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9901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

《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Word下载.docx

原因

西汉以降,诵读儒家经典的教育一直都是历代政府实施教化、培养人才的不二主题。

清末之时,西学东渐,新式教育对读经讲经的传统带来强劲的冲击。

但至蔡元培1912年出任民国教育部长,正式取消读经科止,读经尊孔之风仍然很盛。

袁世凯窃国之后,再度掀起读经思潮,1915年7月31日在《国民学校令》中,袁氏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读经课在国民学校中的地位。

其后,“洪宪帝制”失败,教育总长范源濂于1916年10月再次发布废止读经令,自此以后,在中央官方的教育法令中,读经之风平息。

民间的读经论调虽未终止,然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以“必不容商榷讨论”的激烈态度否定传统,进行文化的改造,最终以绝对强势使“读经”只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近几年来,在香港文教基金会(ICI)的大力促进下,台湾、香港、大陆,以及海外华人聚居的许多地区又逐渐地出现了一股儿童诵读经典的热潮,影响广泛,而且成星火燎原之势。

本文试图在对其现状进行表述的基础之上,究其本质,探讨形成之因,并结合国内文化的现状对读经教育作一理性的评析。

一、儿童读经教育现象的缘起及发展

(一)缘起

1990年2月,南怀瑾先生创办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ICI),其宗旨是:

“发扬中国文化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精神,籍各种文教活动之推广,从而改善社会风气。

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社会福利。

”11994年,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博士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工程”,读经活动在中国台湾兴起,并得到南怀瑾先生的大力支持。

1995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启功、曹禺等几位文化界的耆宿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倡议“建立幼年古典学校,使一部分少年在接受一般学校教育之外,重点进行经、史、子、集古典学科的专门训练。

”2

1998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中国内地,同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由基青会社区和文化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与推广。

并有王财贵及南怀瑾弟子频繁往来于北京、武汉、深圳、上海、成都等各大城市,开办讲座,为宣传介绍诵读古文经典而不遗余力。

(二)发展

2000年,中国大陆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名少年儿童参加”。

3同年3月,“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标志着古诗文诵读的参与者由城市向农村城镇辐射。

2002年,由于学者、教育专家的呼吁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大陆“已有30多个城市开展了儿童读经工程,数百万名孩子从中受益。

”4而按照计划,“到2010年,全国至少将有500万少年儿童直接参与,影响3000万成年人,通过宣传等能使1亿以上的中国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5

读经教育不仅在大陆迅速蔓延,而且在世界华人中不胫而走。

“在中国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行列。

”6

二、读经教育的内涵

(一)“读经”的历史解释

“经”,据《辞海》解释,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引申为“直行”,“②指代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

……③旧时图书目录指儒家经典部分。

”7清代《四库全书》将“经”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8

“读经”作为专用名词出现是在清代末期,特指清末学堂的一个教学科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每年均设读经科。

“蒙学堂读《孝经》、《四书》,小学堂读《书经》、《周礼》、《仪礼》、《周易》”,9可见,清末学堂读经,内容只限儒家典籍。

(二)“读经”的现代内涵

读经,在香港,有由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倡导的“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活动”;

在台湾,有由王财贵博士发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

在大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名之曰“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在马来西亚,有马来西亚儿童导读推广中心自1998年始开展的“儿童导读推广运动”。

各地读经之风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其目的宗旨、书籍篇目、教学方法却几近一致。

王财贵撰写的《儿童读经教育手册》流传甚广,为绝大多数读经班的指导用书,其中对读经这样阐释:

“今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

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

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

”10

可见,这里的“经”与《辞海》中“指历来被尊崇的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意义更近。

综合参考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我们这里将今日之读经可以理解为:

诵读一切文化尤指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著作。

诵读要求多念多反覆,不求甚解,但求熟背。

读经的倡导者们虽然也支持成人诵读经典,但他们认为,儿童处于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13岁达到最高峰,而且这一时期学生心性纯净,专心背诵,大脑就更安定,熟读最有价值的知识,终身难忘,一生受用不尽。

因而,读经教育主要是面向幼儿及小学生的。

目前,各地的读经实际上没有统一的时间和内容安排,教材也不尽相同,但所选的书目却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

中文的经典包括“四书”、《老子》、《庄子》、《诗经》、《易经》,《唐诗三百首》、《古文选》等,一般地,都要求先把握传统,而后再读国外著作。

《儿童读经教育手册》对读经做过如下一段说明:

“凡‘读经’,虽以经典为主,但并不排斥阅读其他书籍,反而要多鼓励各种课外阅读”,使养成读书习惯;

“凡‘读经’虽以古文为主,但并不排斥白话文,并且相信由于古文能力的增强,必大有助于白话文的鉴赏与写作”;

“凡‘读经’,虽以中国文化为主,但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并且期待由于理性的开发,而更有能力去吸收融贯西方文化”;

“凡‘读经’,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排斥理解,并希望由于深沉的酝酿,而有助于其思想的缜密”。

这也有助于我们对读经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三、读经教育兴起的原因分析

读经教育以新的面貌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短短的十年之中,迅速地扩散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时影响至海外华人的儿童教育,并呈现出一种不断前进的势头,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家学者的倡导与促进

很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如香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祥林先生等等,都对经典著作的现代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肯定。

在对人文教育现状的怀疑和忧虑的同时,他们结合自我早年受教育的经历,从个人素养的提升,社会风气的改良,民族文化的复兴以及东西方文化融合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提出了儿童读经的主张,并对读经的好处做了理性而又不乏激情与感染力的表述与宣传。

读经之宜的理论又说服或者启发了大批的教师与家长,使他们和倡导者一起投入读经的教育实践中去。

专家学者们对读经教育的提倡,有如下一些考虑:

1.读经有利于让学生吸取智慧,启迪理性。

经典的研读是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接有效的教育。

“经典”是最优美的文言文,有了经典的训练,看其他的古文书籍便不在话下。

能读古文,对白话文的欣赏与写作也必多有帮助。

“经典”是文化根源所在,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高度有价值的书,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个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人生的智慧,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并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做一较为全面合理的规划与安排。

2.读经可以升华人生境界,净化社会风气。

让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使他们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的道理,懂得‘人生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12是要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优化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

同时由于道德水准的普遍提升,结合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社会风气的纯正也是可以期待的。

3.读经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世界文化交融。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牟钟鉴教授说:

“从教育工作的角度讲,让少年儿童学习最重要的文化典籍,是了解传统文化的最基本、最便捷的途径。

因为这些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凝结着民族的历史、道德、哲学、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智慧和经验。

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依赖于它的文化经典的传承和不断得到创造性的解释与发挥。

”13不能读古典书籍,就得不到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熏习,这必使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

没有自我文化,一味托钵乞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他民族所轻贱。

4.诵读的方式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就是要利用13岁之前儿童记忆力的显著发展期来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长大后什么都可以补,惟有“童子功”是很难上去的。

中国心理学会吴世煌教授认为诵读古诗文经典“还是训练机械记忆能力的良好方法,而少年儿童正处于发展机械记忆的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就是‘死’记‘硬’背也是难上加难了”14。

古文原典并不存在成人所设想的语言障碍,相反倒是语言从根基上的自然生长,学龄儿童的意识状态和记忆能力极端反差,一弱一强。

反复诵读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书声琅琅乐在其中。

(二)各种社会文化组织的策划与推动

在将读经的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之中,单凭几个号召者和行动者是不能引起广泛关注,无力发动集体参与的。

而正是各地一些或官方的或民间的社会文化组织的资金支持、广泛宣传与持久推动,才使得诵读经典的活动在各地顺利进行。

香港的“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活动”是由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倡导的,基金会董事长南怀瑾先生、副董事长兼儿童智慧开发研究中心董事长李真吾女士、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姮女士大力推动,才使的此项活动顺利开展。

在大陆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及“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则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由基金会社区和文化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与推广。

另外,武汉“大文教经典导读教育推广中心”以及福建的“绍南文化·

读经教育推广中心”等民间组织也不遗余力地为读经教育的发展作了很多事情。

台湾读经活动的有力支持者是台湾光慧文教基金会。

在马来西亚,崇德文教研习会是读经教育的核心组织者,它不仅于1998年推行了“儿童导读推广运动”,而且于2000年1月在吉隆坡举办面向马来西亚全国的“首届小状元比赛——儿童导读成果评监会”(简称“小状元会考”),取得了“优秀丰硕的成果”,并把“小状元会考”确定为常年性活动。

另外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也对读经教育的推广发挥了很大的指导、协助作用。

(三)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努力

“古诗文诵读工程”实施后,有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人认为,融会在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是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有些领导认为古诗文诵读工程与学校一直在进行的素质教育可以相得益彰;

有些领导认为依托此项工程,自己的市、县(区)找到了进行文化建设的载体,并声称该工程“像一根线将原本零乱的文化工作串了起来,使‘文化兴区’不在是纸上谈兵”15;

有些领导认为古诗文诵读工程不但可以促进文化升位,而且从长远看还会推动自己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在大体相似而侧重点各不相同的理解与认识基础之上,许多地方政府积极地倾力于“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之中。

如在河南孟州市党政府部门支持下,截至2000年底,读经活动在当地80所中小学的6万余名学生中蓬勃展开。

广东廉江市,全市有490所中小学的近4万名学生积极参加了古文诵读工程。

16河北赤城县明确下文在学校开展古诗文诵读工程,他们委托团市委作为具体的实施单位,确定了古诗文诵读三年的目标与规划,还将古诗文诵读列为教育部门进行素质教育考察的内容之一。

不论这些政府着力于此项事业的出发点如何,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他们在读经之风的宣传与普及中成为了一个颇为关键的环节。

这些地方政府既让各种推广儿童读经教育活动的高级文化组织有了更便利的落脚点,也为许多学校或其他读经班组织诵读经典的行为有了政策保障与心理依靠。

(四)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同与实践

1998年初,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北京、湖北的1500名儿童中进行了3个月的试点,“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开展古诗文诵读不但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育,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172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

“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18据很多文章报道,读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文学、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他们的专注力、记忆力和自制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共读的形式还促进了“亲子相长”、“师生相长”。

19

应该是这些事实坚定了老师与家长的信心,也吸引了更多的学校与家庭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教育活动中去。

这里引用北京市琉璃寺小学教导主任刘佳苗老师的一段介绍:

“我们学校是去年(1999年,作者注)9月才正式启动‘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刚开始时学生的兴趣不是特别高,全校300名学生只有200多人参加。

随着”这项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现在已经100%参加。

”20这应该能够反映出很多参与此项活动的学校、家长与学生对于读经教育的一种基本态度,也能够见微知著地看到他们对于读经教育兴起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四、对儿童读经教育的综合评析

(一)读经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必要性概说。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将传统的一切全面批

判驱除,十年文革又对传统文化施以狂风暴雨式的摧残。

几十年来,传统虚无主义盛行,国人身上的民族文化品质已经十分稀少。

当我们还在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性的获得而踯躅行进之时,在现代化道路上前行的西方文化已发出结构自身现代性的呐喊。

在这一语境中,“从学术文化到大众文化,从意识形态到个体精神,我们正在经受一场‘文化失语’的煎熬。

急促而变化多端的现代化进程,使我们的传统与现实既过度交叉又有太多断裂。

模糊的历史与模糊的思想共同织就出一通既缺乏清晰性又缺乏连贯性的浑沌话语。

”21这也许正是我们自己尴尬的现代文化处境。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而甘愿为人奴隶。

从另一个角度讲,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并不意味着抵触科学的精神、民主的信仰、法制的理念以及自由的思想等等,而是可以期望在文化的多元之中形成学派的争鸣与学术的繁茂,从相互碰撞与沟通中寻求世界整体的人类文化新传统。

此外,我们现行体制内的语文教育存在缺陷,虽已不是钱穆先生曾批评的解放前之“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但简单、浅薄、意识形态化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

殊不知,在没有历史感的文化中培育出来的语言是没有生长力的。

传统文化实际上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

2.可行性浅析。

从前文对读经教育的进程的表述,以及读经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反响来看,推行诵读经典的教育并非是强人所难。

事实已经证明,读经的确有利于训练记忆力,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陶冶情操,养成高雅的气质。

诵读记忆的方法也并非是充满痛苦挣扎和抵触反抗的灌输与“填鸭”。

应当说早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声音的模仿、跟读、默读、朗诵和诵读来进行的,同时借助字型记忆得到强化。

读诵是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培育的起点与根据,也潜在地约束和保证知行的合一。

(二)读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置疑

1.教材的随意性难以保证吸取文化之精华。

读经如果真如王财贵先生所说:

“其价值亦可由个人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去读一读,既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

”目前读经教育组织形式如此多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或其他开办读经教育团体的负责人各自文化修养、品德情趣又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们选取教材的随意性,这很难保证儿童诵读的书籍不是垃圾、毒品而是语言的精华与思想的财富。

还有,儿童读经教材的出版也缺乏精选意识。

无论是从版本的认定、内容的选择来讲,还是注音的考证与文字的编排都是由各个出版社自己操作的,没有经过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研究与策划。

粗制滥造的教材不仅会贻误人子,而且推而广之,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对文化的践踏与歪曲。

2.时间地点的随意性难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读经教育不在现行教育体制之内,没有完整的制度保障,因而,学习的时间与地点不能保证长期的稳定。

不同的读经班每周的学习次数及时间长短又各不相同,每次所读的内容也有多有少。

学贵在恒,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经之收效则会大打折扣。

虽说只要读就有收获,但那是相对于不读而言的,若要对读经寄以更高的要求,期望利用学龄期读完足够的经典篇目,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三)关于读经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选编优秀教材,重视多媒体开发。

应当说中华古籍浩如烟海,如何从中掇取菁华,选择标准至关重要。

古诗文选本应当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和启蒙教育的特点,多以情感、境界而不是立场、观点来选材,注重性情和审美趣味。

还要求进行教学多媒体的开发,让儿童一边诵读,一边在美妙的音乐和如诗的的景象中寻求心灵的共鸣,进行情感的陶冶与境界的提升。

这样坚持下去,他们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种阅读古文的能力,而且从愉快轻松中形成了对真、善、美的爱好与向往之情。

否则,虽说儿童天性喜欢诵读,时间若久,也会因枯燥而厌烦,半途而废收效甚微。

 

2.考评形式灵活,不做硬性要求。

诵读古诗文应当依照学生兴趣而进行,无意参与者可劝导但勿强迫,兴趣不大者可鼓励但勿拔苗助长。

自然地,在阶段性的考评上,也当注意趣味性与参与主动性的结合从游戏的角度进行设计,如组织开展擂台赛,朗诵表演赛等。

大可不必做任务的分派以造成作业的负担,尤其应警惕政府介入时的行政干预。

比如,前文所述某政府确定古诗文诵读三年的目标与规划,还将古诗文列为教育部门进行素质教育考察的内容之一,这如果操作不得法,将会扼杀诵读经典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3.利用周末与课前时间,将读经活动常规化。

周末可选择固定地点确定时间段开设读经班,通过宣传,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读经可以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其他文化场所。

在学校正常的课前一二分钟内引导班级同学朗诵古诗文,则不仅有利于功课的温习,也可以有平静心情,去除杂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本内容学习的作用。

Overviewandanalysisonchildren’chassic-reading

Zhaozijun

(School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

Inthepasttenyears,theinstructionofreadingclassicsinTanwan\Hongkang\themainlandandotherpartsoftheworldwheretheChinesepeoplelivedhasbeenquicklyriseandhasmadegreatprogress.Themovementhasbeensopopularbecauseoffourdifferentfactors:

1.Theinitiateandpromotionbyprofessorsandscholars;

2.Differentkindsofsocialcuturalorganizationshasdesignedandpromotedit;

3.Thesupportandeffortgivengivenbythelocalgovernments.4.Theteachers\parentsandstudents’argreementandpractice.Aftermakingsomesimpleanalyzingtothesubjectabove,thearthorgivesthenecessityandfeasibilityoftheclassics-readingeducation.Attheendofthearticle,theauthorgivessomesuggestionfollowedasmakingtheevaluationmoreflexible,regularlizethereadingmovementtotheproblemswhichexistedintheeducation.

Keywords:

Children;

Education;

Readingclassics;

reason

——————————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

历代教育制度考(上、下)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 

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

三联出版社,1980

[6]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郜元宝传统:

排斥与融合的变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 

[8] 

刘正伟读经思潮与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J]语文教育研究,1998.4

[9] 

黄行福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J]江西教育科研,1997(5)

[10]邹晓梅论儿童启蒙读经在教育中的作用[J]松辽学刊,2002(4)

[11]宝成关胡适对儒学的现代阐释及其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02

(2)

[12]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素质教育——中央教科所、中国青基会、中国教育报研讨会摘要[N]中国教育报2000.3.29(4)

[13]杨雪梅让千年弦歌世代传诵——“古诗文诵读”工程综述(上)[N]人民日报2000.10.30(5)

[14]杨雪梅让千年弦歌世代传诵——“古诗文诵读”工程综述(下)[N]人民日报2000.11.1(5)

[15]于述胜“尊孔”“批孔”与民族话语——《读书时报》的立场新释[N]读书时报2004.5.5

(1)

[16]颜一红诵读中国文化经典的教学操作[J]广西教育2003(11)

[17]王艳明“读经”工程惠及数百万孩子,国学教育开始在城市学前教育中升温(N)深圳特区报2004.1.3(4)

[18]牟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