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杨胜刚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际金融杨胜刚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杨胜刚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居民:
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的经济单位和自然人。
在一国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法人和自然人均属该国的居民,而不管该法人和自然人的注册地和国籍。
例外:
一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出国留学和出国就医者,尽管在另一国居住一年以上,仍是本国居民,是居住国的非居民。
此外,国际机构〔如IMF〕不是某一国的居民,而是任何一国的非居民。
4.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理: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复式借贷记账法〕借方:
1.反映进口实际资源的经常账户;
2.反映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资本和金融账户。
贷方:
1.反映出口实际资源的经常账户;
2.反映资产的减少或负债增加的资本和金融账户。
〔本国对外国的资金流出记入借方,外国对本国的资金流入记入贷方〕。
PS:
两个经验法那么:
第一,但凡引起本国从外国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记入贷方,但凡引起本国对国外有外汇支出的交易记入借方;
第二,但凡引起本国外汇供给的交易记入贷方,但凡引起本国外汇需求的交易记入借方。
第三,从外国获得货币收入的交易计入贷方;
对外国货币支付的交易计入借方
5.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一是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效劳、收入、经常转移;
二是资本与金融账户,包括1.资本账户;
2.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藏资产,储藏资产包括外汇储藏、黄金储藏、特别提款权、储藏头寸、其他资产;
三是错误与遗漏。
6.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持续大量逆差的影响
(1)使本国累计的对外负债超过本国的支付能力,从而引起归还外债的困难,甚至出现债务危机;
(2)耗尽一国的国际储藏,本币汇率下跌,损害该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和地位;
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影响
(1)本币汇率上升,本币升值;
〔2〕外汇储藏增加;
〔3〕本币的供给量增加,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4〕国内产品供给减少,国内需求相对过大;
〔5〕加剧国际摩擦,不利于国际经济开展。
暂时性顺差→本币汇率暂时↑
→投机者卖出该国货币→逆差
7.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
〔1〕财政政策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如削减政府开支或提高税收,迫使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相对下降,从而有利于出口,压制进口,改善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
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很大时,政府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财政开支或减少税收,以扩大总需求,增加进口及非贸易支出,从而减少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顺差。
〔2〕货币政策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再贴现率,市场利率也随之上升,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物价开始下降,从而有利于出口,压制进口,改善贸易收支。
同时,市场利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吸纳国外资本,从而改善国际收支。
〔3〕汇率政策
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可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强本国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扩大出口;
同时,国外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逐步恢复平衡。
反之,当一国长期存在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可使本国货币升值,以刺激进口,抑制出口,二者共同作用于贸易收支,使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逐步恢复衡。
8.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经济状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国内经济膨胀
紧缩
扩张
国际收支逆差,国内经济膨胀
国内收支逆差,国内经济衰退
国际收支顺差,国内经济衰退
所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是指政府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某种形式搭配组合起来,以调节总需求,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平衡。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种模式: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
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
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藏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时机增加。
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
〔1〕存在比拟高的失业率;
〔2〕大局部企业开工缺乏,设备闲置;
〔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
〔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
〔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
在此状态下,这种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率有促进作用。
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缺乏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
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
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初始状态是:
〔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
〔2〕、不存在高失业率;
〔3〕、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
削减总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和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国际收支赤字。
但是,这一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
〔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
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缺乏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适宜的条件是:
〔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
〔2〕、社会总需求缺乏;
〔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
〔4、〕失业率高;
〔5〕、国际收支赤字。
在这种条件下,用松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对付经济衰退,用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4〕、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
〔1〕、经济过热;
〔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3〕、社会失业率低;
〔4〕、国际收支出现过多顺差。
在此状态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是适宜的,前者可以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后者可用来减少过多的国际收支盈余〔通过刺激进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第二章
1.直接标价法:
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的方法。
〔中国、香港、美国对英镑〕〔外币固定,本币变〕
是以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其汇率的方法。
〔美国、欧元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本币固定,外币变〕
2.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选择:
在直接标价法下,前一数值表示报价银行的买入汇率,后一数值表示报价银行的卖出汇率。
〔前买后卖〕而在间接标价下,前一数值表示卖出汇率,后一数值表示买入汇率。
〔前卖后买〕
PS:
买入或卖出都是站在报价银行的立场,进口商或询价银行为反向操作。
3.直接标价法: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间接标价法: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
直接标价法下,小前大后为升水,大前小后为贴水。
间接标价法下,大前小后为贴水,小前大后为升水。
4.套算汇率的运算规律:
〔a〕两种汇率的标价法相同,即其标价的被报价货币相同时,斜线左右的数字交叉相除。
〔b〕两种汇率的标价法不同,即其标价的被报价货币不同时,斜线左右的数字同边相乘。
被报价货币/报价货币
5.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经济增长率
当经济增长率提高①→国民收入提高→社会需求上升→进口增加→外汇需求上升→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②→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本钱下降→产品价格下降→出口增加→外汇供给上升→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3→投资利润率提高→资本流入增加→外汇供给上升→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2〕国际收支
1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给>
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2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给<
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3〕相对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高于别国→国内物价上涨→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而以本国表示的进口商品相对价格廉价→进口增加→外汇供给<
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当一国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人们预期该国货币贬值,由此大量抛售货币,造成该国货币的汇率下降,货币贬值。
〔4〕相对利率水平
利率高于别国→吸引资本流入→外币内流增加→外汇供给上升→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5〕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心里预期〕
预测某货币将贬值→大量抛售→货币贬值预测某货币将升值→大量买进→货币升值
〔6〕政府干预与政策调整
当外汇汇率上涨过快→抛售外汇,增加外汇供给→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
当外汇汇率下跌过快→买进外汇,减少外汇供给→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上升→游资涌入→本币升值
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本币升值
〔7〕其他因素:
失业率、政治、新闻因素
6.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汇率变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外汇汇率上升时,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衣外币表示的价格降低,从而刺激国外对该国商品的需求,有利于扩大出口。
于此同时,一国货币汇率下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抑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进口。
〔2〕汇率变动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是本币对外贬值后,单位外币能这和更多的本币,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增加,国内资本流出减少;
二是如果出现本币对外价值将贬未贬、外汇汇价将升未升的情况,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引起本国资本外逃。
当一国外汇市场上出现本国货币贬值的预期,会造成大量抛售本币、抢购外汇的现象,资本加速外逃。
〔3〕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一是对贸易品价格的影响,二是对非贸易价格的影响。
当本国货币汇率下降时,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进而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的上升。
〔4〕汇率变动对外汇储藏的影响
汇率变化影响进出口、资本输入从而引起外汇储藏的增减,储藏货币汇率变化会直接影响一国外汇储藏的实际价值。
〔5〕汇率变动对外债的影响
本币升值,有利于债务国,不利于债权国
7.即期外汇交易的交割日
标准交割日:
T+2
隔日交割:
T+1
当日交割:
T+0
8.外汇期权:
亦称货币期权,是指期权合约买方在有效期内能约定汇率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额外汇的不包括相应义务在内的单纯权利,即没有必须买入或卖出外汇的义务。
第三章
1.固定汇率制:
是指本币对外币规定有货币平价,现实汇率受货币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的汇率。
浮动汇率制:
是指本币对外币不规定货币平价,现实汇率不收平价制约,而是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变动的汇率制度。
2.货币局制度:
是指政府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承诺本币与某一确定的外国货币〔该货币通常被称为“锚货币〞〕之间可以以一固定比率进行无限兑换,并要求货币发行局确保这一兑换义务的实现的汇率制度。
3.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问题
(一)反对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
1.给国际贸易和投机活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容易使各国滥用汇率政策,从而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合作,最终也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开展;
3.浮动汇率下的投机活动可能是非稳定的;
4.容易造成短期资金的频繁移动和投机,使金融市场的稳定受到影响;
5.不利于国际间的自由贸易
(二)赞成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
1.国际收支均衡得以自动实现,无需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
2.增加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无需太多的外汇储藏,可使更多的外汇资金用于经济开展;
4.防止国际性的通货膨胀传播
5.有利于国际间的自由贸易、资源的合理配置
4.国际储藏的作用:
弥补国际收支赤字、调节本币汇率、充当信用保证、防患突发事件
5.国际储藏的结构:
〔一〕自有资本,包括黄金储藏、外汇储藏、在IMF的储藏头寸和特别提款权。
〔二〕借入储藏,包括备用信贷、互惠信贷协定、借款总安排、本国商业银行的对外短期可兑换货币资产。
6.影响国际储藏需求的因素:
1.持有国际储藏的时机本钱;
2.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的冲击和国际收支的调整;
3.对外贸易和经济开放程度;
4.借用外国资金的能力;
5.货币的国际地位。
7.测量国际储藏适度规模的主要方法
(1)拇指法那么,也就是经验法那么。
A、储藏/进口比例法:
即当一国的国际储藏与进口的比率在40%以上时就具有充分的能维持其货币的可兑性,当这一比例低于30%时,一国政府就很可能采取管制措施。
后来,有些学者又在此根底上稍作推广,将国际储藏的最优水平引申为能否满足3个月的进口支付,即以25%的储藏与进口比率为标准,假设过度偏离这一标准,就可认为国际储藏短缺或过剩。
B、外汇储藏/外债比例法:
理论上,一国的国际储藏是其外债偿付的支付准备金,用外汇储藏与外债进行比照,可以反映一国对外债的偿付能力。
外汇储藏/全部外债比例法≧30%外汇储藏/短期外债比例法≧100%
8.国际储藏结构管理的原那么:
必须遵循平安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那么。
平安性指外汇储藏存放风险低,不易受损;
流动性指需要动用外汇储藏时能迅速实现无损变现;
营利性指储藏资产的增值、获利。
储藏资产的平安性与流动性成正相关,平安性、流动性与营利性成负相关关系:
储藏资产的平安性与流动性越高,其营利性往往越低。
9.外汇储藏的资产结构管理:
〔1〕一级流动储藏资产:
指流动性最高的资产,包括活期存款与短期票据,平均期限为3个月。
〔2〕二级流动储藏资产:
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如美国政府发行的中期的公债券,平均期限为2~5年。
〔3〕高收益但流动性差的储藏资产:
如美国长期公债和其他信誉良好的债券〔主要是AAA级的欧洲债券〕,平均期限4~10年。
第五章
1.欧洲货币市场形成和开展的原因
〔1〕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是欧洲货币市场开展的客观根底和持续动力。
〔2〕西欧国家的货币政策和地理位置为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西欧国家外汇管制放松〕
〔3〕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加剧,是欧洲货币市场形成和开展的重要因素。
〔20C,50S:
美冻结中国在美国银行存款〕
〔4〕美国政府的金融政策加速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开展。
〔Q条例、M条例、利息平衡税〕
〔5〕1973年以来,石油美元投资到欧洲美元市场生息获利,也促使欧洲货币市场资金总量急剧增加,市场规模扩大。
〔6〕英镑危机
2.外国债券:
是一国发行人或国际金融机构,为了筹集外币资金,在某外国资本市场上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地货币为标价货币的国际债券。
〔如在伦敦发行的外国债券称为猛犬债券、在美国发行的扬基债券、在日本发行的武士债券、在中国发行的熊猫债券。
〕
3.欧洲债券:
是一国发行人或国际金融机构,在债券票面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发行的以欧洲货币为标价货币的国际债券。
欧洲债券的发行人、发行地点和计价货币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
4.全球债券:
指可以同时在几个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发行的欧洲债券,是欧洲债券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六章
1.外汇风险的类型:
交易风险:
是指在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中,由于外币和本币之间汇率的波动使交易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折算风险:
又称会计风险,是指企业在会计处理和外币债权、债务决算时,将必须转换本钱币的各种外币计价工程加以折算时产生的风险。
经营风险:
又称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使企业在将来特定时期的收益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第七章
1.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一〕长期资本流动
1.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形式1〕创立新企业。
2〕收购〔兼并〕外国企业。
3〕利润再投资。
2.国际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置中长期债券或外国企业发行的股票所进行的投资。
3.国际贷款,主要指一年期以上的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出口信贷。
〔二〕短期资本流动
1.贸易性资本流动,是指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
2.金融性资本流动,也称银行资本流动,是指各国经营外汇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而引起的国际资本转移。
3.保值性资本流动,又称资本外逃,是金融资产的持有者为了资金的平安或保持其价值不下降而进行资金调拨转移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动。
4.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投资者在不采取抛性交易的情况下,利用利率、金融资产或商品价格的变动,伺机买卖,追逐高利而引起的短期资本流动。
2.长期资本流动的利益
1.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1〕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
〔2〕有利于占领世界市场,促进商品和劳务的输出。
〔3〕有助于克服贸易保护壁垒。
〔4〕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
2.长期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入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缓和资金短缺的困难。
〔2〕提高工业化水平。
〔3〕扩大产品出口数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4〕增加新兴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时机,缓解就业压力。
3.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效应
1.经济阻碍效应。
由于一国的资本数量有限,如果输出过多,可能会削弱国内投资工程和生产部门的资金供给能力,导致就业时机减少,财政收入下降,甚至引起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
而过量的资本流入可能危及民族经济开展和经济政策的自主性。
2.国际收支失衡效应。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投资者预测该国货币将贬值,因此纷纷撤回资本,或将该国货币换成外国货币。
反之,如果投资者预期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将导致货币升值,那么发生资本内流。
3.资本外逃效应。
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以游资形式发生的资本突然大量抽逃会对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使得一些敏感的经济变量〔如利率、汇率〕变得十分不稳定。
4.资产价格波动效应。
由于高度兴旺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带来的过度负债和过度投资行为,规模巨大、流动迅速的国际资本极易造成资产价格飞速上涨,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4.国际债务危机产生原因
1)盲目借取大量外债,不切实际地追求高速经济增长。
2〕国内经济政策失误。
3〕所借外债未形成合理的债务结构。
4〕所借外债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5.80年代以来的投机性冲击的新特点
〔1〕投机性冲击的规模和势力日益庞大。
①国际投机资本的规模日益庞大;
②国际投机资本日益形成“集团化〞倾向;
③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杠杆的交易方式。
〔2〕投资性冲击策略日益立体化。
〔3〕投机冲击面日益区域化。
〔4〕投机性冲击活动日益公开化。
〔5〕投资者越来越注重利用贬值的预期和市场的信心危机。
6.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
〔1〕汇率政策不当〔2〕外汇储藏缺乏〔3〕银行系统脆弱〔4〕金融市场开放过快〔5〕外债负担沉重〔6〕财政赤字严重〔7〕政府信任危机〔8〕经济根底薄弱〔9〕危机跨国传播〔10〕基金组织政策不当
7货币危机风险的防范
〔1〕、适时调整汇率〔2〕、适度储藏规模〔3〕、健全金融体制〔4〕、谨慎开放市场〔5〕、有效控制利用外资〔6〕、控制举借外债〔7〕、稳健财政体制〔8〕、保持区域金融稳定〔9〕、建立风险转移机制〔10〕、夯实经济政治根底
8.货币危机爆发后的应对措施
〔1〕、控制资本外流〔2〕、实行本币管制〔3〕、迅速金融调整与强力金融监管〔4〕、及时的、一步到位的币值调整〔5〕、防止商业银行连锁倒闭〔6〕、采取一揽子稳健财政政策〔7〕、争取国内民众的理解与支持〔8〕、必要的行政管制〔9〕、区域合作机制的快速启动
9.国际外债衡量指标
(1)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100%警戒线为10%
(2)负债率=当年外债余债/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
100%警戒线为100%
(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
100%警戒线为20%
(4)短期债务比率=一年及一年以下短期债务/当年债务余额×
100%警戒线为25%
计算题
远期汇率:
计算远期汇率的步骤:
a、判断何种标价方法
外币固定,本币变
本币固定,外币变
b、判断升水还是贴水
在直接标价法下: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差价中小数值在前大数值在后,远期汇率为升水;
相反,那么远期汇率为贴水。
〔小前大后〕
在间接标价法下: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差价中小数值在前大数值在后,远期汇率为贴水;
相反,那么远期汇率为升水。
〔大前小后〕
c、升〔贴〕水值多少
直接标价法下:
多伦多市场即期汇率USD1=CAD1.4530/40
一个月远期汇率USD1=CAD1.4570/90
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