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学8.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566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诊断学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分子诊断学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分子诊断学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分子诊断学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分子诊断学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子诊断学8.docx

《分子诊断学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诊断学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子诊断学8.docx

分子诊断学8

8、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Proteome&Proteomics

提纲

1.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概况

定义、特点、研究技术、研究范畴

2.蛋白组学研究技术

2.1蛋白质的分离

2.2蛋白质的分析与鉴定:

分子物理特性:

序列和结构鉴定

分子互作特性: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

2.3蛋白质组数据库

3.蛋白质组的应用

1.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概况

1.1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的含义

蛋白质组(Proteome),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杂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或一个组织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是对机体或组织或细胞的所有蛋白质及不同时间和空间蛋白质群体)进行鉴定和结构功能分析、探索蛋白质作用模式,功能机理、调节控制、药物开发、新陈代谢途径等一个研究领域科学。

蛋白质组与基因组的关系

①人的一个基因大约可以编码10种蛋白质

②基因组决定生命体的基本形式、蛋白质组决定生命体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功能

③一种生物有一个基因组,但有许多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与基因组内涵的不同

①可变剪切作用使蛋白质组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基因组

②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使数量有限的编码基因产生数量巨大的蛋白质:

磷酸化、糖基化、脂基化、甲基化、乙酰化

③蛋白质组研究中,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容忽视

④蛋白质间主要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参与生命活动

⑤蛋白质具有相对独立的代谢过程

⑥蛋白质组研究对技术的依赖性和要求远远超过基因组学

1.2蛋白质组及蛋白组学出现的必要性

①DNA序列信息的不可预测:

1)基因表达产物是否或何时被翻译;

2)基因产物相应含量;

3)翻译后修饰程度;

4)基因剔除或过表达影响;

5)遗留的小基因或<300bp的ORFs出现;

6)多基因现象表型。

②mRNA水平的测量并不能完全揭示细胞调节行为

1)蛋白质和mRNA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4~0.5;

2)蛋白质的样品较mRNA稳定;

3)存在转录后加工、翻译调节以及翻译后加工等。

③蛋白质本身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1)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在同一机体、不同细胞中是各不相同的。

2)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蛋白质组也在不断改变。

3)在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细胞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与正常生理过程不同。

1.3蛋白组学研究的特点

1)整体性和规模化:

蛋白质功能的发挥依赖其整体性(蛋白质群)的发挥。

蛋白质组的大规模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表达模式或蛋白质组成研究);

2)动态性和网络化:

蛋白质在机体中具有时空性,是动态的,故需要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及蛋白质代谢网络研究(蛋白质功能模式);

3)复杂性和综合技术化:

蛋白质功能发挥是极其复杂的调控过程,需要多种技术,如双向凝胶、双向层析、质谱、双杂交系统、生物芯片等技术的综合应用

1.4蛋白组学研究的分析策略

1.5比较蛋白组学的研究路线

1.6蛋白质组研究常用技术

1)蛋白质分离技术(电泳和层析技术):

双向凝胶电泳(2-DE)、双向“高效”柱层析等。

2)蛋白质检测与图像分析以及鉴定技术:

质谱技术、凝胶图像分析、N端与C端测序技术、蛋白质差异分析技术等。

3)蛋白质互作研究技术:

酵母双杂交系统和反向杂交系统,噬菌体展示技术,免疫共沉淀技术,表面等离子技术,荧光能量转移技术,蛋白质定点突变技术等

4)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

蛋白质数据库技术、序列比对等

1.7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1)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

2)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3)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2.蛋白组学研究技术

2.1.蛋白质样品分离技术

细胞裂解与蛋白质溶解,去除核酸等非蛋白质成分。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capturedmicrodissection,LCM):

通过低能红外激光脉冲激活热塑膜-乙烯乙酸乙烯酯膜(最大吸收峰接近红外激光波长),在直视下选择性地将目标细胞或组织碎片粘到该膜上,从而取出细胞或组织。

优点

①分离细胞速度快,无需精巧的操作技能;

②捕获细胞和剩余组织,其形态学特征保持完好,可较好地控制捕获细胞的特异性;

③捕获细胞与塑料帽结合紧密,减少了组织损失风险。

④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

缺点

①不适合常规染色组织;

②不适合缺乏结构特点的组织(可结合免疫组化);

③捕获细胞与塑料帽结合紧密,减少了组织损失风险。

2.2.蛋白质的分离技术

A、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2-DE)

第一向:

等电聚焦凝胶电泳(IsoelectricFocusingGelElectrophoresis,IEF):

以蛋白质电荷差异进行分离;

第二向: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蛋白质分子量差异进行分离。

等电聚焦中,蛋白质分子在含有载体两性电解质形成的一

个连续而稳定的线性pH梯度电泳。

等电聚焦凝胶电泳

等电聚焦中,蛋白质分子在含有载体两性电解质形成的一个连续而稳定的线性pH梯度电泳。

IPG(ImmobilizedpHgradient)LPG(LiquidpHgradient)

载体:

丙烯酰胺衍生物+丙烯酰胺载体:

脂肪族多氨基多羧酸化合物

正极:

弱酸正极:

弱酸

负极:

弱碱负极:

弱碱

固相pH梯度(固定、不随电场变化、重复性好)液相pH梯度(连续两性缓冲离子液)

分离原理:

蛋白质分子在偏离其等电点的pH条件下带有电荷,可在电场中移动;当蛋白质迁移至其等电点位置时,其静电荷数为零,不再移动,蛋白质分离。

等电聚焦电泳要求

1:

样品制备保护

等电聚焦对蛋白质的电荷差异非常敏感,样品制备应避免任何形式的蛋白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修饰

2:

变性电泳(通常加入尿素)

蛋白质-脂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可引起电荷改变,进而导致等电点迁移或纹理现象

3:

稳定电泳PH梯度:

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电泳(IPG-IEF):

弱酸或弱碱的丙烯酰胺衍生物,凝聚时形成稳定PH梯度,分辨率0.001pH、上样量比较大、易于自动化、重复性好。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垂直板电泳):

SDS(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它能与蛋白质的疏水部分结合,从而使蛋白质获得大量的负电荷,而掩盖蛋白质本身的电荷,使蛋白质在PAG中电泳时的迁移率只与分子大小相关。

2-DE的基本步骤:

样品制备-IPG胶的制备-双向电泳-蛋白质染色

1)样品制备:

蛋白质溶解液包括8mol/L尿素,4%CHAPS,50~100mmol/LDTT,40mol/Ltris。

增溶剂如2mol/L硫脲。

还原剂磷酸三丁酯(TBP)。

蛋白酶抑制剂如苯甲基硫酰氟、EDTA等。

2)IPG胶的制备:

选择pH范围

3)双向电泳:

两向缓冲液不同,细胞提取液的双向电泳可以分辨出1000~2000个蛋白质,有些报道可以分辨出5000~10000个斑点,这与细胞中可能存在的蛋白质数量接近。

4)蛋白质染色:

考马斯亮蓝、银染(2-5ng)、荧光染色。

2-DE优缺点

优点:

根据电荷差异和分子大小分离蛋白,故能分离分子电荷相同但分子大小不同或者同分异构体(分子量相同但构象不同)以及经过翻译后修饰的蛋白(如电荷数不同的磷酸化蛋白质与非磷酸化蛋白,在双向电泳胶上出现一串水平斑点)。

缺点:

不能分离疏水性及强酸强碱性蛋白;不能分离低丰度蛋白;灵敏度受样品量限制及染色效果影响(不同与染料结合程度不同);不能完全自动化,耗时较长

差异凝胶电泳(DifferencesGelElectrophoresis):

将两种蛋质样品分别用相同染料进行荧光标记,混合后在同一胶块上进行双向电泳。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

在高电场强度作用下,对毛细管(内径5~10m)中的待测样品按分子质量、电荷、电泳迁移率等差异进行有效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

对单一蛋白或简样品蛋白质组进行分离与纯化。

若与质谱结合,可利用蛋白质等电点、疏水件和分子量等特性,借助计算机联机检索,可对蛋白质进行一次性分离和鉴定,满足高通量、自动化分析要求。

其主要适宜于膜蛋白及低丰度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在实际操作中利用蛋白质不同

特性,可进行多个分离柱多次高效液相分离,从而得到多维色谱。

2.2.3蛋白质检测与图像分析技术

蛋白质染色及检测

(1)考马斯亮蓝染考(CBBG/R-250)

(2)银染色:

将蛋白上多附着的硝酸银(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以使银颗粒沉积在蛋白带上。

其灵敏度比考马斯亮蓝染色高100倍,可以检测<0.38ng/mm的牛血清白蛋白。

(3)荧光染色

(4)丽春红染色

(5)氨基黑10B染色

(6)印度红染色

图像及分析技术

成像

软件定量分析蛋白质点(pI、分子量、密度)

定位热点蛋白质点

精确切割胶内蛋白质点

酶切消化胶块

脱盐/浓缩处理消化物

转移蛋白质(特定材料载体)

质谱系统分析

2.2.蛋白质的鉴定

①分子物理特性鉴定:

(分子大小、性质、序列组成及结构等)

②相对分子量大小:

质谱

③序列测定:

N/C端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

④结构鉴定:

光谱、X衍射和生物信息计算预测

2.2.1质量鉴定技术

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massfingerprinting,PMF)

蛋白质被酶切位点专一的蛋白酶水解后,产生不同序列长度的肽段。

这些肽段混合物具有相应的特征性,因此,将该特征性称为肽段质量图谱,又称为肽质量指纹谱,或质量肽谱图。

不同蛋白具有不同肽质量指纹谱。

PMF常用测定方法:

质谱技术

质谱技术

样品分子离子化后,根据不同离子的质量、荷质比差异来确定相对分子质量,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来判别蛋白质种类的技术。

质谱仪(Massspectrometer):

5部分[进样装置、离子化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检测器、数据分析系统],其中离子化源和质量分析器是核心部分。

质谱仪分类

①离子化源类别

(1)电喷雾离子化(ESI)

(2)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MAIDI)

(3)化学电离

(4)快离子轰击电离等

采用“软电离”,保留整个蛋白分子的完整性。

②质量分析器差异

(1)单聚焦质谱

(2)双聚焦质谱

(3)飞行时间质谱(TOF)

(4)四极杆质谱(直流电极+射频电极,共4组)。

③离子化源与质量分析器组合

(1)ESI-四极杆质谱

(2)离子阱质谱(环形电极+双曲面形端盖电极)

(3)MAIDL-TOF-MS(基质辅助激光离子化—飞行时间)。

④蛋白质质谱分析:

(1)ESI

(2)MAIDI

电喷雾质谱

原理:

在毛细管出口处施加高电压,当分析物从毛细管雾化喷出时,其表面带电并随溶剂蒸发。

此时雾化分析物处于不断增大的电荷强度之下,最后崩解为带电离子,并以气相状态进入质量分析器,从而可以测定分析物的荷质比,进而确定分析物的相对分子量。

适用:

分子量数万道尔顿的蛋白质

准确度:

万分之一

主要优点:

可与HPLC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实现液质联用,可使蛋白质的酶解产物同时得到HPLC肽谱和一张精确的质谱。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原理:

通过激光照射共结晶薄膜,使其上的基质吸能激发。

随即,膜上生物分子接受基质激发出的质子而电离成带电分子。

带电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过飞行管道,此时,检测器检测飞行时间,根据质荷比(M/Z)与飞行时间正比的关系,计算得到生物分子的相对分子量。

适用:

30万道尔顿蛋白质

准确度:

十万分之一

要点:

用样品量极微(1-2pmol),非常快速(数分钟完成分析)。

可与羧肽酶或氨肽酶结合进行蛋白质C端与N端的顺序测定,研究蛋白质化学结构。

离子阱质谱(IonTrap)

由一对环形电极(ringelectrod)和两个呈双曲面形的端盖电极(endcapelectrode)组成。

在环形电极上加射频电压或再加直流电压,上下两个端盖电极接地。

逐渐增大射频电压的最高值,离子进入不稳定区,由端盖极上的小孔排出。

因此,当射频电压的最高

值逐渐增高时,质荷比从小到大的离子逐次排除并被记录而获得质谱图。

离子阱质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多级质谱分析,对于物质结构的鉴定非常有用。

四极杆质谱(Quadrupole)

由四根带有直流电压(DC)和叠加的射频电压(RF)的准确平行杆构成,相对的一对电极是等电位的,两对电极之间电位相反。

当一组质荷比不同的离子进入由DC和RF组成的电场时,只有满足特定条件的离子作稳定振荡通过四极杆,到达监测器而被检测。

通过扫描RF场可以获得质谱图。

四极杆成本低,价格便宜,虽然目前日常分析的质荷比的范围只能达到3000,但由于分析器内部可容许较高压力,很适合在大气压条件下产生离子的ESI离子化方式,并且,ESI电离最突出特点是产生多电荷,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电喷雾电离所产生的电荷分布一般在3000以下,所以四极杆广泛地与ESI联用。

另外,三重四极杆由于可以做多级质谱,定量也方便,使用极为广泛。

串联质谱——质谱-质谱法,多级质谱法,二维质谱法和序贯质谱法

①磁分析器-静电分析器-磁分析器

②静电分析器-磁分析器-静电分析器

③三重四极滤质器质谱仪

④混合式串联质谱仪

质谱技术的作用

①蛋白质序列分析:

通过串联质谱实现,得到N端和C端碎片离子系列,综合分析就可得出肽片断的氨基酸序列。

②研究蛋白质的修饰:

特征离子检测:

确定磷酸化肽或和蛋白酶解、糖苷酶酶解相结合确定糖蛋白;

串联质谱检测:

确定磷酸化、糖基化位点,并分析糖链的组成、结构及分支情况。

③三维结构分析和生物分子互作研究

2.2.2蛋白质序列鉴定——测序技术

①串联质谱测序技术

②N端测序法:

Edman降解法、丹磺酰氯法,二硝基苯氟法、毛细管电泳技术)

③C端测序法:

异硫氰酸法(利用C端羧基水解(羧基肽酶)来进行测序,但由于C端羧基化学性质不活泼,导致效率很低(6-8个残基)

原理:

使用异硫氰酸苯酯(PTC)与肽肽链氨基酸反应产生PTC-肽,在强酸作用下,末端aa掉下来,形成环化PTC-aa。

而失去一个aa的肽又可以再次与PTC反应,这样循环测序。

丹磺酰氯法:

强荧光剂,能专一结合肽链α-氨基生成丹磺酰-肽,随后水解生成丹磺酰-氨基酸,然后电泳可鉴定N端氨基酸。

二硝基苯氟法:

毛细管电泳技术:

蛋白质微量N端顺序测定。

原理:

是根据在电场作用下离子迁移的速度不同而对组分进行分离和分析。

特点:

灵敏度比HPLC高两个数量级。

样品需量少(10fmol)的水平检测氨基酸。

问题解决:

新的偶联和裂解试剂;HPLC(液相色谱)

2.2.3蛋白质结构分析

①溶液中蛋白质结构:

(1)NMR

(2)圆二色谱法

(3)激光拉曼光谱法

(3)紫外差光谱法

(4)氢同位素交换法。

②蛋白质晶体结构:

(1)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晶体结构分析)

(2)多维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电镜二维晶体三维重构术(电子晶体学)

③生物信息学预测:

(1)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理论计算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2)通过已知空间结构推测未知空间结构。

2.3.蛋白质互作

①蛋白质间互作鉴定:

(1)蛋白质亚基的聚合:

线性、环状、螺旋、球状、交叉聚合

(2)分子识别:

抗原与抗体、配体与受体、酶与底物

(3)分子的自我装配:

核糖体、细菌鞭毛、病毒的自动装配

(4)多酶复合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包括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②蛋白质-核酸互作鉴定:

(1)转录起始/调控

(2)染色体的形成

作用力

(1)氢键:

肽键之间,主-侧、侧-侧链之间

(2)范德华力: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3)疏水键:

非极性基团为了避开水相二群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4)离子键(盐键):

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①体外:

(1)肽蛋白质亲和层析

(2)亲和印迹

(3)免疫沉淀

(4)交联等

②体内:

(1)酵母双杂交系统

(2)噬菌体展示技术

(3)生物传感芯片质谱

(4)蛋白质定点诱变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Two-hybridSystem)

理论基础:

真核生物对转录起始过程的调控。

基因转录原则上是关闭的(阻遏蛋白),只有当需要的时候才开启。

而开启需要反式作用因子的参与。

负调控:

阻遏蛋白(RepressorProtein)结合在受调控的基因上时,基因不表达。

正调控:

去除靶基因上的阻遏蛋白,使RNA聚合酶识别基因启动子,使基因得以表达。

发挥这种功能的蛋白是反式作用因子——转录激活因子。

转录因子:

去除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阻遏蛋白,具有组件式结构,即具有DNA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Domain,DB)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Domain,AD),引导RNA聚合酶识别启动子区域序列,开启基因的转录表达。

双杂交系统基础:

不同类型的转录激活因子其DB与AD杂合形成正常蛋白仍具有正调控功能。

Fields等构建的酵母双杂交系统

1、与调控SUC2基因有关的两个蛋白质Snf1和Snf2,将前者与Gal4蛋白的DB结构域融合,另外一个与Gal4蛋白的AD结构域的酸性区域融合。

(Snf1-DB,Snf2-AD)

Snf1-DB:

诱饵蛋白

Snf2-AD:

捕获蛋白/靶蛋白

2、将含有这两种融合蛋白的质粒转化到GAL4基因和GAL80基因被缺失(排除细胞内源调控因子的影响)的酵母细胞(报道株)中。

3、结果:

只有同时转化了Snf1和Snf2融合表达载体的酵母细胞才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单独转化其中任何一个载体都不能检测出β-半乳糖苷酶活性。

4、结论:

Snf1和Snf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报告基因:

β-半乳糖苷酶基因

报道基因:

被激活的、能显示“诱饵”和“猎物”相互作用的基因。

LacZ报道基因:

已经过改造,其基因上游调控区引入受Gal4蛋白调控的GAL1序列。

报道株:

经改造的、含报道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宿主细胞。

酵母细胞报道株优点:

①易于转化、便于回收扩增质粒;

②具有可直接进行选择的标记基因和特征性报道基因;

③酵母的内源性蛋白不易同来源于哺乳动物的蛋白结合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显著优点:

1)活细胞检测,反应细胞体内的真实情况

2)可检测蛋白质之间微弱或短暂的相互作用:

①采用高拷贝和强启动子的表达载体使杂合蛋白过量表达;

②激活结构域和结合结构域结合形成的转录起始复合物可增强杂交蛋白间稳定度;

③通过mRNA产生多种稳定的酶使信号放大;

④酵母表型、X-Gal及HIS3蛋白表达等检测方法均很敏感

噬菌体展示技术

原理:

外源基因片段插入噬菌体基因PⅢ或PⅥ中,并得到转录表达,从而使外源基因的表达蛋白融合在噬菌体的外壳蛋白中,形成融合蛋白,呈现在噬菌体表面。

(外壳蛋白替换)

应用:

通过多轮“吸附-洗脱-扩增”过程,抗体回收、富集到具特定结合力的噬菌体上,成为抗体筛选强有力工具。

还应用于药物开发、体内蛋白相互作用的预测等。

蛋白质-核酸互作:

凝胶滞后实验(gelretardation)

又叫DNA迁移率变动试验(DNAmobilityshiftassay)

基本原理:

凝胶电泳时,在电场的作用下,结合蛋白质的DNA片段向阳极移动的速度比小分子DNA片段慢,从出电泳滞后。

方法:

将短双链DNA片段进行探针标记,然后与蛋白质混合,随后凝胶电泳。

若DNA与特异性蛋白质结合,其向阳极移动速度受到阻滞,对电泳进行放射性自显影(或采用抗体),就可找到DNA结合蛋白。

转录因子研究的经典方法,也常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筛选出的结果

蛋白质-核酸互作:

DNaseI足纹分析(DNaseIFootprinting)

原理:

DNaseI可以随机水解磷酸二酯键,将DNA水解成单个核苷酸。

而结合有蛋白结合DNA片段则可免除水解,这样蛋白质在DNA片段上留下了“足迹”,通过电泳凝胶和放射性自显影,就可找到结合有蛋白质DNA链。

足迹试验可以:

寻找特异性DNA结合的目标蛋白;目标蛋白结合部的碱基位置

足迹试验分为:

DNaseⅠ足迹试验和硫酸二甲酯足迹试验

蛋白质-核酸互作:

滤膜结合法(filterbindingassay)

原理:

利用硝酸纤维素滤膜不能结合双链DNA,但可与蛋白质结合,从而将蛋白质结合的DNA片段与游离的DNA分离。

应用:

①从多核酸混合液中筛选含有特异结合位点的DNA片段;

②分离与蛋白质结合及游离的DNA;

③进行常规的DNA结合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同位素标记亲和标签(Isotopecodedamnitytages,ICAT)

ICA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试剂,由三个功能区域:

半胱氨酸反应区、8个H或2H的连接子和有亲和标签作用的生物素形成8个Da质量差异的亲和标签。

实验时,两种不同细胞状态的蛋白质样品分别用不同的ICAT标记,等量混合并用蛋白酶消化,经过生物素亲和层析进行分离,标记的多肽由于生物素的作用被吸附下来,经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经不同ICAT标记的相同肽段一前一后相邻分布在MS图谱上,经计算机数据库查询,得到在不同细胞状态下蛋白质的表达差异。

该技术灵敏度及准确度均很高,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组差异,能够快速定性和定量鉴定多肽和翻译后修饰蛋白质、低丰度蛋白质.尤其是膜蛋白等疏水性蛋白。

该技术只能对含半胱氨酸残基的蛋白质进行分析;

蛋白质定点诱变技术

原理:

对蛋白质的编码基因进行特定位点突变,改变蛋白质的特定功能结构域,然后鉴定特定结构域对功能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某些疾病相关或特异蛋白质。

应用:

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生物传感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肽序列标签(Peptidesequencetag,PST)技术。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应用方向

3.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应用

1.用于寻找疾病相关的蛋白质:

标志物。

2.用于微生物蛋白组研究,彻底阐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并寻找全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3.蛋白质组数据库将成为药物设计的路标。

4.对不同生物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性研究,可以对生物进化途径提供参考,对多细胞生物的起源提供线索。

5.追踪胞内信号分子的移位,阐明目标蛋白质在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位置。

临床蛋白组学

是蛋白质组学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