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428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

《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5文学与文化常识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下载.docx

C.《子夜》前三章用吴老太爷之死把军、政、工、商、学等各界人物聚拢到一处,为小说全景式反映中国社会面貌、剖析中国社会性质奠定了基础。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来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撕毁了给英王的国书,才得以脱险。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

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答案】AD

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江苏高考要求阅读的名著篇目为《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呐喊》《子夜》《茶馆》《欧也妮·

葛朗台》《哈姆雷特》《老人与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中的一些片段、人物的行为、事情的起因结果等的考查。

3.【2017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

“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2)《阿Q正传》中,未庄谣传革命党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祝福》里,鲁四老爷一见“我”就大骂其新党,但“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这两个细节共同传达出鲁迅什么样的观点?

(4分)

【答案】

(1)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宝钗私下提醒;

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性“分内的事”,“看杂书不好”;

宝钗关心黛玉的身体健康。

(2)民众愚昧、落伍,无法理解新思潮及其运动的意义;

新思潮及其运动脆弱、不彻底,无力走入民众的世界。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第一小题,是考查《红楼梦》中的内容,要求“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联系前面章节宝钗对于黛玉的照拂,比如行酒令时宝钗私下提醒;

闲谈时教导黛玉不要看杂书;

还有四十五回中对于黛玉身体的关心。

第二小题,是考查《呐喊》,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两个细节说明传达出的鲁迅的观点。

这两个细节都体现出当时民众思想的愚昧落后,对于新思潮无法理解,这说明新思潮运动不彻底。

【名师点睛】江苏高考要求阅读的名著篇目为《三国演义》《红楼梦》《边城》《呐喊》《子夜》《茶馆》《欧也妮•葛朗台》《哈姆雷特》《老人与海》。

所设题的对象是《红楼梦》和《呐喊》,这与上面的选择题避免了重复。

4.【2017年高考天津卷】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名师点睛】六艺,含义有二:

一、六种技能:

礼、乐、射、御、书、数。

二、指六经:

《诗》《书》《礼》《易》《春秋》《乐》。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诗》、《书》、《礼》、《易》、《春秋》、《乐》。

结合语境分析,《师说》中主要强调从师学习,应该选择与书本有关的含义。

2016年高考

1.【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平时所学,准确理解各选项中的诗句的语境,然后再同选项的表述进行比较。

题中,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

它既要求各选项引用诗句所揭示的语境(这就要求必须明白这些诗句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还要注意辨析各选项的表述文字是不是正确。

A项的诗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此句表达了作者对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

B项的诗出自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诗句表达了作者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C项的诗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D项的诗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抒发了作者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

2.【2016年高考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

古琴

评书

昆曲

木偶戏  B.

木偶戏

C.

评书D.

【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根据题干中“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

”的表述,仔细分析题中各副对联所代表的行业或事物,再运用排谬法得出答案。

3、【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分)

昔江淹有言:

“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用斜线“/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2)司马迁、班固、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1)试题分析:

首先注意“虽”“亦”特殊的虚词,一般用在句首,然后注意“以”引导的介宾短语,和后面的动词“操”断开,再注意“穷老尽气”和“刿目鉥心”是并列的成分,中间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注意“虽”“亦”这两个特殊的虚词以及“穷老尽气”和“刿目鉥心”这组并列的成分。

(2)试题分析:

注意前四史的作者,在教材中《史记》《汉书》《后汉

书》出现过,《三国志》较为生僻。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事物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进行整合,此题主要概括书籍的内容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

4.【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冶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

.《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

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学.科

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答案】AE

A“单骑救主”是赵云,“

梳妆盒”最后被“葛朗台”占有。

5.【2016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6分)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冶有什么样的认识?

(4分)

(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

“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2)一方面,凶残、贪婪;

一方面,愚昧、无聊。

此题是对名著的细节的考核,注意对名著情节、人物和主旨的把握。

6.【2016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豆蔻梢头二月初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B.

D.

命,位止方州:

“知天命”是古人形容人到了五十岁的一种大雅的叙述方法。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人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不惑”见《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遂以“不惑”作为40岁的代称。

选择D。

【名师点睛】识记文学常识,首先,可运用点面结合记忆法。

不论是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

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

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住每篇出自何处,很难,但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其次,可运用纵横结合记忆法。

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这样就形成了纵的联系;

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

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

这样纵横结合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分门别类记忆法。

即将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

可以按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如诗歌的风格流派,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

文章的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这样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7、【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5分)

《墨子·

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1)(1分)去无用之费

(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

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所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

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5年高考

1.(2015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

冶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

C.《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〇年式雪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比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

【名师点睛】此题是江苏卷附加题中的传统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化,五选二,选择不正确的两项,涉及中外五篇名著内容。

考查的内容大多围绕小说主要人物设题。

学生需对名著的人物、情节熟练掌握。

本题A项中涉及到《三国演义》中关羽降曹操的事件。

选项错在“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处。

原著中关羽说“因为旧袍是刘备所赐,不敢因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

”D项说法武断绝对化。

2.(2015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冶中,鸳鸯说:

“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冶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冶指谁?

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

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

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

“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冶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1)刘姥姥。

朴实善良,善解人意;

老于世故,精明狡黠;

幽默风趣,性格诙谐;

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2)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

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

(1)刘姥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根据题中的描写很容易看出来。

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两宴大观园,席间大家取笑刘姥姥等情节,是表现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的集中体现。

可以根据刘姥姥的言行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2)解答本题可以联系前后文来分析。

一是翠翠听到碾坊一事心中忧愁,二是对二老的喜欢。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文学名著的内容和主题。

能力层次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的题型沿袭上年的形式,设置两个小题,和上年相同,都是《红楼梦》配另外一篇名著。

第一小题难度不大,只要读了《红楼梦》都不难答出刘姥姥。

至于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生不容易答全。

《边城》中的翠翠的心理学生大多也能够写出。

从两道名著阅读题来看,所设题目难度不大,但需要仔细阅读原著内容才能较全面地写出答案。

3.(2015年高考福建卷)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

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他换马

再战。

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

(《三国演义》

B.黛玉从傻大姐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

回到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

(《红楼梦》)

C.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到她家。

看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

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

(《家》)

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

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子夜》)学*科.网

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

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

(《欧也妮•葛朗台》)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学名著的把握。

【名师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

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事件与人物是否一一对应。

本题错误的选项主要涉及两大病因:

A项是事实表述错误,D项是张冠李戴。

4.(2015年高考湖北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

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

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

里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

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和归纳名著内容、概括名著中心意思。

【名师点睛】理解名著的内容要先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

本句话体现了的核心思想是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剧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尤其哈姆莱特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王权之间的严酷斗争。

所以选项中的表述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