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789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docx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

第四周

第三单元

经济发展史

3.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

(四)小农经济模式

小农经济也称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军事武器或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供民间消费;

家庭手工业:

农户法副业,主要用于自己消费和纳赋税。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代表作品有商朝的四羊方尊等。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的国家。

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称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以生产青花瓷闻名。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塞里斯”,就是“丝国”的意思。

苏州的杭州是最著名的。

中国古代的商业

(一)商人的出现和商业兴起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因此将买卖人称为“商人”。

(二)宋元商业的繁荣

北宋时,益州开始发行“交子”即世界上最早的软币。

元朝实现国家的空前统一,疏通大运河,开辟了海运,大都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三)明清的徽商和晋商

明清时期,其中实力最强的徽商和晋商。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明代中后期,在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

(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3.2近代中国经济构成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

1840年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外国人的棉纱大量涌入东南沿海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织”与“耕”分离。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逐渐不错了外国商品输入的市场。

(二)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运动又打出“求富”的旗号。

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19世纪中期起,洋务派逐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为适应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通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他们主要分布住在东南沿海地区。

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

把“振兴实业”,提倡“实业救国”论。

(二)民族工作的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

纺织业的分布,也由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大中心。

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周家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形式上统一。

(四)民族工作的萎缩

3.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49-1952年恢复经济时期

1953-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全面确立

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时期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改革开放时期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探索与失误

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

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励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最终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978年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1984年后,以城市为重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

3.4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绳子抢掠国境商旅。

因此,西欧人开始探索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好望角,为以后开辟到达亚洲的航路奠定了基础。

1492年起,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1519年-1521年,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路队,沿海伦布开辟的航路,到达南美洲。

然后,绕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6世纪时,荷兰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

拥有庞大的舰队,号称“海上马车夫”

(二)日不落帝国

英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入海外贸易竞争。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和荷兰一样,英国也组织了垄断性贸易公司,其中以东印度公司最为著名。

殖民势力遍布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逐渐成为自诩的“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三)市场的拓展

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欧洲殖民者在非洲掳掠大批黑人,贩卖为奴隶,这种黑奴贸易从15世纪至19世纪,持续近400年。

两次工业革命

(一)蒸汽时代的来临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一中一次能放出多根纱线的“珍妮机”。

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1785年正式在工厂投入使用。

人们因此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为“蒸汽时代”。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用蒸汽机驱动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从此,交通运输也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众多的电器产品纷纷涌现,人类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四)垄断组织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取代轻纺丁业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的如“托拉斯”(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

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远洋航海的距离。

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健康。

作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

第五周

3.5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大萧条来临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票狂跌。

股票持有者疯狂地抛售股票,股市崩溃。

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代来临了。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是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劫难逃。

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933年,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他推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拆正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新政”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

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美国经济逐步进入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或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美、英、法、德、日等国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变化是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个变化是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3.6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派军进攻苏维埃政权,扶植苏俄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

苏俄进入了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一面组建红军,一面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这些措施由于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一)新危机

(二)指明道路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标志着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1922年,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斯大林模式”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

(二)“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阶梯赫鲁晓夫上台的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进改革。

在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经济体制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1975年以后,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他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领域。

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苏共党组织瓦解。

12月21日,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解体。

经历74年历史的苏维埃政权不复存在。

3.7经济全球化趋势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协定》:

美金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英、法、中等44个国家举行了联合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据此,第二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

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总部都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拥有1/5的投票权。

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947年,在美国一再建议下,联合国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法》。

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欧洲联盟的建立

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组织三大区域集团。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标志西欧国家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195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5年,六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同城欧洲共同体。

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1999年元旦,欧元正式启动,2007年,欧盟增至27国。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订了《美甲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后加入进来,就商品、劳务、金融、投资等自由化作了明确规定。

1994年元旦,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

1989年,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等12国在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一)共用一个规则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从关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到2011年年底公有156个成员,它为世界各国制定了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

(二)中国与世界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难历程,知道2001年才正式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作业: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第六周

第四单元

4.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

从“百家争鸣”到儒家形成

(一)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二)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创始人。

他出生于鲁国。

优秀者72人,称为“七十二贤人”。

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中教本,后人统称为“六经”。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三)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战国时期如家的代表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仁政”。

荀子是战国末期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一大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

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钢”、“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北宋时期的儒家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

他们建立了理学。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二)王守仁心学

明朝中期的王守仁挣脱理学的束缚,宣扬“心”学,“心即是理也”。

他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人之父”。

明清进步思想家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明朝后期的李贽,用于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时代变了,就不能再拿孔子过去的话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三)三大进步思想家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构建起新的思想体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经世致用”,即研究学术要为显示所用,反对君主专制。

王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是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顾炎武反对道学的空疏浮泛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则主张物资是第一性的。

4.2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化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一)四大发明变世界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二)十进位制和割圆术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被称为“科学之王”。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一是逢时进一。

后世称这个定数为圆周率。

(三)赤道坐标和浑仪

中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仪器叫浑仪,是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四)人工选种和杂交育种

(五)体系完备的中医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六)建筑和造船及航海

古代中国建筑主要用砖瓦木料,著名的建筑有万里长城、赵州石桥、明清皇宫和陵墓。

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领先于世界。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和运用的航海技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

(一)辉煌灿烂的文学

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民间的语言的精华,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到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称为“赋”。

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各种诗体也臻于完备。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坛最具光彩的双子星座。

宋代主要文学形式是“词”。

苏轼与幸弃疾为豪放派代表;柳永、李清照为婉约派代表。

到了元代,散曲与杂剧合称为元曲。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是《窦娥冤》此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剧种,称为京剧,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

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二)充满魅力的书画

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宋代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元代王冕的《墨梅》,清代郑燮的《墨竹》等作品,既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又体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

4.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他们是—魏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

(一)开眼看世界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未收的洋务派开始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用”,是以中国的钢常理学作为建设国家、社会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改造国家、社会。

(三)维新变法思想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他们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度。

认为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就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他们还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这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戊戌变法开始。

可是,新政治推行了103天,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了。

(一)《新青年》的诞生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二)“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即“民主”赛先生即“科学”。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三)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

在中国,第一位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1918年。

(四)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也都在这是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俄为师”,探索无产阶级救国之路。

1920年春,他们开始酝酿组织工人阶级的政党。

同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随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道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4.420世界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894年,孙中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即“三民主义”

(二)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旧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建党后,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

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及影响

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规定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他还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同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成立以后,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报告。

两个凡是的方针,即: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支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

“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秋召开的当的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

1997年,当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简介的科学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4.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科技—“两弹一星”直入云霄;中国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教育—从小到大,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入航天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神州5号)。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着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再次飞上太空。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做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一)春天的信息

(二)春天的硕果

(三)历史的教训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开创基业

1949年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二)探索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科教兴国”的战略。

同时,邓小平又对教育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三)迎接挑战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作业:

四大发明是哪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