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0671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

《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素质第一章内容Word格式.docx

1写作

50

33%

合计

单选题约39%

非选择题约61%

150分

100%

 

第一部分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考纲再现: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素质教育提倡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因为应试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一部分人,多数人成了陪衬。

(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智体美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之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生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

②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等)

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个性独特的学生。

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

的个性发展。

③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

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施之以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使每

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创造性的人。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具体体现在: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素质教育的外延

(1)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

它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2)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各级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等等)

(3)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各类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等)

因此,素质教育在外延上,甚至超出了学校的范围,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二、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于受教育者的所经渠道的总称。

素质教育的途径包括德智体美劳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以及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以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等。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宏观层面

(1)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五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2)学校在抓好智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使“五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五育”中,德育起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起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起基础作用,美育起动力作用,劳育起综合和粘合作用。

2.新课程改革--------中观层面(材料分析题)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载体,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背景前提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如下: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作用(指导、引导、帮助)

3.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尊重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应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局限:

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3.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微观层面

(1)学校管理

学校校长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把领导教职工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职责

(2)课外,校外管理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拓展了学生素质发展的领域,成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3)中学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班级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办法和教育方法。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素质教育观,同时要注意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什么,让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2)如何调动: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以及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判标准:

判断教育者有没有掌握素质教育的方法,就要看教育者是否能够引导学习者主动学习,才能表明教育者掌握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思想,表明教育者所采取的方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基本概念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

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在中学素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一个基本的原则是:

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目的,而决不能把评价只是作为一种“甄别与选拔”的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来判断的,凡是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就是正确的评价,凡是不能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就是错误的评价,以促进发展为评价的目的,所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行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

三、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一)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

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

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

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能力培养

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

重视各种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减少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

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和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内容

减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践结合

教育着眼点

局限于学校

注重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二)部分人的发展不符合全体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1.素质教育不否认人的差异,不否认教育中人们有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

2.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差异和人的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恰恰是社会对多样性人才需求的反映

(三)、沉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核心:

牺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四)减负问题

第二节学生观

一、学生观概述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的时间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时间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重点)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观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老师起着引导、帮助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当成“人”来开展教育,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志,三是不要把教师的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2)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需求的人(考试基本不涉及到)

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必须认识学生的主体需求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有学习的需求,因而能够把学习作为自己认识客体,从而自己成为认识的主体。

(3)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考试基本不涉及到)

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人”来看待,必须认识学生主动发展的可能性

学生的真正发展,一定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发展,也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以及结果。

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单选题为主)

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以下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为此要求教育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2)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必须灵活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从而激发学生个体的主管能动性,最终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

(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存在,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为此教育者需做到以下3点:

(1)不要把学生眼前的情况,当做学生固定不变的,甚至是一生的情况

(2)教育者不能只注意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而且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更不能把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当做他的全部人生

(3)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很有培养前途的,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

3.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全面认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而且要认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

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针对的是全体学生。

4.学生是具有差异和个性的人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人的发展的差异性的同时,也承认人个性发展需求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不是平均和均衡发展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不同的学生的发展的存在差异性和个性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不同人发展的差异性的同时,还重视人的发展的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在承认了人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和个性的前提下,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结论性)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活动是为人而存在的,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要求教育者摆清自己和学生主客体位置,即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教育者的作用是起着帮助、引导学生成长的。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为学生的成长需要而存在,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应当全面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不已一部分学生为本,而是以全体学生为本

四、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所有的学生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

必须坚持教育公正的原则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均等的。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包括:

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

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公正的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等差异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换句话说,不论学生有着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受教育的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

所谓的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

一个是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

其中,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更加重要。

(二)教育公正与学生个性潜能有差异的发展

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公正,正确对待所有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齐步走,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发展的潜能的基础上,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共振也包括不同学生不同个性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在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还包括了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为本。

(三)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

(1)中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2)中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3)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与共同发展

(4)中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5)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问题:

在中学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教育分层与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与教育分层的区别

教育分层是只在教育活动中把学会少年按“好、中、差”分为不同层次,然后依据这种分层,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

因材施教则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教育分层与因材施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

1.教育分层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

2.因材施教的背后的教育观念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不同

一种教育方法,实际上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第三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显著、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第一,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与教学情境之中,分析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规律性认识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一,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来

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因此,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欣赏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一下六种学生:

1.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

2.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3.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4.有过错的学生

5.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6.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体罚学生

2.不辱骂学生

3.不大声训斥学生

4.不冷落学生

5.不羞辱嘲笑学生

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哪怕是很小的成绩

3.赞赏学生对教科书上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

帮助内容:

1.帮助学生学会反思,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4.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引导的内容:

1.方法和思维2.价值和做人

引导的特点:

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点到为止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定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会促成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要求每个老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

另外,还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教师观

教师观是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性质、这一角色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以及任务等方面的认识。

1.教师的角色性质-------帮助或促进学生成长成人

2.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3.教师的角色任务-------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

4.教师的角色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品质、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教师的职业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三、教师的角色

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榜样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

四、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5.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6.系统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