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911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讨文档格式.docx

见解

1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及新兴技术推动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风起云涌,扁平化的世界正在出现新的格局,科技革命推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这也推进了中国教育改革与未来的发展。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主要表现在[1]:

1.1.1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判断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标志是人均受教育年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了适应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国政府从结构和效率入手,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均受教育年限。

据统计,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9%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

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4.5年提高到目前的9.5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1.1.2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逐步完善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开始把“教育优先发展”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结合在一起,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优先发展”置于教育改革发展“20字工作方针”中的第一项内容。

1.1.3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这些体系表现在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步建立起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了弱势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的教育保障政策体系。

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在GDP中的占比首次达到法定的4%,在财政的强力支持下,政府先后推出农村小学生营养餐计划和校车计划,普遍提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经费拨款,出台政策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

1.2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

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着十大热点问题,即:

(1)高考招生制度问题,离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大;

(2)农村教师问题,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

(3)职业教育问题,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吸引力严重不足,工学结合的模式推行困难;

(4)择校问题,择校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两极分化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5)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育教学功利化、行政化、异化;

(6)教师评价制度问题,教师在评价中缺乏自主权,制度设计中没有话语权,评价实施中教师权益没有保障,合理利益无处诉求;

(7)政府教育投入问题,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这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8)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扩招与就业率下降并存,企业与大学生就业的信息不对称,个别专业严重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等;

(9)学前教育问题,我国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学前教育难、费用高等;

(10)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活动负担、心理负担、身心负担等较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2]

2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本质探讨

2.1对教育改革本质的理解不清

通过了解,发现大部分人还迷惑于教育改革的本质是什么,常误解为教育改革就是减负。

只有认清各种教育改革的本质,才能作出正确选择,推进教育改革,否则,只会与教育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

大家现在谈得最多的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意很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但在高考体制不改的当下,往往会把素质教育异化为考试教育、惩罚教育、特长教育,最终变为课外搞素质、课内还是抄抄背背。

再来谈谈“减负教育”,学生负担重自不多言,但是,绝大多数人止步于就事论事,并不探究减负的本意,只是顺应上级的要求,并不能真正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需求。

所以说,这种改革仅仅是外观上的“改”,没有改变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本质,没有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也没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中,考试被异化,考试这一指挥棒将学生、家长和教师卷入一场疲劳的游戏,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知识狭隘、社会责任感缺失、情感空泛的“解题高手”。

这种教育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仅仅以前人的知识、课堂讲授、教师作用为中心,而唯独不考虑真正的中心——学生。

[3]

2.2将教育功利化,曲解教育本意

在我国这样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在古代是“学而优则仕”,而当前的教育主要为“竞技教育”和“公立教育”,在教育的竞技场上,与同辈为命运、为生存、为成功进行“厮杀”。

受当今社会形势所逼迫,拥有高学历无疑是进入心仪工作岗位的一块敲门砖,所以要“改变命运”,受高等教育无疑是一条捷径。

考上大学,并且是名校成为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梦想。

因此一系列的问题又出现了,大学扩招,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现象,为顺应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渐出现一些新兴的专业,然而短时间内苦于找不到适合的教师,为了急于求成,匆匆组建了一支教育团队,为了完成各项教育科研指标,教师频繁忙于自己科研成果而忽略了对学生真正的专业化教育。

最终出现了一批缺乏技能实践,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只拥有高学历的一批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

如果还以这样的观念来对待教育,就必然会出现另一个文明社会不愿看到的现象:

读书无用。

当然,转变这种观念,不只是教育的改革,而更需要社会的改革,要通过社会的改革,剥离不应该由教育担负的功能,我国教育由于担负了诸多不属于教育的功能,由此出现教育的异化。

[4]

2.3我国的教育制度在教育改革决策上过于行政化

我国的教育改革在决策上基本是封闭的,既不向一线教育工作者开放,也不向教育当事人开放。

改革的决策者或者是“政府官员+专家”、或者知识政府官员,一些地方的教育改革决策甚至只是依凭领导的个人意志。

这种封闭保守的、缺乏民主的改革决策,直接导致了改革者与实施者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从《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看,我国教育者本应该拥有教育自主权,但由于教育行政化,教育者的教育自主权十分有限,而由于教育者没有自主权,就表现出三方面问题:

首先是教育偏离教育规律,按行政指令办教育,追求教育政绩;

其次是教育失去尊严,教育者连自主权都不具备,也就难有独立的教育人格;

再次是教育者也不尊重受教育者的权益,普遍的情况是,权益意识十分淡漠,在教育中,伤害学生权益的教育事件一再发生。

因此改革中,教育者、教师是最应该最早、最积极呼吁改革的,他们的确更了解学生,因此改革中要形成联盟,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总的方向、战略、标准,剩下的留给教师去做,并且也让家长加入进来。

[5]

3教育改革之我见

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就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的目的就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有学者分析,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

第二,坚持教育公平原则。

第三,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3.1应该重新思考人的价值

这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反思与论证,以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撑。

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认识人在整个自然秩序中的位置、人的理性作用、人的生命价值及意义等。

从而改变仅把人看作工具,而非目标的社会发展取向。

而只有端正了对人的态度,才能端正对教育的立场。

首先,未来教育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模式和场所,无线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无所不包的海量知识储备,为新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借助互联网可以轻易获得各界优秀学者的最新成果展示,从而使教育资源公开化,即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也从某些方面降低了教育的成本。

其次,未来教育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方式,而是打破了教与学的界限,人人可以做老师,人人都是学生。

教师不再是掌握知识的权威,不再是真理的诠释者,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和探索真理的向导。

总之,未来教育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培养的不是应试的机器,而是心灵自由、个性丰富、理性发达、情商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3.2在社会的整体改革中,应该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式各样的服务型人才的,因此要改变原有的教育与受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一种空泛式教育人才。

所以要重塑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的需求定位,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

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办好学前教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二是要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

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标准化的配套建设,重在落实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三是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教育应该坚决摒弃“应试教育”模式,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提供各种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除了培养实用技术技能外,职业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公民意识。

同时职业教育还应该适应服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求,充分提供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五是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六是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要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必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必须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6]

3.3教育工作者应严守教育的立场,以防教育的进一步蜕变和异化

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尤其应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学会用“教育”的立场和视角去审视和评价教育的政策与现状,同时坚持按教育的规律办事,而非依附其他的规则。

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加强对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探讨,应从生命关怀和人性引导的终极目标出发,去牢固确立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

同时,也应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指导,以防止教育内部的功利化倾向。

[7]

结论:

显然,导致中国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复杂、曲折、长期的过程的原因,并不仅限于本文所述,且本文也只是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极为粗略的分析。

但无论如何,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各种因素,在确立坚定不移进行教育改革之决心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教育改革的难度,这对于实事求是地制定出教育改革的合理的具体目标及科学的推进策略,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教育让社会更美好——十八大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向[J].中国高校科技.2013(1-2)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我国当前教育的10大热点问题[J].基础教育参考.2011(9)

[3]李玉萍.“中国梦”与中国教育改革及发展趋势[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4]李荣芬.浅谈对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与问题的认识[J].科学导报.2014(4).

[5]文喆.教育改革与管理创新[J].人民教育.2005(05)

[6]黄黎明.知识教学:

教育改革30年的发展之道及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9(04)

[7]朱丽.论教育改革代价的公正分配[J].教育科学.2007(04)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