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643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试卷说明:

本卷共二大题,43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收答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

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姿态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夏代最初几个君主不称王,而称为“后”(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之意)。

直到少康(夏朝第六世君主)才明确称“王”(意为天地人的主宰)。

这一变化源于()

A.宗法观念影响消退

B.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君主权威显著增强

D.官僚体制逐渐完善

3.图1所示的分封形势出现于()

A.商朝      B.西周

C.西汉      D.东汉

4.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对此差异理解最准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了各国人口的多寡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诸侯的军事力量的强弱

5.“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

这种重视姓氏的观念源于()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

6.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道:

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

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7.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A.官僚的选拔方式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D.疆域规模的扩大

8.《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评价历史的公正性B.记载的真实性

C.解释历史的客观性D.修撰的政治性

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0.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设立三省,分散相权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1.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12.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13.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

明成祖此举()

A.表明皇权渐趋衰弱B.意在加强君主集权

C.促使内阁取代六部D.造成首辅权力失控

14.《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

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

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

“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为别国,此坐自遗患。

”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

A.派兵收复新疆B.设置新疆行省

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D.签订了《改订条约》

16.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

图l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中华民族的崛起B.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列强人侵与民族危机D.国民大革命

17.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

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8.某文献记载: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

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该文献是()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图2是火花(火柴商标画)。

该火花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D.长征胜利

20.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

A.采取武装起义方式B.在南京建立了政权

C.制定了纲领性文件D.推翻了清朝统治

21.近代中国每次外交失败都会引起社会巨大变革。

下表中“失败”和“变革”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失败

变革

A

英法联军侵华中国战败

洋务运动

B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百日维新

C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

义和团运动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战败

五四运动

A.AB.BC.CD.D

22.国学大师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他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23.“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

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功绩。

其中与“日出东方”相对应的

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

C.遵义会议召开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24.对下图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人民解放战争时期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5.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

“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

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26.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

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北伐战争、国民革命B.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土地革命、抗日战争D.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27.“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

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

”诗中的

“会”是指()

A.中共二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28.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司发函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

战”概念,这里“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9.解放战争时期,与“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等信息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

30.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D.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31.“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

”这一观点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32.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

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33.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力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

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D.村民自治

34.“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

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这里的“它”是指()

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35.右图(跨洋握手)记录了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

大历史事件的瞬间。

该事件表明()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美国彻底改变了遏制中国的立场

C.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6.从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成套大型技术设备,建成几十个冶金、纺织大型企业。

这表明()

A.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B.外交突破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

C.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D.中国开始引进外资生产

37.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

右图反映了()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

C.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38.2001年,某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成立。

它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

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该组织是()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D.东南亚国家联盟

39.亚里士多德说:

“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

”这句话说明了希腊(  )

A.公民有权利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B.城邦重视公民参政素养的培养

C.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D.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

40.梭伦改革“使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