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471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

第二单元

一、单元目标:

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理趣和情趣。

2.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揣摩说明事理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材分析:

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的说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的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的说明问,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但是对这类事理性的接触较少。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五课一课时

第六课两课时

第七课一课时

第八课一课时

六、写作:

《说明的顺序》

(一)学习目标

1、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写作中要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3、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二)内容:

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三)形式:

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一)活动过程

1、确定宣传主题

2、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

3、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5)

5.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积累和学习一些物候学的知识,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一、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究》、《物候学》等。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二、基础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萌发(méng)翩然(piān)簌簌(sù)孕育(yùn)

谚语(yàn)区域(yù)酝酿(niàng)温和(hé)

载途(zài)候鸟(hòu)草长莺飞(zhǎng)(yīng)

销声匿迹(nì)

2.组词辨形。

衰(shuāi)(衰败)  榆(yú)(榆树)

衷(zhōng)(衰肠)  偷(tōu)(偷渡)

哀(āi)(悲哀)   愉(yú)(愉快)

裹(guǒ)(包裹)   渝(yú)(坚贞不渝)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

消失;匿:

隐藏。

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衰草连天:

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

三、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

自然周期性的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物候学:

研究物候现象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可以广泛运用在农业上。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因素、经度因素、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等。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时间。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农业发展。

四、问题探究

8.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但它的开头却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物候,而是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

作者这样开头有何用意?

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图。

优美的语言像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这样开头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并且在描写中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9.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

本文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更新颖,更富有吸引力。

10.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呢?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陆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1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互换。

这四个因素是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个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让读者接受。

五、品味语句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沉睡”“苏醒”是拟人手法,开篇使用拟人手法,显得亲切动人。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得活灵活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最后一句又生动形象的点明文章的主旨: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用“许多”一词说明数量多,并且有范围,不是一概而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用在此处表示无例外。

在此,“凡是”起修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6)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

【学习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一、知识链接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二、基础梳理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chú)  褶皱(zhě)

劫难(jié)  追溯(s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致密:

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据)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三、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四、问题探究

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

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6.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

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