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0964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

B.我国地质力学的创建者

C.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

D.国际知名工程师和桥梁专家

7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我国从一开始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勘探,相继找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震惊世界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中期

C.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前期至70年代

8(原创题)下图为中国发行的纪念李四光的邮票,李四光之所以受到纪念,这主要是因为(  )

李四光纪念邮票

A.发现了第四纪冰川

B.修筑了京张铁路

C.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及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D.是清政府最优等的“工科进士”

9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第四纪有无冰川的问题上,李四光同志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坚持真理、独排众议,向国外的探险家和地质界人士李希霍芬、巴博尔、德日进、那林、安迪生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些殖民主义的探险家在中国从事掠夺性探险几十年,没有发现中国的第四纪冰川痕迹。

于是得出中国第四纪无冰川活动的结论,进而认为中国第四纪如何接近赤道,猿人是由于气候的缘故迁移到了中国,德日进又强调了中国哺乳动物的热带和半热带性。

李四光不迷信权威们的结论,爬山涉水,收集了大量的冰川资料,给了这些外国权威们一个致命的打击,于是在李四光同志周围便形成了一个“权威们”的包围圈,一九三三年,巴博尔、德日进、那林、葛利普等专程到庐山与李四光同志辩论冰川问题,在大量的事实面前,那林、葛利普不得不在私下里向李四光同志承认中国有第四纪冰川活动。

一九三六年,安迪生从瑞典跑来中国黄山看李四光同志发现的冰川地形和遗迹,并改变了先前的轻蔑态度。

——潘贤君《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

材料二 

第四纪冰川遗迹

材料三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

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

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材料四 近年来,地质力学在预报地震方面,也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根据活动构造体系控制地震的观点,李四光同志对我国地震趋势和危险区曾做过很多明确的结论,这些结构有很多已被证实它是正确的。

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后,李四光同志亲临现场观察研究、确认邢台地震是当地基岩中走向北北东的压扭性构造带为主要组成的构造体系(属于新华夏系)发生了水平运动的结果。

根据地震地质特点指出,地震有可能沿北北东构造发展,“邢台地区的工作范围应该扩大一些,可以包括河间、沧县,甚至包括滦县、迁安。

”结果在一年时间里,北票、河间都发生了较强的地震……。

——《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李四光怎样的精神?

 

(2)据上述材料归纳李四光的贡献。

                                                 

1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是辛亥革命的老同志,入党晚了一些,政治上不是动动摇摇的,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了卓越成就,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你们要学习他。

——周恩来(1968年11月5日在中央国家机关各

部委军代表和群众代表开会时说)

材料三 第十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于xx年2月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获奖者颁奖并作了重要讲话,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以及全体部党组成员出席。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李四光不迷信权威、敢于推翻洋人的断言的事例。

(2)如何理解材料中周恩来这句话的含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设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宣布成立,此时年仅16岁的李四光宣誓加入同盟会。

2.D “游学毕业生考试”是清政府组织的。

3.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石油勘探和地震预报都是地质力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李四光地质力学的影响远远大于其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理论。

4.D 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认是李四光依据地质学理论研究考察的结果。

5.D 题目中的B、C、D三项都与题目有一定的关系,B、C两项侧重于治学过程中的态度和精神,而材料突出的是学术的发展,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学者对前人观点的怀疑,然后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执著的精神进行探索。

6.D 工程师是指从事技术层面研究的学者,而李四光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他也并非是桥梁专家。

7.A 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准确的记忆是回答本题的关键。

8.C 紧扣李四光在地质事业的贡献及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作答。

9.参考答案:

(1)体现了李四光不畏艰辛,不迷信权威,对科学事业脚踏实地、严肃认真、坚持真理,敢于向谬误作斗争的科学精神。

(2)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依据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找到了石油,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依据地质学理论,进行地震预报工作。

解析:

(1)问紧扣材料中李四光与外国地质界人士的斗争和不畏艰辛,爬山涉水收集冰川资料分析。

(2)问结合教材及材料从确认中国第四纪冰川存在、寻找石油、预报地震等方面归纳。

10.参考答案:

(1)针对外国专家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问题,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进行大量考察,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

针对外国人宣称“中国贫油论”问题,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进行大规模石油普查,相继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找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油田,使中国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2)周恩来总理称他为一面旗帜,是指李四光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一位旧民主主义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和榜样。

他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一是李四光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和榜样;

二是为促进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人才。

(1)问结合教材中李四光打破的两个“洋神话”即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贫油论”分析。

(2)问结合李四光的一生历程分析。

第(3)问结合李四光对中国的贡献作答。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

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原因;

弄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及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异同。

(4)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

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

引言提出的问题是:

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

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

“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

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赫鲁晓夫(1953~1964年执政)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表现:

①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②粮食短缺;

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调整统治政策,试图改革斯大林模式:

如苏共“20大”所作的“秘密报告”。

(参见教材“历史纵横”)

2、内容:

(1)农业改革:

(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改革: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

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

②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3、评价:

积极作用: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

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局限性: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改革:

1、内容:

(1)企业管理: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浓缩为:

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

(3)工业方面: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

前期有成效,后期背负担)

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②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合作探究】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失败原因

共性特征:

在指导思想上,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

在内容上都重视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改革没有明显成效;

在结果上,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苏联社会长期存在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失败的根本原因:

仍然坚持产品经济观和批判“市场社会主义”,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经济体制,只是在保留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因此,无法扭转苏联经济的颓势。

三、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执政)改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

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1)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管代行管)

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指导代指令)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调整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企业承包或合资)

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集体或国营变家庭)

(2)然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的社会主义。

对外调整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关于当今时代的判断,“新思维”强调当今时代是各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依赖日益增长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国际社会各国相互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人类在进入把核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时代之后,便不再是永生的。

”“一旦爆发核战争,一切生灵都将从地球上消失。

”因此,必须学会在这个世界上和平地生活,制定新的政治思维,“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

”要把社会的道德伦理标准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

②关于阶级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问题,“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戈尔巴乔夫认为,在对外政策中,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把阶级利益放在首位,但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利益的尖锐冲突,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曾导致了武装冲突和战争。

现在随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出现,国际舞台上的阶级对抗有了客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全部毁灭的威胁。

所以,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应“由过去以阶级利益为主转变为现在以全世界人类利益为主”,新的政治思维需要承认各国人民和各个国家的利益,承认它们在国际生活中的平等地位。

③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强调两者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竞赛是必然的。

且“这种竞赛能够并且应当控制在必须以合作为前提的和平竞赛范围内。

哪一种制度好,应当由历史作出判断。

”这就是“我们对新的世界哲学观念,对当代全人类原则和阶级原则的新辩证法的基本认识。

④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新思维在强调了苏联在国际社会政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的同时,也阐述了相互合作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强调“要在完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整个政治关系体系。

⑤强调对外关系的灵活性。

戈尔巴乔夫指出在对外政策中要采取多种办法选择不同的策略路线达到既定目标。

在外交谈判中不要为自己制造死胡同,也不要给对方制造死胡同,要善于迎合伙伴,寻求接触点。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共采取的对外战略是以军控为中心的缓和战略,具体政策是继续与美国就裁军、消减核武器、限制地区冲突等问题进行谈判,缓解苏美关系;

对西欧争取建立“全欧大厦”;

对东欧实行纠偏、不干涉政策;

对中国改善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

调整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解决阿富汗、柬埔寨等问题。

3、影响:

①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加上戈尔巴乔夫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

②经济体制改革受挫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备课资料】苏联的解体

1990年3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

随后,立陶宛宣布独立,1990年,先后有11个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

1991年4月,格鲁吉亚宣布独立。

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公民主张保留联盟。

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拥有本国领土内的全部主权,改国名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八一九”事件,不到3天,就归于失败。

此后,苏联形势急转直下。

2月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

次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25日,苏共中央解散。

在这种形势下,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1991年9月,戈尔巴乔夫被迫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了一个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苏联停止存在,宣称苏联的法律和其他一切准则在三国内不再适用。

21日,俄罗斯等11个苏联前加盟共和国作为独立国家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

25日晚,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起。

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正式解体。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答案提示:

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

其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

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