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会考复习文档格式.docx
《生物必修三会考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会考复习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④双子叶植物杂草的除草剂
植物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
桃的雌蕊授粉后若去掉发育着的种子,其果实的发育情况是败育。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往往需要摘心,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
二、其它植物激素
a.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__细胞分裂素__、_赤霉素_、_脱落酸__、_乙烯_等植物激素。
b.参考课本54页图3-9完成下列表格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分布
主要作用
生长素类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
细胞分裂素类
主要是根尖
根尖,芽
促进细胞分裂
赤霉素类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将要脱落器官和组织
促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
叶片等
衰老的叶和果实中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分
促进果实成熟
c.植物激素间的关系
协同---即一类激素的存在可以增强另一类激素的生理效应。
(如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茎切段伸长生长的影响,表现增效作用。
)
拮抗---即一类激素的作用可抵消另一类激素的作用。
(如赤霉素能诱导大麦a-淀粉酶的合成,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可被脱落酸抑制;
脱落酸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被细胞分裂素所消除。
另外,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对植物顶端优势有相反的效果;
生长素与乙烯对叶片脱落也有相反的作用)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__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___。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__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目前常用的生长调节剂有___生长促进剂:
α-萘乙酸(NAA)、2,4-D、
生长抑制剂:
整形素、青鲜素
生长延缓剂:
矮壮素、多效唑
催熟剂:
乙烯利
会考链接答案:
1.D2.D3.D4.
(1)胚芽鞘尖端
(2)促进生长;
少;
琼脂块(3)多;
吲哚乙酸
会考模拟答案:
(1)A、C
(2)B、D、F(3)E(4)胚芽鞘的尖端(5)少
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1.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指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右上空补充三者关系图)
2.内环境的作用:
是_细胞__和___外界环境_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的特点:
稳态
稳态:
指通过_调节作用__形成的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是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实例:
如血浆蛋白含量7%左右
血糖含量0.8~1.2g/L
血浆pH7.35~7.45左右
体温37℃左右
渗透压
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的必要条件。
稳态的维持:
必须依靠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活动来完成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单位---神经元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元特点:
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结构胞体
树突:
多个、短的突起
突起轴突:
一个、长的突起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反射__,它是指在_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_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反射中枢位于____大脑皮层__
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__反射弧___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画图表示一个反射弧,并标出反射弧的各部分。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图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为___外正内负_____,动作电位为___外负内正___
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_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传导的方向:
_双向
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
由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局部电流由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相反__,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相同__。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__突触___结构实现的,突触包括__突触前膜__、突触间隙___、突触后膜__。
图示突触结构
兴奋的传递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__递质__,这种物质通过_扩散__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与_突触后膜_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起下一个神经元___兴奋或抑制__。
兴奋的传递方向:
由于神经递质只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单向__的。
信号转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脑和脊髓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下丘脑是_体温调节_中枢、_水盐平衡调节_中枢、___血糖调节__中枢。
小脑是___维持身体平衡__中枢;
脑干是__呼吸_中枢;
脊髓是_躯体运动的低级__中枢。
最高级神经中枢:
__大脑皮层_,其中有_语言_中枢、_躯体运动_中枢、_躯体感觉_中枢。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三、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的概念
内分泌腺:
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性腺、胰腺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组织、细胞: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等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产生并分泌到______中,通过________的传送,作用于某些特定的______-,发挥调节作用,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很低、很高)。
2.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分泌器官
作用部位
生理作用
分泌异常
化学本质
下丘脑
促激素释放激素
腺垂体
刺激促激素的释放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生长激素
全部组织
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
侏儒症;
巨人症;
肢端肥大症
蛋白质
促激素
相关腺体
维持相应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激素的合成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所有器官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甲亢;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氨基酸碘化物
胰岛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肝细胞、肌肉细胞等
升血糖:
促进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糖尿病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肝细胞、脂肪细胞等
降血糖:
促进细胞摄取、贮存、利用葡萄糖;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肾上腺
髓质
肾上腺素
应付紧急情况机制,促进糖元分解升高血糖。
皮质
醛固酮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
性腺
睾丸
雄激素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生成;
激发和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脂质
卵巢
雌激素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子生成;
激发和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3.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的调节
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_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胰岛素的作用是:
__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
____促进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_____
肾上腺素的作用是:
______促进糖元分解升高血糖。
________
血糖调节过程图解
血糖调节
血糖升高
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胰岛素胰岛A细胞肾上腺
血糖降低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4.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相关激素间的作用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
1____微量和高效_____②__通过体液运输___③__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____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区
别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比较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1.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1.体温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
五、免疫调节
1.免疫的概念与类型
免疫:
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类型:
___非特异性免疫__(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
__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
___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__。
____特异性免疫___(后天性的,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T
体液免疫---B
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淋巴细胞的分化
B淋巴细胞:
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成熟于骨髓;
T淋巴细胞:
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成熟于胸腺。
4.抗原与抗体
抗原:
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抗体:
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的化学本质:
___蛋白质(球蛋白)___;
抗体主要分布在___血浆(血清)___中
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1)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2)细胞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细菌、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破裂、死亡,释放出抗原(细菌、病毒)。
共同点
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6.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自身免疫病:
___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无知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__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
免疫缺陷症: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叫免疫缺陷症。
包括两种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属于后者。
艾滋病:
全称为______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__________(AIDS)
①病原体名称:
_____人类免疫缺陷病毒__(HIV),其遗传物质是_____RNA_________。
②发病机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_______T淋巴细胞____,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③传播途径:
______________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___________
会考链接答案
1~5BCABB6~10AAADB11~16AAADCD
17:
(1)胰岛素;
肝;
降低
(2)胰高血糖素;
升高
18:
(1)抗体;
蛋白质
(2)细胞;
体液(3)狂犬病毒抗毒血清
19.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20.
(1)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2)⑥(3)④(4)内环境(5)能量丙酮酸ATP
21.
(1)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突触小泡化学递质
22.
(1)D化学递质
(2)电信号(局部电流)A→B→C(3)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
13~20页会考模拟答案:
1~10AADAABACAC11~20BADDBCBCBA21~30DCCADCBCDA
31~40DBDAAABCAB41~50CCDBABABD
51.
(1)②、④①、③
(2)局部刺激(3)左肌肉和右肌肉
52.
(一)
(1)垂体甲状腺素分泌增加
(2)固醇(或脂质)
(二)
(1)④
、
C
(2)
A
三、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一、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
_____同一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数量特征___种群密度_____(最基本特征)
___出生率、死亡率__
____迁入率、迁出率__
3、种群特征____年龄组成___
____性别比例___
__集群分布_______
空间特征____随机分布__
_____均匀分布___
(1)决定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与迁出。
(2)____年龄组成______通常被用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雄性害虫,从而达到灭虫效果,这是改变了种群的_性别比例___特征。
4、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
___样方法___(用于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_标志重捕法_(用于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指数增长(J)
逻辑斯谛增长(S)
产生条件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的自然条件下
特点
起始增长慢,随种群基数加大增长越来越快。
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减速增长,到达K值时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K是指环境容纳量。
曲线
(时间与种群数量关系)
三、群落及其结构特征
1、群落:
指______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_______
2、物种丰富度指___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____-
___互利共生__: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等
3、种间关系___捕食______:
羊吃草等
___竞争______:
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
____寄生_____:
蛔虫,绦虫、虱子等
植物与光照强度、温度等有关
垂直结构:
__分层__动物与食物和栖息磁场所有关
4、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__镶嵌___
5、群落演替:
___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演替类型:
初生演替:
__沙丘、火山岩、冰川泥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__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
(无机环境)
组成结构__生产者_________: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__消费者________:
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2.生态系统的结构___分解者_______:
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___食物链______
营养结构___食物网______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也是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生物放大)
能量流动
五、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
a.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生态系统总能量:
_______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______________
c.能量传递的主要渠道:
___食物链(网)___;
能量最终以____热能____的形式散失。
d.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
__上一营养级__;
能量去处:
__自身呼吸作用_、__分解者分解作用__、___传给下一营养级__和未利用;
e.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f.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______10%~20%________
g.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2.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指__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____
碳循环:
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CO2____
b.碳以__CO2__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c.碳通过___光合作用_____和__化能合成作用_______两种代谢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d.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__含碳有机物___
e.碳在生物群落中以___含碳有机物_______形式传递
f.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__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g.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_CO2______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不同点:
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
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3.信息传递__物理信息、______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
__化学信息、______
___行为信息_______
b.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____生命活动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生物种群的___繁衍_____,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信息还能够调节___生物的种间关系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___的能力。
b.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自我调节___________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__越多____,食物网_越复杂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负反馈___。
自我调节能力是__有限的___(有限or无限)。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c.生态系统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__越差________
比较:
热带雨林的顶抗力稳定性__高于__北极苔原;
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__低于__北极苔原。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24~30页会考链接答案
1~10CDBBACDBBB11~20CBBDCCDDBD21~27BAADBBB
28.
(1)A幼年老年
(2)B(3)数量
29.
(1)S1653
(2)减少0(3)D
30.
(1)J
(2)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3)小于;
大;
面积大
31.
(1)C
(2)871.27;
细胞呼吸 (3)光能 (4)不足
32.
(1)太阳能
(2)20810食物链(营养级)(3)呼吸(4)大于
33.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二氧化碳有机物(3)a>b+c+d
34.
(1)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2)光合有机物食物链
(3)呼吸二氧化碳(4)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温室效应
35.
(1)消费者
(2)少;
呼吸消耗;
被分解者利用(3)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6.
(1)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2)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3)臭氧层
(4)支持做防水层的理由:
可以减少水分的渗漏,节约水资源,缓解水危机。
反对做防水层的理由:
破坏水底生物多样性,防水层的材料会造成环境污染,干扰地下水循环。
31~37页会考模拟答案
1~10DBCCAC7CBC11~20CDBBADBADA
21~30ACCDDACCDA31~40BBDCCDBCCB
41.
(1)竞争
(2)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3)丰富度(4)次生演替
42.
(1)次;
三
(2)增加
(3)(稳定的)化学;
食物链(网);
单方向的、不可逆;
逐级递减
43.
(1)相对稳定
(2)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3)引进牛羊,干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性(4)分解者(5)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