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黄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发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③④B.①②
C.①③D.②④
4.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
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2015·
忻州一中月考)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德阳模拟)下图为“某山脉南、北两坡气候资料图”,实线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
据此回答7~8题。
7.该山脉南坡为( )
A.背风坡、向阳坡B.迎风坡、背阴坡
C.迎风坡、向阳坡D.背风坡、背阴坡
8.该山脉山麓自然植被所具有的特征是( )
A.耐干热B.喜温凉C.耐低温D.喜湿热
长春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10.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B.光照C.热量D.水分
11.该山脉可能位于( )
A.亚洲大陆东岸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C.南美洲南部西岸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
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背风坡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D.阳坡和迎风坡
13.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D.高山针叶林
福州质检)下面两图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和“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4~16题。
14.当野生动物大迁徙到达甲地时,当地受( )
A.西风带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15.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垂直自然带分别是( )
A.热带草原带 积雪、冰川带
B.热带荒漠带 高寒灌木林带
C.热带雨林带 高寒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苔原带
16.形成图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C.光照D.地形
浙江五校联考)南美洲某地,每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
当地的居民制作“捕雾网”收集水资源(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地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8.该地“每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原因是( )
A.临近太平洋,增温增湿
B.临近亚马孙平原,水汽多
C.气候炎热,蒸发量大,水汽多
D.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低,水汽凝结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19~20题。
19.我国东北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土壤特征不同,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 )
A.①B.②
C.③D.④
20.能表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箭头是( )
A.⑤B.⑥
C.⑦D.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甲中的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
图乙中山脉东西两侧的自然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自然带的变化体现出了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图乙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图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3)试分析图甲中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2.(2015·
武汉模拟)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
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23.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
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
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_______带(图中自然带)作为夏季牧场。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2013年11月7日至2014年4月15日,我国进行了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中国在南极建立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并执行首次环南极航行等科学考察任务。
下图为我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航线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描述泰山站与昆仑站的相对位置及此次科学考察期间泰山站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说明南极大陆最丰富的自然资源类型和该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特征。
(3)比较甲、乙两地荒漠带成因的差异。
(4)此次“雪龙”号环南极航行的航线基本呈顺时针方向,简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1.C 2.B [第1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
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
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
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
第2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
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
3.A 4.D
5.B 6.C [第5题,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
气温低,才多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
而气温低是由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导致的,故②对应空气稀薄,所以③对应太阳辐射强。
第6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应是较薄。
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7.C 8.A [第7题,图中1月气温曲线显示,同一海拔南坡气温高于北坡,则南坡为向阳坡;
另外,从1月、7月降水曲线可看出,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则南坡为迎风坡。
第8题,该山脉山麓1月气温高于5℃、降水较丰富,7月气温高、基本无降水,故气候具有夏季干热的特点,为适应气候特征,该山脉山麓自然植被具有耐干热的特征。
9.A 10.D 11.C [第9题,据图中基带为落叶林可知,该地是温带地区,山脉东侧山麓自然带是荒漠,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10题,据图可知,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体现水分不同。
第11题,根据大陆西岸是落叶林可确定山脉西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侧为荒漠,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结合选项可确定是南美洲南部西岸。
12.D 13.B [第12题,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
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
第13题,图中①7月等温线为3℃、②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
14.D 15.A 16.B
17.C 18.D [第17题,根据图中的海陆分布状况可知该地位于南美洲西岸。
根据所处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为热带荒漠带。
第18题,雾的形成需要具备水汽及降温条件。
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临海,其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使下垫面气温低,易形成雾。
19.D 20.B [第19题,土壤差异主要是气候差异所致。
第20题,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即深受陆地环境中的水文要素影响。
21.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
(2)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3)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减弱、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任答三点即可)
22.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
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
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
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
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
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
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
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
秋季天气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
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
评价:
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高度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
(1)题,自然带差异可以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
(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地广、质优、种类全,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
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23.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产生原因:
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
(2)针叶林带。
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
(3)高山草甸
解析 第
(1)题,图中显示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不同海拔的水热条件不同,发育了不同的自然带,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
(2)题,该山地北坡在海拔4000米左右出现了森林带,南坡则没有,说明在此海拔上北坡的降水较多,可以判断北坡属于迎风坡。
第(3)题,从该山地的基带为旱荒漠可知,此山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高温炎热,因此牧民会将海拔较高的草场作为夏季牧场。
24.
(1)相对位置:
泰山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
昼夜长短变化:
2013年11月7日至2014年3月21日期间昼长夜短,2014年3月21日昼夜等长,2014年3月21日至4月15日昼短夜长。
(2)自然资源类型:
淡水资源(或大陆冰川)。
分布特征:
分布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3)甲地:
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空气湿度小,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荒漠带。
乙地:
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热带荒漠带。
(4)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便于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工作;
利用西风和西风漂流航行,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便于食物资源补给,保障科学考察的安全等。
解析 第
(1)题,结合经纬网判断泰山站和昆仑站的相对位置;
结合考察时间,根据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描述考察期间泰山站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第
(2)题,结合南极大陆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资源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3)题,甲地主要考虑非地带性因素,乙地主要考虑大气环流。
第(4)题,结合地球自转意义和洋流分布,从节约燃料、时间和供给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