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9102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总领下文。

②、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③、文末:

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

 

C、 

散文 

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D、 

戏剧(剧本)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

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

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

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

多幕剧、独幕剧。

记叙文

1、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F、 

说明文

1、说明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

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G、议论文

1、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

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H、写景文

1、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

1、《论语》十则

[课文分析]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

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

“毅”,意志坚强。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

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朱熹引范氏曰:

“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

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一、重点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通“悦”,愉快)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生气、发怒)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迷惑;

殆:

有害)

⑸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女:

同汝,你;

是:

此、这;

知:

通“智”。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刚强、勇毅。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采纳,听从)

(8)其恕乎!

(其:

大概、也许;

施:

施加。

二、重点句子。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不断学习、复习)。

2.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答:

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

不会矛盾,因为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3.本文的语录中,孔子认为,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让我们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学习他优点;

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自己也有就反省,并改正。

4.说说本文中出现的现在仍在用的成语。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略。

2、《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是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末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

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方正”一门。

“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

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

写法与前一则相同。

一、重点字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片刻。

骤:

急速。

欣然:

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

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

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

离开。

乃:

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

约定。

委:

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

拉。

顾:

回头看)

7、尊君在不?

(“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

集会)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

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

“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落的神态。

(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

2.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

(答出两点即可)

文中“儿女”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元方入门不顾表示了他的什么态度?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略)

5.“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6.你认为元方这个孩子怎么样?

他有哪些特点?

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

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

与《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

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重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当:

掌管。

当涂:

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

只。

当:

应当。

见:

了解)

4、孰若孤(孰:

谁)

5、蒙乃始就学(乃:

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

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

认清事物)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

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劝学。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

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八年级

4、桃花源记陶渊明

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缘溪行缘:

沿着2、落英缤纷落英:

落花

3、甚异之异:

诧异4、豁然开朗豁然:

开阔的样子

5、俨然整齐的样子6、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老人小孩8、怡然自乐怡然:

喜悦的样子

9、具答之具:

详尽10、咸来问讯咸:

11、率妻子邑人妻子:

妻子儿女12、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3、不复出焉复:

再14、无论魏晋无论:

更不必说

15、延至其家延:

邀请16、处处志之志:

作标记

17、欣然前往欣然:

高兴的样子18、无问津者津:

渡口

19、便扶向路。

扶:

沿、顺着;

向:

从前的、旧的

20、便要还家。

要:

通“邀”,邀请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2、欣然规往。

规:

计划23、寻病终。

寻:

不久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7、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9、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

(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

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

5、陋 室 铭刘禹锡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全文分三层: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

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

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这样一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名:

出名灵:

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

这3、惟吾德馨。

德馨:

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

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官府的文书。

劳形:

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

什么。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儒:

大;

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二、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7、写出三组对偶句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调素琴,阅金经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

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爱莲说 

周敦颐

  课文分析: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

开篇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备。

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

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

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

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

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