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5849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及拓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⑵第二次:

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而新生的中国政府和勇敢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不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战争的胜负既取决于战争的正义性,还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以及人民的斗志等因素,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保家卫国,争取世界和平。

3、抗美援朝给我们的启示?

①要敢于打反侵略战争了

②要走群众路线

③国际主义是反帝斗争胜利的一个保证

④新政权新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优越性。

4、人们为什么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保卫了国家,也为新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第3课:

土地改革

(1950-1952)

1、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并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

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2、近代以来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三件事:

⑴政治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⑵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⑶经济上: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⑴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而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资产阶级、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斗争

⑵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4、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有哪些(党向全国人民交出的答卷)?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抗美援朝(运动)

③土地改革(运动)

④镇压反革命

⑤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部队。

5、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所有制发生变化了吗?

从改革前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为改革后的农民土地私有制。

所有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改革前后都是私有制性质。

6、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③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3-1957)

1、我国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⑴近代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⑵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孤立、威胁和包围,需要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力量。

⑶受到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⑷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2、一五计划有如此成就的原因:

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人民建设热情高涨、苏联大力援助、土地改革作了准备工作。

3、对我国建立国家宪法日,你有何认识?

⑴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

⑵有利于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做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⑶有利于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4、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

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5课三大改造

(1953-1956)

1、为什么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这是由历史和现实条件决定的

①历史上民族资本家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国革命

②民族资本家也有拥护宪法、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③资本家有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才。

2、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①“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过渡时期的两个主要任务;

②“一五”计划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是工业化的起步;

③三大改造是为了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一五”计划服务的,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

④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期间;

⑤“一五”计划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3、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转变:

⑴鸦片战争:

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新中国成立:

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⑶三大改造的完成:

中国新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4、三大改造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要创新;

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

5、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战争、“一五”计划之间的关系

①土地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抗美援朝提供了物质保障;

②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一五”计划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6、建国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①经过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也得到基本恢复;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③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④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956-1976)

1、探索中严重失误的原因与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①原因:

⑴对国情分析不够,

⑵缺乏建设经验,

⑶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⑷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②教训:

⑴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⑵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文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训:

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

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④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

党内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在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和资金。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1981)

1、在文革中被废除的高考的恢复是在哪一年?

1977年

2、文革后,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的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的结论?

意义?

大讨论的结论:

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⑵大讨论的意义:

①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基础。

③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发生的三大改变:

⑴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⑵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对外关系,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978-1993)

1、请举出尽量多的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的名词。

国有企业,政企分开,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活力,利改税,股份制,经营承包责任制。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是我国近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说明了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制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政策,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⑴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⑵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⑶第三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4、制定“三农”政策的最根本出发点:

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现代化。

5、解决“三农”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补贴,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

(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发展科技、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

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目标、前提、实质、作用:

⑴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目标: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⑷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⑸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9课对外开放

(1980-2001)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为了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经济特区选择有何考虑?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3、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2017)

1、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为什么这样评价。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这样评价是因为:

邓小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他指导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1949-2006)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和启示:

①原因:

⑴香港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⑵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⑷全国人民的支持;

②启示:

⑴国力强盛是外交的后盾;

⑵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2、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比较。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949-2015)

1、讨论:

你如何看待祖国统一前景?

说出你的理由。

前景:

我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充满信心;

理由: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③祖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后实力大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④“一国两制”为祖国统一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2、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新石器时代,远古居民进入台湾;

②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③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④清朝初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清康熙年间,设立台湾府管辖台湾;

⑥马关条约签定后,台湾被日本占领;

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

3、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就是:

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等。

4、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②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两岸在经贸、文化各领域交流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①国际反华势力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台独势力。

5、发展两岸关系有什么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②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增强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③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

④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6、青少年能为祖国统一大业做什么?

①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7、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时有何异同:

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中,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际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不同点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8、对于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坚持什么立场:

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要坚决反对他国干涉中国内政;

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

第15课钢铁长城

(1949-至今)

1、为什么说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保卫祖国的海疆?

你能举个例子说说?

①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

例如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形成了有海无防的被动局面。

②而新中国成立后,海军不断壮大有坚强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

2、我国为什么在和平年代加强国防建设?

最大限度地谋求世界和平是我国加强国防的一贯宗旨,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使我国具有反对和制裁侵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卫和平。

3、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发展促进国防发展。

反过来,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自然要靠国防来创造和平环境。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49-1955)

“求同存异”的含义:

 

(1)“求同”的“同”:

①共同的经历:

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

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存异”的“异”:

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971-至今)

1、万隆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2、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

1954年4月至7月;

②身份:

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③意义:

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3、我国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①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最重要原因);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中美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中美两国应如何交往?

⑴中美关系的关键是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⑵中美如何交往:

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合作与发展。

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快发展自己,也要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警惕。

5、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你认为未来中日两国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⑴因素:

历史问题、领土争端、靖国神社、中日两国的意识形态差异。

⑵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和平的方式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珍惜稳定发展的局面。

我们要从大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以冷静协商、诚恳对话的态度来发展中日关系。

同时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和原则的问题上决不妥协让步。

6、中美关系从对抗到正常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认识?

⑴启示:

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和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关系。

⑵认识:

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两国建交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

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促进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1964-2015)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研制原子弹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

摆脱西方大国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威胁。

2、新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国家的独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⑵国家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党和政府的重视)

⑶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起了推动作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⑷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我国应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潮流?

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收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使我国社会全面进步;

③树立开放的意识,培养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自身承受挫折、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

2.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潮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①国际形势的变化;

②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

3.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②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