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4618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高三历史教案Word格式.docx

(学生答:

西汉和东汉。

)对,我想同学们是能理解的。

西汉、东汉合称两汉,也可以就叫汉朝、汉代。

我们先从经济政策说起,以前两课已经学过涉及经济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东汉光武帝减轻百姓租税徭役的政策。

)今天再向你们介绍一项棗重农抑商政策(板书)。

农是农业,商是商业,抑字与重字相对,是轻视的意思。

怎么抑制呢?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93页第3段课文(从略)。

接着我们分析分析为什么重农?

大概无需多做解释,你看107页竖排的汉文帝诏书中的一句话:

“夫农,天下之本也。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为什么要抑商呢?

防止农民不种田去做买卖。

)说得好,也就是保障农业劳动力,还有一个原因棗商人“不佐国家之急”棗商人不为国家着想,甚至给国家制造困难。

重农抑商成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怎样,我们暂且不去议论,只说对两汉时期的直接作用棗对农业发展是有利的,农业取得许多新成就(板书)

  先看看水利(板书)。

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重要,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成祸患。

像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所以称之黄河,是因为它浊流滚滚,黄水滔滔。

黄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看来是随着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浑浊呈黄色了。

(挂两汉水利图)汉武帝时,黄河在下游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

汉武帝亲临现场,面对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两句: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表达了他的满腹愁情。

因此下令上自将军、下至小吏都去堵塞决口,终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黄河未成大灾。

到西汉后期黄河又决口,直到东汉明帝时,王景率领几十万民工在黄河下游千余里进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从此黄河800多年没发生大的决口改道,相对地安流。

我们该怎样评价王景?

(学生议论)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

汉代很重视农田水利,以关中地区为例(挂关中水利图),图中标出的几条渠哪一条是以前学过的?

郑国渠。

)汉武帝时代,在郑国渠上游开了六条小渠,叫六辅渠,能够灌溉郑国渠灌溉不到的高地。

(指图)这一条渠,200里长,叫白渠。

为什么汉武帝对关中水利特别注意?

因为西汉都城长安在关中。

)在一首称颂白渠的民谣中说得好:

“衣食京师(就是都城),亿万之口。

”关中沃野千里,成为西汉稳固的统治中心,与这些河渠是分不开的。

我还想告诉同学们一件事:

在水利建设中的一项发明。

汉武帝时,开凿一条河渠必须经过一座山,如沿山脚明挖,怕是会(学生答:

塌方。

)那么怎么办呢?

(学生议论)修渠的民工大胆地采用开凿竖井,井下水道相通,这条渠从地下穿过这座山,很像什么?

隧道。

)请你看一下94页倒数第2行,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凡是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这个办法,还有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办法挺好?

用在特别干旱、水容易蒸发的地方。

)想得很好,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受井渠的影响。

总的来说,西汉时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许多地区河渠纵横、田野苍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况。

  汉代的农民为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不断地改进耕作的工具和技术(板书)。

考古学家发现汉代的犁有一个突破性的新的装置,请看94页第1段第1行,西汉的耕犁已装上了犁壁棗与犁的主要部件犁铧(入土起土)联成一体的。

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还能起垅,没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划沟,再靠锄、铲一类农具帮助才行。

你可能会想:

犁壁,不就是那么一个带孤度的厚铁片吗,有什么了不起?

看下行课文,这个发明欧洲则到了约1000年以后才有,很了不起!

接着看课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图就是,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呢?

犁在进步。

人驾驭耕牛的技术提高了,越来越熟练。

)右边那幅图是耧车,是使用畜力的播种机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图是看不出来的。

它把开沟、下种、覆盖全部完成,同时能播三行。

据记载中说,使用它能“省力过半,得谷加五”,劳力省了一半多,产量增加五成。

汉武帝曾命令各地的县令,还有乡里老农的代表,到长安学习这些先进的农具和技术。

这里我插一句话,人们说汉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还是合适的吧。

  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板书)的种植带来了变化。

粮食作物在南方还是以水稻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种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麦。

把小麦磨成粉,就是—(学生答:

面。

)当时的面食都叫饼。

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来。

火烧而食者,为烧饼;

水煮而食者为汤饼;

笼蒸而食者为蒸饼,蒸饼就是馒头,不过当时还没有馒头这个叫法。

在中国的饮食史上,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代。

那时候吃的蔬菜呢?

我们常吃的萝卜、芹菜、韭菜、葱蒜等等,他们也差不多都吃上了。

而且,汉代已经能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一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

不过咱们可以想象当时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温室蔬菜的。

我介绍你看一张图:

96页上的汉朝饮食加工图。

这是在今山东省发现的,画的是一家庖厨,就是厨房,肯定是贵族官僚家的厨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种活计,那么多样吃的,你越仔细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说过吃,再说穿。

与穿有关的作物,桑和麻的种植在向我国北方、南方更多的地方发展。

你看课本95页的采桑图,这是在今属内蒙古的一个地方。

两汉的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

农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手工业发展、兴盛(板书)。

当然手工业发展又必会推动农业进步,这种关系特别表现在冶铁业上。

看课本98页上的汉代手工业分布图,图中以各种标记表示汉代各类著名的手工业发达的地点。

从图上看得出冶铁业的广泛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冶铁中心有宛、巩等地。

规模巨大、技术成熟是汉代冶铁业的主要特点。

炼铁燃料开始使用煤(板书)。

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板书),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这项发明比欧洲早1000多年。

为什么这项发明能够在我国、在东汉时期、在宛这个地方完成?

因为早在春秋后期,我国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

)生铁冶炼技术的一个关键是什么?

有鼓风设备,提高炉温。

)很好,接着说。

宛在战国时代就是冶铁中心。

)我来总结同学们的看法:

论冶铁技术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在世界上数得上我们中国,而在中国又数宛这个地方突出。

另外,你们再想想宛这地方还具备一个什么条件?

河渠较多。

)是那些富于高度创造力的铁匠们,将那激流的冲击力变做鼓风冶铁的动力,恐怕不是太守大人的一人之功吧,但他是比较关心生产,体察下情的。

水排的价值,有人评论:

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次伟大胜利。

两汉时期,先是农具、后是兵器,逐渐铁器化了,不仅在中原,也逐步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铁器的发展,铜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独特的地位,但在钱币铸造、精美的铜制器皿的生产方面,规模还很大。

在出土的汉代铜器中颇有些凝聚着艺术创造光辉的精品,(指图)马踏飞燕、长信宫灯(板书)。

你一定更熟悉马踏飞燕棗(学生答:

是中国旅游的标志。

)一匹马,三足腾起,一足踏在一只飞鸟上,奔驰着的马能追得上疾飞中的鸟,有多么快,我仿佛都听见了那马的嘶鸣声!

美不美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美感?

矫健的美!

)我有同感,但这是艺术想象的美,因为这样神奇的情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指长信宫灯图)一宫女跪着执灯,灯盘能转动,灯罩能开合,因此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和角度,而更加妙不可言的是,灯烟顺着宫女右臂进入宫女体内,避免了空气污染。

长信宫灯在整体造型上给我们以和谐的美感。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怎么能落下丝织业!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啊。

(板书)汉代的丝织业以临淄(在今山东)、襄邑(在今河南)最为有名,那里的官营作坊专为皇宫和官府织造上等的丝织品。

西汉时一位妇女,连姓名也没传下来,只知她丈夫叫陈宝光,她织的绫锦极为华丽,织得也比别人快。

原来这是因为她把当时已经非常复杂的提花织机加以改造的缘故(板书)。

汉代的纺织机械也是领先世界的,现已出土的汉代丝绸,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的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鲜花一样鲜丽多采。

从记载中看,汉武帝时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我国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漆器制造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我就不多说了。

  两汉手工业有哪些新成就?

冶铁、冶铜、丝绸业都很发达。

)对,请举几件事例。

(西汉时冶铁开始用煤做燃料。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西汉纺织用的提花机。

精美的铜器,如马踏飞燕。

  两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必然从当时的首都反映出来。

(板书)繁荣的东、西二京。

东、西二京指的是东汉的都城洛阳,西汉的都城长安。

无论长安、洛阳,都有巍峨宏伟的宫殿。

看长安城平面图,长安的未央宫、长乐宫,占了长安城约摸三分之一。

当初营建未央宫时,尽管社会非常贫困,萧何仍强调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重威,即至高无上的威严。

还有宽阔而纵横交错的大街,热闹而井井有条的商业区。

看课文99页中间的竖字:

班固形容长安的繁华说:

人不得顾,车不得旋。

人不能回头,车不能拐弯,多么拥挤。

长安城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罗马大3倍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城,洛阳的人口也很多。

  在99页课文中还有几幅汉代人的民房建筑,左边的大宅院,正中有砖木结构的多层楼阁高高突起,右边是百姓住宅,形成了鲜明对比。

看100页上边有汉代的床榻棗一种小床,主要是为了坐着用的。

这些家具有个共同的特点棗(学生答:

都很矮。

)汉代保持着我们自古以来的席地起居的习俗,有个成语“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的这一习俗而来。

  翻看课本93页课题下方框里的第一句话: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时期。

通过学习,我们都会得出这一结论的,而且知道了当时社会生活也有较大进步。

推动这个发展、进步的是默默耕耘的农民、心灵手巧的工匠……,可他们却难得温饱、缺食少穿。

那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楼大院的人,不仅有贵族、官僚、还有遍及各地的大地主,从西汉后期,他们大量兼并土地,拥有庞大的田庄,田庄的主人被称为豪强地主(板书)。

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是什么?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我的问题。

经济上棗规模大,自给自足;

军事上棗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政治上棗把持着地方到中央的政权;

田庄里的农民终年劳苦,世代相继,很少自由。

豪强地主田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留待以后再研究。

  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的练习题。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吴克成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王充与《论衡》。

佛教传入中国。

道教的兴起。

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学生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3)要联系实际,面对封建迷信思想在青少年中有所滋长的现状,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做一个无神论者。

  3.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周围事物中有关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深远影响的一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导入新课

  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

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

在日本也有类似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为了到处寻求仙药)以后西汉的统治者也一样,请看课本121页,西汉贵族们墓壁上画的图就是“飞升不死”的神怪画像。

这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求仙迷信思想十分盛行,有迷信就有反迷信的思想家产生,这就形成了在思想领中的斗争。

现在学习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板书)。

2.讲授新课

  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板书)

  汉武帝16岁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找到了一名得力谋士,是谁?

(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孔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于是董仲舒思想便作为西汉的官方统治思想来统治人民。

董仲舒宣扬些什么呢?

(宣扬神化皇帝,宣扬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就是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如得到天的支持或警戒,就会出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或降下灾害。

这种思想适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宣扬的是封建迷信思想。

同时,这时期涌现了不少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是王充。

  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进私塾读书,15岁那年,被保送到都城洛阳太学(我国古代的大学)读书。

王充苦读不懈,太学里的藏书都给他读完了,就到洛阳街上的书铺里去读。

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书,就常常带了干粮到书铺里站着读。

他的理解力、记忆力很强,往往读了一遍就会背诵。

王充读书有特点,他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崇拜古人。

  到了晚年,王充从洛阳回到上虞,一面开馆讲学,一面著书立说。

一天,皇帝的使者突然驾着高车大马,请他进京去做大官。

这对追求荣华富贵,也许是一个千载难逢、飞黄腾达的好机会,然而王充一心想的是把自己的思想写成著作,让更多的人知道。

于是他婉言谢绝了。

他花了30年的心血,写成一部包括85篇,长达20多万字的著作,这就是闪耀着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衡》。

这个书名很难懂,“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

意思是说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分是非真假。

《论衡》的主要锋芒指向董仲舒的迷信思想。

主要内容:

  

(1)批判“天降灾祸”(板书),请大家看书,说说王充是怎么批判的?

(天没有什么意志,日食、月食、乱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存在)。

王充认为天是物质的、自然的,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目的。

既然天没有意志,那么天和人之间息息相关就不存在。

  

(2)否认人死变鬼(板书),请读一下王充的原话:

“人死血脉竭(尽),竭而精气(精神)灭,灭而形体朽(腐烂),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怎么会变成鬼)?

”在这里王充有力地批判了“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说明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王充死后92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看到了《论衡》,如获至宝。

人们发现他谈吐不同凡响,学问大有长进,才知道他得了部奇书。

从此,《论衡》流传于世。

  现在看一下课本上的王充画像。

1800年前,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王充提出了无鬼神的思想,十分可贵。

想想现在还有少数人,包括少数青少年相信鬼神,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实在太可笑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课本上的思考题:

“为什么说王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

”(先启发学生讲,后由教师小结)第一,王充的战斗精神。

面对秦汉以来,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迷信思想,特别推崇董仲舒的思想,王充大胆提出反对意见。

第二,王充的批判精神。

《论衡》一书对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第三,王充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思想的传统。

继承了谁的思想?

(荀子)王充把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下面介绍汉代的两大宗教,先讲佛教。

  2.佛教的东来(板书)

  西汉时候,西域有些小国家已经信仰佛教,汉通西域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原地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之一,世界有哪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东来,“东来”是什么意思?

(指佛教由西向东传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不是一个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

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生在古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

他大约生在2500多年前,差不多与我国的孔子同时。

释迦牟尼明明是人,后来又怎么会变成佛,成了神呢?

这个问题在今后的世界史上讲,今天不讲了。

我国寺庙的大雄宝殿上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就是释迦牟尼和他的前世、未来化身,不过不是古印度人的本相了,佛的面庞已经汉族化。

由此说明,佛教是外来的,其发展已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1)佛教的传入及其流传

  佛教是怎样东来的?

请同学们看地图(指示路线示意图)谁来说佛教东来的路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路线:

古印度——中亚(即西域)——中国)自从张骞通西域后,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是西域大月氏的使者伊存到长安,向一个叫景卢的读书人口授佛经。

是什么时候?

(西汉哀帝时)哀帝在位是公元前6年到公元前1年,计算一下距今有多少年了?

(约2000年不到了。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被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影响逐步扩大。

东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播开来,表现在哪里?

(求佛法、造寺庙、译佛经)。

现在介绍洛阳的白马寺。

  东汉光武帝死后,太子即位,称汉明帝。

皇帝一个梦引出了到西域求佛法,派去蔡愔和秦景等18人“西天取经”,比以后的“唐僧取经”要早5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他们请来了两名高僧,官府在洛阳特地营造了一座寺庙,这就是有名的白马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白马寺,位于洛东郊离城12公里的地方。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看课本上的插图。

白马寺门口有一著名的石雕,雕的是一匹健壮的驮经白马。

石雕雕工精致,至今保存完好。

为什么用白马?

佛教以白色象征“洁净”,在印度大多用白象。

在白马寺内,还有两尊西域最早来华的高僧像在白马寺内,他俩的墓就在白马寺大门内两侧。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对佛教这样的欢迎和支持?

这就要了解一个佛教的教义。

请看课本123页第三段。

概括起来有3点:

1.转生来世;

2.来世幸福;

3.从活着的苦到死去的乐是要有条件的,即虔诚地信佛。

什么叫“虔诚”?

就是对佛教要恭恭敬敬又诚心诚意。

这样宣扬的结果,自然就会减弱受压迫人民对统治者反抗斗争的情绪,起到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

但是,对这些宣传,有人不信,有人相信。

那时,王充早就批判了人死变鬼的迷信思想。

所以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看待人的生死。

  

(2)佛教的影响

  有人说佛教就是求神拜佛,这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也有些片面。

课本上有个讨论题,可以帮助我们对佛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你接触的事物中,找一找佛教对我国影响的实例。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学生讲,后教师作小结)

  教师小结: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后,经历了2000多年,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如上所说,是消极的,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所以容易被剥削阶级所利用。

马克思有句名言: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人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去相信“神”,把希望寄托于“幻想的幸福”,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面。

举例来说,我们日常口语中有好多来自于源于佛教的,例如世界、觉司、境界、天花乱坠、一尘不染等。

佛教艺术在我国的成就,一种是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一种是雕刻,以云冈和龙门石窟为代表,这些内容在下面要学到。

又如到风景区去玩,我们经常看到有寺庙、有宝塔,这就是佛教建筑物。

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线的标志。

再如大家熟悉的小说“西游记”,是用与佛教有关的民间神话和传说故事写成的。

总之,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这是积极的一面。

有一点应提请同学们遵守,宗教建筑和文物,是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自觉保护,不得损坏。

  佛教是外来的。

那么,中国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

有,这就是道教。

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植根于中国,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道教的兴起(板书)

  

(1)道教的兴起及思想来源(板书)

  道教先在民间流传。

东汉末年,战乱、瘟疫和饥饿频繁。

这就使最早的道教组织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组织,是什么组织?

(黄巾起义的太平道)。

太平道以及后来的五斗米道,就是属于道教早期的教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才被官府所利用。

  道教和佛教是不同的的宗教。

佛教把举行宗教活动和供奉神像的建筑叫“庙”、“寺”、“庵”。

道教一般称“观”、“宫”,例如“三清观”、“玄妙观”等。

道教创立时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秦汉时期的神仙艺术。

  先说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

道家学派是谁创立的?

(老子)。

到东汉时期,老子已死去700多年,道教以他为“教主”,并尊奉为“太上老君”。

实际上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后来的道教也吸收了一些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这是道教的一个思想来源。

  道教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秦汉时期盛行的神仙方术。

什么叫神仙方术?

进入封建社会,帝王、贵族的享受更为豪奢,梦想长生不死,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于是出现寻仙求药的活动。

搞这种迷信活动的人称方士,自称能通神仙。

到西汉初年还出现寻求不死的药,吃了不死的药可以飞升上天,还搞什么炼丹,炼丹的方法就叫方术。

方士正是神仙说的编造者和鼓吹者。

下面先介绍早期的道教。

  

(2)早期道教——太平道、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张角)张角就是太平道的道领。

他懂得医道,一面治病,一面传道,用“符水咒说以疗病”,就是念着除灾降灾的词句(叫符咒),把符咒纸烧成灰放入水中,让病人饮服。

他给穷人看病,从不要钱,穷人都拥护他。

后来他打出了以黄(天)代苍(天的)旗号起义。

  道教的另一支叫五斗米道。

在黄巾起义的鼓动下,东汉顺帝时由张陵创立的。

张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凡信教入道的人每人要交5斗米,相当于一个人的5天口粮,所以叫五斗米道。

课本上有幅四川青城山的画,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相传张陵曾在山上的天师洞讲道,所以成了道教胜地。

青城山在四川灌县西南15公里,山上峰峦迭嶂,古木参天,景色清幽,有“青城天下幽”之誉。

张陵传道出了名,后人称张陵为张道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

由于道教搞什么除鬼捉妖的,所以民间有张天师捉鬼的流传。

  张陵的孙子张鲁,在汉中(今四川东北和陕西南部一带)建立了割据政权。

他在管辖地区的交通要道口,都设“义舍”,有肉、米和衣服、被子等物供应,穷人经过那里,就可以进去吃、住,不取分文。

这个政权持续了20年多年,后来被曹操所灭。

  (3)道教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板书)

  早期的道教教派在民间流传,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组织。

自从五斗米道被曹操所灭后,道教逐步被官府所利用。

道教宣传的一些内容适应封建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