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8983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

《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冷战后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Word格式.docx

第二阶段:

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以及东欧共产党统治的瓦解,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民主派得以扩大势力。

第三阶段:

民主派向执政党夺权,施加压力,但引发了执政党与民主派人士的冲突,使执政党陷入困境,最终民主派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三、重大事件

1、波兰团结工会上台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摆脱经济困境,波兰政府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多个城市的工人罢工,局势动荡,圆桌会议,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

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2、匈牙利事件

不顾本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一味照搬苏联模式,并且大搞个人崇拜和集权政治。

拉科西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更伤害了匈牙利人民的感情。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二十大之后,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内外和人民群众中,要求批判中央第一书记拉科西·

马加什的情绪日增。

游行示威,苏联军事干预。

历时13天的事件就这样结束了。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事件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

3、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

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4、东西德兼并

1989年,大量公民的外逃浪潮,使原本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东德)政局出现大动荡。

与此同时,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其党的方针随之改变:

一是是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

二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

三是决定实行多党制。

翌年春,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

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柏林墙推倒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

5、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对苏联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大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将改革引上歧途。

1990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托维亚先后宣布独立,苏联其它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也迅速增强。

为了保住苏联,1991年5月,戈尔巴乔夫和十五个加盟共和国领袖达成协议,同意组成“新苏联”。

8月14日,苏联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称仍为苏联。

新联盟条约签署工作预定在20日开始。

8月19日清晨六点,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根据苏联宪法,他本人即日起履行总统职务,并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此间,国家全部权力移交给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

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呼吁苏联公民支持该委员会使国家摆脱危机的努力。

19事件发生后,亚纳耶夫发布了在莫斯科市实施紧急状态的命令,坦克和军队出现在莫斯科街头。

但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不听命于紧急委员会的命令,他跳到议会大厦前的坦克上发表演讲,指责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恢复苏联的政治铁幕统治,并号召群众进行总罢工。

21日晚8点,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强调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

22日上午,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苏联前国防部长亚佐夫、副总统亚纳耶夫、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已于22日凌晨被拘留。

两天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苏联共产党生命的终止,标志着苏联解体已无法逆转。

此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5日圣诞节夜,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立国69年的苏联就此解体。

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徐徐下落,取而代之的是一面3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

四、结局

最终,除苏联解体之外,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

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

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五个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五、原因分析

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最常见的有4种说法:

1、西方因素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

2、内部原因

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波折,几乎没有安宁过。

党的自身建设出现根本性的失误。

党员、党干部素质下降,是引起不满导致剧变的重要原因。

3、历史原因

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

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历史上苏联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有民族积怨。

如卡廷事件等,长期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民族关系紧张。

4、苏联因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二战后期,美苏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形成了雅尔塔格局—即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言是二战后期世界重要国家和国家集团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对比、重组和暂时定型的结果。

战后40年来,美苏两大阵营以冷战为主要斗争手段,以意识形态的较量为其特色,以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后盾,展开了全方位的对峙与抗衡。

说到底一句话,是不同经济制度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对比,谁在这场竞赛中获得了胜利,它的意识形态、精神文化。

80年代后期,由于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使得东欧巨变、民德消亡和苏联解体,战后维持了40多年之久的两极格局消失了。

两极格局的消失与苏联的解体曾在西方引起一片欢腾,他们认为,两极格局的消失说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已取得了最后胜利,它是社会主义的大失败,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不战而胜。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必然要遭到强烈的指责和猛烈的攻击,这使社会主义思想地位受到剧烈冲击。

这场灾难性的剧变不仅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民众质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极为严重地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而引发民众思想混乱,造成国家与社会的动荡不安。

改旗易帜成为潮流。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被质疑及社会主义思想地位堪忧的背景下,势必会影响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及流派的动向。

苏东剧变后,各国舆论普遍右倾,在资本主义及各种反共势力的施压下,让本已处境困难的欧共更是举步维艰。

在这种形势的波及下,“西欧唯一参政的‘欧共’宣布放弃‘欧洲共产主义’的理论,放弃社会主义,改名为‘民主进步党’。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力量最强大的‘欧共’——‘意共’也在1991年的意共‘二十大’上宣布放弃共产党名称,改建为‘左翼民主党’。

伴随着意共的社会民主党化的改名易帜,一些原“欧共”党相继脱离共产主义运动,仅有的几个仍坚持“欧共”理论的共产党也根据新形势对自己传统的政策和策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欧洲共产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苏东剧变所带来的政治冲击也使民主社会主义受到“牵连”。

一方面,为了区别苏东社会主义,由民主社会主义重新转向社会民主主义,恢复了以前的称谓;

另一方面,随着西欧社会党对其社会主义传统和观点的淡化,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客观需要,也使西欧多数社会党在不断的探索中提出如“第三条道路”这样的新思潮。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新的思潮更进一步淡化了党的意识形态属性。

转折段落

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正面的影响。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挫折中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迈进了一个不断探索与变革的新时期。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各国对苏联模式弊端进行了认真总结,进而也深刻反思了如何正确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坚定了信心,为社会主义在今后更好地发展积极总结了经验,同时注重理论创新,依照具体国情探索符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对苏东剧变原因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

从反思中发现,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去探析。

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改革事业的失败,其根本原因,

一方面在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弊病十分深重,对社会主义的声誉造成极消极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另一方面则在于这些国家党的领导集团在改革时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了剧变的悲惨结局。

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苏联共产党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过创造性贡献,但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来逐渐走向教条主义,过分集中的领导权使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执政者在改革中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合力攻击下,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就这样在一夕间瓦解分裂。

在反思中,人们认识到苏东剧变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是僵化教条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

是苏东地区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失败;

而不是所有地区、所有共产党的失败,苏共的失败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

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才是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正确出路,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活力。

理论涌现

社会主义思潮及流派的改革浪潮大量涌现。

苏东的剧变,引起了对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反思,社会主义思潮及流派也随即活跃起来,继而引发了许多社会主义学者及流派对其失败的原因的深层分析。

在国际性的分析和讨论中产生一些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构思,继而发展成许多新的社会主义思潮及流派。

也有一些社会主义流派在原先的理论政策的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变,同样获得较快的发展。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剧变发生后,西方左翼学者在深刻反思苏东社会主义失败教训的过程中,再次掀起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的新高潮,新建构和发展了多种具有影响力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西方左翼学者普遍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是苏东社会主义解体后社会转型的最佳模式,比起转向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要显得更加优越。

关于市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从市场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沿革来看,它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20世纪20—30年代的理论提出时期,以“兰格模式”的提出为主要标志;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确立、实践时期,在东欧各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分权”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右翼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这个时期市场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是“经济运行机制中性论”;

(3)20世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末,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大发展时期;

(4)20世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深刻反思及最新发展。

一是保留企业利润最大化且由经理管理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以约翰•罗默和普拉纳•巴德汉、詹姆斯•扬克的模式为代表;

二是劳动者管理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以雅克•德雷泽、马克•福勒贝、戴维•米勒的模式为代表;

三是经济民主型、社会治理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以戴维•施韦卡特、托马斯•韦斯科夫的模式为主要代表。

第四类被称为社会治理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这类模式的代表有弗莱德•布洛克、科恩、罗杰斯和迪安•埃尔逊等人的模式。

经理管理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经理管理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主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企业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借鉴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经营原则来构建新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该类模式认为资金是归社会公有的,只允许小型私营企业存在。

个人不允许投资公共部门的企业等。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罗默的“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扬克的“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罗默总结经理管理型的市场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是把市场经济的力量与社会主义力量结合起来,既要效率又要平等的理论模式。

罗默的“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思想

苏东剧变以后,当大部分西方学者和政界人士都在为社会主义的“落败”欢呼庆祝时,罗默却提出了为社会主义理论辩护的思想。

他的代表性著作有:

《市场社会主义的一个蓝图:

这种经济如何工作》(1991)、《市场社会主义:

恢复传统的理由》(1992)、《市场社会主义:

当前的辨论》(1993)、《社会主义的未来》(1994)等。

罗默认为,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公有制,而是因为市场机制被取消了。

公有制只是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目标的手段:

“社会主义植根于平等主义,而不是公有制。

社会主义只是把公有制作为实现平等主义的工具。

”②他试图通过引入资本主义的微观机制,设计出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一样有效率,同时又能避免资本主义弊端的市场社会主义制度。

罗默设计的市场社会主义蓝图由这样几个因素组成:

生产资料和企业归社会所有,企业不是由国家也不是由全体成员,而是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理来管理;

企业经理或者由工人选举,要么由企业董事会直接任命,而后者则主要由企业资金主要提供者——商业银行的代表组成;

企业劳动者由劳动力市场供给,劳动力的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

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医疗等。

但是绝大部分产品和服务都由企业提供。

这样,政府仍然能调控经济,比如对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数量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又能保证公平分配。

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有四个行为主体:

成年公民、公有公司、共同基金和国库。

成年公民通过从国库获得等量证券,来购买共同基金的股票,这样可以防止有钱人通过用普通货币收购股票来控制企业。

只有公有公司才能用证券从国库兑换钱,或者用钱从国库购买证券。

只有共同基金才能用证券购买公有公司的股票。

进入新世纪,罗默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正,首先,他改变了原来认为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是资本收入存在不平等的看法,转而认为劳动收入不平等是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

这样他原来提出的限制资本收入而提出的将资本“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就不复存在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限制劳动收入差距?

罗默给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教育平等化。

特别强调要保证出身不好的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从而为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凭借技术和专业知识获得劳动收入。

第二,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

罗默认为像明星等劳动付出与收入不对等的人,应该通过税收调整其收入。

其次,他认为制度设计远不及改变人类的偏好更有效。

罗默认为,人的自私和贪婪会使任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达到财富分配平均化的努力白白浪费,与其这样,不如改变人的价值观和偏好。

罗默认为通过道德教育方式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偏好的可能性不大,应该从物质条件出发去发现使社会团结的规律。

罗默发现,只有人们面临同质的困境的时候,无论人们如何自私,仍能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

但是如果是异质的风险时,就很难达成一致的协议。

比如,人们都同样面临空气污染的侵害时,通过征税等方法治理污染的概率就大,反之则很难。

劳动者管理型市场社会主义

与将企业交给经理管理的经理型模式不同,劳动者管理型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认为公有企业的管理应该给工人以充分的自主权,让工人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因为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平等占有的权利,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劳动者管理模式的主要代表模式有:

戴维•米勒:

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米勒认为社会主义采用计划经济不是因为市场有缺陷。

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生产资料必定只能由一少部分人获得,其余大多数无生产资料的人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生存。

米勒提出可以创建社会主义的市场,使企业对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等问题拥有自主决策权,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政府不会干预具体的经济活动,政府只负责制定和发布宏观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来避免政府寻租行为和官僚作风。

无市场的或仅有有限市场的经济,很难做到这点。

在此基础上,米勒设计了一个“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在“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里,占主导地位的生产企业是工人合作社。

合作社实行工人民主管理,民主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自己决定收入的分配,决定投资领域和大小,决定产品的价格,以及其他相关事务。

工人的收入完全取决于他的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在“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家的作用有:

第一,调配资金。

借助于国家设立的公共投资机构——“银行”来完成。

银行综合多方面考虑,向企业提供资金,除了利润因素,还有保持经济竞争、避免权力集中、维持就业平衡等;

第二,确定最低收入标准,并要求每个企业至少在短期内保证提供这样的收入;

第三,制定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以实现分配的公正。

第四,提供社会福利,以满足公共需要。

经济民主型市场社会主义

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是对劳动者管理型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强调工人民主地作出决策对其工作的企业进行管理与控制,突出了企业管理的民主性质,要求把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有机结合起来。

其代表型模式主要有:

1.韦斯科夫:

“民主管理企业”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托马斯•韦斯科夫致力于构建一种既能把资本收入的平等分配制度化,又能把工作场所的经济民主制度化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他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

民主控制、资本收入的广泛分配和积极的经济政策。

“企业的民主控制”或“民主—自治”原则,突出特点是民主。

所有的企业(只要是10人以上的)都必须实行民主的自我管理机制,企业所有成员按照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选举产生企业委员会,企业经理由企业委员会雇佣,并对企业委员会负责;

企业经理拥有雇佣和安置企业工人,使用企业生产性资产和企业净收益的分配的权力。

工人对加入还是退出某一自治企业有自由决定权,企业自由决定收入分配政策,针对企业资本收入的广泛分配这一问题,韦斯科夫设计了两类证券股票市场:

一类是无投票权的企业股票市场,各种共同基金和国外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市场;

第二类是只有共同基金才能参与的股票市场,社会的所有成年公民都可以参加。

持有共同基金类股票的公民根据股票份额领取基金纯收入,但是对企业没有直接的控制权。

为了保证资本收入平等分配,韦斯科夫建议一开始分配给每个成年公民的共同基金股票数量是相同的。

为了防止股票往某个人手中集中,规定个人手中的股票只能只能用于与别的公共基金股票相交换,任何人不得用现金购买股票,也不可以将股票变现。

韦斯科夫积极的政府经济政策。

在以民主为基础的市场社会主义中,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合理性目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必须执行积极的经济政策。

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民主的需要。

政府通过控制资本构成的总体比率和方式等来影响企业的决策,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

社会治理型市场社会主义

严格来说,这类模式并不能叫做市场社会主义,因为在这类模式中没有严格执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理论观点,但是这类模式在价值取向和具体措施上体现出某些市场社会主义的特征。

比如,对资本职能进行严格限制,尤其突出监督和调控手段对资本权力进行限制,更多的是一种改良的愿望,所以又被称为“泛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以迪安•埃尔逊“市场社会化”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为代表

迪安•埃尔逊(DianeElson)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西方著名的女性左翼学者。

1988年,迪安·

埃尔森在《市场社会主义还是市场的社会化?

》一文中批判了诺夫和曼德尔理论,在此基础上谨慎而又自信的提出了自己的替代方案的初步想法,以实现市场的社会化或者说建立“社会化”的市场。

其“市场社会化”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公共的“市场制造者”(Marketmaker),埃尔森称之为“价格和工资委员会”(PriceandWageCommissions)。

埃尔森认为:

一个社会化的市场允许宣传创新(创新精神是人们得到解放的社会的特征),并积极创造新的渠道和激励机制去鼓励个人的创新为公共产品服务。

这就需要价格和工资委员会具备以下三大功能:

为企业之间、企业和家庭之间传递有关买卖信息;

强制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前以标准的会计准则公开信息;

为价格和工资的形成提供指导(标准)。

价格是市场最为重要的杠杆,而工资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直接决定着有限需求。

买卖双方在交易中所执行的价格和工资标准由价格和工资委员会作出,并利用税法和合同履行法等法律强制手段来保障这一标准的顺利实施。

这样就为企业之间、(通过提供先进的电子化市场交易场所等)企业与家庭之间获取交易信息提供方便。

同时能够促使价格形成机制透明化,并接受公共监督。

当然,社会化市场不是创造信息,而是公开原来隐蔽的信息。

关于工资和价格标准,埃尔森认为,价格和工资委员会在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买、卖双方的需求的基础上做出来的,中央无权干涉,同时可以允许买者和卖者用分散的方式自己监督价格和工资信息。

2.建立价格工资委员会的补充机构“公共信息网”(PublicInformationNetwork),实际上就是公开组织的“买卖者网络”(Buyer–sellernetworks)。

由于有专设的机构——秘书处(当然也是由税收提供资金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