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个人读书体会和感悟1500字5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傅雷家书》个人读书体会和感悟1500字5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雷家书》个人读书体会和感悟1500字5篇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假开始,爸爸妈妈因为一些事情要回老家,而我因为补课只能待在杭州不能和他们一起走。
那时,我正在看这本书,当时我还在想,我老爸会不会也这样做?
但这个想法马上被我否决了。
现在这个社会,打个电话不就好了,写什么信,再说,像老爸那样的人怎么可能这样做,早把我忘了吧!
这是我第一次和爸爸妈妈分开,一个人好孤单,好无聊,很不习惯。
当天晚上,我洗好澡趴在床上看《傅雷家书》,突然手机响了一下,那是信息铃声。
我拿来一看,惊讶地发现是爸爸发来的。
他在短信里询问了我的补课情况、作业情况、生活情况,然后还嘱咐了我一些生活细节,并且和我分享了他们在老家发生的事情。
看完短信我好感动,然后立刻回了过去。
但是却没有再次收到,我刚打算放下手机,手机来电了,是老妈打来的,我还确定了一下是不是老爸本人发的短信,老妈说,老爸一直很担心我,说我一个女生……
然后,每天晚上,老爸都会发短信来,老妈也会在短信后打电话来。
而我也一直坚持着看这本书,边体会书中的爱,也体会着爸妈对我的爱。
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切切的感受到了父爱、母爱。
当然我也回忆着和老爸的点点滴滴。
我发现并不是老爸不爱我,而是我从来没意识到。
爸爸的爱被我的潜意识里的严格遮住了,所以我只看见了表面,从未认真地去体会这其中所蕴含的浓浓爱意。
记得三年级刚开始学英语时,这门课我一点也不懂。
当时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能完整背出,更别说默写了。
所以第一次默写我之对了10几个。
回到家,老爸非常生气,让我抄十遍,然后让我背,他在旁边看着我,然后再到他那背,我背了一边又一遍,默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到第五遍时,完整、无错误地全部默出,用了两个多小时。
从那个时候我就会觉得老爸根本不在乎我,只在乎学习,看重学习。
而现在想来,那晚后的第二天又进行了一次默写,我全部默出,还被老师再全班表扬。
从那次后,我的英语成绩也慢慢提升,也有了现在的成绩。
而这一切不是因为那晚么?
因为老爸对我的严格,让我有了让别人羡慕的成绩。
难道不是因为爸爸么?
我想,以后我会学着去体会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同学对我的爱、老师对我的爱;
我想,以后我不仅只会看表面,更会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我想,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会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我想,我会继续努力的!
《傅雷家书》个人读书体会和感悟1500字篇二
【爱·
教育】
那橙黄色的封面,是父母倾注的爱。
那句句的问候,是流淌于心间的暖。
那一张张老照片,是被深藏的记忆。
——题记
让时光轮转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少的傅聪到波兰留学。
从此以后,傅聪就生活在父母的日思夜想之中。
于是,感情在一封封家书中传递,来往。
身为父母那浓烈的思念与期望溢于言表,身为儿子那不懈的努力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
一.教育
我觉得,傅雷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
他是一个严父,但又不死板。
比如一个令我印象较深刻的故事。
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
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
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
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
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
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
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
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读完,不禁感叹傅聪的才气,更赞同父亲的做法。
鼓励孩子走向更宽广的天地,这是一个家长的最可贵之处。
虽然我只是一个中学生,但我觉得一个人应当追随自己孩提时代的梦想,在梦想中奋进,并不断在现实生活中探寻。
不虚此行,不负韶华。
其实纵览全书,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
父子俩时常在书信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
这一切都时刻感染着我,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琴生涯。
从小我就在钢琴前,演绎着音乐的魅力。
当时是挺苦的,但现在想起来弹钢琴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陶冶陶冶情操,品味品味音乐,的确是很美好的意境。
但我就没有像傅雷这样的家长。
我当然不是贬低自己的家长,而是钦佩书中的这样一个家庭,像书中的这样一对父母亲。
但一切也未必泯灭我对音乐,对钢琴的热爱,还是依然。
再次回到书中,傅聪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成为有名的钢琴家,受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与他严厉的父亲密不可分的。
书信不仅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更是亲情的流露。
在那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二.爱
从书中可以得知,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
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心灵的安抚。
然而,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看到这里,才感到父母与儿子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在这个世界上,“人爱其子,胜于一切。
”的道理谁都懂。
是的,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都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
虽然不是直接的感情,但这种特殊的,传递情感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
使他在海外如孤儿一般的处境里,仍感觉父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
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
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当然了,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也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
可见亲情的力量是多么得伟大,是多么得强烈!
我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感觉亏欠他们的实在很多。
感激他们的同时,又联想:
“世上任何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都是相同的期望也是一样的,我们应当做的,唯有像傅聪一样,努力读书,回报父母,更加要热爱祖国!
”
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回望,然而傅雷已去,家书仍留。
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教育,永远影响着我们,甚至更加深远!
《傅雷家书》个人读书体会和感悟1500字篇三
听朋友介绍说《傅雷家书》是一本父母教子的好书,几次都想看一下,这个暑假比较有时间,终于有幸拜读了,读后被傅雷夫妇其对子女的爱深深感动,不禁对自已平时教育孩子的疏懒行为自惭形秽,在惭愧和不安的心境里写下以下读书心得: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
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辑印这本小书,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
“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话、闲谈),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
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我想,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
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
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
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__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在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
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
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
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是因为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
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
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
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
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
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
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
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
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傅雷家书》个人读书体会和感悟1500字篇四
【傅雷的教子之道】
傅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傅聪是世界顶级的钢琴家,《傅雷家书》摘编的是傅雷及夫人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波兰后相互之间的通信。
通过阅读这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我们可以慢慢了解傅雷的教子之道,明白傅聪今日的巨大成就是与傅雷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分不开的。
傅聪在海外求学,一心投入艺术,没有时间和父母、朋友、老师以及过去帮助过他的人写信,傅雷便常常督促他:
“你记住一句话: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种‘忘恩负义’的印象。
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他想要告诉傅聪:
常怀感恩之心,更要适时表达,才不会引起误解,人际关系便是这样建立的。
事实上,这样的告诫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人,也是极其适用的,不管如何忙碌,也要适时的交流、表达,才能增进感情,减少误会。
傅雷去信很多而傅聪回信太少,这引起傅雷夫妇极大担心。
为了告诉傅聪如何做到常常写信,傅雷又举出自己的例子:
“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尝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样忙。
我近七八个月身体大衰,跌跤后已有两个半月,腿力尚未恢复,腰部酸痛更是厉害。
但我仍硬撑着工作,写信、替你译莫扎特等都是拿休息时间,忍着腰痛来做的”。
教育儿子,就是这样以身作则,悉心引导。
反观现在的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却常常不去做或者做不到,没有父母良好的榜样和示范,孩子又怎会做到呢?
在信中,他也传输给孩子这样的思想:
一、父子也是朋友,重大的事要与朋友商量,对音乐的理解也该与朋友分享、交流、讨论,这样才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写信可以促使傅聪加强对自己文笔的训练,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从而激发艺术的才智。
正是由于傅雷要求儿子一直写信,这本《傅雷家书》才有内容,以日常之事见教育之伟大。
这使我想起了当前的许多父母的家长制的作风是多么得不明智啊,没有与孩子朋友相待,以诚相见,怎么能换来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呢?
傅雷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暴露自己的缺点,以此警示孩子少走弯路,他甘当孩子的一面镜子,用自己过去的经验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你有许多毛病像我,比如急躁情绪,我至今不能改掉多少,我真着急,把这个不易革除的脾气传染给了你。
你得常常想到我在家里的自我批评,也许可以帮助你提高警惕”。
通过在信中指出父子俩共有的缺点:
人很真诚,但说话太直接,对待别人的关心不太会表现感激,目的是想要和儿子共同克制改正。
由此可见,真正的教育是真诚、袒露心扉、无话不谈的交流。
傅雷对儿子的要求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说明傅雷的教育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根本的道德素养,要求儿子宁静淡泊、真诚待人、认真做事。
作为艺术家,要求儿子真诚地爱艺术,发扬艺术,提高艺术的品味鉴赏力;
作为音乐家,要求儿子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不同风格的音乐;
作为钢琴家就更要细水长流,不断演绎不同风格的新乐曲,不浮于演奏技巧而多注重意志对整个乐曲的把握控制。
赤子之心是傅雷对傅聪做人的指导。
赤子之心不只是纯洁无邪的心,也指清新,更是一种热烈、真诚、洁白、高尚、忘我的爱。
傅雷告诉儿子: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就是指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如傅聪长大了,独立了,坚强了,就能自己找到心灵的旅伴—怀有赤子之心的人,才不会孤独,自己就能寻找到快乐。
这是傅雷要让儿子懂得的立身之道,这也是作为父母想要儿子达到的最终目标。
从傅雷坚持给儿子写信,重视启发儿子思维,才能理解傅雷教育怎样得坚持不懈,尽心竭力。
学习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我们能够明白: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应该做的是以身作则,用爱浇灌;
想要帮助孩子独立,就要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赤子不孤独。
《傅雷家书》个人读书体会和感悟1500字篇五
好多年前就读过傅敏编的《傅雷家书》。
记得当时便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
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
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
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
为此在当年的笔记里,我写下了一句话:
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动地的一本书。
现在,新版本的《傅雷家书》又面世了。
新书中增加了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照片,还
增加了原来未曾收入的一些信件,傅雷夫妇的遗书以及他们的追悼会的场面也收在了书的最后一页。
这些图片内容的加入,使得这本书拥有了更为真实而鲜活的阅读背景,就仿佛傅雷夫妇的音容笑貌都跃然于纸上,就仿佛傅聪的琴声流淌在字里行间。
文字与图片很天然地相溶在一起,又很天然地产生巨大反差。
尤其扉页最后的遗书,它给人的感受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这种惊心动魄与家书中那些亲切而平静的叙述文字叠加在一起,一时间真让人百味俱生。
想想这样的一对夫妇,他们曾经那样认真地充满感情地生活过,那样热烈地拥抱新生活,那样努力地让自己去适应一切不适应的东西,那样执着而真诚地对待艺术,那样全身心地关爱和教导儿女,但他们却又双双那样地死去,甚至死时还
不忘记细致体贴地安排一切。
想想他们有过的经历,想想他们临死前的心境,忍不住就要落下泪来。
有时候觉得,我若是傅聪傅敏,恐怕哭也要哭死。
这本新的《傅雷家书》收集了傅雷夫妇在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傅聪傅敏的204封信。
虽然是父母二人为两个儿子所写,但大部分的信是傅雷亲写,而主要收信人则是傅聪。
作为钢琴家的傅聪,因为长年漂泊在外,这样的境遇,使得傅雷夫妇信的内容格外丰富,信件的往来也格外频繁。
他们仿佛像是一对骑手,以信为缰,试图遥控和调整驰骋在外的傅聪这匹烈马。
为此,信中所涉及的内容从艺术到人生,从做人到做事,从生活起居到开会旅游,从亲朋好友到领导同事,从教导子女到反省自己,从婚姻恋爱到养儿育女,从穿衣戴帽到烧饭炒菜,如此等等,凡生活中所遇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经历过的,几乎无不入信。
因为这个,这本书就没办法用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没办法告诉你,这些信的主题是什么,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因为信无主题因为傅雷什么都告诉我们了。
傅雷对音乐富于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清澈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刻的执着,等等,等等。
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很多。
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甚至还
会教会你做一两个小菜。
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
我一直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
因为它的不对外发表,导致了它的随意天然。
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
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半点的防范心理也不必有。
所以,读信读到后头实际上读的是人。
为此,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也是傅雷。
这本书记录着傅雷这样一个从中国传统中走出,经留学而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的知识分子在十年间的心路历程。
记录着他基本的生活状态。
记录着他的工作与消闲。
记录着动荡的社会对他内心的压力。
记录着他努力想要和社会节奏合拍却总也合不上去的尴尬。
他对生活认真到古板的地步,对艺术喜欢到到热烈的地步,对子女关怀到偏执的地步。
他有时会暴燥无常,有时又十分之朴质淳厚。
无论是人格情操还
是生活细节,他都敏感而且唯美,对自己要求也相当的苛刻,所以,他对自己的反省也无处不在。
他既是单纯的也是复杂的,他既是执着的也是超然的。
用傅聪的话说,他“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
傅雷对于傅聪的这一评价基本认同,他认为傅聪不仅是了解了他的两面性,同时也是了解了中国旧文化的两面性。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认识一个真实而正直的傅雷,认识一个善良而温婉的梅馥。
读到他们,你就会想,一个人的力量原来是可以这般强大,一个人的境界原来是可以这样纯粹,一个人的学问原来是可以这样丰富,一个人的人格原来是可以这样高尚,一个人对儿女的关爱原来可以这样炽热。
与初读《傅雷家书》的八十年代相比,我现在重读此书的年代虽然比之二十年前要繁华和富裕了,但却也更加浮燥和浅薄了。
我们在粗糙的音乐和文字的包围中生活,以致我们的情感和知觉也变得粗痞起来,我们的灵魂也开始跟着正在堕落中的文化一起堕落。
我们觉得一切都成了游戏,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敬仰和认真的了。
我们甚至麻木得已经认不清自己的这种堕落。
现在我读完了这本书,它仿佛对我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清洗。
它令我蓦然间清醒。
我想,人还是要自己的信仰,人还是要对崇高的东西有所追求,人还是要让自己的心灵干干净净。
人活一场,还是认真地活过,像傅雷先生有过的认真一样。