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8047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这反映了当时

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

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详解】根据“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可知,唐朝实行分层决策机制,故B正确;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表明门下省权力没有扩大,C错误;

材料表明小事由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皇帝掌握决策权,无法体现“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知识分析解答。

4.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

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

这说明

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

C.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

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

【详解】材料中的“乐人……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反映的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文化实行严格的控制。

故答案为B项。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乐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戏剧的表现内容受到限制,排除C项;

D项说法绝对,排除。

5.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

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

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表明古代雅典

A.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答案】C

根据“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城邦秩序,故C正确;

A中“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B;

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6.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

据此可知,万民法

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C.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D.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

根据“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可知,为了保护罗马市民的利益和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万民法,故B正确;

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

万民法根据社会发展调整法律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C错误;

万民法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完善了罗马法,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并联系所学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7.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

“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

”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

“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财产上。

”这些主张

A.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

B.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

C.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D.树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

材料“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反映了不妨碍或损害他人利益、权利的思想,这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故C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自由平等的思想,而是说明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妨碍他人权利,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维护财产私有的主张。

故B错误;

材料主旨也不是确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故D错误。

故选C。

8.根据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55个衰败选区失去选区资格,另外30个选区各失去一个议席。

这些被剥夺的席位有的分给了人口增加的选区,有的分给较大的工业城镇。

在城镇选区的选举权方面,规定年值10镑以上的房产持有人,原有的选举权可酌情保留。

其影响是

A.提升了城镇地位,促进了工业发展

B.降低了选举资格,完善了议会制度

C.扩大了选举范围,限制了国王特权

D.调整了选区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这些被剥夺的席位有的分给了人口增加的选区,有的分给较大的工业城镇”可以看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进行了选区结构的调整,同时扩大了拥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缓和了社会矛盾。

故答案为D项。

1832年议会改革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排除A项;

议会改革的内容并非只是“降低了选举资格”,B项说法片面,排除;

这一改革没有涉及国王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

9.南北战争后,美国制定并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宣布:

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

这一修正案

A.维护了美国的共和体制

B.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

C.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保障了美国公民的权利

【详解】根据“全体美国人不仅是他们那几个州的公民,也是美国的公民”,体现出国家统一的观念,宪法修正案体现出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故C正确;

共和制指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美国的黑人奴隶,B错误;

材料反映出国家统一的观念,没有涉及公民的权利,排除D。

10.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说明

A.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B.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D.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答案】A

根据材料的主旨,《共产党宣言》要随时随地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发展的特点,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C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

11.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B.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D.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正确。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A项错误。

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故B项与材料不符,错误。

材料强调二月革命的意义,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D项错误。

12.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为解题的关键。

林则徐禁烟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中国对国内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

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为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找到了借口。

故B项正确。

AC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知义律是要引发两国间的冲突,所以选B。

13.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

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以知道这里涉及到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

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实现的,故排除A;

“自强求富”改革开启指的是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也不合题意,所以排除。

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

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

14.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

“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详解】材料表明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受阻,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在这种经济之下,封建专制的观念根深蒂固,才会形成“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故A项正确;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也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所导致的,故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说明社会结构已经分化,故C项错误;

西方外部势力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5.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A.维护政局稳定

B.进行革命动员

C.建立统一战线

D.培育国家认同

巴黎和会对于割让中国山东给日本,引起了国内人们的反抗,说明是民族情节的激发,D正确;

当时国人思想并不是维护政局稳定,A错误;

革命动员和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B和C错误。

16.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

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

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

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17.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

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

这表明当时

A.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B.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C.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D.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详解】结合所学,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材料表明八路军的游击战取得重大战果,说明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故B正确;

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不是游击战,C错误;

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表明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8.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文告》中提到:

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

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解放战争已胜利结束

B.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更加重要

C.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D.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

由材料“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

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可知毛泽东强调敌人不会自行消灭,还会继续存在,因此还应该将革命进行到底,C符合题意;

A与史实不符;

材料没有比较,因此得不出两种斗争方式的地位高低,B不正确;

D与史实和材料不符。

19.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世界各地举办的部分展览表

曼谷展览(1954年)

最新建设设备、雪弗兰汽车、空调、玩具、日常用品和医疗设备等物品

法兰克福展览(1955年)

演员在“五间装修完好的摩登住房中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场景”

埃塞俄比亚展览(1955年)

通用电器公司的厨房,演员制作“美国蛋糕”“美国超市”与“都市梦想家庭”相结合

莫斯科展览(1959年)

富足的美国生活、华丽的服饰和摩登洋房等,放映“美国一天的生活”

 

据下表,美国此举意在

A.建立以美国中心的经济体系

B.推动马歇尔计划全面实施

C.推销美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D.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美国通过在世界各地的展览,宣传美国在经济建设、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意在展示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的表现。

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为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排除A项;

马歇尔计划只是针对西欧国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材料还涉及反映美国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展览,说明不是为了推销美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排除C项。

20.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

“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

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

"

邓小平的目的是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材料强调的是邓小平要治理法治涣散的局面,要通过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的效力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司法建设而非经济建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1982年还没有提到市场经济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21.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

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1991

1735

57.30

13.90

54.60

1992

6430

270.60

55.43

298.70

1993

10945

70.20

99.03

79.90

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详解】由题干中的表格看,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在1992年和1993年都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九二共识的达成,故B项正确;

A中的“一国两制”方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排除;

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开始于1987年,故C项排除;

海峡两岸“三通”实现于2008年,故D项排除。

22.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

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

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结合材料信息“1955年12月”“1956年6月”“1956年8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对外关系进一步改善,中国加强了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与这些国家经贸往来增多,故B项正确;

“一边倒”主要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A项排除;

C项不是这些国家与中国发展经济交流的原因,排除;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故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1955年12月”“1956年6月”“1956年8月”这几个时间点是关键。

23.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

A.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从材料中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不允许双方在亚洲谋求霸权,不允许任何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可知,当时处于冷战背景,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故A项正确。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1月中美建交,C错误。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B错误。

中美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国家利益不一样,故D错误。

24.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

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

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

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

由此说明

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根本没有得到安理会的表决通过,所以属于霸权主义的做法,故选D;

由于其行动联合国并没有授权,所以A没法体现,故排除A;

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建立,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

题干所述不是恐怖主义的行动,故C也排除。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后升为正二品衙门,集纪检、组织、公安、司法职能于一身。

为了监察中央六部的活动,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并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

明朝监察制废采取“以卑临高”的制约机制,赋予监察文武百官的大权,有事可以直除天子。

监察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非进士不能录用,使监察官的职位显得十分尊崇,升迁也非常快。

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

明代监察制度只赋予监察官“弹劾权”,对贪官的惩治取决于皇帝的好恶与喜怒,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败,最终沦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党同伐异的工具,从而失去了澄清吏治的制衡作用。

在明世宗嘉靖至明神宗万历的近百年间,无论是监察官还是被监察的廷臣,都高举着效忠皇上与反腐败的大旗,相互攻讦,形成了东林、齐、楚、浙四党交恶和内阁、吏部与言官三足鼎立的局面。

——摘编自赵刚《制度不是万能的——杂谈朱无璋反腐败和明朝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发端于1809年,是一个由宪法或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或国会决定的、由一个独立的高级官员负责的办事机构。

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公共行政和提高政府的公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