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妇科学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849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妇科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西医妇科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西医妇科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西医妇科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西医妇科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医妇科学1.docx

《西医妇科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妇科学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医妇科学1.docx

西医妇科学1

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

阴道前庭

  为两小阴唇之间的裂隙。

其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

在此区域内,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舟状窝(又称阴道前庭窝)。

此窝经产妇受分娩影响不复见。

在此裂隙内尚有以下各部:

  1.前庭球:

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有勃起性的静脉丛构成。

其前部与阴蒂相接,后部与前庭大腺相邻,浅层为球海绵体肌覆盖。

  2.前庭大腺:

又称巴多林腺,位于大阴唇后部,亦为球海绵体肌所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

腺管细长(1—2cm),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性兴奋时分泌黄白色牯液起润滑作用。

正常情况检查时不能触及此腺。

若因感染腺管口闭塞,形成前庭大腺脓肿。

若仅腺管开口闭塞使分泌物集聚,形成前庭大腺囊肿.则两者均能看到或触及。

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阴道为性交器官、月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位置和形态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宽下窄的管道。

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长10一12cm,与直肠贴近。

上端包围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

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隆(阴道穹)。

女性内生殖器置分为前、后、左、右4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漏,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为盆腔最低部位,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宫腔:

为上宽下窄的三角形。

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lena,其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又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牯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叉称组织学内口。

宫颈内腔呈梭形称宫颈管,成年妇女长约2.5—30cm,其下端称宫颈外口,宫颈下端伸人阴道内的部分称宫颈阴道部;在阴道以上的部分称宫颈阴道上部。

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宫颈外口受分娩影响形成大小不等的横裂,而分为前唇和后唇。

宫颈位置子宫位于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

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主要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作用

子宫韧带共有4对

  

(1)圆韧带:

呈圆索形得名,长12一14cm,由结缔组织与平精肌组成。

起于子宫双角的前面、输卵管近靖的下方,然后向前下方伸展达两便I骨盆壁,再穿过腹股沟管终于大阴唇前端。

圆韧带肌纤维与子宫肌纤维连接。

表面为子宫各韧带(前面观)韧带前叶的腹膜层覆盖。

有使官底保持前倾位置的作用。

  

(2)阔韧带:

覆盖在于宫前后壁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到骨盆壁,形成一对双层腹膜皱襞。

阔韧带分为前后两叶,其上缘游离,内2/3部包围输卵管(伞部无腹膜遮盖),外1/3部移行为骨盆漏斗韧带或称卵巢悬韧带,卵巢动静脉由此穿过。

在输卵管以下、卵巢附着处以上的阀韧带称输卵管系膜,其中有结缔组织及中肾管遗迹。

卵巢与阔韧带后叶相接处称卵巢系膜。

卵巢内倜与官角之间的阀韧带稍增厚称卵巢固有韧带或卵巢韧带。

在宫体两侧的阍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称宫旁组织。

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阔韧带基底部穿过。

  (3)主韧带:

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于宫颈两懊I和骨盆懂l壁之间,为一对坚韧的平滑肌与结缔组织纤维束,又称宫颈横韧带,起固定宫颈位置的作用,为保持子宫不致向下脱垂的主要结构。

  (4)宫骶韧带:

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相当于组织学内口水平),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

韧带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外有腹膜遮盖,短厚有力,将宫颈向后向上牵引,维持子宫处于前倾位置。

  若上述韧带、骨盆底肌和筋膜薄弱或受损伤,可导致子宫位置异常.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

输卵管

根据输卵管的形态由内向外可分为4部分:

①间质部:

为通人子宫壁内的部分,狭窄而短。

长1cm;②峡部:

在间质部外侧,管腔较窄,长2-3cm;③壶腹部:

在峡部外侧,管腔较宽大,长5—8cm;④伞部:

为输卵营的末端,开口于腹腔,游离端呈漏斗状,有许多须状组织。

伞的长度不一,多为1。

15Ⅲl,有“抬卵”作用。

输卵管为卵于与精子相遇的场所,也是向宫腔运送受精卵的管道。

成年妇女的卵巢约4cm×3cm×lcm大,重5一6g,呈灰白色;绝经后卵巢萎缩变小变硬。

有生殖和内分泌的作用

1.骨盆的骨骼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

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舍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合成,呈楔(三角)形、其上缘明显向前突出称为骶岬是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据点;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

、骨盆的韧带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中有两对重要的韧带。

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

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

2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可经肛诊或阴道诊触到,在分娩过程中是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

女性从新生儿到衰老是渐进的生理过程,也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发育、成熟和衰退的过程。

妇女一生根据其生理特点可按年龄划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度期,和绝经后期

青春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

全身发育此时期身高迅速增长,体型渐达成人女型。

第一性征由于下丘脑与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及作用加强,使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内、外生殖器进一步发育。

第二性征:

除生殖器官以外,还有其他女性特有的征象

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青春期开始雌激素水平虽达到一定高度.但尚不足以引起黄体生成激素的高峰,故月经周期尚不规律且多为无排卵性。

青春早期各激素水平开始有规律性波动,直到雌激素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而下降时,引起子宫撤退性出血即月经初潮。

1.绝经前期此期卵巢内卵泡数明显减少且易发生卵泡发育不全.多数妇女在绝经前月经周期不规律,常为无排卵性月经。

  2、绝经自然绝经通常是指女性生命中最后一次月经,卵巢内卵泡自然耗竭,或剩余的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丧失反应。

据全国协作组资料,我国妇女的绝经平均年龄为495岁,80%在44—54岁之间。

如40岁以前绝经称卵巢功能早衰。

  3.绝经后期卵巢进一步萎缩,其内分泌功能渐消退。

生殖器官萎缩。

  绝经前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巢激素缺乏,使围绝经期妇女出现一些血管运动障碍和神经精神障碍的症状。

血管运动障碍可表现为潮热和出汗;神经精神障碍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不安、抑郁或烦躁、失眠和头痛等。

绝经周期症状

卵巢是女性生殖内分泌腺,有两种主要功能:

一为产生卵子并排卵;另一为合成并分泌甾体激素和多肚激素。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上、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

)排卵前卵泡:

在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大多数窦状卵泡发生退化。

此时成熟卵泡体积显著增大,直径可达10—20nml,卵泡液急骤增加,卵泡腔增大.卵泡移行向卵巢表面突出。

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

  1)卵泡外膜:

为致密的卵巢间质组织,与卵巢间质无明显界限。

  2)卵泡内膜:

血管丰富,细胞呈多边形,较颗粒细胞大,这种细胞亦从卵巢皮质层间质细胞衍化而来。

  3)颗粒细胞:

无血管存在,其营养来自外围的卵泡内膜,细胞呈立方形。

在颗粒细胞层与卵泡内膜层间有一基底膜。

  4)卵泡腔:

增大,腔内充满大量清澈的卵泡液。

  5)卵丘:

突出于卵泡腔,卵细胞深藏其中,形成卵丘。

  6)放射冠:

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呈放射状排列而得名。

在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还有一层很薄的透明膜,称透明带。

自月经第一日起至卵泡发育成熟称为卵泡期一般需要10到14天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

(1)雌激素:

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随着卵泡渐趋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分泌稍减少,约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形成又一高峰,但第二高峰较平坦,峰的均值低于第一高峰。

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在月经前迭最低水平。

孕激素:

于排卵后孕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

分泌量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IDA)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它的每个环节均有其独特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并且互相调节、互相影响。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女性发育、正常月经和性功能.因此又称性腺轴。

此外,它还参与机体内环境和物质代谢的调节

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Gn—RH)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垂体能分泌催乳激素(PRI)及促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

卵泡刺激素FSH是卵泡发育必须得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1、直接促进窦前卵泡及窦状卵泡的生长和发育2、激活颗粒细胞芳香化酶,促进雌二醇的合成与分泌3、调节优势卵泡的选择和非优势卵泡的闭锁4、在卵泡期晚期与雌激素协同,诱导颗粒细胞生成LH受体伟排卵及黄素化提供准备。

排卵后卵巢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可从组织学与生物化学两方面来观察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改变可分为3期:

(1)增生期:

在卵巢周期的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上皮与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称增生期。

增生期又分早、中、晚期3期。

  I)增生期早期:

在月经周期第5~7日。

内膜的增生与修复在月经期即已开始。

此期内膜较薄,仅1~2mm。

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

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

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其壁薄。

  2)增生期中期:

在月经周期第8~10日。

此期特征是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增多、增长,呈弯曲形;腺上皮细胞表现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且有分裂相。

  3)增生期晚期:

在月经周期第11-14日。

此期内膜增厚至2一:

3roan,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

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上皮仍继续生长,核分裂相增多,腺体更长,形成弯曲状。

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内水肿明显,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

  

(2)分泌期:

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作用下.使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称分泌期。

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3期。

  1)分泌期早期:

在月经周期第15-19日。

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

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古糖原的小泡,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

  2)分泌期中期:

在月经周期第20-23日。

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

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碎,细胞内的糖原溢人腺体称顶浆分泌。

此期间质更加水肿、琉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3)分泌期晚期:

在月经周期第24—28日。

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

子宫内膜厚达lOtu~并呈海绵状。

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

此期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管腔也扩张。

  (3)月经期:

在月经周期第1—4日。

此时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内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

前列腺素能刺激子宫肌层收缩而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

受损缺血的坏死组织面积渐扩大。

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遗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使组织坏死剥脱。

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经血。

  。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使子宫发育,引起肌细胞的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以及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官素的敏感性。

  

(2)使子宫内膜增生。

  (3)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

  (4)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使粘膜变厚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强局部的抵抗力;使阴唇发育、丰满。

  (6)使乳腺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

  (7)雌激素对卵巢的卵泡发育是必需的,从原始卵泡发育到成熟卵泡,均起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8)雌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9)促进钠与水的潴留;在脂肪代谢方面.总胆固醇有下降趋势,使}脂蛋白减少。

降低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减少胆圃醇在动脉管壁的沉积,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硬化。

  (10)足够量的雌激素存在时,钙盐及磷盐方能在骨质中沉积,以维持正常骨质。

青春期在雌激素影响下可使骨骺闭合;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缺乏而发生骨质疏松。

雌激素与甲状旁腺隶共同作用维持血中钙磷平衡。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影响子宫平滑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降低,钠离子浓度升高,使肌纤维松弛,兴奋性降低;同时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从而减少子宫收缩,有利于受精卵在子宫腔内生长发育。

  

(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为受精卵着床作好准备。

  (3)使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拉丝度减少。

  (4)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6)在已有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成熟。

  (7)孕激素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8)孕激素能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

正常妇女在排卵前基础体温低,排卵后基础体温可升高03—05℃,这种基础体温的改变,可作为排卵的重要指标。

胎儿附属物是指胎儿以外的组织,包括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

.羊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是胎盘最内层。

羊膜是附着在绒毛膜板表面的半透明薄膜。

羊膜光槽,无血管、神经及淋巴,具有一定的弹性。

正常羊膜厚0.05埘n,白内向外由单层无纤毛立方上皮细胞层、基底膜、致密层、成纤维细胞层和海绵层5层组成。

电镜见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随妊娠进展而增多,以增强细胞的话动能力。

.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占妊娠足月胎盘主要部分。

绒毛形成历经3个阶段:

①一级绒毛:

指绒毛膜周围长出不规则突起的舍体滋养细胞小梁,逐渐呈放射状排列,绒毛膜深部增生活跃的细胞滋养细胞也伸人进去,形成台体滋养细胞小粱的细胞中心索,此时或称初级绒毛,初具绒毛形态;二级绒毛:

指初级绒毛继续增长,其细胞中心索伸展至合体滋养细胞的内层,且胚外中胚层也长人细胞中心索,形成间质中心索;⑧三级缄毛:

指胚胎血管长人间质中心索。

约在受精后第3周末,当绒毛内血管形成时。

建立起胎儿胎盘循环。

胎盘功能

 胎盘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除胎儿代谢产物、防御功能以及合成功能等。

合成功能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隶。

约在受精后第6日受精卵滋养层形成时.开始分秘微量HcG。

着床后用特异HcG-B

羊水的功能

  1.保护胎儿胎儿在羊水中自由活动,不致受到挤压,防止胎体畸形及胎肢牯连;保持羊膜腔内恒温;适量羊水避免子宫肌壁或胎儿对脐带直接压迫所致的胎儿窘迫;有利于胎儿体液平衡,若胎儿体内水分过多可采取胎屎方式排至羊水中;临产宫缩时,尤在第一产程初期,羊水直接受宫缩压力能使压力均匀分布,避免胎儿局部受压。

  2.保护母体妊娠期减少因胎动所致的不适感;临产后,前羊水囊扩张子宫颈口及阴道;破膜后羊水冲洗阴道减少感染机会。

1.宫体逐渐增大变软。

子宫由非孕时7—8cmx4—5cmx2—3cm增大至妊娠足月时35锄×25锄×22锄。

妊娠早期子宫呈球形或椭圆形且不对称,受精卵着床部位的子宫壁明显突出。

妊娠12周以后,增大的子宫渐呈均匀对称并超出盆腔,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

妊娠晚期的子宫呈不同程度右旋,与乙状结肠在盆腔左懊I占据有关。

  宫腔容量非孕时约5ml,至妊娠足月约5000ml,增加1000倍。

子宫重量非孕时约50g,至妊娠足月约1000g,增加20倍,主要是子宫肌细胞肥大,由非孕长20cm、宽2cm,至妊娠足月长500cm、宽lOcm,胞浆内充满具有收缩活性的肌动蛋白和肌浆球蛋白。

为临产后子宫阵缩提供物质基础。

子宫肌壁厚度由非孕时约lcm,于孕中期逐渐增厚达2.O-2.5cm。

至孕末期又渐薄,妊娠足月时厚度约为0.5一1.Ocm。

子宫增大最初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以后的子宫增大则因宫腔内压力的增加。

为便于掌握妊娠不同时期的特点,临床将妊娠全过程分为3个时期:

妊娠12周末以前称早期妊娠;第13—27周末称中期妊娠;第28周及其后称晚期妊娠。

【病史与症状】

  1.停经生育年龄已婚妇女,平时月经周期规则.一旦月经过期10日或以上.应疑为妊娠。

若停经巳达8周,妊娠的可能性更太。

停经可能是妊娠最早与最重要的症状。

停经不一定就是妊娠,应予以鉴别。

哺乳期妇女月经虽未恢复,仍可能再次妊娠。

  2.早孕反应约半数妇女于停经6周左右出现畏寒、头晕、乏力、嗜睡、流涎、食欲不振、喜食酸物或厌恶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症状,称早孕反应。

恶心、晨起呕吐与体内眦G增多、胃酸分泌减少以及胃排空时同延长可能有关。

早孕反应多于妊娠12周左右自行消失。

  3.尿频于妊娠早期出现尿频.系增大的前倾子宫在盆腔内压迫膀胱所致。

约在妊娠12周以后,当宫体进入腹腔不再压迫膀胱时,尿频症状自然消失。

【检查与体征】

  1.乳房的变化自妊娠8周起,受增多的雌激素及孕激素影响,乳腺腺泡及乳腺小叶增生发育,使乳房逐渐增大。

孕妇自觉乳房轻度胀痛及乳头疼痛,初孕妇较明显。

哺乳期妇女一旦受孕,乳汁分泌明显减少。

检查见乳头及其周围皮肤(乳晕)着色加探.乳晕周围有蒙氏结节显现。

  2.生殖器官的变化于妊娠6—8周行阴道窥器检查.可见阴道壁及宫颈充血.呈紫蓝色。

双合诊检查发现宫颈变软,子宫蛱部极软,感觉宫颈与宫体似不相连称黑加征(峋rd印)。

随妊娠进展,官体增大变软,最初是子宫前后径变宽略饱满,于妊娠5—6周宫体呈球形.至妊娠8周宫体约为非孕宫体的2倍,妊娠12周时约为非孕官体的3倍。

当宫底超出骨盆腔时,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

【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1)B型超声显像法:

是检查早期妊娠快速准确的方法  

(2)超声多普勒法:

在增大的子宫区内,用超声多普勒仪能听到有节律、单一高调的胎心音,胎心率多在150—160次/分,可确诊为早期妊娠且为活胎,最早出现在妊娠7周时。

此外.还可听到脐带血流音。

  2、妊娠试验孕妇尿液含有HcG,用免疫学方法(临床多用试纸法)检测,若为阳性.在白色显示区上下呈现两条红色线,表明受检者尿中古HcG,可协助诊断早期妊娠。

  3.黄体酮试验利用孕激素在体内突然撤退能引起子宫出血的原理,对月经过期可疑早孕妇女 

 4、宫颈粘液检查宫颈牯液量步质稠,涂片干燥后光镜下见到排列成行的椭圆体,不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则早期妊娠的可能性大。

  5、基础体温测定双相型体温的妇女,高温相持续博日不见下降,早期妊娠的可能性大。

高温相持续3周以上,早孕的可能性更大。

基础体温曲线能反映黄体功能,但不能反映胚胎情况。

 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简称胎势)为:

胎头俯屈,额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其体积及体表面积均明显缩小,整个胎体成为头端小、臀端大的椭圆形.以适应妊娠晚期椭圆形宫腔的形状。

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胎产式。

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简称胎位)。

妊娠满28周及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称分娩。

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196—258日)闻分娩称早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259~293日)间分娩称足月产;妊娠满42周及其后(294日及294日以上)分娩称过期产。

影响分娩的四因素是产力、产道相互适应,胎儿顺利经阴遭自然娩出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

若各因素均正常并能为正常分娩。

正常宫缩特点有:

1.节律性官缩的节律性是临产重要标志。

2对称性官缩起白两侧官角部(受起搏点控圉’。

子宫收精力的对称性制),以微波形式均匀协调地向官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2cm/s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在15秒内扩展至整个子宫,此为宫缩对称性

3.极性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

此为官缩极性。

  4缩复作用宫体部平滑肌与其他部位的平滑肌和横纹肌不同,为收缩段。

每当官缩时,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收缩后肌纤维虽又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缩复作用。

腹壁肌及脯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骨产道指真骨盆,是产遭的重要部分。

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1)骨盆人口平面:

指真假骨盆的交界面,呈横椭圆形。

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前缘。

人口平面共有4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两侧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下端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儿.11.5cm

  2)中骨盆横径:

也称坐骨棘间径。

两坐骨棘问的距离.平均值约为lOera.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机制关系密切。

出口横径:

也称坐骨结节间径指两坐骨结节末端内缘的距离正常平均9cm其长短与分娩机制关系密切

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

1、衔接胎头双顶径进人骨盆l人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

2.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下降。

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与其他动作相伴随。

3.俯屈当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后,继续下降至骨盆底时,原来处于半俯屈的胎头枕部遇舡提肌阻力,借杠杆作用进一步俯屈,使下颏接近胸部,变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周径(平均348em)为枕下前囟周径(平均32.6伽),以最小径线适应产道,有利于胎头继续下降。

4内旋转胎头到达中骨盆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其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内旋转。

(一)先兆临产

  分娩发动前,出现预示孕妇不久将临产的症状称先兆临产。

  1.假临产:

孕妇在分娩发动前,常出现假临产。

其特点是富缩持续时间短且不恒定,问歇时间长且不规律.官缩强度不增加,常在夜问出现、清晨消失,宫缩引起下腹部轻微胀痛,宫颈管不短缩,宫口扩张不明显,给干镇静剂能抑制假临产。

  2.胎儿下降感:

多数初孕妇感到上腹部较前舒适.进食量增多,呼吸较轻快,系胎先露部下降进入骨盆入口使官底下降的缘故。

因压迫膀胱常有尿频症状。

  3.见红:

在分娩发动前24~48小时内,因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该处的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经阴道排出少量血液,与宫颈管内的粘液相混排出,称见红,是分娩即将开始的比较可靠征象。

若阴道流血量较多,超过平时月经量,不应认为是先兆临产.应想到妊娠晚期出血如前置胎盘等。

  

(二)临产的诊断

  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总产程及产程分期

  总产程:

即分娩全过程,是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

临床分为3个产程。

  第一产程:

又称宫颈扩张期。

从开始出现问歇5~6分钟的规律官缩到宫口开全。

初产妇的宫颈较紧,官口扩张较慢,约需11一12小时;经产妇的宫颈较松,宫口扩张较快,约需6—8小时。

  第二产程:

又称胎儿娩出期。

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

初产妇约需l~2小时;经产妇通常数分钟即可完成,但也有长达1小时者。

  第三产程:

又称胎盘娩出期。

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节流产

  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

流产发生于妊娠12周前者称早期流产,发生在妊娠12周至不足28周者称晚期流产。

流产又分为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本节内容仅限于自然流产。

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占全部妊娠的15%左右.多数为早期流产。

【临床表现】流产的主要症状是阴道流血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