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8625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

《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涉外礼仪文档格式.docx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队精神。

例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种观念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人品主要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

如果只考虑个人利益,则被认为“人品”不端。

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依赖性较强。

例如,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

这种依赖性是中国传统习俗的表现和延伸,对现代人的观念影响至深。

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人自由,他们不愿意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自由行动。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青年人希望自己能尽早独立。

他们不愿意过分地依赖家庭和父母,认为那样会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在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上,东方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而西方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远。

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这种情形则很少见到。

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象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的。

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和质地,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更多的是羡慕,直接赞美。

2、等级观念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很强,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里,人们都非常注重级别、地位和辈分。

例如,在中国、韩国某些地区的家庭里,长辈受到尊重,在吃饭时长辈是优先的,一般情况下,都是长辈先入座,先动筷。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例如,美国崇尚人人平等,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组织中,人人都凭实力去竞选总统、议员、公务员、总经理或部门主管。

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论等级而讲求彼此之间的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

3、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例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认为了解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是人之常情、理所当然。

在西方国家中,则特别重视彼此的隐私权。

个人隐私主要包括个人的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情况,以及政治上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等,这些隐私都不希望别人关注或了解。

他们一般不愿意他人干涉自己的隐私,也不愿意去干涉他人。

4、性别差异和长幼关系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男士往往倍受尊重,这主要是受封建体制中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

尽管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都在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但是,男士的地位仍然较女士高。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属于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

在处理长幼关系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

例如,在中国人看来,全家老幼生活在一起是天伦之乐,绝大多数家庭愿意老人在家养老,不愿意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生活。

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自立,儿女成年后都离开家庭,和父母的来往越来越少,许多老人的晚年生活非常孤独。

5、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都比较淡薄。

例如,中国人会在公共场所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司机闯红灯,行人随意斜穿马路等。

其实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不良行为或是违反有关法规的,但是由于法制观念淡薄,这些不良习惯和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都比较强,他们知法、懂法、守法。

例如,在公共场所几乎看不到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在交通中,“礼让”是人们普遍遵循的原则。

他们爱护环境讲究清洁,认为这样做是对自己国家、城市的热爱,也是自身文明的体现。

二、涉外礼仪的特点

涉外礼仪主要是主权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表达尊重和友好之意的手段和途径,能体现国家尊严的真实内涵,所有的涉外活动只有在不危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正常开展。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涉外礼仪成为国家外交的重要方面,渗透和体现在各种涉外活动之中。

(一)原则规范与实践应用的统一 

涉外礼仪的原则规范是其基本内容或是基本标准,对涉外礼仪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涉外礼仪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礼尚往来、热情周到和一视同仁等平等对待的原则规范。

同时,涉外礼仪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涉外礼仪决不是抽象的文化行为,而是具有实际功效的现实行为。

涉外礼仪的原则规范在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时,实践应用要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能动性,能够恰当地处理各种具体情况下的礼仪问题,也充分的体现了涉外礼仪的实践应用性。

 

(二)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涉外活动的交往双方总是处在宾主之别的不同地位上,或为宾客,或为东道主。

作为东道主,通常讲以礼待客,主随客便;

作为宾客,通常讲入乡随俗,客随主便。

无论为客还是为主,涉外礼仪的内容只能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本国的礼仪传统,二是对方的风俗习惯。

这就意味着涉外礼仪必然是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就我国的涉外礼仪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国情;

另一方面要与国际礼宾规则接轨,熟悉了解各国的风俗习惯。

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继承、发扬我国的传统礼仪,又吸取国际礼宾规则和各国的风俗习惯。

  

涉外礼仪中要做到民族性和国际性统一,必须以平等为原则。

坚持民族性,意味着对待中小国家决不搞大国沙文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也不必低声下气忍辱自卑,应该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尊心。

坚持国际性,是立足平等、友好和互助尊重基础上的豁达大度。

  

三、涉外礼仪的通则

所谓涉外通则,是指中国人与外国人打交道时,通常都必须遵守并加以应用的有关国际交往惯例的基本原则,是国际交往惯例的高度概括。

对于参与涉外交际的人们而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维护形象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备加关注,而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和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

美好的个人形象会产生感染力和亲和力,这是交往成功和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是因为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真实地体现着他的个人教养和品位,客观地反映着他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并且如实地展现着他对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

同时,每个人的个人形象也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

所以,在对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

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也称作“个人形象六要素”。

1、仪容

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形象。

要注重仪容的文明端庄,就要努力做到仪容美,并且为此进行必要的美化和修饰。

2、表情

表情通常是指表现在一个人面部上的思想感情,包括眼神、笑容以及其面部肌肉的综合情感。

亲切、热情、友善和自然是在国际交往中最适当的表情。

3、举止

举止是指人们的各种动作。

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举止动作多加注意,要稳重优雅、文明得体,要讲究礼节、礼貌。

4、服饰

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一个人在服饰方面所做出的选择,不仅表现着他个人的审美品位,而且也充分反映着个人的修养。

在涉外交往中,服饰还可以展示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文化。

5、言谈

言谈指谈话时的措辞和态度。

一个人的言谈,除了传情达意,而且还可以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具体态度。

因此,在涉外交往中不仅要注意说话的音量,还要学会使用敬语和礼貌语。

6、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重视待人接物不仅要善于运用常规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善于理解人、体谅人、关心人和尊重人。

(二)不卑不亢

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的时候,都必须意识到自己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着自己的单位,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形象。

因此,每个人都应注意言行,不卑不亢,做到从容得体,堂堂正正。

不能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能表现得高傲自大,冷漠无礼。

在外国人面前过于自谦,非但不能得到好评,而且也不能被外国人所理解。

应该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敢于并且善于充分地对自己进行正面的评价或肯定,这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国际交往中通行的做法。

敢于肯定自己,还会给人以诚实自信、光明正大的印象,例如,当外国友人赞美自己的相貌、衣饰或手艺时,要落落大方地道一声“谢谢”;

当需要在特定场合进行自我介绍时,要敢于肯定自己、宣传自己,不要错失良机。

总之,既不能随意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也不应该盲目自吹自擂,自高自大。

周恩来同志曾经这样要求我国的涉外人员:

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在任何复杂艰险的情况下,对祖国赤胆忠心,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一切。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国的涉外人员必须“能在变化多端的形势中判明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再大的风浪中也能顶住,在各种环境中都严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体现中国人民的气概”。

他们的这些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国一切涉外人员都遵守的行为准则。

与外国人交往,要在坚持开拓进取的同时,虚心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有益的文化,积极吸取和借鉴世界文明的成果,博采天下之长补己之短。

(三)求同存异

世界各国的礼仪和习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在涉外交往中,对待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重要的是要了解和尊重,而不是评判是非或者鉴定优劣。

因此,在国际交往中,应采取求同存异的原则。

求同存异就是在涉外交往中,既要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适当的尊重,同时又要对国际上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遵守。

“求同”,就是要共同遵守有关礼仪的国际惯例,重视礼仪的普遍性。

“存异”,则是要求对他国的礼仪与风俗不可一概否定,而是了解并尊重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

(四)入乡随俗

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特有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定的社会或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倾向和心理特征以及生活方式。

它体现了一定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为不言自明的常规和行为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在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工作、学习、参观和旅游的时候,要对当地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加以认真、充分的了解和尊重,做到入乡随俗。

因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的情感。

(五)信守约定

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要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

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严格地要求自己。

1、许诺要谨慎

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

不管是答应交往对象所提出的要求,还是自己主动向对方提出的建议,都要深思熟虑量力而行。

一切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客观可能性出发,切勿草率从事,信口开河。

2、承诺要兑现

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遵守。

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约定一经做出就必须如约而行。

只有这样,才会赢得交往对象的好感和信任。

3、失约要道歉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解决,而导致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相关各方通报,如实地解释缘由,并且郑重地向对方致以歉意,主动地负担因为自己爽约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六)热情有度

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待人要热情而友好,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在涉外交往中要遵守好“热情有度”这一基本原则,关键是要掌握好下列四个方面的具体的“度”。

1、关心有度

中国人倡导“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而在国外人们强调个性独立,自己管理自己,自强自爱,个人自由,反对他人对自己过分的关心、规劝。

如果非得表达此意,应当使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商量。

2、批评有度

在一般情况下,对待外国友人的所作所为,只要未触犯我国法律,没有辱没我方的国格、人格,不有悖于伦理道德,通常没有必要去评判其是非对错,尤其不宜当面对对方进行批评指责。

这是因为外国人讲究独善其身,他们认为除法律明文禁止做的事情之外,其他任何事情自己都有权利去做,别人无权干涉。

另外,由于中外文化、习俗本身有很多差异,双方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是非曲直的标准未必一致,有时甚至会大相径庭。

因此,不能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人。

3、距离有度

在涉外活动中进行交往应酬时,应当视双方关系的不同,与对方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

在涉外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不同的情况。

一是私人距离,其距离小于0.5米之内。

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二是社交距离,其距离为大于0.5米,小于1.5米。

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故亦称“常规距离”。

三是礼仪距离,其距离为大于1.5米,小于3米。

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四是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同陌生人相处,它也被叫作“有距离的距离”。

在涉外交往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环境,不超过对方习惯的交流距离。

4、举止有度

在与外国人相处时,要多注意自己的举止动作,切勿过分随意失敬于人。

不要使用不文明、不礼貌的动作,例如当众挖鼻孔、抓痒痒、脱鞋子,或在与人交谈时用手指指点对方等等。

同时,也不要随便采用某些意在显示热情的动作,例如长辈遇见小孩时,抚摸一下对方的头顶或脸蛋,两个同性的人在街上携手而行等等。

这些现象,对外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七)不宜先为

在涉外交往中,当遇到一时难以应付的局面,或者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的情况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也就是说,面对这种情况,不妨先按兵不动,然后再静观一下周围人的所作所为,最后采取同周围人一致的行动。

“不宜先为”原则具有双重的含意。

一是要求人们在难以确定如何行动才好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采取任何行动,免得出丑露怯。

二是要求人们在不知道怎么做才好,而又必须采取行动的时候,最好先是观察其他人的正确做法,然后加以模仿或者与当时的绝大多数在场者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八)尊重隐私

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和其他某些方面的考虑,因而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纯粹的个人秘密和私人事宜。

在许多国家里个人私密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

将能否尊重个人隐私,视为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往对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有八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它们是收入支出、年龄大小、恋爱婚姻、身体状况、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和所忙何事。

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首先就必须自觉地避免在与对方交谈时涉及这八个方面的问题。

还有一些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例如纳税数额、股票收益、住房面积、银行存款、娱乐方式等,都和个人收入相关,都不适合提及。

(九)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礼仪原则。

在西方国家的社交场合,例如,上下楼梯、上车下车、进出电梯时,均让妇女先行。

男士和女士一起走路时,不管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一般是让女士走在右侧,因为人们认为右边比左边尊贵。

如果两男一女同行,让女士走在中间。

如果两女一男同行,男子应走在左侧,而不是居中。

男士和女士一同上车时,男士应上前几步,为女士打开车门,下车时男士应先下来,为女士拉开车门等等。

“女士优先”原则还体现在在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方面,男士们对所有的妇女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因其年龄、容貌、民族、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十)以右为尊

在正式的国际交往中,依照国际惯例将多人进行并排排列时,最基本的规则是右高左低,即以右为上,以左为下;

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这就是“以右为尊”的原则。

按照这一原则,在并排站立、就坐或行走时,为表示尊重和礼貌,主人应主动居左,请客人居右;

晚辈应主动居左,请长辈居右;

职位低者居左,职位高者居右。

如果需要会见、合影或举行谈判,多要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当主人去外宾下榻的地方进行拜会时,外宾就“反客为主”了,而原先主人的身份就成为“客人”了,这时应安排外宾居左、主人居右。

总之,在国际交往中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排列具体位置的主次尊卑时,“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原则。

第二节涉外基本礼仪

一、涉外称呼礼仪

称呼是指人们交谈时所使用的、用以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社会制度不一,因而称呼差别很大。

在涉外交往中称呼的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交往对象对你的态度。

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闹出笑话出现误会,甚至还会使对方不高兴,引起反感,。

(一)泛尊称

 

这种称呼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主要包括“先生”、“小姐”、“夫人”、“女士”。

在国际交往中,对一般成年男子,称“先生”;

对已婚女子或有地位的女士称“夫人”;

对未婚的女子称“小姐”;

对不明婚姻情况的女子称“女士”。

许多时候,这些称呼亦可冠以姓名或职衔,例如“布莱恩先生”、“议员先生”、“市长先生”、“上校先生”、“海伦小姐”、“秘书小姐”、“护士小姐”、“尹森夫人”等。

在日本对妇女一般称女士、小姐,对身份高的也称“先生”,例如“中岛京子先生”。

在非洲许多国家,无论年长或年轻的男子,对女子均要敬称“妈妈”,无论其结婚与否。

(二)职务性称呼

在涉外交往中,若交往对象拥有社会上倍受重视的学位、学术性头衔和专业技术性头衔,均可单独称为“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

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例如“卡特教授”、“彼德医生”、“莱恩特博士”或“法官先生”、“律师先生”、“马丁博士先生”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例如“上校先生”、“卓斯少校”、“维恩斯中尉先生”等。

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或职称加先生,例如“肯特神父”、“传教士先生”、“牧师先生”,等等。

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三)公务性称呼

在涉外的公务活动中,一般可以直接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例如“总理”、“部长”、“总裁”、“经理”、“主任”等等。

平时,此类公务性称呼,可以分别与姓氏、姓名组合在一起使用。

如“布什总统”、“史密斯总裁”,“亨利部长”等等。

对部长以上的男女官员,还可酌情称“阁下”、“先生”并冠以职衔,例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主席先生阁下”、“总理阁下”、“总理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等。

有些欧美国家,例如德国、美国、墨西哥等国,往往不称“阁下”而称“先生”。

(四)特殊性称呼

如果在涉外交往中,遇见的国家是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

称王子、公主、亲王为“殿下”;

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可称爵位,也可称“先生”或“阁下”。

二、涉外着装礼仪

在国际交往中,对涉外人员着装的总体要求是整洁、得体、朴素、大方。

同时涉外人员还应当注意依照所处具体场合的特点,选择与其场合相适应的服装。

根据涉外礼仪的规范,在国际交往中,涉外人员所接触的各种具体场合,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公务场合、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

(一)公务场合

公务场合是指涉外人员处理公务时所处的场合。

在这样的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既庄重大方又严守传统。

目前,我国的涉外人员在公务场合的着装,最为标准的是深色毛料的套装、套裙或制服。

具体而言,男士最好是身着藏蓝色、灰色的西装套装或中山装,内穿白色衬衫,脚穿深色袜子、黑色皮鞋。

穿西装套装时,务必要打领带。

穿长袖衬衣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

穿短袖衫,下摆不要塞在裤子里。

皮鞋要上油擦亮,不许穿旅游鞋和凉鞋。

女士最好是身着单一色彩的西服套裙,内穿白色衬衫,脚穿肉色长统丝袜和黑色高跟皮鞋,穿着单一色彩的连衣裙亦可。

不允许穿时装和便装,以及过于暴露、紧身、短小的衣服。

(二)社交场合

社交场合是指涉外人员在公务活动之外的,在公共场所里与他人进行交际应酬活动的场所。

例如,出席宴会、观看演出、登门拜访等等,都是涉外交往中最常见的社交场合。

在社交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时尚个性”的风格,既不必过于保守从众,也不宜过分地随便邋遢。

目前,我国涉外人员在社交场合的着装最为常见的主要有时装、礼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

需要强调的是,在许多国家里,人们在出席隆重的社交活动时有穿着礼服的习惯。

所谓礼服是对出席礼仪性活动时着装的特指。

例如,在西方国家,最正规的大礼服,男式的是黑色的燕尾服,女式的是袒胸、露背、拖地的单色连衣裙式服装。

在我国,需要穿礼服时,男士应穿深色中山装套装,也可以穿民族服装或西装套装,女士则穿单色的旗袍或下摆长于膝部的连衣裙。

最好不要穿制服或便装,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穿短裤参加涉外活动。

(三)休闲场合

休闲场合是人们在公务、工作外,置身于闲暇地点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居家、健身、娱乐、逛街、旅游等都属于休闲活动。

在休闲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

没有必要衣着过于正式,只要不有碍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