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409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

《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docx

0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

校本教研、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案例

1、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的实战

凡是到过洋思中学的人都知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其独特的办学理念。

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策略,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它是洋思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最为重要的途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

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洋思人认为,答案应该是:

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中学在规定中明确要求,每周初,备课组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教师集体备课。

此时,教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

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暴露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

可以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

“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

洋思人认为,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

  到洋思中学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

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之多。

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因此,有人误以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

怎样教?

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

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

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

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人认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

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

教师要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兵”教“兵”。

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

这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后。

洋思的学困生比较多,在课堂上,这些学习的“困难户”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

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

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

而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都生活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

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

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洋思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

在洋思中学,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

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

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教师讲了几分钟,或者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学,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都学得特别紧张。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紧张,是洋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七能”:

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

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

七能确保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

教师上课布置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

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知识,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课堂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于这样的课,学生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得快、学得好,有一种成就感。

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

由此,紧张成了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它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还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高效发展。

正如洋思中学的校歌中所唱的那样,“播下了智慧和希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008年12月12日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杜郎口中学:

课堂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课堂分为“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呈现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类特点,预习课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个环节,这种模式被称为“三三六教学模式”。

教室里没有教师的讲台与讲桌,三面全是黑板。

课堂上学生或坐或站,讲讲说说,老师却讲得很少,这就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

这个偏居鲁西北的普通农村中学,硬是靠自己的探索与实践闯出了一条课堂教学改革的“蹊径”。

那么,校长崔其升是如何解读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呢?

  从老师独讲到学生人人参与

  说起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起因,崔其升校长认为主要是由于当时学校教学质量低下,而教学质量的低下主要原因在于课堂。

课堂上都是老师一个人从头至尾地讲解,学生没有话语权、表达权,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跟得上,大部分中下水平的学生跟不上。

学生跟不上老师课堂内容的进度,内在学习动力没有被激发,随着年级的升高,内在的学习动力渐渐消磨殆尽,厌学、辍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如何变教师一个人讲解为学生全员参与式课堂?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起始思考。

  崔其升说到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认为没有什么奥秘,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据学生、发展学生,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教材、拓展教材、升华对教材的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悟、生成及推理。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课堂,真正发挥学生内在学习的欲望与愿望。

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把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当作课堂教学的追求,这不但是教育的规律,也是生命的规律。

  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是看教师重视学生还是重视教材,是带着教材面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面向教材。

由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以致在杜郎口的课堂上,看不到一个学生走神,看不到一个学生在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

课堂教学的改变,不仅让学生喜欢课堂,也让他们喜欢学校的生活,甚至有的学生不愿意放假。

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学生升学、厌学、辍学的问题,根本上则是解决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山东省教科所在对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6次调研以后,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概括为两句通俗的话:

让学生知道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课堂上一个人的积极性变成了几十个人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了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的学习由应对考试变成了对人生的准备,学生的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变成了探究式学习。

  教师作用体现在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上

  历经10年改革,杜郎口中学对课堂教学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在崔其升看来,如果教师仅仅把课本知识与教参内容通过“讲”来传递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

10年来,杜郎口评课的唯一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这样的标准与以往评课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材挖掘程度、个人风采展示相比,已经是大不相同。

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还有一条要求:

只要课堂上还有一个学生有问题,还想讲解、剖析、表达,教师就不能开口讲解。

  教师在课堂上要还学生以学习的权利。

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画一画、练一练、议一议、辩一辩、讲一讲;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步骤让学生去实验,问题让学生去总结。

杜郎口中学让老师们通俗地明白:

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身做过的学得最好,老师应该把权利、兴趣、自由与空间还给学生。

课堂的关键价值在于学生的发现,在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空间与环境。

杜郎口中学对老师有这样的认识:

差的老师上课会叙述,一般的老师会讲解,良好的老师会提问,优秀老师重在启发,杰出的老师让课堂开放。

经过十年的教学改革,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彻底变化:

从主演走向了导演,课堂由独演走向了合演,由现成走入了生成,教师有时也变成了学生。

  为了保证教师角色的改变,杜郎口中学推出了三项措施。

一是领导班子上公开课。

在杜郎口中学有明文规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是优秀教师,在最优秀的教师中聘任与挑选领导班子与学科主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课必须要做到真正成为全校教师的示范及标杆课。

10年来,学校坚持领导班子上观察课,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薄弱教师上改进课,正是在这样的不懈坚持中课堂得以日趋明晰。

二是学校确立了新的课堂标准。

看每节课是否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情感与不同观点的机会,看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有无自己的独到思维,是否借助文本有自己的思想与观点;看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没有创造与发明;看教师是如何发动学生,指导学生构建与发现文本的。

三是确立了“10+35”的课堂模式。

教师的讲占10分钟,学生的自主学习占35分钟。

最近几年,由于老师们已经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了模式的实质,现在即使让他们讲他们也不讲了。

  课堂上有了民主与开放才会有学生的主动

  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从2002年以后,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就再没有讲台与讲桌了,课桌椅的摆放也从过去的“秧田式”变成了“对桌式”,学生对桌而坐,结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伙伴,方便相互之间的交流。

  在教室里,民主的一个体现是增加了黑板面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黑板展示自己的收获。

黑板还起到了反馈与训练的作用。

最近4年,杜郎口中学取消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利用黑板在当堂实现训练与反馈是重要原因。

  民主的另一个体现是“开放”。

只有开放才能解放学生,只有解放学生才能释放他们的学习激情。

开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对教材进行理解、说明;第二,让学生在碰撞、辩论中学有所得;第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只要是围绕文本,可以采取一切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第四,把讲练课变成了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3种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型。

  为了巩固教改成果,杜郎口中学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一是以评价促课堂,主要有四种形式:

第一,每天两次反思会,分别在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10分钟左右,学校提倡教师在反思会上,讲事实、讲真事,杜绝假大空,要求没有说清优缺点的,不准讲话。

第二,在墙壁上安装了几块大黑板评价课堂,在黑板上写3点——收获、失误、措施。

第三,购置液晶电视、录像机,每节课都对课堂进行跟踪,定期抽时间将课堂录像反馈给教师,结合实例,点评课堂对授课教师和非授课教师都有启发。

第四,结合反思会上提出的问题,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围绕问题进行反思,并讨论解决方案。

二是课堂过关。

通过班主任的把关课、级部主任的反馈课、学科主任的科研课、验评组的考核课,“四位一体”抓课堂,让教师人人都做管理者,个个都是科研者。

(赵小雅张滢实习生 周志娟 采写整理)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8年12月12日 

 

3、潍坊一中:

在三驾马车拉动下前行

时间倒回到3年前。

当年,由潍坊市政府投资、可容纳6000多名学生的全日制、寄宿制潍坊一中新校址正式启用。

这对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潍坊一中来说,注定要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超大规模的学校如何发展?

硬件条件上去了,软件实力如何提升?

为此,潍坊市教育局及时调整充实了学校领导班子,由时任潍坊市教科院院长的曹红旗出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化蛹成蝶的过程是痛苦的,学校改革无法遵循简单化的逻辑进行单一探索,潍坊一中的选择是:

在三驾马车拉动下前行

启动教学改革:

自主高效优质课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潍坊一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自己重生的起点,引领全校教师精心打磨课堂,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

他们认识到,教学是高度自主的专业,不可能进行全程高度监控,只能在学校层面鼓励、督促与提供策略帮助的基础上,实施个人以及小组层面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改革。

人人参与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2005年暑假,潍坊一中开展了“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与课堂教学改革大讨论”。

他们发现全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六多六少”:

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继承传统多,自主创新少。

  为了解决“六多六少”的问题,潍坊一中明确提出构建“自主高效优质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自主”是内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己做主和自觉主动地学习、探究、合作、交流;“高效”是标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和思维活动展开;“优质”是目标,指的是追求全面品质的提升和注重过程绩效与附加价值。

  教学改革目标的明确仅仅是改革课堂的第一步。

他们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目标的策略:

突出两个中心、构建六项有效教学。

“两个中心”就是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习为中心。

“六项有效教学策略”则是先学后讲;三讲三不讲,即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及时矫正、反馈;三布置三不布置,即不布置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删除无效教学环节。

  “六多六少”十分具体地点明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自主高效优质课堂”指出了全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愿景;“两个中心”和“六项有效教学策略”则提出了实现愿景的途径。

这些愿景与策略就像是一面镜子,每位教师几乎每天都会去照一照,有的教师甚至把它们手抄下来压在办公桌或家里写字台的玻璃板下,备课之前先读上一遍。

构建生长取向的学习型团队

  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复杂,既涉及到教学理念、学生观、教学手段、外部环境,又涉及到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

要使教学改革在课堂里真正发生,就必须促使每位教师都创造出自己的关于新教学实践的理念。

  学校提出,每个教师都要有课型意识,要在透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总结自己在讲各种课型时所用的教学方法,然后,就同一个课型,同备课组的教师反复互相听课、讨论,形成较完善的备课思路。

学校帮助教师邀请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校内学科研究小组对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诊断性研究,反复实践和打磨课型案例。

最后,各科公选出有代表性的课型案例,以公开课的形式对全体教师开放,并将课型教案或教师的说课稿发表在校刊上供教师们讨论、学习、借鉴。

这样,各科以备课组为单位形成了一个个学习型团队。

在团队的各种互动对话中,学校提出的“六项教学策略”有了真正落实到课堂中的可能性。

反思促进教师不断超越

  学校当初要求教师们提炼课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时候,有些人觉得很为难,因为虽然自己天天都在上课,但是自己的讲课风格到底有什么特点,某些课型为什么那样处理,却很少有意识地去思考。

特别是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后,高考的压力并没有减轻,但是教材却变化很大,很多教师难以适应。

用老办法教新教材,不但教学进度难以完成,而且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很难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当一中的教师们硬着头皮开始思考课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有了一个反思平台。

教学反思不再是漫无边际、无法把握的空想,而是有着具体目标的聚焦式反思。

学校适时通过精心组织的备课组活动、专家的诊断与引领、校刊讨论专栏、各种讲课比赛等等为教师们对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与重构提供帮助与支持。

  现在,当教师们回首过去3年,感受最深的是提炼课型模式与教学模式为全校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深刻变化。

对新教师而言,过去自己往往需要若干年的艰苦探索才能成长为有经验的教师,是有组织的课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提炼,大大缩短了他们的成长周期。

对那些教学能力稍差的教师而言,这个过程也迅速地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

  而那些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则把这个过程当作激励自己总结经验、为备课组贡献才智的机会。

潍坊一中3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们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多则讲15分钟,少则讲4分钟,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则大幅度提升。

由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们去图书馆看书的时间多了,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多了,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也多了,学校正逐渐成为真正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殿堂

重建管理机制:

五会四部七中心

  在进行深度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潍坊一中还积极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上,实行“五会四部七中心”;在管理的价值导向上,实施淡化竞争、培育团队的策略。

创新组织管理,打造级部管理实体

  按照决策与领导、管理与执行、服务与反馈三个系统,潍坊一中把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为“五会四部七中心”,形成了扁平化管理和项目制管理的新格局。

另外,学校还设置了若干个学术性组织,作为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辅助和支撑。

  1.决策与领导系统:

设置“五会”,即党委会、校务委员会、教代会、行政办公会和办学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全面领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制订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学校筹集资金,保证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等。

  2.管理与执行系统:

设置“四部”,即高一教学部、高二教学部、高三教学部、艺体教学部,分别负责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和教师、学生的管理工作,艺体部则负责全校师生的艺术和体育教学。

  3.服务与反馈系统:

设置行政服务中心、课程资源中心等七个中心,一切职能都是为研究、指导、促进师生的自主和主动发展服务。

  潍坊一中“五会四部七中心”的管理模式解决了两个困扰很多超大规模高中的难题。

首先,它的目标是把级部打造成为真正的管理实体,以解决过去学校管理层级过多所导致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真正实现学校的低重心管理。

其次,它改变了过去各部门与各级部职责交叉、分工不清,管理过分追求精细化所导致的人人忙于事务,无法梳理、分析问题,因此使学校管理工作总是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

改革考评机制,营造通力合作气氛

  潍坊一中在校本管理改革方面的另一个重点,是改革对教师的考评机制,把班级建设作为工作组、把备课组作为作业组,实行捆绑式评价。

  工作组的组织者和责任人是班主任,任课的学科教师是责任人。

  如果学生的学习或者心态出现了问题,任课教师会在一起分析原因,讨论如何解决。

作业组的责任人是备课组长,组内所有任课教师捆绑在一起进行评价,因此备课组长在规划备课组的活动时,会充分考虑团队建设,尽最大可能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质量,促进经验的共享。

  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组考评解决了一个班级的各科教师之间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的作业组考评则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深度对话与合作,有助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疏通管理流程,完善再造机制

  组织得到重塑之后,是否具有不断再生的力量是考验组织领导力的关键问题,秘诀在于是否能以开放、研究的心态对待组织运作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

3年来,潍坊一中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便是它管理流程的再造机制。

这种再造机制是通过息息相关的三个机制共同组成:

“问题发现征集机制”。

从教师、班级、年级、教研组到学校不同层面,学校每年面向这些群体征集具体问题,建立重点问题资源库,着重解决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突出问题。

  “问题梳理研究机制”。

引导全校教职工围绕学校各类问题,立足现实,进行深度思考和不断反思,提出并实践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措施。

  “研究成果推广机制”。

通过教师论坛和班主任沙龙等形式,确保将每项经验成果尽快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教师,真正转化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推动力。

同时,对发现征集、梳理研究的问题和成果及时收集整理,并进行标准化总结,将这些创新成果进行汇编,结集出版。

构建“关心型”德育:

过程体验自主德育体系

  “自主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改革激励教师们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塑组织,再造流程”的校本管理制度改革使学校成为一个注重团队合作、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型组织,以“学会关心”为特色的过程体验感悟式自主德育体系的构建,则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明亮的人生底色。

  “六走进”:

强化实践育德“六走进”指的是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高校、走进军营、走进自然,利用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