,这种学习的状态,人生的旅行,世事的穿越,不正是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指向吗?

对于那些为了外在的事功,世故的虚荣,甚至为了人前的粉饰而学的人,孔子感慨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抱着这种愿望学习的人,他不可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他的学习一定是忧郁的、压抑的、痛苦的。

其实,孔子坚决反对后世儒生们互相恭奉的那种“头悬梁,锥刺骨”、“三更灯火五更鸡”、“学海无涯苦作舟”;

忍辱负重、咬牙切齿、铁肩担待式的古典悲壮主义、苦行僧式的学习精神,认为那是对生命质量的伤害。

看看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

学校是孩子们的乐土,老师是学生成长旅途中的伙伴,孩子们的脸上是堆满欢笑的。

再看看我们的孩子,肩上背着沉重的书包,起早睡晚,披星戴月;

书桌前摆着城墙般的书架;

佝偻的脊梁、低垂的脑袋、迷茫的双眼、苍白的表情,象是受了苦役的奴隶。

曾有篇报道说国内某地一个教育代表团去北欧四国考察,听他们回来说,外国的老师对中国很多学校的学生经常逃课逃学的行为非常困惑。

外国的朋友介绍说,他们的学生都认为呆在学校是一种快乐和享受,怎么会去逃学呢,孩子们甚至都不想回家了。

如果孔子泉下有知,该多么为我们的莘莘学子倒捏一把汗啊。

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孔子还有一个很具客观辩证价值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哪怕天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良好的道德与生活品质,譬如仁、智、信、直、勇、刚,此“六言”好吧,但他仍需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这些良性元素的制衡与提升,否则会带来六种弊端,愚、荡、贼、绞、乱、狂。

“好仁而不好学,其弊也愚;

好智而不好学,其弊也荡;

好信而不好学,其弊也贼;

好直而不好学,其弊也绞;

好勇而不好学,其弊也乱;

好刚而不好学,其弊也狂。

这给我们的老师教导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坐标参照。

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好学生。

哪怕再优秀的学生,老师也不应过分的渲染和张扬,应清醒的看到孩子身上潜藏的缺点和毛病,及时纠正;

否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即使是在老师眼中被看成“窝囊废”的学生,他的身上一定有某些光明的成分,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去认识,如何去发现。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所谓垃圾其实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我们的老师不应该用更宽容、更多元化的标准去认识每一位学生吗?

十、孔子教育智慧的光辉

还是回到儒家成人的观点上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条件的保障促进人的生理成长,而思想道德价值观的确立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成长。

生理成长需要吃饭、睡觉,精神食粮的获得需要教育。

难道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不是太重要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全民宗教信仰的民族,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民族是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古老民族。

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大的凝聚力,极大程度上来源于孔子通过教育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为我们所确立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他是道统的象征,是所有的中国人和所有时代的中国人共同的心灵的密码。

在漫长的人类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中,在洪水滔天、天下昏暗不堪的时候,西方人有他们的诺亚方舟,中国人有孔子的杏坛;

西方人有上帝的救赎,我们有孔子的教诲;

西方人有上帝的博爱,我们有圣人的济世。

今天,当我们重温孔子的智慧和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时,我们蓦然发现,这位永永久久与世长存的长者,如春风化雨,仍在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命和心灵成长。

我们真的不需要东奔西走,远涉重洋,去苦苦追寻所谓的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请来外国的和尚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念经。

我们发现,孔子伟大光辉的教育思想,从空间上讲,是无远弗届的;

从时间上讲,是无时不在的。

再看看世界各国方兴未艾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足见孔子教育的巨大魅力。

只要我们真正走近他为我们苦心亲手制做的丰盛的教育大餐,我们就能享受其中的美味甘甜。

让我们在圣人光芒的指引下,在孔子曾经呕心沥血、寄予殷切期许的这片土地上,真正把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完善和提升起来,让我们古老传统的优秀文化再次在我们民族精神的血脉中流淌起来。

而孔子站在千年之前的风尘古道中,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到他身后一代又一代的子民欢欣的成长,这就是后人对圣人最好的膜拜与敬仰。

作者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