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7112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0讲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三)学前儿童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1)自尊感的意义

●是最重要的情绪体验

●自尊感具有自我评价意义,它影响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自尊感受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的影响。

(2)学前儿童自我情绪体验发展的年龄特征

●3岁的幼儿自我情绪体验还没有表现出来;

●4岁是自我情绪体验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

●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能进行自我体验。

3岁开始出现自尊感,4岁时则有很大发展,自尊感稳定于小学。

(3)幼儿自我情绪体验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等等)向社会性的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等)不断深化与发展;

●易受暗示。

(四)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年龄特征

●3~4岁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4~5岁是自我控制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

●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能进行自我评价,但总的说来还很弱。

(2)麦克拜(1980)区分了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运动抑制,即学会停止,抑制某些行动;

●情绪抑制,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认知活动的抑制,即由冲动型(6岁以前)转变为熟虑型(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延缓满足,为了更大利益而学会等待,放弃当前的报酬。

[注意]

自我意识的各种因素的发展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

自我评价能力高于自我情绪体验、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与自我情绪体验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则表现出明显的跳跃,在5岁左右变化最大。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个体依据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点。

早在婴儿期,儿童忆能初步地理解“好”与“坏”,这是最早的道德认识。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皮亚杰认为:

儿童道德认识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

他把道德认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1-2岁)

年幼的儿童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支配,无所谓道德不道德。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2-8岁)

儿童的道德以服从成人为特征,固也叫服从阶段,包括自我中心阶段(2-5岁)和权威阶段(5-8岁)。

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强调个人的存在和意见;

权威阶段阶段的儿童对行为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为规则是不可变的,是由(外在的)权威所给予的,在进行评价时总抱有极端的态度。

3.自律道德阶段(8-11、12岁)

儿童的道德以平等为特征。

能理解规则可以是经过集体协商来制订或改变,行为规范被内化个人的行为准则,对从动机和行为两个方面来判断行为是否道德。

(入学以后)

反对意见:

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5~10岁的儿童对动机的理解比皮亚杰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见P248)

(二)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李伯黍(1982)的研究与皮亚杰的研究基本一致,但其由不成熟判断转化为成熟判断的年龄,普遍早于皮亚杰的提出的年龄。

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一)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的行为。

可以是身体侵害、言语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2.侵犯行为的种类

●工具性侵犯,以获得自己所渴望的东西为目的,以侵犯他人的为手段;

●敌意性侵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如报复、支配等。

3.有关侵犯行为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侵犯是死亡本能的表现。

●生态学理论认为,侵犯是是人的基本本能,这种本能是进行的结果。

它可保证物种的生存与繁衍。

●新行为主义认为,侵犯是挫折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是通过强化与观察学习习得的。

侵犯行为得以保持的条件是:

具有工具性(能达到一定的目的)、得到了社会强化、是自我保护的手段、侵犯者进行了自我强化。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侵犯是是认知加工的结果。

当人们将他的行为解释为“带有敌意”时,会产生侵犯行为。

4.学前儿童侵犯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

●2岁前的儿童不能的侵犯行为不指向特殊人,到了4岁时,儿童会对特殊的人产生侵犯行为。

●在3~6岁随年龄的增长,身体侵犯减少(4岁最高),言语侵犯增多。

●5岁以后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在增加),这与教育在关,也与儿童学会合作有关。

5.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男性在身体侵犯与言语侵犯方面都超过了女性。

6.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放任型与严厉型的家庭管理、不良的大众传媒。

7.侵犯行为的控制

●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励和关注;

●榜样与认知策略的训练;

●移情训练;

●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二)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趋向,又称利他行为。

2.亲社会行为的种类

●自主的利他行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规范的利他行为(期待报偿与避免批评)。

3.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部分地来自遗传,合作的个体更容易生存。

霍夫曼(1975,1981)认为为种遗传的基因就是移情能力(分享、体验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生下就是一种利己的动物,人的亲社会行为是通过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对利他原则的认同,从而内化为理想自我中的一部分(良心)。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学习与强化的结果。

亲社会行为的习得有三种途径:

其一是移情反应的条件化;

其二是直接训练;

其三是观察学习。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所获得的智力技能有助于儿童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行为动机。

4.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

●1岁开始,就有了安慰行为;

●2岁时能主动地给别人提供帮助;

●6~12岁亲社会行为增长最快。

5.亲社会行为的训练

●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行为强化训练与自我概念训练(8岁以上);

●榜样示范;

6.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文化与亚文化;

●家庭教育模式;

●大众传媒;

四、性别角色的认同和性别化

(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

1、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即对性别的理解,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

2、性别角色

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的适当性的期望。

3、性别角色认同

是个体形成对标准的男人或女人的知觉与信念的过程。

(父母常常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对象)

4、性别角色偏爱

●指对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的态度和个人偏爱。

其影响因素有三点:

●自己的能力接近于某一性别标准;

●对同性别的父母喜欢程度;

●社会环境中对不同性别的重视程度。

(二)性别化的发展

1.性别认同发展的年龄特征

●2岁左右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Thompson,1975);

2.5-3岁儿童能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但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

●3-5岁还不能坚持性别的坚定性;

●5-7岁才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性别认同发展的顺序:

自己性别的坚定性?

同性别的他的性别坚定性?

异性别他人性别的坚定性。

2.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1)幼儿阶段儿童只能在行为维度上获得性别角色。

●2岁多的儿童对性别角色标准的观念是刻板的严厉的;

(2)对性别角色心理维度的标准要到学龄期才能获得。

3.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社会对男性比对女性更严格。

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1.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与尊重的需要;

2.为儿童学习他人行为机会;

3.同伴是良好的信息渠道与参照标准;

4.情感支持的来源。

(二)同伴关系的年龄特点

●3岁开始偏爱与同性的同伴玩,与同伴的依恋与友谊明显增长。

●儿童友谊不稳定,容易破裂;

(三)同伴交往社会技能的训练

(1)训练对象是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

(2)训练目的是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

(3)训练的手段:

实施行为干预

●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原则与概念(合作、参与、分享、助人)

●帮助儿童将这些原则与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

●促使已获得的行为在新的情境中的概化;

●增强儿童与同伴交往成功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