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472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方法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

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

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

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

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

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3、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

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

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

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

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

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

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4、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

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

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

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

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该法的特点是结论较为科学和符合实际;

特别适用于对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

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煞其功。

如评价唐玄宗、汪精卫等人即可采用此法。

2、“方面论”的方法:

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该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

如对汉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动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六个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第五,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

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

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

一般情况下,此点通过确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即可实现。

如南阳太守杜诗他的主要贡献是水排的发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为地主阶级政治家,而应确定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

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

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三、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明确以下四点: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

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

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

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

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

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

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

“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结果。

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四,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

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

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

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了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真题演练

1.(2018·

全国卷Ⅰ·

T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1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通过对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的比较分析,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对比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第

(1)题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是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

结合材料“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可以看出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基本特征是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题根据材料“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得出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

根据材料“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可以得出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实质需要从自身的国家利益角度考虑。

答案:

(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

(2分)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分)

(2)作用:

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

(4分)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

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3分)

2.(2018·

全国卷Ⅱ·

T47)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7分)

【解析】第

(1)题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既在材料中也在所学之中。

概括需要划分层次,然后转化成答题用的语言。

概括材料“相持已近200年”“自由贸易”“三娘子的劝说”“三娘子的辅佐”,转化一下即可。

(2)题历史功绩,可以从民族交往与发展的角度来谈。

【答案】

(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

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

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

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3.【历史——选修4: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本题通过唐宪宗的历史贡献,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概括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解析】第

(1)题依据材料“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得出唐宪宗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为平定“跋扈”藩镇提供了条件;

依据材料“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唐宪宗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

依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唐宪宗灵活调整征讨策略;

依据材料唐宪宗“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藩镇,迫使“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可得出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政策和手段。

(2)题结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可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稳定;

经济上得到恢复与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

灵活调整征讨策略;

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4.(2018·

江苏单科·

T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晚年在患病休养期间,一直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

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

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

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

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

(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解析】第

(1)题,由“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可知,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由“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可知,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

由“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可知,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

由“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知,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

由“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可知,要尊重市场规律。

(2)题,由“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可知,这是列宁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

结合第

(1)题的答案可知,列宁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

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世界影响看,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答案要点】

(1)观点:

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

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

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

要尊重市场规律。

(2)简评:

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

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

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未能在苏联后来的建设中得以坚持);

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学习考试说明,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

(一)

一、2012—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

考纲说明

卷别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全国卷Ⅰ

2017·

西周分封制的深远影响

2013·

西周、战国墓葬等级规定

全国卷Ⅱ

2014·

分封制、礼乐制;

2016·

宗法制的影响;

2018·

商汤的仁德之心

——

全国卷Ⅲ

西周政治制度

全国卷

2012·

中央集权的加强

2、高考真题解读

(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7·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A.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

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

D.材料主要体现的,西周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侧重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关系,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贵族世袭特权的存在.真正从根本上保证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

故选A.]

2.(2014·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C.陕西D.山东

C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项。

]

(二)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

3.(2018·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了夏桀,创立了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的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A [商汤见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

《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

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

4.(2013·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

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这体现了秦国已经走向集权,C项正确。

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

B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

D项表述本身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三)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5.(2012·

全国卷·

2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四)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6.(2016·

全国卷Ⅲ·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

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

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7.(2016·

24)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

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

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

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3、学科素养的培养——史料分类

以秦朝政治制度为例

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

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目标中“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1.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和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第一手史料:

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

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

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

3.其他分类:

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

“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

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