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科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
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温度与温度计
教材依据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二册(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教材共有3页,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
观察几种温度计。
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
这个活动分3层,第一层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
温度计主要是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3部分组成的。
最好配备多支温度计,以供学生仔细观察。
教材呈现了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教师要介绍摄氏温度计的标定方法。
第二层是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制造的原理。
教材提供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和温度计的比较图,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认识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设计的。
第三层是观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最好用实物。
插图中有干湿球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体温计,液晶显示温度计,摄氏温度计,水温计。
活动二: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
教材对25℃、8℃的读写方法做了示范。
这两个温度都是整数,比较容易认读,重点是零上和零下的区别。
可以增加几组温度,如0℃、36℃、-5℃,以便加以巩固。
这几个温度的认读稍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温度计模型组织学生认读、书写。
要强调零下温度自0℃向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活动三:
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教材的插图对学生的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读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时应注意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行,并消除一切对测定温度的不利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一课积累了与温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部分学生通过看天气预报对温度已经有所了解,有的同学家里有温度计对温度计的用法也有所了解。
但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温度,也没有学习和探究过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构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物体冷热的程度可以用温度来表示,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过程与方法:
能仔细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能说出温度计的制造原理;
能正确地读写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能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意识到“利用温度计能准确地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
意识到“为了观测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能认真细致地观察;
乐于提出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
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
正确的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各种温度计的图片、记录中卡、冷热水、烧杯、筷子。
(一)谈话导入:
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设计目的:
教学开始的导入,以学生为本位,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天气进行判断,在谈话中理解温度,引出温度的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光靠感觉是不行的。
要使用工具——温度计。
(板书:
温度与温度计)
(二)学习温度的读法与写法。
1、猜一猜今天13:
00时操场上空气的温度?
(距地面1,5米处)
2、猜一猜操场地表的温度。
3、你们知道养蚕的最佳温度是多少么?
4、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高温是多少?
5、猜一猜合肥地区的历史上最低温是多少?
(要求:
请学生把所猜测的温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科学活动手册上记录。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与写法。
猜测与假设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这里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上做一定猜测,既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又激发了利用温度计的欲望;
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气象史;
学会科学的养蚕。
(养蚕是本学期科学课的重要内容。
)而预测地表和距地面1,5米处的温度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为百叶箱的高度是距地面1.5米。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完成了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三)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回忆你所见过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
2、观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3、小组观察、交流、汇报:
(1)温度计由哪几部分组成?
(2)同学们在观察温度计时发现了什么意外的现象?
引发对这种现象的探究,从而得出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设计制造的。
(3)关于温度计你还知道哪些?
引出温度计的发明史。
告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和制造原理,渗透温度计的发明史。
(四)分组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小组汇报测的数据。
2、为什么一样的温度计、一样的水测得温度不一样?
3、师生共探讨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再次测量烧杯里水温度。
5、小结。
学生第一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
(由于学生还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结果可能会相差很大。
这里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欲望。
因为满足了第一次接触这个材料的兴奋,又发现生活经验与事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这时,当再次分小组观察时,学生的头脑是冷静、理性的,观察目的是明确的、观察活动是带着“思维”的。
第二次测量温度,并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说说感受与事实产生矛盾冲突时,通过有效的观察与了解后让学生反思起先测量的过程,学生就能自发地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构建,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也有了新的感受与体验。
它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探究活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六)认识不同的温度计。
(多媒体课件)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研究温度计的热情。
(七)作业:
用温度计测冰水和冰盐水的温度。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可以更好地了解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来历。
(八)板书设计:
刻度平
玻璃管上
液柱停
液泡里
3、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二、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
(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
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
(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
(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
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
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
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
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
运动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
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
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
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五)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呼吸心跳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呼吸量
课后反思:
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活动设计:
1、激活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
(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
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
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
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
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
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
(摸脉搏)
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
发现:
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
运动心跳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
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
(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
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
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
(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
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
讨论:
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
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6)讨论并交流。
(6)谈话: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
增强心肺功能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
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2)提炼课题:
运动与健康。
(3)总结:
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
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
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
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排出体外
答案
今天刮什么风
金坛洮西小学李旺俊
教育教学具体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风的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风的特征;
2、能够用一些常见材料制作风向标,能用风向标初步测量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好不好?
出示谜语
猜出是什么东西吗?
大家同意谁的观点?
请说说理由。
二、共同探讨,深化理解
大家熟悉风吗?
风有什么特点?
说得不错,我们所指的风主要是指大自然的风。
这里有两段小诗,(出示书中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你能仿照它的式样说一段吗?
(出示第三段:
你见过风吗?
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但我知道,当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
练习写小诗。
(师适当的运用谜语的内容进行提示。
大家说的真精彩,还有些同学没有想好,或者没有将自己的小诗大胆的说出来,老师建议大家,课后把我们创作的小诗写下来,做一个诗歌展览。
你知道风还有什么特点吗?
(如生说不出来,可以打开电扇,让学生看到头发、书被风吹动的现象,更换风扇的档位体验风的力量)
为什么有这样特点?
能举例吗?
像这样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
我们把风的力量称为风力,现在打开两边的窗户,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风的力量。
有什么感受?
(清风扶面)
说得太好了!
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了!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力量不同的风,气象学家们为了区分风力的大小,一般将风力分为0—12级,数字越大表示风力越大。
我们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判断风的等级。
(展示风级歌)
请大家速记一下风的等级和它对应的自然现象。
老师课前做了个练习,请你帮我看看做的对不对?
(出示画面)判断图下填写的风级对不对。
刚才我们在教室里感受了大自然的风,发现了风有力量,除此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讲解如何判断方向,(八个方位)并请同学们判断我们教室里的八个方位。
现在你知道从那边吹来的到底是什么风?
我们把风吹来的方向称为风向,从北面吹来的风称为北风。
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是什么风?
向西吹的风是什么风?
(开电扇朝不同的方向吹)判断着是什么风?
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在这里说风向,你们用嘴轻轻的吹制造出符合老师要求的风向。
(师生游戏)。
做的不错,要判断风的方向可以怎样?
三、动手制作,实践体验
说的真好,我们可以用这些自然现象判断风向,气象台的工作人员用风向标来准确的测量风的方向,(出示:
风向标图)它有什么特点?
大家看(师示范制作简易风向标并试玩),你们想自己做一个玩玩吗?
你对制作风向标还有什么问题吗?
今天你这节科学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们想用自己的观测方法和工具,到室外实地观测风向和风力吗?
那观测时该注意些什么?
大家讲得太好了,我们在实际观测时要注意这些问题。
要填写好观测结果,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汇报。
《光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光和影》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
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本课教学思路:
影子的长短和方向这个活动是第一个活动且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第二个活动影子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已经有了前一个活动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验证猜想。
第三个活动影子的形状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只做简单的探究。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
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实际地去观察、整理数据、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和屏。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课件、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体的小木块。
分组实验:
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体的小木块。
板书设计
光和影
光挡光物屏影子
斜射长
直射短
离光源近大
离光源远小
光照面的形状形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看过《鸭狗大战》吗?
想不想看?
一边看一边思考:
1、这是什么表演?
2、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
(《鸭狗大战》是一个手影表演的视频,在此处运用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直观的展现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播放手影表演《鸭狗大战》。
哪位同学来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
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
板书:
二、组织活动开展探究
(一)、认识光源
教室里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光?
学生会说电灯、手电筒,引导必须是打开的。
(目的在于揭示光源的概念中“正在发光”这个要点。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投影机里的光源。
给出光源的概念:
像电灯这样正在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月亮是光源吗?
为什么不是?
(学生在列举了萤火虫、点燃的蜡烛、太阳后还可能说到月亮。
学生已经认识到月亮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从而明确:
“必须是自己发光才是光源”这个要点。
(二)探究活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
1、出示五张照片,这是老师分别在早上8:
00上午10:
00中午12:
00下午2:
00下午4:
00拍到的照片,说说照片中光源、遮挡物、屏分别是什么物体。
(照片中光源是太阳,遮挡物是接力棒,屏是地面。
出示这些照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很容易发现影子的长短、方向的变化,并有利学生推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什么有关)
2、你发现了影子的什么变化?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长、短。
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长,这时光源在哪里?
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短,这时光源在哪里?
你能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吗?
你推测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只要教师出示合适的材料并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材料,学生能够提出影子长短与什么有关,并且得出合理的推测。
3、教师演示:
把纸放在桌面上做屏,放一个小木块代表遮挡物,手电筒模拟太阳从不同位置照射。
讲述光源从不同的位置照射,照射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
4、如何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我们需要做几次实验才能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